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元曲到底有多美?到底有多大魅力?如若读进去你一定会被他俘虏。</h1><h1> 他的美不同于诗,不同于词,更不同于文,他的魅力是独特的;是其它任何文体均不可替代的,他的自由灵活体式,精确的提炼,接近平民化口语表述更便于大众接受,因而被大众所接纳和喜爱。</h1><h1> 譬如元好问的一首骤雨打新荷,“绿叶阴浓,遍池塘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这一曲写的,细读细品就是一幅会动的画,花之艳,叶之绿,燕携雏低翔穿花弄叶,雨丝中上下翻飞活力无穷,高柳垂丝,金蝉浅唱高哗,无忧无慮,荷叶上晶亮雨珠滚动,好一派生动春意。</h1><h1> 可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却谈及人世,却是另一种风格,“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一梦初过。穷通前定,何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作者面对良辰美景,叹人生短暂,世事如有前定,即便努力也无甚大用,倒不如邀友聚唱玩耍,管它日月往来如梭,一种怨世,愤世又无奈之情油燃可见;倒不如放开心胸玩个痛快。</h1><h1> 短短几句词语,说尽美景,道完世道,读来大感快哉快哉!</h1><h1> 当时写元曲的人不少,写的多的自是大家关汉卿和王实甫了,但写的精美的非马致远莫属,马致远前后共写一百多首曲,几乎篇篇精美,最最传广阅多的当算天净沙(秋思)一曲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八字,竟然能写下完整的环境与心态,自此曲问世以来,书法家,画家大多没闲着,书法真草隶篆大书特书补墙铺壁不说,更是画家难得题材,余亦睹过多种画法对此曲表现,当是国画的大写意于手法居多,各各画法无有好差,只是各人对此曲理解角度不同所用表现意境与手法各异罢了;此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古朴安闲,消沉哀怨,皆借景借物表现作者当时心情与处境。</h1><h1> 此曲若用大三弦配铜板,由关西大汉哑声唱来,其间粗旷苍凉,悲愤而不屈,独山伴孤云,令人心酸。若是换苏州评弹琵琶配小三弦,中音慢板,当是委婉凄凄,寒鸦流水,暮色中孤蹄缓缓,茫茫而无所处,可直扎人心,催人泪下而无语。</h1><h1> 元曲口语化的成份较多,特别接地气,平民化,俚俗化,就是一般人不懂诗词曲赋的,听了也能理解其中含义。如徐再思清江引“相思”一曲,“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这一首小曲无甚深奥处,却比喻得当,把相思喻作少债,常挑着一担愁,可见愁心多重,此债只能是见到他本人才能还掉,否则此愁不休。短短几句俗语却道出无限相思之愁,可见即便俗语也能提练出精准妙句,阅之不得不令人深感佩服。</h1><h1> 读元曲才知其间妙语哲句很多,受亦匪浅,他与诗词虽有通处却又大有不同,诗雅正之,词善达之,其间各有格律对仗韵脚的表现方式,相对于阅读者则有较高要求,除字,词外,特别是对所用的典故要能了解,否则会理解有偏。而元曲则不然,曲并非只给达官显贵听的,更是给人民大众底层人听的,因此曲须上下兼顾,不光要有阳春白雪,更要有下里巴人,所以他要贴近下层人民,用平民化语言述意,它的语言、修辞、风格必须不同于诗、词。</h1><h1> 元朝虽只有区区九十七年历史,但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在元曲中就大有体现,很多胸怀大志又不得施展抱负者的郁闷心情,更有随波逐流以酒浇愁文人墨客,亦有流离失所生活无着一般人的愁烦,情人幽怨、离妇叹息无不交织其中。总是能衍生出如此美妙感人元曲遗留于世,于后世人来说毕竟是宝贵财富。</h1><h1> 有人说诗几殆尽,词亦步宋而亡,唯曲可吟可歌,可俗可雅,路长天宽而无尽;元曲虽被推荐,但阅者较诗词者寡,余亦荐之,元曲乃美不胜收也,其美非它可比。</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