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初探猪龙河骑行绿道

Herofyh

<h3>看报道说一条沿猪龙河直通马踏湖的自行车绿道已经修好,花了两个周末去探索了一下。上周因时间不够,骑到桓台县城后就返回了。这周末预报小雨,但还是按纳不住,再次出发骑完了全程。</h3> <h3>沿西五路过青银高速立交桥后不远,就可进入沿猪龙河的绿道。</h3> <h3>开发区路段还没有完全修好。</h3> <h3>有的路段还没有通行</h3> <h3>还在施工</h3> <h3>不过景观已具初形</h3> <h3>还未完工的路段约三四公里,之后20公里全是好路,往下看。</h3> <h3>过北外环后从猪龙河中桥进入桓台段,路况极好,机动车禁止通行,自行车专用。</h3> <h3>路好,景美,策车驰骋,心旷神怡。</h3> <h3>来到一个路口,正在修路,必须绕行一段烂路,二三百米。因为这次骑的是公路车,吸取大上周放坡不减速前后爆胎的教训,下车推行通过。</h3> <h3>在很有年代感的水利设施前驻足,眼前出现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h3> <h3>进入桓台境内后骑行不到一个小时,来到马踏湖所在地,起凤镇。这名起得真好!来到这里一定会想起三国庞统殒身之地一一落凤坡。</h3> <h3>马踏湖景区正在升级建设,尚未开放。骑车转到了著名的华沟村,少见的一个大村,9000多人。</h3> <h3>游人码头,原先渡口在五贤祠那边,因景区建设暂时移到了这里。</h3> <h3>野渡舟自横。</h3> <h3>停车上船,穿行在芦苇荡中</h3> <h3>湖区盛产芦苇,华沟村临湖,宋姓是大姓。与艄工宋大叔聊天,得知他是市级苇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编筐编篓外,他也开发出各种动物造型的苇编艺术品,正准备这月去临沂参评省级传承人。祝他好运!</h3> <h3>因为过了午饭的点,划到半路,宋大叔的老伴来替他吃饭。大妈很健谈也很热心,一上船,先给我们准备拍照的道具。</h3> <h3>湖区渔民在湖里设的“迷魂阵”,大点的一天可捉到三、五十斤鱼,垂手可得。湖里也有小龙虾,得用地笼捉。</h3> <h3>思考一下迷魂阵的原理。</h3> <h3>宋大妈今年七十岁,身体硬朗,膝下三个女儿,都在城里买了房,宋大妈对有文化的宋大叔和生活很满意!</h3> <h3>遇到一个大迷魂阵,肯定能捉不少鱼。宋大妈介绍湖里的鱼主要是草鱼、鲢鱼和鲤鱼。</h3> <h3>草鱼一般一半做汤</h3> <h3>一半辣炒。上岸品尝一下,野生鱼真的鲜。</h3> <h3>宋大妈总亲切地称呼我们为“孩子们”。她撑了一会,让她休息一下,我来试试。</h3> <h3>在船尾位置撑船,后驱动,相当于开车倒车。看似简单,真试时一时半会脑子还转不过弯来,经常用反了力。</h3> <h3>在宋大妈的指导下,一阵紧忙活,船还是原地打转。</h3> <h3>现在的天气预报真准,显然已经不是罗村人民广播电台的时代。我还在“摊煎饼“的时候,下起了雨,赶紧把船的控制权交给宋大妈。</h3> <h3>宋大妈把船撑到一座桥下避雨,两支小船路过,招呼他们过来避雨,回说不用,过去不久,雨势渐大,还是返回来避雨了。</h3> <h3>渔民们是到湖里采集一种草,既可以绿化,鱼也可以吃。</h3> <p class="ql-block">来说一下撑船收入的分配问题。华沟村现在运营的船有三十多条,船是村民自家的,每户按顺序排队出船,这样避免了恶性竞争。</p> <h3>一天生意结束后,清点收入,每支船均分,包括没轮到出船的船家,典型的集体经济,共同富裕。</h3> <h3>这里的村民民风纯朴,由于当天下雨,生意结束的早,村民们分配完后,见我们还在避雨,有好几位来关心我们怎么走,还有村民建议我们去买雨衣,并热心地告诉我们卖雨衣的地方,非常温暖。</h3> <h3>可能是天气不好的原因,这次一路上遇到的骑友不多:一位年轻女骑士,微笑打招呼而过;一对中年夫妇,休闲骑游;还有一位独行大侠,骑得飞快,还玩自拍,自得其乐。这条自行车绿道桓台段已经修的非常好,等高新区完工后直通张店,从张店过去往返60公里多一点,路程适中,是周末骑游的好线路,推荐给骑友们。</h3> <h3>接近马踏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