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青春(一)

牵挂(秀荣)

<h3>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的青春,十六岁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1970年6月7号,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还不满16周岁的我,坐上了我们十三冶的通勤车,去了山西代县峨口铁矿,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一路上都是在坑坑洼洼的石子路上行驶。到了傍晚,才颠簸到了峨口,我们在雨中下了车,然后开始点名,点到名字的人就都留在了峨口,没有点到名字的人,就上了一辆大卡车,是去官地,我就是没有点到名字的人,记得很清楚,那辆卡车的车帮很低,司机告诉我们必须都的坐下,我们当时都坐在自己的行李上,我是靠着车帮坐的,车在崎岖的山路上,来回大幅度的颠簸,一面是看着就要往下掉石头的山壁,另一面是很深的沟,当时别提有多紧张😓了,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nbsp;</h3><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官地下了车,天已经黑了,举目四望,四周全部是大山,竟然不知道自己是从哪进来的,当时的食堂很简陋,只是四周用石头垒起一米多高的墙,一口黑色的大铁锅就暴露在露天下,锅里是发着黑色的小白菜,每人打了一个菜,吃着自己带来的饼子,住的房子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干打垒,大通铺,每个铺上睡24个人,这个宿舍是对面两个通铺,一共是48人。当时还没有通电,每12个人发一根蜡烛,这就是我们的六团四连三排。</span></h3> <h3>  青春从这里启航了,从小的理想是当一位工程师,科学家.....等等,就没有想到会到大山里当一名矿山建设者,而且还是一名民工。</h3> <h3>  从那天开始,我们就在这大山里过上了军事化的生活,每天伴随着叮叮当当的钟声(就是一节钢轨挂在树上)起床、出操、学习、打着红旗出工、收工。</h3> <h3> 半个多月以后,宿舍里有了电,有了饮用的水,慢慢的干打垒的宿舍外墙和内墙都抹上了水泥砂浆,并且都刷了雪白的白灰,外墙上用红色的油漆写上了当时最能激发人心的标语,给这寂静的山谷带来了无限的生机!</h3> <h3>1970年的8月份,我们正式工程开工了,当时的二连承担的是元山段劈山凿路和二号铁路桥的建设,我们连和三连承担的是六号隧道工程,每天重复着繁重而又单调的劳动,当时的机械化程度非常低,凿岩用的是风镐,打眼,放炮,排渣全部是人工,隧道里的作业面很小,只能容下10个左右的人,当时我们是用两个小平车往外运石头,后来又安上了小轨道,用上了咕噜马,效率提高了很多,要知道当时的六团80%是女孩子,从事的是最苦最重的体力劳动。我们也曾经哭泣过,也有想逃离这里的想法......</h3> <h3>  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在我的宿舍里传读着一本封面有些破旧的书,就是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书,它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quot;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quot;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quot;就是这段话激励了我一生,坚定了我留在大山里的信心!</h3> <h3>  在这大山里,单调的生活有了改变,晚上上夜班时,换班时我们会对着大山大声唱着我们最喜欢的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团部为了活跃职工的业余生活,组建的宣传队!