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87岁高龄。85小时。内蒙包头___首都北京。更换第三个心脏起搏器……<br></h3><h3>对普通的中国百姓家庭来说,堪称壮举,值得记录。</h3><h3>对介入治疗医学,对北大人民医院病例,亦值得记载吧。</h3> <h3>2018,初秋。
冥冥中自有天意。
我的故乡__内蒙古包头,风清草绿宜人,蓝天白云依旧。<br></h3> <h3>然而,87高龄老父,食已减,语已慢,用日渐瘦弱的身躯,蹒跚颤巍的步履,悄然告知:有幸阅历这个世界的每个生命,渐行渐弱的趋势相似,离去的形式和时间无定,但,终将与这个世界无奈作别。</h3><h3><br></h3> <h3>
再然而,生命与时间的契合过程,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生不息的传承……,神秘地诠释着生命的趋同与未知,敬畏之心顿生。<br></h3> <h3>2018年9月9日,感觉老父乏力,懒得动,行动异常。</h3><h3><br></h3> <h3>晚,21:20。老父脉搏异常。</h3><h3>其实,很清楚,起搏器电能即将耗尽,面临心脏骤停!</h3><h3>然而,老父是完全拒绝第三次更换起搏器的,且已坚持数年,难以说服,唯一理由是活到现在很满足。<br></h3><h3>艰难的说服工作当然由弟弟完成,也只有弟弟能够完成。不善言辞的的弟弟含泪说,老爸,要你好好活着,不然,做了红烧肉往哪里送?<br></h3> <h3>大妹思维清晰,将帅般指挥若定。</h3> <h3>弟弟,老父母唯一的儿子首先迅速做出应对方案,大汉民族重子传统渊源深远自有其源。</h3><h3>这时的家庭微信群成为论坛,家庭群的讨论已至夜深,老父意愿,子女期盼,现实状况,全面分析咨询,2小时后,基本确定方案,8小时后开始分头行动。</h3><h3>即日清早已经面见心内科医生面谈,听取了解父亲情况的医生也是友人对老父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状况的全面分析,家庭群再次讨论确定了为老父更换起搏器的步骤与方案。</h3><h3><br></h3><h3><br></h3> <h3>与此同时,大妹已进入网上挂号状态。且同在京工作的刘家两位骄女商量求医路径,制定预案。</h3><h3>为老父首次再次安装起搏器的北大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郭继鸿教授的专家号已经无法预约,大妹立即做出决定,用在京外甥女的身份证预约当日心内科普通门诊号,通过门诊医生转急诊求见郭教授。</h3><h3>即日,两个外甥女各自告假半天奔赴北大人民医院,不仅成功面见郭教授,获得联系电话,而且办妥急诊入院相关的前期准备事宜,且在走廊加满病床的北大人民医院预约病床成功。</h3><h3>两个外甥女的智商情商以及把握要点的理性办事能力令人刮目。不得不发出孩子们长大了,我们也老了,自觉退居二线吧的欣慰感叹!</h3><h3>现在时间过去15小时。<br></h3> <h3>北大人民医院走廊里的病床。</h3> <h3>父亲的预约病床。</h3> <h3>再次日,经历长途短途之后的早七点半,已陪伴老父候诊在北大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办公室外。<br></h3><h3>九点半,已办理住院手续。</h3><h3>十点半,办理住院完成,老父平静的躺在了病床上,实现24小时心脏监护。</h3> <h3>弟弟说推着轮椅带他来北京,老父笑说不可能。</h3> <h3>等待</h3> <h3>办理入院</h3> <h3>躺着病床上实现24小时监护。</h3> <h3>
这时,家人已分别由内蒙、山西、山东赶到北京,守候在老父亲身旁。高龄老人,第三次更换的状况,多少未知令人担心和焦虑。
全家人深呼吸,放松一下。
准备迎接手术的煎熬和考验。
时间过去近60小时。<br></h3> <h3>手术前夜,深受复杂的情感困扰,这是当前和未来每个人要用不同的立场和身份面对的。</h3><h3>经历就是淬炼。</h3><h3>幸有理智的家人,让我们的选择坚持而果敢。</h3> <h3>9月13日上午,紧急安排手术。</h3><h3>由第三台手术调整为第一台,郭教授已近古稀,不再执刀,有幸心内科李主任亲自主刀。</h3><h3>仅仅不足一小时,手术顺利结束。</h3><h3>强有力的脉搏按照设定的六十次均匀悸动,现代医学以其不可思议的的形式再次宣告了生命的不确定性。</h3><h3>敬畏医学还是膜拜命运?感叹理智抉择还是推崇情感付出?</h3><h3>都不重要。</h3><h3>惟愿老父日日安然,吃饭散步睡觉如常,在我们的生活里平静地活着就好。</h3><h3><br></h3><h3><br></h3> <h3>老父手术完成,回到监护病房。生命体征完全平稳正常。</h3><h3>自脉搏异常起至此时约85个小时。</h3> <h3>手术后当天,老父饮食如常。</h3> <h3>三天后,在帝都的晴空下沐浴阳光。</h3><h3>真好!</h3> <h3>世间事,终源于因果。感谢老天眷顾,惟愿所有至亲,平静安享属于自己的生活!</h3> <h3>85小时的求医行动,集中体现了一个家庭的理性处事方式和情感凝聚力以及家庭教养的深厚渊源!老父母没有上过一天学,但他们识大体,明事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言行影响教育了子孙两代人。</h3><h3>亦是修行的果。</h3> <h3>后记</h3> <h3>老父1932年生人,历经贫困、战乱、饥荒以及战天斗地的新中国建设过程,饱受物质匮乏、派别争斗、天寒地冻以及毫无环保意识的恶劣冶炼环境磨砺,虽身体素质不错,几无杂病,但退休前被认定为工业尘肺病‖级。1995年,心肺病后心动过缓第一次植入心脏起搏器。<br></h3> <h3>首次起搏器植入时,因老父心动过缓不愿承担旅途风险以及对一位年轻医生的信任,确定由市第二医院心内科赵瑞萍医生(现任包头市立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主任)邀请她的导师郭继鸿教授(现任北大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心内科主任)由北京飞抵包头进行手术。手术顺利成功,是否为包头市立医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之先河未曾确认,但最早最先进之例可以肯定。</h3> <h3>首次植入的起搏器伴随老父整整十年,期间只有一次前往北大人民医院复查,一切正常。2005年起搏器蓄电耗尽前,再次在北大人民医院更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