<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母亲今年已经89岁了(2016年),自从前年6月脑梗住院一个多月,虽经一定的康复治疗,因年龄的缘故,效果也不尽理想。她执意要早点出院回家,家里父亲一人在家她也不放心,毕境那年父亲也9O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刚回到老家时,母亲在有人的掺扶下尚可走几步,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延加上俩佬都年势已高,父亲逐渐也掺不动了,由于活动的减少,母亲逐渐使得行动越加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b></p> <h1><font color="#ed2308"> 如今俩位老 人时常沉默寡言,心里逐磨着如何打发剩下的时光。大部分时间母亲都由父亲帮助弄到轮椅上,推到房门前呆呆地张望着屋前飞过的小鸟和稀少来往的人们,时不时总想打听些村上的一些锁事。<br> 父亲更是很少说话,忙完一些事情,往往觉得头昏就在婑凳上稍作休息会儿。</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生育了8个子女,(成人了7个),我排行老六,最小的女儿都有50多岁了,现在孙字辈的大多也都成了家。<br> 母亲两年多以前,身体还好时还种些蔬菜养几只鸡,时不时叫人带点菜什么的给远在县城上班的我。<br> 平时父母俩人相依为命,好在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就住在本村不远,时常去看看俩佬。使得我也稍为放心点。<br> 自从母亲病后这两年来,我的心里总是忐忑不安。<br> 回忆我家的过去,想想父母的疾苦,思绪万千,有时忍不任热泪满盈。。。。。<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家住的最早的房子(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最早住的房子是那种有十几户人家合住的有前后境有天井的老房子,边上紧挨着一排一户一小间的灶房,我家的房间白天都只能有少许的光线透进,平时总是看不清房间内的东西。</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自嫁到这里起就没享受过一天的快活日子,一向起早摸黑干农活,生了这么多孩子后更是含辛如苦,那时生产队搞集体期间,因家乡属山区,田地稀少,一年干出头还是养不起这些孩子们。<br> 一个姐姐被寄养在外婆家,到十几岁才领回自己家。<br> 我记得小时候,全家八九口人全挤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里,房间太小只能摆放一张老式的木板床和一张桌子,剩下不多的空地了,冬天就在地上垫些稻草给我们睡,夏天我们几个稍小些的孩子都喜欢睡在小路边的石板上,觉得凉快和宽敞,有时还可以看看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凛凛凉风吹来使人容易入睡,最恨就是老被蚊子咬醒和天不亮被鸟叫声吵醒。</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好在房间是用木板垫的,潮湿稍好些。(我们小时候住的房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不久前,我无意间想走进我住过的那老房子,可惜人已经不敢进去了,房顶许多都倒下来了,整幢房子只有四边墙还挺立着。好像在诉说着它的历史。</font></h1> <h3><b><font color="#010101"> 我最留恋的是我家曾经居住过的那间房间,仔细打量了一下,四周的木质墙都倒了,木地也烂了。</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当到过年时,我们这批孩子们盼着有好吃的,可父母却是最头疼和艰熬的。母亲总是到娘舅或娘姨家去借点玉米或挂面什么的(很少借到大米),最庆幸时能搞到半斤猪肉。<br> 人家有的孩子能穿上新衣服,可我家很少有人能穿得起,最多有时家里老大才有可能,一般都是老大穿过传老二,老五穿旧给老六。我排行老六只有穿旧衣服的份了,而且总是补了又补的,厚薄不匀,花花绿绿的。到了冬天每人都是一件单衣单裤,那时的我们好像没觉得太冷(不过每人都有一个火铳来取暖。耐冻得大小腿总是看上去是青紫色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后面看去的泥墙房,左为主房,右为厨房。)</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到后来日子过得稍好些,八O年父母凑足2000多元钱,请人帮忙她本手里造的泥墙房,<br>门前请人写上‘德为福基’四个文字,教育后代子孙,做人以德之基,勤劳为富。<br> 那年我考入了宁波一所学校去外地读书了,想起到那学校后第一次吃早歺,才感受到了吃饱了的感觉真好:吃了8个刀切馒头一碗稀饭。以前从来没吃饱过,因为我家人多,又以女的多男的少,生产队做工,工分又低,而且一个满分10分工才8分钱,所以每到年底都是入不付出,被村里人很看不起。<br> 记得我读高中时(上面几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未曾读得起书),家里还是一天两歺稀饭,只有中午有米饭(大部分由南瓜或蕃薯凑数)。