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城圣彼得大教堂

young

<h3>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国家。天主教教宗为梵蒂冈国家元首,当选后终身任职,不可罢免。梵蒂冈城位于 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是一个“国中国”。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虽然梵蒂冈在地理上是一个小国,但因天主教在全球庞大的信仰人口,使其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拥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br></h3> <h3>圣彼得广场,位于梵蒂冈城的最东面,因广场正面的圣彼得大教堂而出名,可容纳50万人,是罗马教廷举行大型宗教活动的地方。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h3><h3>  <br></h3> <h3>广场前面有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由于梵蒂冈国界除圣彼得广场外均以城墙为界,因此意大利不承认圣彼得广场属于梵蒂冈。</h3> <h3>广场周围有4列共284根多利安柱式的圆柱,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的巨大的方尖碑(高25.5米,重320吨)。</h3><h3><br></h3> <h3>圣彼得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是最壮丽的广场之一,集中体现了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这个用黑色小方石铺砌地面,长340米,宽240米的椭圆形空间和两旁的柱廊就是贝尔尼尼设计的。柱廊是广场的装饰,从设计到建成,花费了贝尔尼尼11年的时光。多利安式的柱廊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形成对称的环形,分四列组成三条走廊,通向圣彼得教堂,像是用一双巨手托起了圣彼得教堂。</h3><h3><br></h3> <h3>在广场内侧140根石柱顶端的平台上,屹立着140尊神态各异的殉道者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是由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们雕刻的,至于哪些雕像是贝尔尼尼学生的作品,哪些出自贝尔尼尼之手已显得不很重要,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每一件都浸淫过贝尔尼尼的心血,都凝聚过贝尔尼尼挑剔的目光。</h3> <h3>由整块巨大的方柱石制成的方尖碑是太阳和永恒的象征,圣彼得广场中央的方尖碑与众不同的是,碑尖上的造型是钉死耶稣的十字架,碑的底座上还卧着4只铜狮子。</h3> <h3>空旷的广场,高大的建筑,给人以肃穆和苍凉感,同时可以感受到的,还有人的渺小与生命的脆弱。</h3> <h3>方尖碑的两侧,各有一个雕塑喷泉,其中的一个,出自贝尔尼尼之手。</h3> <h3>圣彼得广场上有两座巨型雕像。</h3><h3>圣彼得雕像。彼得(Peter)是耶稣的大弟子,位列十二门徒之首,曾是加利利湖上的渔夫,后跟随主传播福音,耶稣称他为教会的磐石。后来耶稣被犹大出卖,在众门徒当中他表现得最软弱,在敌人面前否认认识耶稣,在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后,他跑回加利利湖重操捕鱼旧业。当耶稣复活后重新在他面前显现,彼得才知道耶稣不是凡人,真的是神的儿子。最后彼得被罗马皇帝尼禄迫害,临死前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懦弱,要求被倒钉十字架上。他说:"我不配和我主耶稣基督以同样的方式殉道。"直到君士坦丁皇帝改信基督教,为纪念圣彼得,在其墓地周围建了一座教堂,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彼得大教堂的雏形。</h3> <h3>圣保罗雕像。