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夏末,大学同学的舅舅、舅妈从北京来川,想看看这里的古镇,于是在老同学的邀请下,我们一行人来到号称“最后的川西坝子”的大邑县新场古镇。</h3> <h3> 新场古镇位于成都平原西部,是大邑县西部最早的建制镇,属山丘坝兼有的地区,古镇交通便利,东到大邑县城10公里,距成都市区58公里。</h3> <h3> 新场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西与邛崃接壤,南连王泗镇,北通出江镇、花水湾和西岭雪山,是茶马古道上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丰富多彩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2008年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h3> <h3> 新场古镇入口处</h3> <h3> 古镇有西岭雪山丰富而充足的出江河水经头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穿镇而过,将新场古镇环绕。走在新场古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涣涣的流水声,这就是新场古镇被称为“天府水乡”的原因。</h3> <h3> 发源于西岭雪山,流经新场古镇的出江河。</h3> <h3> 古老的水车,涓涓的流水,迷离的小桥,精致地勾绘出阳光、水波、竹林、倒影、凉爽、恬静的层次变化,在清幽和惬意的韵律氛围里,恰如其分地妆点出绮丽的光影,融合流水婉约动人的低诉,形成了古镇水乡完美的大自然合奏,娓娓道出小桥流水中优雅恬静的梦幻。</h3> <h3> 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h3> <h3> 新场之所以被称为“最后的川西坝子”,是因为新场古镇是四川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古镇。古镇拥有古街道七条,现存古建筑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房屋大都为清、民国时期建筑。古镇内大院落、楼阁较多,青砖青瓦、木楼木柱,皆一色“木构青瓦”的店铺、建筑为镇楼形式,下商铺、上居贮,后天井毗邻河畔。古建筑的雕梁画栋,雕花窗饰十分古朴美观,仿生雕塑栩栩如生,封火墙群鳞次栉比。</h3> <h3> 小桥、流水、石板路,从新场走过,一米阳光,斜依古木,心中便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宁静......</h3> <h3> 古镇有一个“川西民俗博物馆”,里面比较有特色的便是那“三寸金莲”。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宋代,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h3> <h3>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h3> <h3> </h3> <h3>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h3> <h3>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过。清朝曾多次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但直到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乡村的缠足之风才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双被称为“解放脚”或“半裹脚”的妇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几乎不见了。缠足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h3> <h3> 刘成勋将军故居座落在古镇内。</h3> <h3> 刘成勋(1883—1944),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曾长期割据雅安一带,在川军中享有“老滑头”的名号。毕业于四川陆军武备学堂。历任川军旅长、师长、军长。</h3> <h3> 刘成勋1923年6月被推举为四川省省长兼川军总司令。1926年8月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三军军长。1927年6月,遭到刘文辉的攻击,防区尽失,部队被收编。自此不问政事,回大邑闲居。</h3> <h3> 他回家后,1929年辟地百亩为果园,雇人栽培柑橘、板栗,并开设烧酒坊。1933年又在县城开设戏院,并将本宅后院租赁给人开餐馆,前院留给自己做公馆,每日车马盈门,倒也阔绰一时,1944年12月,病死大邑。</h3> <h3> 古镇最大的特色用四个字来形容就在于它的“亦古亦新”。</h3><h3> 古,是指新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数百年来,这里的木材、煤炭、茶叶、大米和杂粮等物资的吞吐量极为壮观,素有“五大市场”之称,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镇之一。</h3> <h3> 岁月在清澈的流水中轮回。</h3> <h3> 直到现在,新场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赶集习俗,每逢2、4、7、10,附近山区的农民和百姓都会挑着箩筐、背着背篓来这里赶集,所以也有人称新场是一场“南方丝绸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h3> <h3> 清朝光绪年间,云南学政张锡荣拜霭出江镇伍嵩生(字肇龄,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乃光绪皇帝蒙师),经新场古镇(旧称清源市),被清源市的自然风光及繁华景象深深打动而写诗赞美:“花外斜阳晚,云峰暗几层。人声三里市,春夜一街灯。竹屋容高枕,桃源梦武陵。床头三尺剑,气欲作龙腾。” </h3> <h3> 夏日,古镇边的永安廊桥上是纳凉的好去处。</h3> <h3> 傍晚的新场古镇依然人来人往。</h3> <h3> 古镇小巷,街边随处可见妇人小孩坐在竹椅上纳凉;光着膀子的乡民在掰包谷、弹绵花、搓麻绳;老大爷在门前惬意地抽着叶子烟,猫儿趴在老房子屋顶晒太阳;傍晚的廊桥上大妈们跳着广场舞等一个个朴实的生活场景。当你走在穿镇而过的清澈小河旁时,当你在青砖路、过街桥及风貌走廊闲庭信步时,你会为小镇的质朴美景陶醉,“这真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古镇!”</h3> <h3> 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景色怡人别致。撑着油纸伞在古镇内散步真是一种享受。</h3> <h3> 偎依着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有点波,似是闪,或典雅,或古朴,波光粼粼,一抹淡墨,好柔......</h3> <h3> </h3> <h3> 古镇特色餐馆十分出名,各种小吃店众多。最具特色的便是周血旺和麻油鸭子,吃一回想二回,饭后再来一碗纯手工制作的冰粉,那味道简直不摆了! </h3> <h3> 新场古镇可算是一个“藏在深阁人未知”的千年古镇,“小桥 流水 人家”的美景处处可见。难怪文人陈凤鸣用了一副对联描述当时的清源市(现新场古镇):清气接雾山,霞蔚云蒸,人文焕发;源头来出水,地杰人灵,明哲挺生。</h3> <h3> 蓦然回首,唯有,小桥,流水,佳丽,乡音河畔油纸伞......</h3> <h3> 清晨,阳光洒向弯弯的小河。</h3> <h3> </h3> <h3> 古老的小镇,斑驳的墙面,褪色后的房门铺板也倍显沧桑。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檐角挂着的红灯笼随风轻轻摆动,似乎在诉说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往事……</h3> <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沿用“新新乡”之名。1958年10月,新场镇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还属新新乡,同时成立清源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称新场公社。同时新场镇革命领导小组成立,隶属公社革命委员会。1985年9月,新场乡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新场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