每当到晚上九、十点是我最怕的,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口中清水时不时往外冒,学校录取时差点体重不够。<br> 当时自国家恢复高考后不久,79年第一次我差了12分落榜了,我心想,家里处境这么难不打算复读了,可母亲不忍心放弃,她说宁可砸锅卖铁也要给我复读,那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晚上坚持坐在床上很少躺下,眼睁不开了就闭会眼,醒了就抓紧看书,肚子饿得不行就喝些水充饥。</font></b></h3> <h3><b><font color="#010101"> 后来泥墙房毕竞经不起风吹雨淋,先前用石板盖的屋顶老漏雨,而且压在屋顶的份量实在太重,墙体许多地方开裂了,墙体遇到雨水很容易松散掉落,眼看就快倒的样子。<br> 母亲快八十岁那年,她保留着的一块靠公路旁的自留地想法让我造点新房,总是说人都要落叶归根,等我退休了回到老家总有一个落脚的地方。<br> 这么大年纪了,按规定国家不给批新地址造屋了,可母亲总是想方设法为了我这个已没有了农村户口的我能在晚年后回老家有个安身之处,有关部门领导也从实际出发,考虑到目前所住的危房和交通不便的情况,还是同意以我母亲的名义在新的地段给予造新房。<br> 虽说母亲已80岁了,可在帮我建新房期间,搬这挑那的,尚有使不完的劲。<br> </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我妈和我哥哥的完全打理下,我的新房不久便造好了。</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 我在老家的新房)</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新房造好后,父母他们却不愿住到我的新房来,认为年纪大了住惯了那幢泥墙房,它冬暖夏凉养鸡和屋后种点菜也方便些。就一切住在那泥墙彻的房子里。</font></b></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为父母老屋前摆放的两只仙鹤,寓意父母双亲长寿安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父母在,,家才是我们安魂入梦的地方,我们还可以做一个他们眼中长不大孩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这十三年期间,生过两场病,都是高血压引起,每次生病住院都在一个多月时间,医院离我上班地方不远,我总是抽空或晚上陪在母亲身边(当然还有六个姐妹兄弟等也时不时来照顾),我觉得那时才有如此长的时间能和母亲在一起,心里才觉得如此踏实和满足。为了生活,我工作在离老家100多公里的县城,平时也很少回家看父母,他们总是说,工作要紧,少顾着家里,他们自已会照顾自已的,让我们放心。<br> 我从小读书,后转展到了外地工作,离开学校30多年平时也很少见到远在他乡的父母。现在父母年纪这么大了,可还是不能尽孝,内心深感内疚和悔罪。<br> 我欠父母很多很多,父母给我们的爱是我用尽一生都无法报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妹妹前年在医院陪母亲做出院前的康复治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想起我的经历,想想我家的艰辛,无不为我母亲的伟大而骄傲,父母为家操劳了一辈子,为全家扩展到了50多口人叵心历血,衷</font>心地道一句:你们辛苦了!</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世间,有一种压力,叫做上有老,有一种责任,叫做上有老,更有一种幸福叫上有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人们最不能动摇的情感,也许就是那深深的母爱,心底最深的牵挂,只有那生我养我的家,<br> 父母都已年老,看一眼,少一眼,都说养儿为防老,树欲静而风不止,每当想起俩老现仍相依为命,坚强地活着,儿却不能守在他们身旁,内心多么的无奈和遗憾。<br> 好在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时常去看他们,平时给予照顾,使得我心稍安些。<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母亲常说,苦日子过完了,人却老了,身体也不行了。<br> 父母艰辛时,我却远游了,年老病弱了,我却还在外打拼,人生总有太多的无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更是子女的一种有家的心灵依靠,是遇事可提供保障精神支柱。</font></h3> <h3> 续…………</h3> <h3> 父母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步入90高龄了,身体都已力不从心,那怕烧点吃的,洗点衣物都有些怕了,我2017年12月在即将严冬来临之际,下决心接到我的工作的城镇养老院,(因我们夫妻都上班,作息时间与他们有差距,膳食时间及饮食习惯都有差距)。</h3> <h3> 刚到养老院总是有点不习惯,人生地不熟,总是念家,我总一天三趟往养老院赶,逐渐适应些了,但时常生病,呆了一个多月只有转到既养老又可治病的养老医院,一晃春节到了,年三十家里烧上几个好菜一起与他们第一次在医院过了年。