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阳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阳公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朝阳门历六百尘,</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曙光入门依然准。</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只因中山灵柩过,</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重建名改中山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九月十五日九时,五十余名道友汇聚在中山门城墙上的开阔地,面向北方,向九月九日逝去的北山老师默哀三分钟,作最后的道别;二是听年轮老师和九乡老师讲中山门至太平门段历史古迹。</h3> <h3>中山门</h3><h3>中山门,旧称朝阳门,为南京明城墙明代十三座内城门之一,此门是瓮城连接城内的宫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往东可至外郭麒麟门。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朝阳门拆建的真实原因</h3><h3>1928年夏为了纪念孙中山,迎奉中山先生灵柩归葬中山陵,国民党政府将门洞狭小的朝阳门拓深(没有拆门);将朝阳门改名为中山门;中山门东至中山陵,称为陵园路,西往长江边的中山码头,称为中山路,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中山大道”。 </h3> <h3> 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山门外灵谷寺南面建中央体育场,拟定当年10月10日举行第五届全国运动大会,因体育盛会交通需要,挖低门基,改筑为三孔券门(一说为继承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扩建为三拱门券),同时,拆除外瓮城。 </h3> <h3>1933年,以鼓楼、新街口为节点,中山大道又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全长近13公里,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h3><h3><br></h3> <h3>1949年后,新街口以南的中正路改名为中山南路,中山系构成南京主城道路的基本框架,被称为“民国子午线”。</h3> <h3>中山门匾额变迁</h3><h3>1928年夏国民党政府,下令更改南京城门名称,改朝阳门为中山门,与此同时更改名称的还有六处,即改仪凤门为兴中门,海陵门为挹江门,神策门为和平门,丰润门为玄武门,聚宝门为中华门,洪武门为光华门。</h3> <h3>当时的南京市长刘纪文邀请蒋介石、于佑任,蔡元培、谭延闿、胡汉民和戴季陶等六人为城门题匾,虽然汪精卫地位显赫,但未在被邀之列。</h3> <h3>中山门匾额由谭延闿书写,此外他还书写了兴中门匾额,其他五门分别由蒋介石书写中华门,胡汉民书写和平门,蔡元培书写玄武门,于佑任书写光华门,戴季陶书写挹江门。<br></h3> <h3>由此可知,谭延闿是第一个书写中山门匾额的人(抗日战争时期,中山门题额.汪精卫又作了重书,1946年春,蒋介石下令清除汪伪时期遗留的一切痕迹,遂凿去“***三十二年九月立,汪兆铭敬题”的落款,保留“中山门”三字。</h3><h3></h3><h3> </h3> <h3>1996年,在兴建中山门隧道时,“中山门”3字匾额,以集六朝王羲之的字替代。同年9月15日,穿越中山门两侧隧道开通。中山门遂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连接线的门户。</h3> <h3>中国第一条收费公路</h3><h3>你知道中国第一条收费公路是哪一条哪一年吗?很多朋友会说这问题太简单了,1988年10月通车的沪嘉高速公路是上海,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你觉得这答案对吗?</h3> <h3>据城记专家九乡河水老师介绍,早在1920年,民国政府就修建了一条中山门至南京汤山的公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条公路只对人力车和马车收费,汽车是不收费的。</h3><h3></h3><h3> </h3> <h3>仔细想来汽车不收费的原因还是挺简单的。</h3><h3>汤山因温泉而得名,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千年前,汤山温泉就曾于南朝萧梁时期封为皇家的御用温泉,自南朝以来,是历代达官显宦,文人雅士来此游览沐浴的地方。 </h3> <h3>2020年就是中国第一条收费公路诞辰100周年了,为纪念收费公路先驱,作为南京人,特别是我们城记道友还是要隆重纪念的哈!</h3> <h3>民国初年大批达官显贵先后在此营建温泉别墅,蒋介石、宋美龄的专用温泉别墅也在汤山,至今保留完好。1920年汽车本是稀缺之物,能开汽车到汤山的也只有政府官员、达官显宦,这能收费吗?对于哪些人力车马车你要走政府修的路肯定是要缴费的了。</h3><h3></h3><h3> </h3> <h3>道友们在中山门城墙上合影留念</h3> <h3>出门遇喜</h3><h3>刚出中山门,在初升的太阳光照中,道友们迎来了有鲜花装饰豪华的迎婚车队,此刻最幸福的除了婚车中的新郎新娘之外,应该还有城记中的众多女道友们,不信你看:</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门遇喜</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阳公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只玉手示喜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出门遇喜喜心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遥想当年结婚日,</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风风光光嫁新郎。</b></h3> <h3>沿着城墙行走在明陵路上</h3> <h3>过了中山陵园界石就是中山陵园了</h3> <h3>睹物思人,看到城墙上一处又一处的机枪眼,马上就想到了9月9日逝去的道友北山隐士黄宝荣老师,十多年来,黄宝荣老师一直寻找南京现存的抗战碉堡、暗堡、工事,已找到180多处。</h3> <h3>在与黄宝荣老师接触的日子里,黄老师曾经介绍过,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国民政府对南京城墙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造”,在墙体内外修建了一些工事和机枪射口。</h3> <h3>为什么要进行改造呢?这是因为明代修建的南京城墙其实就是一个大型军事建筑,其设计思路对应于冷兵器时代。</h3> <h3>朱元璋建造城墙时,在城墙上下留下了大量的雉堞、垛口、瓮城、千斤闸、藏兵洞,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设计。</h3> <h3></h3><h3>但到了枪炮轰鸣的热兵器时代,曾经“高坚甲于海内”的南京城墙,其军事功能大大落伍了。</h3> <h3>民国档案明确记载,抗战爆发之前,国民政府考虑到了南京城墙的军事价值,对城墙进行了充分的改造,建造了一些机枪掩体、堡垒式工事、射击孔等等。 </h3><h3></h3><h3> </h3> <h3>根据抗战史学者的研究,南京保卫战中,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光华门、中山门三座城门,是激战最为惨烈的三个地点。</h3> <h3></h3><h3> 一直到1937年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撤退令,上述三座南京城门都没有被日军攻破。也就是说,中国守军主动撤退后,城外的日军部队才得以进入南京城的。</h3> <h3>现在的城墙上,还能找到一些机枪射孔,就是当时的防御工事。今天我们在中山门和太平门之间及龙脖子段城墙,看到的长方形机枪射孔就是当时的防御工事。。</h3> <h3>据黄宝荣老师统计,城墙上大型机枪射孔,至少有19个 ,除了光华门、中华门、中山门以外,挹江门、龙脖子段,清凉门、神策门、前湖、琵琶洲、雨花门、定淮门、小桃园、太平门、富贵山等处城墙上也有机枪射孔</h3><h3></h3><h3> </h3> <h3>由此看出,“城墙工事”在南京保卫战城垣作战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h3> <h3>前湖</h3><h3>前湖又称燕雀湖,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门外北侧。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为金陵名胜。前湖与后湖(玄武湖)是南京古代的两大湖泊,两湖以钟山为界。玄武湖在钟山西,称后湖;燕雀湖在钟山南,称前湖。燕雀湖还被称为白荡湖,南朝萧梁时期,始称平湖、燕雀湖或太子湖。</h3> <h3>燕雀湖古时面积极大,东临钟山脚下,南至今明故宫午门一带,西抵解放路,北达后宰门一带,周长约三十里。以钟山为界。