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值得阅读的自传体散文集——《五十六记》读后感

徐长玉

<h3>  《五十六记》是陕北籍女作家苗秋艳的散文集。认真拜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值得阅读的自传体散文集。<br></h3> <h3>  《五十六记》第1辑收录了作者50岁生日到来时叙写的12篇文章,分别记述了作者儿时的回忆,少女时代与姐姐一起干活的情景,伴父亲做事时的经历,作者初进县剧团工作时发生的趣事,父母晚年的夫妻情深,作者侍奉母亲时看到的感人画面。 &nbsp; &nbsp; &nbsp; &nbsp;读过这组文章,有以下几点感受: &nbsp; &nbsp; &nbsp; 文短意长费思量。这组文章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每篇文章的篇幅之短小,实属罕见。就连著名作家海波老师都感慨:他读的书不可谓不多,但这样的情况没见过。然而,作者文章的可贵之处并不在它的短小上,而在于它虽则短小,却“五脏俱全”,虽惜字如金,却叙述清楚,意境深远。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叫人“费思量”! &nbsp; &nbsp; &nbsp; 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与深刻的时代记忆。比如,《果木》一文中讲到的村里叔叔阿姨“偷得”给作为民办教师子弟的作者果木的故事,就很真实地反映了老实巴交的农民群众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之情。至于《戳桶》中描述的“羊奶”他爸提出要作者做“羊奶”婆姨的开玩笑话,在那个年代的乡村更是十分普遍的了。此外,《拾粪》一文记述的作者小时候和姐姐一起学雷锋不留名的故事。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nbsp; &nbsp; &nbsp; 快乐、有趣、感人的故事情节。该辑的文章,尽管短小,但大多故事情节完整,主题鲜明突出,这就是:快乐、有趣、感人。比如“随姐记乐”、“剧团记趣”、“二老记情”“侍母记恩”等,无不令读者感同身受。 &nbsp; &nbsp; &nbsp;作者的真诚与善良。作为一个女作者,作者毫不避讳自己的年龄,反而在题叙中,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她五十岁生日到来之际写的一组文字,并把自己的年龄写进了文章的标题。这份真诚和善良岂能不令人感动和敬佩?!作者的真诚和善良几乎体现到每篇文章中,比如在《首演》一文的最后一段,作者写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忘不了王老师,就像忘不了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何等的真诚与善良啊! &nbsp; &nbsp; &nbsp; 亲情至上。该辑12篇文章中,有8篇是写作者家人的,足见亲情在作者内心世界中的地位!读了这组文章,不由得被作者叙写的深深地姐妹情、父女情、母女情所感染,不由得被作者所描绘的一幕幕温馨的家庭画面所打动。 &nbsp; &nbsp; &nbsp; 没有写完的《五十六记》。读了该辑,感觉作者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画了一幅路线图,并且搭起一个框子,里面只是蜻蜓点水地、零星地摆放了几个精美的物件,所以,感觉很空!让读者读后大有不过瘾之感。所以,作者在写了这组文章后,一口气又写了8组文章,就是必须的和必然的。这样才能使作者对自己已经逝去的50年来路的回忆更饱满、更丰富、更充实。<br></h3> <h3>  &nbsp;《五十六记》第2辑所收9篇文章,分别记述了延安百米大道做小本生意、打工或卖艺的6个女人、3个男人的故事。这组文章描述的主人翁均来自农村,他们或者为了生计,或者为了下一代,背井离乡,进入他们并不熟悉的城市,依靠他们的勤劳、质朴、厚道,甚或精明、圆滑,以及并不怎么高超的技艺各自的“看家本领”,或做些诸如卖菜、卖手工馍、卖饭的小本生意,或给单位揽得打扫卫生,或沿街卖艺,来求生存,谋发展。他们当中除了少数尚能过得顺风顺水而外,大多活得并不容易:要么像那位卖苦菜的老婆婆那样,愁眉苦脸,孤苦伶仃;要么像那位卖手工馍的女人那样,出了安全事故,关门走人;要么像那位做生意赔了本钱的男人那样,可怜兮兮,无力回天…… &nbsp; &nbsp; &nbsp;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作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之余,长期关注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陌生的、平凡的普通人,同他们交朋友,花费心思专门书写他们,并对他们报之以极大的好感、关心与同情!这种精神实在是值得称道的!