</h3> <h3> 平时一下班就和他们在一起,这是我家四代照。</h3> <h3> 当天气好些,母亲身体能适应时,我总设法将他俩带到在户外溜溜。</h3> <h3> 在医院一方的墙上写有大“孝”字的走廊上,家里的子女子孙们也时常来看望俩“老祖宗”。说说笑笑,让时间过得更快些。</h3> <h3> 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佬一天不如一天了,母亲很怕坐了,几乎24小时都躺在床上了,因为两次脑梗留下的后遗症,几乎一两分钟就要让人翻次身,自已全身不能动弹,所以请护工都做不了多久就不干了,护理几乎没空停下来,都吃不消干,为经常找护工而伤脑筋。</h3> <h3> 护理费用也一加再加,幸亏俩老有退休工资,不然无法承受,幸好父亲尚可自理,平时尤其是后半夜他几乎都要起床几十次帮母亲翻翻身子。</h3> <h3><font color="#010101"> 时间转眼住进这家养老医院已一年多了,在这里度过了两个春节,当然我和媳妇陪他俩一起共同在这病房吃年夜饭,</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010101">但是,毕境都年纪大了,父亲也已力不从心了,近来又增加了深夜12点到早晨6点钟专人护理。费用加了不少。</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h1> <h3>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含意都不同,对母亲来说就像折磨人的无形刀,每时每刻都在摧残她的身体,活得太难受了,经常要我帮她买些鼠药了结生命。活得实在太苦了。</h3> <h3> 母亲每时每刻都店记着已经快摊塌的老房子,那才是她唯一的“家”,“落叶要归根,”总怕会死在外头而回不了家,但回老家我担心得不到很好的护理,生命会提前结束,我总是设法稳住他们,安心在养老医院住着。</h3> <p> 每当去医院我总尽量扶起母亲到轮椅上坐会,锻炼她的腰力,不然整天躺着全身酸痛,晚上更不入睡,时刻想着翻身,害得父亲也没法睡会。</p> <p> 2018年清明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妈日夜想回到老家,总担心自己快不行了,坚决要回家,拒绝吃饭,怕回不到自己长住的老家,我清明节前四天把她送到了她长期居住的老家,老房子实在太破,我就让她住在我的新房子里,回到了家好像心情完全不一样了,反而自己用一只手的两个指头(长期通风造成手指关节积石严重)拈住调羹吃饭了,脸上还时常露一些笑容了。</p><p> 这样又过了一年,年纪大了加上行动不方便,整天躺在床上,平时也就我九十多岁的父亲日夜照顾,后来也不愿意说话,心态又逐步变差,有点厌世的心态,不肯吃东西,我的两个姐姐和我哥轮流带点强制性的办法喂她吃些食物,维持着她的生命。</p><p> 我也一周左右回家一趟,期望她多过些日子。……</p><p> 今天(2020年6月18日),下午五点多我接到姐姐的老家电话,说妈好像不太好了,我急速开车回到老家,没过半小时我妈还是走了……</p><p> 她苦到头了,没说一句话……</p><p> 妈妈,希望你一路走好,来世不再受苦!在另一个世界健康快乐着……</p><p> 你的儿永远想着你……</p><p> </p> <p> (2020年6月18日最后送别我的妈妈,19日凌晨三点钟结笔)</p> <p>我妈病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妈妈离开我们三年多了,因为自己也退休了,我也想尽到以前我没有好好照顾妈妈而内疚,这几年以来也总是隔三差五的陪我的父亲在医院住些日子,毕竟年纪太大了。住院这最后几天他总是想回老家,他再三要求不能死在外面。当天医生说快不行了,当时医院也无救护车可以派送,我只能在外面通过其他渠道搞到了一辆救护车,在送回老家的路上,他还是与我不停的聊天,看看这回老家的路上点点滴滴。可是到家不到五个小时,晚上我爸也与2024年的一月四号享年99岁,静悄悄地走了。</p><p class="ql-block"> 在离开我妈的三年多来,我总是为着他转,夏天陪他住在老家,冬天带着他住在城里我买的房里,因为房子是排屋,连车库算起来就有四层,走楼梯他吃不消,我也只能在靠地面的车库单独为他隔了一个小房间,放上油盯,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0度左右。因为年纪大了就怕冷。而且有气管炎这毛病。这小房间平时也是冬暖夏凉的。</p><p class="ql-block"> 送走了两位老人,心里确实与以前大不相同了,自己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大人了,原来家的概念总感觉正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兄弟姐妹之间交流和来玩感觉总不像原来那么亲近和自然,古人曰:父母在家就在。</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个人也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愿自己会慢慢接受这个现实。</p><p class="ql-block"> 愿他们俩老安息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续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