</h3> <h3>燕雀湖在元末明初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1366年,即明朝建国前两年,朱元璋为营建宫城,经刘伯温军师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这一带正是燕雀湖所在地。</h3> <h3>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故南京民间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h3> <h3>民间还传说,开始填湖时总是填不平。后来听说江宁县有一位老汉叫田得满,朱洪武帝竟派人把老汉抓来,活生生填入湖中,说是:“借其音,讨其吉”,最后虚情假意的封老人为“湖神”,以掩盖他的杀人罪行。</h3><h3></h3><h3> </h3> <h3>朱元璋将古燕雀湖大部分填平作为建造皇宫的地基,其残留部分分隔在城墙外,成为如今的前湖与琵琶湖。南京东城墙阻断了青溪,成为今天的月牙湖……</h3> <h3>关于前湖还有一种传说:梁武帝长子萧统,恭谦好学,笃信儒佛,才华横溢,尤爱文学。他召集许多文学家,集我国秦汉以来文章之大成,选编《文选》60卷,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很大。</h3> <h3>南京、镇江、常熟至今尚存萧统读书、编书之处的遗迹。梁天监元年,萧统被立为太子。不幸的是萧统31岁时游玄武湖落水,因惊吓和受凉得病,不治而死。</h3> <h3>据《穷神秘苑》记实:南朝梁太子萧统,才华横溢,但英年早逝。梁武帝十分悲伤,命葬于钟山脚下前湖畔,并将赐给生前太子的两件宝器紫玉杯和琉璃碗随之陪葬。</h3> <h3>有个太监为得到此稀世珍宝,竟然盗墓。下葬不久,有一个太监偷逃出宫,趁月黑风高之夜掘墓盗宝,取得杯碗后搭船沿青溪遁去。在护城河朱雀航(今中华门内)上岸,突然有数万只燕雀飞来扑击太监。</h3> <h3>这种奇怪现象,被巡城官发现,甚感奇异,遂命人驱赶燕雀,命人把太监绑缚起来,抓住此人,并从身上搜出盗掘的珍宝。太监吓得说出真话,交出两件宝器。</h3><h3> </h3> <h3>燕雀护陵的消息传到宫里,梁武帝闻奏后惊奇不已,诏令将珍宝赐给太孙,将太监送刑部定罪,并重新整修萧统墓。当封墓时,又有万只燕雀口衔泥土从四周飞来,投土聚积于坟上,筑成墓包,且日夜守护不愿离去。由于墓在湖侧,因此,后人便称前湖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h3> <h3>宋朝诗人杨脩之(即杨备)曾有诗云:讲的就是燕雀湖萧统墓之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燕雀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 . 杨脩之</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湖岸侧见高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土衔来燕雀群。</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鉴面无波天一色,</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此中文藻似储君。</b></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燕雀湖</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太阳公公</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湖岸测萧统坟,</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常年陪伴燕雀群。</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问询萧墓何处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园丁摇头不识君。</b></h3> <h3>1991年夏天一场大暴雨,前湖城墙坍塌,形成一个顶部长70米,底部长50米的倒梯形豁口。直到2014年,南京市城墙管理部门在豁口上架设了钢架结构的天桥,方便市民通过钢架,“渡过”这个缺口。</h3> <h3>在清理这段坍塌城墙过程中, 文物工作者惊喜地发现,城墙内部竟然藏着一段矮墙,站在缺口的钢架通道上,就能俯瞰这段矮墙。</h3> <h3>这段矮墙的高度,仅仅是该处高22米明城墙的一半,厚度则是后者的七分之一。经论证,这段城墙是明洪武初年修建的,后来因为体量太小等原因又被废弃,朱元璋命人在外面修建了更大的城墙,形成了“墙中墙”的奇观。</h3><h3> </h3> <h3>这样的“墙中墙”,不仅仅只有前湖段城墙有,在狮子山东侧、解放门西侧、月牙湖南侧、太平门东侧、神策门附近、中央门西侧都曾发现过,里面的“墙”甚至是明代之前各个朝代修建的城墙残迹。