<br></h3> <h3>  《五十六记》第3辑所收3篇文章,篇幅同样不长,但同样颇为耐读: &nbsp; &nbsp; &nbsp; 情节令人感动。作者能从种菜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本身的快乐,令人感动;作者歌颂家乡的野花的那首诗令人感动!这些不知名的野花在作者眼里俨然是自己的伙伴,像有感情的亲人一样;此外,从字里行间还能读出作者浓浓的乡愁,以及对生命的的感怀;作者大方地和同事们分享自己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令人感动;作者对瓜和叶子的关系的描述令人感动。“叶子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瓜宝宝的成长,直到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瓜宝宝后,还要沤进地里作肥料。此外,一个叶子枯死了,旁边的叶子会同样尽心、同样体贴地接替它呵护别人的瓜宝宝……”这不禁让人想起人世间的母子情!甚至,能够让人类感到惭愧:我们人类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对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呢!? &nbsp; &nbsp; &nbsp; 文字让人捧腹。比如:“路过的同事说:秋艳,回家寻被子给菜盖上,晚上冷哩!”“瓜娃儿悄悄地有了,西红柿悄悄地红了,一个个躲在叶子下面探头探脑,一副羞于见人的样子。”“把谎花放入油锅炸干,一边炸,一边想:看你再敢捣乱不敢。当然,这是要吃的借口。”过去,苗老师抱怨丈夫耍仗义,如今自己却比丈夫还仗义:“不但说了现在,还预报了将来:南瓜现在还小哩,先让它长着,大了请你们尝尝。” &nbsp; &nbsp; &nbsp; 观察使人叫绝。对菜园各种蔬菜花的特点的描述惟妙惟肖;对蝴蝶和蜜蜂的神态的描述生动逼真;对瓜和叶子的关系的描述形象传神。诸如此类的描述,没有细致入微的长期观察,是很难写出来的。<br></h3> <h3>  《五十六记》第4辑所收3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文学领路人之一曹谷溪先生的感谢、对自己艺术领路人之一白秉权先生的怀念和对自己的一位美丽的小学老师的回忆。文章沿袭了作者此前短小精悍、话少意多的风格。3篇文章都准确地刻画出了每位老师的鲜明个性和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道德情操,都分明地描写出了作者与每位老师的交往及老师对作者的影响,都深情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每位老师的感恩和敬意,读时令人潸然泪下,读后让人陷入沉思。<br></h3> <h3>  读《五十六记》第5辑所收4篇文章,有以下几点感受: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病房的人,不管是城里的,还是乡里的,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没有一个家庭挂着无事牌。不是出了天灾,就是遇上了人祸;不是媳妇不孝,就是儿子下岗;不是家庭有矛盾,就是社会有腐败…… 细致入微,真实可感,生动有趣。比如,写一对老夫妻的对话就很有意思:老婆抱怨老汉一直看手机,老汉说:“不看手机,看你?你长得俊?”写作者看牙的经历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先是挂不上号,其次是等不上看,最后是好不容易看上时,又是状况不断,尤其可气的是,大夫居然把作者的嘴角当做工具架使用用过的工具随手就挂在那里。 悲天悯人,菩萨心肠。作者虽然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和作家,但对素未谋面的病友及门前叫卖的小商小贩一概表现出了由衷的同情和关切。比如写到同室的病友倾诉家里的熬煎事时,作者听了后便“灰失失的”。写当看到病房里的老人因家庭纠纷而无可奈何地唱歌,眼睛显得“很空洞、很茫然”的样子时,作者便“心里酸酸的”。写看牙的遭遇时,因担心文章对牙医造成不利影响,作者特意写了一段话,表扬了牙医的敬业和不易。写在家养病的思绪时,发现经常在院外叫卖杂面的一位婆姨,今天没来,作者便不由产生联想:“难道她也病了?如果病了,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寂寞和无奈?”<br></h3> <h3>  《五十六记》第6辑所收8篇文章,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作者儿时在该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气息特别浓厚,时代感、画面感极强。因为都是同龄人,都是陕北人,所以作者描述的许多生活场景正好是我也经历过的,比如喂自留羊、看打坝、听样板戏、推磨等,如此,读起来也就倍感亲切。