保罗曾是在耶稣回天国之后,逼迫基督徒的罪魁之一,后来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被耶稣用光芒罩住并与之对话,从而得以认识耶稣,知晓耶稣原来是真神。从一个祸害基督教的人转变为基督教最重要的使徒。</h3> <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教皇宫</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的大门。</span><br></h3><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br></span></h3> <h3>教皇宫门口的瑞士卫兵,身高必须是1.74米。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h3> <h3>圣彼得教堂,位于广场的西南面,教堂正面中央的三角墙上方站着手持十字架的耶稣基督雕像,他两旁各有6个雕像,分别是施洗圣约翰和11个门徒(彼得除外)。两端上方各有一个大铜壁钟,左面的是罗马时间,右面的是欧洲时间,两座大钟是瓦拉迪尔在1786-1790年设计的。每逢节月和重要仪式,铜钟和教堂的钟声齐鸣,响彻全城。</h3><h3>大殿下面有5扇门,分别是“圣门”、"圣事门"、“中门”、"善恶门"和"死门"。 </h3> <h3>右边第一个门是“圣门”(Holy Door),平时关着,只有在圣年Holy Year(Jubilee)或每25年才由教皇亲自打开。在圣年有幸打开此门的教皇的徽章将被刻在门上浮雕的下方,现在门上已有28枚徽章,说明此门已被28位教皇打开过。第一次开启圣门是在1300年,之中有几次因为政治事件多增加和暂停了几次。“圣门”自左上到右下共有16幅浮雕。</h3> <h3>圣门上的16块浮雕板分别刻画了16个场景,自左上到右下分别为:1. 天使守护天堂之门;2. 亚当、夏娃被逐伊甸园;3. 玛利亚默默祈祷;4. 天使报喜;5. 耶稣受洗;6. 迷途知返;7. 浪子回头;8. 耶稣为患者治愈病痛;9. 圣女泪洗耶稣足;10. 耶稣教导门徒宽恕他人;11. 耶稣回头注视三次不认他的彼得;12. 耶稣被钉十字架;13. 托马斯质疑耶稣复活;14. 圣神降临;15. 耶稣向扫罗显灵;16. 教宗开启圣门。</h3> <h3>目前打开让游人走的是第二个门:圣事门。<br></h3> <h3>门上的浮雕表现了天主教的七件圣事:左2:圣洗或称洗礼,为天主教教徒的入教仪式;左3:坚振,是坚定教徒信念的礼仪;左4:告解或叫忏悔,是一种赦罪仪式;</h3> <h3>右1:终傅,主礼者为垂危病人;右2:神品也称圣秩,是修道生升为神职人员的礼仪;右3:婚配,由神父为证人的结婚礼;右4:圣体,面饼和葡萄酒代表圣体,教徒向神父忏悔之后去领了圣体,相当于吸收了耶稣的血和肉,就和耶稣相结合了,也就能得到天主的恩宠。</h3> <h3>第三个门是“中门”,它是以前旧圣彼得大教堂的大门,由费拉来特(Filarete 1400-1469)1445年完成,所以也叫费拉来特门(The Filarete Door),是圣彼得大教堂最古老的门。</h3> <h3>第四个门叫“善恶门”(Door of Good and Evi)。现在的这扇门是意大利雕塑家名古奇(Luciano Minguzzi 1911-2004年)耗费7年时间,为教皇保罗六世(Pope Paul VI 1897-1978年)80岁生日于1977年完成的。<br></h3> <h3>左边这扇门是“死门”,主要用于出殡。左边门上的浮雕描绘的是历代巡道者所受的各种酷刑的情景,信仰的憎恨导致教徒们受到折磨、拷打和杀戮;右边的门上描绘的是圣善,如施洗圣约翰为人们洗礼,一对鸽子暗示着和平的祈求,教皇和红衣主教一起开会寻找更好地帮助人们的方法。<br></h3> <h3>进入大门就是圣彼得教堂正堂,长187米、宽58米、高45米,能容纳2万5千人。</h3> <h3>正堂被6根石柱分成了3条通道,中间的这条有25米宽。</h3> <h3>往上看,由金黄耀眼的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屋顶,其奢华程度难以形容。</h3> <h3>通道旁上方的弯拱形黄金屋顶,是八世教皇伊努森,向罗马人发放赎罪券的金币建造的。他执政期间宣布,不管犯多大罪,只要向教皇购买赎罪券,就可以赦免。于是积累了大量的金币,在距今500年前教堂扩建时,就动用了赎罪券换来的黄金,打造了这个黄金屋顶。<br></h3> <h3>东西方向每两根巨柱之间则由布满了各种雕塑和装饰物的圆拱相连。</h3> <h3>门廊墙上的《圣彼得像》。手拿进天宫钥匙和圣经的圣彼得肖像,下面的名字写的是教皇克雷芒十世。画的寓意是圣彼得将上天堂的钥匙交给了教皇。