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167efb">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以笔为创作工具,是一门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文 林荫</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中国书法,能在简线的线条造型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审美价值。观赏一幅中国书法作品,如同观赏一幅优秀的作品或雕塑、音乐、戏剧、舞蹈等作品一样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获得多种美的享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欧阳修引用苏东坡的话说:"窗名几净,笔墨纸砚,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是的,书法能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还能开啟我们的智慧,升华我们的情操。一支毛笔,界破了时空,在纸上书写出千变万化的线条,可以呈现万象之美;“唐太宗曾讲自己欣赏王羲之书法的体会:"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意思是,欣赏王羲之书法,百看不厌,不知疲倦。观赏邓石始书法,也是如此,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能够具有永久的鉴赏价值。</font></h3> <h3> 书法、篆刻开邓派的一代宗师邓石如是中国书法史上十八位书法大宗师如李斯、张芝、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张旭、孙过庭、柳公权、苏轼、米芾、赵孟頫、徐渭、董其昌、王铎、傅山、朱耷、邓石如、吴昌硕(按历史年代顺序排名)在书法史上影响力最大并对书法史上贡献极高的书法宗师之一,可见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份量之重。</h3> <h3> 邓石如的12条幅隶书,隶书取法秦简汉碑,将《华山碑》、《史晨碑》、《张迁碑》等融为一体;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与众不同的风格、个性与特色,自成一家。</h3> <h3> 邓石如写的这12条幅隶书内容,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序文内容,《书谱》序文内容共有三千六百多字,邓石如12条幅隶书只有三百六十多字,只有《书谱》序文10%的文字。《书谱》就其理论而言,在历代的书论中可谓独步,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广而精",内容涵盖之广,涉及史学、美学、甚至哲学。《书谱》,理论系统,分析见解精辟,是历来书家的指南,对书法继承、弘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font color="#39b54a">邓石如12条幅隶书,是邓石如早期写就最大一套12条幅隶书佳品:一是勉励自个要向前人学习并持之以恒写好书法的座右铭;二是为了教育他的后人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font></h3> <h3> 邓石如的12条幅隶书,曾经的藏家是安徽人谯国二庸。是否邓石如后人?还没有去查实、考证。不过,经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记载以及邓石如书法的各种版本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书藉。并对此12条幅隶书的纸质、装裱、笔法、功力等进行深入研究,如此力透纸背的隶书确实是邓石如名贵且苦心费神之杆鼎力作。</h3> <h3> 邓石如(1743一1805)清代大书法家,汉族,安徽怀宁人,因其在篆书和篆刻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艺术被人尊称为"邓派"。初名琰,字石如,后因避嘉庆皇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长等。</h3> <h3><font color="#ff8a00">邓石如少即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梅镠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他的隶、篆在包世臣的《国朝书品》被列为神品,称为"遒丽天成,平和简静"。邓石如性介不慕荣华与仕途,曾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书刻自给。</font></h3> <h3> 邓石如之所以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一是因为扎实地继承了传统,他机缘巧合在金陵梅镠家住了八年,这八年不必为生计发愁,心无旁骛钻研书艺加之梅镠家所藏书法资料众多又大大开拓了他的眼界,从多方面滋养了他的书艺一一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千载难逢的机缘是许多书家都不具备的;二是邓石如天资高迈,不随流俗,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将所学的东西进行重新归纳组合,吸收扬弃。</h3> <h3> 邓石如在书法上成就斐然,他精通四体书,尤以篆、隶见长,并熔篆隶于一炉,形成了以隶法写篆的风格,富于变化,被誉为"国朝第一"。他所谓"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理论,至今为书界所重视。</h3> <h3> 乾隆五十五年(1709)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从安徽歙县入京,邓石如随同前去,东阁大学士刘墉,陆锡熊十分赏识他,称之为“千数百年无此作矣。“</h3> <h3> 清末书画大家赵之谦:国朝人书以邓石如为第一,邓石如以隶书为第一。邓石如篆书笔笔从隶书出,其自谓不及少温当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温,盖易者不言易,作诗不是诗,定知非诗人,皆一理。</h3> <h3> 康有为:清朝书有四家,皆集古大成以楷。集分书之成,伊秉绶也;集隶书之成,邓石如也;集帖学之成,刘墉也;集碑学之成,张廉卿也。</h3> <h3>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h3> <h3> 2018年年初发行的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书法五千年》纪录片八个视频长片中,第三集第三视频《篆脉舒卷》里,邓石如是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清代邓石如、清末民初吴昌硕这四个篆书大家的其中之一,证实了邓石如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声望之隆。</h3> <h3> 作为震古烁今的书法大家,邓石如是以货真价实的创新赢得后人尊敬的一个典范。与他同时代的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把他的书法列为"神品",誉为"四体书皆国朝第一"。书法史上以我自成我书的"浓墨宰相"刘墉,当时见到邓石如的字,拍案惊呼道:“千数百年无此作矣!"连眼界很高,学富五车的康有为贬颜真卿贬柳公权;贬晋贴贬唐碑;而对邓石如之书不仅高度评价、极为推崇,还把他作为划时代的一个标志。平心而论,卑唐贬晋,失之公允,而对邓石如的评论则言之成理。清代篆隶书的革新兴起,开拓出传统书法的新生面,这旷世功勋是由邓石如悄悄在山野之中建立起来的。</h3> <h3><font color="#b04fbb">邓石如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堪称盛世的"乾嘉时代"。他来到这个世界时,政治早已稳定,天下亦早已被爱新觉罗那双射雕射虎的手抚摩得比较熨贴了。生活随着时间的河流,日复一日地平静地流去。只知道他戴草笠,着芒履,策毛驴,浪迹天下名山大川;有如云水之间孤独的浮鸥,邓石如的好友师荔扉曾经为他做这样两句诗:"难得襟怀同雪净,也知富贵等浮云。""看淡了浮华、浮夸、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那种怀才不遇的牢骚他没有;"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长",贾逵的雄心进取他缺乏;“名飞日月上,义与风云翔",李白的济世大志他也不具备,他只是归于淡,把世界万物都看淡了,淡到自甘寂寞,远离红尘。可是,他又真正地热爱书法,一天也舍不得丢弃。每日清晨,他研一盘满满的墨汁,就着净几挥洒,必待墨汁用干了才上床休息。所谓"热爱",在邓石如的人生里,除了出身寒微,饱受生活的煎熬外,还得把功名利禄置于脑后,而全身心地投入热情的艰苦锤炼中,他不怕板登一坐十年冷。</font></h3> <h3> 在一九五二年时,邓石如后人将邓石如二十多幅精心力作书法佳品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当年故宫博物院联系安徽博物馆在故宫举行了邓石如220周年纪念书法大展。在书法史、篆刻史上邓石如具有划时代的巨大贡献和影响力!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素有"两弹一星"元勋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邓稼先是邓石如的六世孙。</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