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眨眼,又是一年的中秋节,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已在母亲做的手工月饼的醇香中沉醉多年。每年中秋节,都能收到母亲亲手为我做的大月饼,还有母亲甜甜的关爱、浓浓的思念!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我的故乡民勤是个沙漠边陲小县城,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淳朴!人们在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里,逐渐形成了做手工月饼的习俗。也许,你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做月饼的习俗哪儿没有?那我要郑重的告诉你,这儿的手工月饼肯定是你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这儿的手工月饼味道香甜可口、外形独特、色泽诱人、样式新颖,最为主要的是它个头巨大,大概比自行车轱辘还要大。说到这里,你也许明白了,大体知道我所说的这个月饼的独特性了吧?这么大、这么独特的月饼,当然也有它独特的制作过程和方法。<br></h3> <h3> 在民勤,以前把月饼叫点心,人们所说的月饼特指农家自己蒸的一种花馍馍。蒸月饼是个艺术活,母亲心灵手巧,是这方面的能手。她先用自己做的一种叫发面糟子发面,一点儿一点儿反复加面对几次,反复发面。农村成年女子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在度和量的把握上相当到位,并各自有一套娴熟的手艺和丰富的经验。<br></h3> <h3> 发面达到一定的量,就可以做月饼了。这时候,母亲把发面分成大小相同的集子(份子),再擀成薄厚均匀的面张,在面张上抹上胡麻油,再在每一层放上不同颜色的香料,诸如茴香、香豆、胡麻盐、姜黄等,将抹有不同香料的面张整齐的一层一层落好,最上面再盖一层不抹香料的面张,一般要六七层以上,这时候主体构架基本成型了。最后一道工序是把每一层的周边做成类似于花瓣的形状(像葵花花瓣),做这些“花瓣”是个技术活,大概需要半个小时;经过母亲细心的“雕琢”和耐心的制作,一个民勤月饼就像一个巨型葵花花盘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让人看着就有一种享受和诱惑!<br></h3> <h3> 蒸月饼是一种煎熬。母亲把制作好的月饼小心翼翼地移到木制蒸板上,在把蒸板放进装有水的大铁锅内;加上草圈、盖好盖,并用旧衣服或破麻袋把草圈捂严实。把木柴加入土灶不停地大火烧,开锅后保持稳火。随着蒸汽香味不断飘出,我们早已垂涎欲滴,主动承担起帮母亲盯月饼出锅时间的任务,就期盼着月饼出锅的那一刻。蒸熟出锅后,母亲用特制的工具,在月饼表面点上若干各色图案:最中间是一个碗大的圆形图案,用桃红色水画成月亮型,四周整齐排列着各色的小图案。
一般情况下,民勤月饼要在中秋节当天蒸;出锅后,不是立即就吃的,要在一轮圆月横空出世时,作为供品来祭月神,意在企盼来年五谷丰登。每家每户在院子里放一个小木桌,正中央摆放月饼,西瓜从中间用小刀切成锯齿形,摆放在月饼两旁,旁边再放一些苹果、葡萄什么的,就等月亮升起。供完月神后,用刀如切瓜般把大月饼切开成一小瓣一小瓣,才可以分享。<br></h3> <h3> 民勤月饼既好看又好吃。中秋那天,民勤人家走亲访友的最好礼品便是相互赠送月饼,当然乡下亲戚给城里亲戚送月饼一般就送一个整的大月饼,其意在祝福对方生活如月饼般美满幸福!<br></h3> <h3> 年迈的母亲双手颤抖,已无法再做大月饼了,我也再吃不到母亲亲手做的大月饼了。是的,我怀念那个时刻、那个情景、那个大月饼,但我已不忍心再由母亲辛苦劳作了。到了这个年龄,该是她享受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今年的中秋节,我将带上瓜果、带上思念,携妻儿一同去乡下陪母亲过个殷实的中秋节。<br></h3> <h3> 如今,家乡的中秋节是一种情节,是母亲成瘾的思念、思念的孤独、孤独成病;对于这种病,老人们说,医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经常的看望和陪伴。因此,从现在起,我将努力信守,主动把“回家看看”保持为一种常态。
斗转星移、时光变迁,已是物是人非。但在我心中,家乡的大月饼至今依然明亮如许!
<br></h3> <h3>后记: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提高,许多非物质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被人们遗忘,正逐步离我们远去!。在家乡,许多优秀的传统生产技术都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所淘汰,被新型高科技技术所替代。在人们心中,曾经令我们陶醉的传统生产技术和工艺,只能在旧照片里找到一些足迹;而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用纸笔记载,留下永恒的回忆!</h3> <h3>注: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