第一个八月十五,我们是在这个大山里度过的,食堂把面和馅发到了各个班,为了这饨饺子,我们使尽了浑身解数,杯子、酒瓶当擀面杖,这顿饺子吃的是我这生最难忘的饺子,晚上在元山脚下,团部宣传队给我们演出了文艺节目,大部分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节目!正像李丽娜说的那样&quot;那夜月最明!&quot;</h3> <h3>  兵团战士斗志昂扬,背起行装奔向山岗,石头垒起座座营房,官地一片新地气象。战友们,向前方,革命干劲不可阻挡!战友们,向前方,同甘共苦情谊长! 六号洞里炮声震响,二号桥墩红旗飘扬,豪情满怀建设三线,青春谱写奉献篇章。战友们,向前方,甘洒热血建设峨矿!战友们,向前方,愿把青春献给党!(摘自李丽娜美篇)</h3> <h3>官地的冬天,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痛,我们依旧住在那简陋的干打垒、活动板房宿舍里,唯一御寒的衣服就是每人一件有着浓重膻味山羊皮再生粗布的大衣和一顶羊皮帽子,48个人居住的宿舍里,搭起了俩个炉子,早上起来,脸盆里都是冰,工程没有因为恶劣的天气影响,还在继续,全团唯一的机械就是仅有的几台搅拌机,卷扬机,空压机,冬天连自来水也没有,搅拌机每搅拌一罐砼,就需要6桶水,水都是凿开峨河的冰面取水,记得有一次,我的同事在挑水时,脚下一滑掉进了冰窟窿里,棉裤立刻就结了冰,即使这样,也不能去换掉这结冰的棉裤,一直坚持到下班......六号洞就是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下,2米2米的延伸。(当时我们使用的拱型模具就是2米。)</h3> <h3> 时光在流逝,严寒的冬天终于过去了,手上脚上都是紫色斑点的冻疮,又痛又痒。二号大桥的桥墩都耸立在峨河上,那时的桥梁没有预制的,只能在两个桥墩之间用枕木搭起和桥墩一样高的平台,然后在上面支模、绑扎钢筋、浇筑砼,那时的枕木都是用沥青浸泡过的,特别重,两个人抬都很吃力,10多米高的平台,都是这样用人工一根根抬上去,而且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就这样2号桥从元山脚下到6号洞横跨在峨河上!看起来它没有那么威武雄壮,只是一座不足千米的小桥,但是它在我们六团战士的眼中,就是天下最威武雄壮的大桥!</h3> <h3>尽管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我们也有我们高兴的事,那时最高兴的事就是:有人从家里带来好吃的和家信,全宿舍不管是谁带来好吃的,都是有福大家同享,读着信,享受着家人牵挂的幸福,宿舍里经常飞出欢快的笑声!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班的刘雅丽,念着她妈妈的信,拿出她妈妈给她带来的篦子,梳头用的,两面带齿的那种,她说她不会写这个篦子的篦,于是她就在信中画了一双面带齿的图,没想到她妈妈还看懂了,真给她代来了,说完还举起了那把篦子,全屋人都笑翻天了。<br></h3> <h3>  难忘的元山194高地攻坚战 大山里春天来的很晚,没有鸟语花香景象,冬天的寒冷让人觉得春天还离我们很远,大风夹裹着沙石,能见度不超过10米,一座194米高的山峰,挡住了元山通向六号隧道的去路,搬走这座大山,早日通车,紧张的施工开始了,每天三班倒作业,打眼、放跑、排渣。一座高山就在我们辛勤的劳动中日益变小,记得那天又是大风刮的黑天昏地的天气,二连的一个陕西籍的姓栗的师傅处理爆破后的活动的石头,被山上刮下来的石头击中了头部,掉在了几十米深的乱石堆里,抢救无效身亡。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留在了这大山里了……悲哀的气氛笼罩着六团。化悲痛为力量,团部组织了194高地攻坚战,我和曹群被选进了突击队,曹群特别勇敢,在山顶上打一根钢钳,用绳索把把她掉在工作面上,进行打眼、放炮,我一直做她的助手 ,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194高地攻克了!为早日通车扫除了障碍!