但这些“墙中墙”都还没有公开对外展示。</h3> <h3> 前湖城墙豁口的神奇之处,不仅仅只有“墙中墙”。2014年,这里的地下又发现一处明代的排水沟,轰动了南京文物界。</h3> <h3>这处排水沟是一个长方形的“台子”,用呈米黄色的条石砌成,位于城墙外侧的地下,其背面紧贴城墙底部垂直下方。台子正面左边有一个长方形的小门,右边是一个塔式样的小门。有人认为是皇宫内的秘道,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处排水的涵洞。</h3><h3><br></h3> <h3>道友们在城中墙处合影留念</h3> <h3>半山园</h3><h3>半山园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北白塘,清溪路附近,今海军指挥学院院内。此地为距城东门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h3><h3>此通道是为方便后宰门地区民众进入中山陵园而开,也有传说是海军指挥学院出资修建,最终方便于后宰门区民众。</h3> <h3>1076年,56岁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与保守派发生争端,遂于当年10月复求罢相,赵顼应允,给王安石一个“判江宁府”的官衔。</h3> <h3>回到金陵后,王于第二年六月辞官,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因主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h3> <h3>1084年,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以后,他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寺”,又称半山寺。</h3> <h3>明代亮山国划入皇宫禁地范围内,清道光时两江总督陶澍在半山国故址重建半山寺。咸丰时被毁,同治九年(1871年)重建,宣统时重修。</h3> <h3></h3><h3>北宋之后,王安石故居都以半山寺的形式存在,现今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原址上修建的王安石故居,位于南京清溪路的海军指挥学院内。对外不开放。</h3> <h3>现在的王安石故居刚刚修葺一新,前有花园和王安石雕像,一株古龙爪松立于门口。故居内部极大地保留了历史文物的风貌,建筑结构虽然崭新,但是堂内的青砖佛像,浮雕、石墩都保存完好。</h3> <h3>除了门厅,中庭,侧面还有两个小院子,其中芭蕉参天,结构精妙。回廊中还可以看到不少王安石的诗词刻成的石碑嵌在墙中。</h3><h3></h3><h3>故居后方的东段山岩上还有一座八柱歇山顶式凉亭,名为“半山亭”,占地约30多平方米,是远眺古城,近观中山的绝佳之处。</h3> <h3>故居后方的东段山岩上还有一座八柱歇山顶式凉亭,名为“半山亭”,占地约30多平方米,是远眺古城,近观中山的绝佳之处。</h3> <h3>亭后有石碑记载,依旧可以看清上面刻着的《重修半山亭》记。为“同治九年十月长白魁玉书”。</h3> <h3>另一块是道光十六年的无题记事小碑“开门望钟山,松石皓相映”,“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写的都是这里的环境幽丽。<br></h3> <h3></h3><h3>王安石在半山园期间写了不少乡村题材的诗词,其中有首《菩萨蛮》反映他当时的心境:</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王安石</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似去年红,吹开一夜风。</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柳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物最关情?黄鹂两三声。</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琵琶湖</h3><h3>朱元璋将古燕雀湖大部分填平作为建造皇宫的地基,其残留部分分隔在城墙外,靠近太平门的湖因为湖形像中国古曲乐器琵琶而得名,成为如今的前湖与琵琶湖。 </h3> <h3>关于琵琶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h3> <h3>相传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决定大修城墙,因人力缺乏,故派人四处抓男子去充当苦力,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h3><h3> </h3><h3></h3><h3> </h3> <h3>在美丽的紫金山山脚下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丈夫名叫冯远,是个书生,以写些字画去卖为生,而妻子碧遥美丽贤惠,精通绣品,还弹的一手好琵琶。