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磨不尽的记忆——冷湖石油城废墟

秋日思语

<h3>2018.09.13我们从大柴旦驱车近七个小时,直奔冷湖镇。</h3> <h3>刚出发时路边还有一些植被,车开出不久即进入无人区。无人区连手机信号也没有,四顾茫茫,一棵小草都寻觅不到。连绵的秃山、无尽的荒漠、干燥的空气,沒有一絲生机。遥想当年爸爸妈妈初到这里工作的五十年代,肯定没有道路、沒有基础设施,艰苦得令人难以想象。</h3> <h3>公路两侧用石头垒的田字格石阵,以防沙侵公路。</h3> <h3>笔直的公路沒有什么车辆,四野靜悄悄。不知道山里是否还有没有狼🐺群。</h3> <p>进冷湖镇之前,我们路过石油烈士纪念碑,不由得肃然起敬(由于时间不允许,故没有停车。照片来自网络)。</p> <h3>青海油田冷湖会战,殉职队员的墓碑全部朝向自己的家乡。</h3><h3>这是一群冰冷的墓碑聚成死沉沉的墓地。<br></h3><h3>墓碑周围,没有鲜花,没有松柏,只有肃穆的远山环抱。清明时分,这里鲜有死者的家人虔诚地祈福,却常有春季大漠泛白的黄沙相伴左右。时光如水,这里少见花圈祭文。碑上,那些孤寂的名字茕茕孑立,朝看水东流,暮望日西沉……<br></h3><h3><br></h3><h3>本段文字改编自《中国石油报》,记者 | 高照 张旭</h3> <h3>刚到冷湖镇,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气骤变,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沙尘暴瞬间袭来。空气中充滿了土味。</h3> <h3>冷湖镇有少量的树(仅仅限在冷湖镇),道旁有一些彩色墙,墙的颜色不是刷成绿色,就是刷成五彩花朵的颜色,显示这里的人多么渴望树与花的人间美景。</h3> <h3>伴随沙尘暴而来的还有一场急雨。说是雨不如说是泥水滴。</h3> <h3>半小时以后沙尘暴急骤而去。</h3> <h3>我们再出发时天气晴好。<br></h3> <h3>终于到了,我的爸爸妈妈自石油城初建时即在此工作了近十年的地方!</h3><h3>废墟建筑的房梁与门窗不知所踪,荒凉凄惋。当年最兴旺的时候,石油城汇聚十几万人。</h3> <h3>1954年,柴达木盆地迎来了第一批石油垦荒者。爸爸妈妈1955-1956年从西安转辗西宁来到柴达木盆地的冷湖石油基地。我被送到北京的姥姥家之前到过西宁。记得路上坐在卡车的驾驶室里,饿了只有啃硬的饼充饥;中途夜宿大车店(?),围着一堆篝火取暖。那记忆中的碎片伴随我到如今。现在才知道冷湖因发现第一口标志性油井“地中四井”,日喷原油800吨而建设石油城。由此,冷湖油田成为我国当时四大油田(玉门、克拉玛依、四川、冷湖)之一。<br></h3> <h3>整座空城,虽然寂静无声,我却仿佛看到爸妈从某一间房屋走出来,顶着朔风去办公室上班……。</h3><h3><br></h3> <h3>记得爸爸曾讲过一件事:“曾经有两位技术人员,每人佩八十发子弹骑马外出。当天没有返回。油田立即连夜寻找。找到他们的时候发现两人早已牺牲了,他们四周布滿狼🐺的尸体,两匹马也沒能幸免”。这个真实的事件震撼着我的心。<br></h3> <h3>妈妈讲过另一件事:“有一次坐吉普车外出,返回时天已黑了。妈妈往车窗外望去,只见一片绿眼睛,那可是一大群狼🐺幽绿的眼睛啊!”吉普车这时是绝对不能抛锚的!<br></h3> <h3>爸爸告诉我当年柴达木盆地黄羊成群,为了改善伙食,冷湖曾派员去打黄羊。有一对夫妇舍不得吃完分给自己的那份黄羊,把一部分放到床下存放。后来因为再吃时不幸染疾而亡……,听来如此悲凉。</h3> <h3>贴着马塞克磁砖的屋宇显示当年非同一般的地位。</h3> <h3>房屋的台阶是水磨石材料。</h3> <h3>一块完整的地板方砖。</h3> <h3>当年的公共浴室。</h3> <h3>实际上,早期石油城根本没有浴室。妈妈说过,夏季隔一段时间单位发车出去洗澡。车要开出很远,去柴达木盆地小水泡子很多的地方,选两个距离很远的水泡子,那里就是天然浴室。</h3> <h3>有的房间刷有天蓝色墙围。</h3> <h3>当年物资匮乏,妈妈去买一次鸡蛋都要坐车翻越阿尔金山去敦煌买。鸡蛋用草编成一串串的才能保证在颠簸的车里完好无损。买一次鸡蛋要用去整整一天。平时辣椒、罐头是石油人的主要副食。</h3> <h3>两个月亮门和一段花矮墙。</h3> <h3>五角星的纹饰。</h3> <h3>油田美术馆外墙刷着鲜艳的亮红色,在城池废墟中显得极其突兀。美术科班出身的妈妈,有过作品在这里展出吗?妈妈从来没有提过,我自然不得而知。也可能妈妈六四年回北京之前还没有建立美术馆。</h3> <h3>电影院外墙上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大字。</h3> <h3>电影院的舞台。舞台上方还有安射灯的支架。</h3> <h3>电影院的观众席。</h3> <h3>石油城初建之时,职工根本没有条件带孩子在身边。妈妈有一个同事把孩子送往福建老家,孩子不幸染疾死去。老家的人只好抱养一个冒名顶替,后来还是没有瞒住,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h3> <p>石油城迁址以前,有一些小孩在石油城度过童年。有一个小男孩随父亲去敦煌,第一次见到树,喊到:“大白菜!大白菜真高。”。可见后来大白菜曾经运输到过石油城,而早期开发者们却连大白菜都没有。</p> <h3>公共压水井水台。</h3> <h3>坍塌的大门柱。</h3> <h3>“学大庆精神/树大庆榜样……”的标语。</h3> <h3>下半句:“做时代铁人”。</h3> <h3>在工作区的入口两边墙上,左侧墙上刷有“安安全全回家”。</h3> <h3>右侧墙上是“高高兴兴上班”,字迹十分模糊。</h3> <h3>整个石油城挖有纵横交错的沟壑。是排水沟吗?</h3> <h3>标语:“保卫社会主义建设”。</h3> <h3>“千万不要忘记阶段斗爭”的标语记录了时代的烙印。</h3> <p>朋友用无人机拍照俯瞰图。</p> <p>悲怆之情油然而生。</p> <p>车库旧址之一,有四个大车位。</p> <h3>夕阳初现。</h3> <p>看着残桓断壁、滿目苍夷、没有一棵小草的废墟,我几度泪流满面!爸爸妈妈,我终于到你们曾经工作生活、为我国石油工业奉献过的地方来了,我替你们来这里还愿……,爸爸妈妈,我爱你们!</p> <p>冷湖石油城废墟面积很大,我们在城内走来走去,直到日落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算了算大概用了五个多小时,大约只走过不足一半的石油城。</p> <h3>返回冷湖镇时已华灯阑珊。</h3> <p>我们专程去附近的采油队走了一遭。</p><p>现在仍然有许多石油人在青海高原上工作,虽然条件和五十年代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相比城市要艰苦得多。野外作业、远离亲人,真像歌里唱的:“头顶天山鹅毛雪,面迎戈壁大风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