文章语言干净、优雅,笔调细腻、委婉,字里行间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幽默诙谐和作者骨子里的善良,让人读后回味无穷……<br></h3> <h3>  《五十六记》第7辑所共收11篇文章,既写了作者初进歌舞团的经历,又写了作者艰难的转正路,及作者从8年的独唱演员到调整为群众演员的心路历程;既写了作者对小同事们的慷慨相助,又写了困难时期,家庭对作者的无私支援;既写了作者的老师,又写了作者的单位领导和普通同事…… 读了这组文章,我有几点感触: 作者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艺术工作者。在艺术上,作者连续多年担任单位的独唱演员,参加多次重大演出活动;在做人上,作者为人低调,不卑不亢,甘为人梯,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尊敬。 做人难,做艺术工作者更难。作者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工作者光鲜亮丽和风光无限背后的无奈与心酸:单位办公和住宿条件简陋,给员工动不动发不开工资,演员上下班还得打的,家里出了灾祸,还得强颜欢笑,参加演出,以及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和复杂情况……但无论单位和社会多么复杂,世界上总是好人多。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王爱玲老师、闫志才老师、贾云鹏团长和张社年市长,无疑都是好人。正是这些好人,帮助作者圆了艺术梦,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艺术工作者。 无论单位和社会多么复杂,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变得优秀,都是最为重要的。就像闫志才老师说的那样:“以后永远记住一点,只要你自己唱好,不怕没人认可。” 艺术事业是年轻人的事业,一个文艺工作者如何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成功实现转型,作者做出了榜样。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到了一定年龄,都得退休。但相对而言,体育和文艺更是年轻人的事业,用俗话说,就是吃“青春饭”的事业。就拿作者来说,40岁不到,就得退出独唱演员的位置,去做群众演员和道具工作。这对谁而言都是残酷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时期,还是在顺风顺水的时期,均没有放弃读书,从而在退休之后,顺利走上了写作之路,成为延安的一位小有成就的作家。<br></h3> <h3>  《五十六记》第8辑所收11篇文章,分别记述了作者小时候对演员职业的好奇与向往,作者的中学生活,及期间作者对文艺的特殊爱好,和后来如愿考入县剧团后,通过顶人演戏当上女一号的经历;作者父亲的言传身教;作者做的离奇的连环梦,及作者与好朋友方燕的亲密无间的关系;作者对婆家四爸的怀念;作者与狗狗之间相依为命的感情;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作者陪同家人要账时遭遇的令人哭笑不得的经历;作者初当婆婆的感受和有了儿媳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 读这组文章,有以下感受: 作者走上文艺之路,是儿时的梦想和爱好所致。一个人能够遵从自己的梦想和爱好安排自己的人生,无论如何应该是人生的一件幸事。 作者的半生不仅成功实现了从艺术到文学的华丽转身,而且,此前,作者已经成功实现了从戏曲演员向歌唱演员的艺术转型。人的一生能够接连实现这两大转变,绝非易事! 作者的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面对这一切,作者始终能够平和而坦荡地应对,终于获得了一个又一个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作者的成功,源于其聪慧的头脑、处变不惊的性格和顽强拼搏的意志。<br></h3> <h3>  《五十六记》第9辑所收13篇文章,既记述了作者与同事、家人及朋友的快乐、有趣和感人的交往瞬间,又回忆了少女时代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生动、真实和好笑的故事! 这组文章是对前几辑文章的有益补充,使作者的世界更为多姿多彩,作者的形象更加圆润饱满。 作为同龄人,作者描写的很多场面我也经历过,比如,和父亲拉锯;比如,中午到河里耍水;比如,担扁担时筐子左右摇摆……所以,读起来很感亲切,也不由勾起我对儿时的回忆。 从文字上看,与前几组文章比,这组文章写得更加娴熟、轻松、诙谐和感人,读后令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期待作者的《六十六记》《七十六记》《八十六记》问世,以飨读者。<br></h3> <p class="ql-block">  作者:徐长玉,延安大学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