</h3> <h3>站在大教堂的穹顶下环顾四周,滿眼都是艺术精品,让人目不暇接。</h3> <h3>圣彼得大教堂正堂圆顶由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1475 -1564年)在1547年重新设计,最终由波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 1533-1602年)和方塔纳(Domenico Fontana 1543-1607年)完成。</h3> <h3>米开朗基罗在画完“最后的审判”时已经72岁了,然而教廷给了一个他无法抗拒的任务:圣彼得大教堂。</h3><h3>米开朗基罗负责设计的主要是教堂的穹顶,那是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象征,对于任何艺术家而言,那都是无与伦比的光荣,更何况他还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不可能拒绝。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直径41.9米,最高处123.4米,体现了16世纪意大利在建筑设计和结构施工的最高水平,他为这个穹顶付出了17年之久,教堂竣工是在米开朗基罗死后30年,他将不朽留在了人间。 </h3> <h3>穹顶正对着的地面中心点,是这样的一个镶嵌镀铜花纹的装饰图,这是已故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纪念图案,上面写的是约翰.保罗二世的名字,中间图案是他的教皇纹章,白色绶带上写的是他的拉丁文座右铭---完全属于你,下面是一个罗马计数法的年份,指的是1998。<br></h3> <h3>地面上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牧徽纹章,大写字母M代表圣母玛利亚,教皇常以孝爱之心向圣母敬礼。<br></h3> <h3>本笃十三世纪念碑矗立在进大门不远处。</h3> <h3>碑下的圣水钵是每座教堂必有的设施,里面盛有被祝圣过的水,教徒进入教堂后一般先用手指蘸圣水,于胸前划十字以净化心灵。这个圣水钵不一般,它是贝尔尼尼的作品,两个小天使雕刻得维妙维肖,十分可爱。<br></h3> <h3>圣阿尔坎塔拉的彼得(St. Peter)像下面也有一个圣水钵,小天使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br></h3> <h3>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圣宝。</h3><h3>圣殇, 大教堂的圣宝之一。米开朗基罗作于1499年,被誉为最著名的宗教雕塑。雕像中圣母流露出失去儿子的悲痛,但并没有掩盖她庄严、永恒的美,表现了含蓄、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憾力。</h3> <h3>米开朗基罗认为,圣母玛丽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对于圣母被刻画成为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面容塑造得似乎比她怀中抱的儿子耶稣还年轻。他的答复是“依我看,圣母是永不老的,因为她的贞洁无瑕使她永葆青春”。对于雕像人物的神情,还有一种解读是,因为耶稣是为救赎人类而死,他死后的神态理应安祥。圣母当然也十分怜子,但一想到儿子是为救人而死,所以悲恸有节,伤而不乱。</h3><h3></h3> <h3>据说这座用工两年的雕塑展出后引起很大轰动,许多人都不相信它是出自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人之手。一怒之下,米开朗基罗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刻下了“来自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作品”。事后他对这一行为深感懊悔,从此不在作品上署名。圣殇也就成为唯一一件有署名的米开朗基罗作品。</h3><h3>1972 年,一个匈牙利精神病人用铁锤击伤了圣母像的面容和左臂,天主教界为之震惊。专家们花了三年时间才将它修复,现在已置于防弹玻璃罩之内。后来的参观者也只能隔着栏杆和玻璃罩鉴赏这一杰出雕塑作品了。</h3> <h3>青铜华盖,大教堂的圣宝之二。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举行弥撒。