小两口每到晚上闲暇时,一人吟诗,一人弹奏,小日子甜甜蜜蜜,倒也逍遥,令人艳羡。</h3> <h3>谁知好景不长,有一天,冯远在集市卖字画时也被官差抓了去修城墙,从此再无半点消息。妻子碧遥只有终日以泪洗面,每到晚上依然弹着冯远喜爱的曲子,希望有一天冯远会突然出现在她面前┅┅</h3> <h3>三年后的一天,当她再次抱着琵琶到城墙建筑工地打听冯远消息的时候,问到了一个当年和冯远一起被抓来的人,他告诉碧遥,让她不要再找了,因为冯远早在第一年就因为过度劳累,体力不支累死了,尸体就埋在这未曾修完的墙脚下。</h3><h3> </h3> <h3>这个消息让碧遥一下子绝望了,她抱着心爱的琵琶站在未曾完工的城墙上,弹起了冯远最喜欢听的曲子,凄然唱道:“君已离去,妾无留恋,怀抱琵琶,伴君长眠┅┅” 随后即纵身从高高的城墙上跳了下去┅┅</h3> <h3>就在这时,天上突然狂风大作,雷电齐鸣,暴雨倾盆┅┅原来碧遥的一片痴情惊动了天上的王母,她把碧遥收到了身边做了义女,就是传说中的琵琶仙子。</h3> <h3> 而碧遥纵身跳下后落在的那片杂草地却化成一片湖泊,形状像极了她弹奏的琵琶,而湖里满是清澈却不见底的湖水,据说那是她苦等三年,思念丈夫流下的泪水┅┅</h3> <h3>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h3> <h3> </h3> <h3>龙脖子</h3><h3>龙脖子”其实是误传。龙身上的很多部位在地名中也都有体现。太平门外东侧,有一条经常堵的路,叫“龙膊子”。龙膊子系钟山西麓余脉,地形弯弯曲曲,状似龙的一条“脚膊子”而得名。</h3> <h3>现在人喜欢叫“龙脖子”,其实是讹传。“龙膊子”还连着“龙尾坡”,龙膊子路再往下就是“龙尾坡”。</h3><h3></h3><h3> </h3> <h3>在网络上,关于南京这条龙脖子路,最甚嚣尘上的便是诸多“灵异”传说。这些灵异故事的流传仔细推敲一下,也并非空穴来风。</h3> <h3>由于龙脖子路一路向东深入钟山风景区深处,沿途会经过许多名人墓冢,大致有明孝陵、中山陵、孙权墓、常遇春墓、廖仲恺何香凝墓、谭延闿墓、邓演达墓等,一众历史人物安睡于此,行走其间,难免心怀几分敬畏。</h3> <h3>而在陵寝的安详端庄之外,唯一没有水路保护的龙脖子,成为多次作为皇城的南京,少见的兵家必争之地。从太平天国伊始,龙脖子路一带就是动荡时期,炮火攻击的对象,战死的将士无数,曾经的血光之灾,也为这条路蒙上了神秘的色彩。</h3> <h3></h3><h3>传言终究是传言,龙脖子路虽然灵异故事傍身,但并没有抑制它的人气。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去的游客,大多都是从龙脖子路而上,走进东郊的这片森林的。</h3> <h3>龙脖子路古木参天,苍松翠柏,隐天蔽日。 路边筑有木栈道,幽幽地夹在林间,分开了行人与汽车,也给步行的旅者带来了更贴近自然的清新观感。</h3> <h3>经过通向天文台的盘山公路,龙脖子路沿右侧往下坡去,琵琶湖的水光潋滟与植物园的姹紫嫣红,便是陪伴这条路的欢歌。如果说龙脖子路演化出的诸多“灵异”传说是悬疑故事的话,这条小路上的郁郁葱葱的树木与游者的身影才是现实中的美丽风景。</h3> <h3>龙吐水</h3><h3>南京明朝古城墙其中的太平门段,凡是暴雨天气,都会出现独特的“龙吐水”现象,也就是雨水会从城墙内喷吐而出,颇为壮观。 </h3> <h3>不少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艺术,是有意为之的匠心独运,确保了几百年来城墙排水顺畅,屹立不倒。</h3> <h3>每年汛期的时候,遇到大雨,总会有大量的雨水从南京紫金山龙脖子段的城墙缝隙中喷涌而出,被南京人戏称为“龙吐水”。事实上,因为雨水呈弱酸性,从城墙的缝隙中流出来,会对城墙的安全造成很大威胁。</h3> <h3>吐水槽是建造城墙时就有的,目的确实是为了排水。城墙上的一排小坑,是光绪十二年维修城墙时,安装脚手架遗留下来的。这排小坑只是少了块砖,并非为排水而留。而现在的城墙缝“龙吐水”,则并非原来的设计。</h3> <h3>出现喷水的这一段,共有30米左右,是富贵山山势最低的一段。这段城墙里面的山脚,要比外侧的墙角高出4米,加上又是山势最低的地方,每到雨季下雨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雨水汇集在这个位置,城墙就变成了拦水坝。强大的水压之下,就有雨水渗透城墙,从城墙的缝隙中流了出来。</h3> <h3>现在是否已解决龙吐水问题,不得而知,只有雨天去龙脖子路一看便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