</h3> <h3>  六号洞两次大塌方抢险 六号洞施工在我们连仅有的一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进行着,就在六号洞拱形段施工接近尾声时,发生了大塌方,记得那天我们排是上二班,半夜0点时,我们准备下班,排长指挥我们排队点名时,突然传出了震耳的声音,接着从洞内冒出滚滚浓烟,我们瞬时被这情景吓呆了,只听见排长喊塌方了……转过神来时,排长说还有俩个打眼的人还在洞内,一时间仿佛时间停止了,闻讯赶来的曲连长,冯参谋(技术人员),还有张指导员,又重新落实了一下在场的人数,确定是那两个打眼的人没有出来,就在这时,没有想到这两个人安然无恙的出现在大家面前了,啊……😂原来是她们俩个准备打眼的时候,停风了,因为空压机是在三连那边,她们绕到三连那边检查什么原因停的风,在这个期间出现了大塌方,一场设备的小故障拯救了她们两个人的生命,在场的人都深深的喘了一口气,泪水瞬间流了下来。 紧张有序的抢险工作开始了,从峨口指挥部运来了型钢,方木,堆挤在六号洞口,用型钢满铺一层,再用方木一直添满了塌方的空间,然后支上了拱形模板,一切就绪,因为连续几天的紧张施工,所有的人都感到特别的疲惫,连部决定第二天开罐浇筑砼,晚上全部休息,就在这天晚上又发生了更大的塌方,第二天我们看到了惨不忍睹现场,方木型钢全部压在了碎石下面,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灰尘味道,我看到最大的一块有单人床大的石头,举头向上望去,塌方的空间有二层楼那么高,让我第一次感觉大自然的威力……这次的大塌方,引起了团部和峨口铁矿指挥部的重视,由峨口铁矿指挥部组织的抢险工作,在六号洞口召开,由有技术的专业人员制定了抢险方案,这次是用钢轨铺满一层,在上面用原木一直填满塌方的空间,抢险工作圆满结束,六号洞拱形段全部完工,剩下的垂直段施工速度明显加快了,大概就是在1971年的9月份,峨口至官地的火车全线贯通,因为是第一次通车,火车的速度很慢,当火车缓缓驶过来时,父亲给我们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h3> <h3>随着峨口至官地的火车贯通,一、二、三、四、五、六团的历史使命也结束了,好消息不断传来,我们六团被十三冶金建设公司收编了,我们大部分人都转正了,部分人员被分配到了十三冶的下属各个单位,大部分人员留在了官地,成立了十三金建设公司第二公司 ,继续着正式工程的建设,我在1972年2月份调离了二公司,前往海拔2400米的上近荒、王家河的十三冶六公司二队工作。</h3> <h3>  2017年8月中旬, 同学群里的这张老照片,引起了很多同学的关注,回忆过去,最后在峨口工作过的同学决定,重返峨口,故地重游!时隔47年,我回到了这个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有更多的是感憾!47年了,崎岖的山路变成了柏油路面,我们当年修建的铁路、大桥依然静静的横卧在大山里,默默地为祖国做着它的贡献!经过47年风霜雨打,依然安全的运行着。<br></h3>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网络真的是太发达了,这是我从小在一起玩的小妹妹,她曾经随父母在峨口镇上学,她的一个同学通过网络找到了我,也让我和五十多年未曾见面的小妹,在现实生活中见了面。</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从小一起玩的小妹妹。感谢网络,感谢美篇这个平台。</p> <h3>47年了,只有这条峨河水没有变,它静静的流淌着,述说这里曾经的过去……</h3> <h3>  我们回来了,六号洞,望着六号洞还留着当年施工时留下的木模板痕迹,仿佛回到了那些年,回到了我们青春挥洒的年代,四连三排的全体战友们!你们还好吗?想念你们!想念我们的老领导!</h3> <h3>  感谢我的亲朋好友们的鼓励,感谢远在他乡的李丽娜,收集了那么宝贵的老相片,给了我写作的源泉,更加感谢🙏未曾谋面的美友一江春水,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金秀荣在此祝福我的老战友晚年幸福快乐!祝福美友一江春水永远快乐幸福!</h3> <h3>感谢曾经参加过峨口铁矿建设的战友们,虽然记不得你们的容貌和名字,但是我们共同的过去,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美篇发布两年以后,还收到了你们的称赞和鲜花!特别感动!再次谢谢你们!谢谢张桂琴,曹改香,陈淑敏,君子你们的鲜花!淑敏,特别想你,我的联系电话和微信一样,(13834217505)祝福所有参加过峨口铁矿建设的战友们!祝福你们晚年幸福安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