教皇祭坛的四个角上,有45米的高大壁柱4根,每根柱脚下部均有一座巨大的雕像屹立在四块坚硬的大理石上,塑造的是隆吉诺、艾丽娜、维罗尼卡和安德列阿等圣人形象,也是出於大雕刻家贝尔尼尼之手,在金色华盖顶部有一只鸽子。</h3> <h3>青铜华盖的巨型螺旋形立柱。</h3> <h3>圣彼得宝座,大教堂的圣宝之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h3> <h3>宝座上方的彩色玻璃上,一只白鸽在天使的伴随下向下飞翔。</h3> <h3>圣彼得铜像,大殿内的雕塑。铜像头顶上的金属圈是圣人的标记,他举起的右手代表祝福,而左手则握有两把象征神权的钥匙。铜像背景看似织锦,实则为马赛克。铜像的雕制者有贝尔尼尼和康比欧两种说法。</h3> <h3>传说摸着圣彼得铜像的右脚,就能得到圣人的祝福。所以,铜像前总是排着长队,信徒们虔诚地亲吻着或抚摩着圣人的右脚,使那只右脚越摸越小,已经看不出脚趾头了。<br></h3> <h3>圣彼得大教堂可观赏场所大致有三类:经堂祭坛、墓龛雕塑和圣徒塑像。</h3> <h3>大教堂里共有25个经堂祭坛,供奉的绘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圣经故事。</h3> <h3> 圣约瑟夫祭坛 ,供奉圣母子镶嵌画。圣约瑟夫是圣母的世俗丈夫,祭坛建于教宗约翰23世在位的1963年。教堂的日常弥撒通常在此举行,弥撒时间为每天9:00、10:00、11:00、12:00、以及17:00。<br></h3> <h3>祭坛两侧的圆形马赛克画像为耶稣12门徒中的圣西蒙和圣犹达(Jude Thaddeus,或译为圣裘德,又名达太,并非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即Judas Iscariot)。祭坛下的中世纪石棺内收殓着这两位使徒的遗骨。</h3> <h3>正是弥撒时间,祈祷者才能入内。</h3> <h3>主祭坛-浸礼经堂 Baptistery Chapel,由Carlo Fontana设计。主祭坛画为 Maratta于1698年所作油画《耶稣基督的洗礼》在1722年的马赛克摹品。画作表现施洗约翰为耶稣做洗礼的场景,其旁为圣母和天使。左右墙壁画分别为油画《圣彼得为百夫长Cornelius施洗礼》、以及《圣彼得为圣 Processes和Martinian施洗礼》的马赛克摹品。</h3> <h3>主显圣容祭坛,祭坛主画原画是拉斐尔的封笔之作,真品珍藏于梵蒂冈博物馆中。1520 年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绘画《主显圣容》,可惜只完成了上半部份就去世了,时年37岁。画的下半部分是由弟子续成的。马赛克画由6位艺术家经过9年努力,完成于1767年。画面描绘耶稣悬浮于空中并散发光芒,先知摩西和伊利亚伴随身旁,三个弟子倒地惊叹的场景。</h3> <h3>谎言惩罚祭坛,原作者兰卡里,创作于1599-1604年;马赛克,1725-1727年。祭坛的主画《Pomarancio》描绘基督教早期信徒Ananias与其妻Saphira分别在教众社团奉献全部收入时有部分隐瞒,被圣彼得指斥向神撒谎,随即先后倒毙的场景。</h3> <h3>圣大格里高利 St. Gregory the Great 祭坛主画《圣格里高利的神迹》描绘圣者展示染着殉道者血迹的布片,以神迹激励信众忠诚于基督。油画原作由Andrea Sacchi作于1625年,马赛克摹品由Alessandro Cocchi和Vincenzo Castellini完成于1772年。 教皇圣大格里高利(590-604年在位)当过隐修士,其著作《教牧关怀(pastoral care)》被奉为经典。他因抵御外敌的功绩被称为“教堂拯救者”和“罗马保卫者”,并且是第二位被尊称“伟大”的教皇。<br></h3> <h3>玛丽奉献经堂</h3><h3>祭坛主画《玛丽在神殿的奉献》描绘3岁的玛丽被其父母带去神殿还愿的场景。其后,她被选中并留下接受教育,直到成年后出嫁,成为耶稣之母。油画原作由Giovanni Francesco Romaneli完成于1642年,马赛克摹品由Cristofari完成于1728年。</h3> <h3>祭坛下面水晶棺内安放的是圣庇护10的遗体。保守派教宗St. Pius X(1903-1914年在位)批评对信仰的现代主义解说,反对外部强权对教会权利的干扰。他于1954年被奉为圣人。</h3> <h3>庇护 10 世在其遗嘱中说道,“我出身贫穷,一生艰苦,也希望死时节俭。(I was born poor, I have lived poor, and I wish to die poor.)”他拒绝接受将遗体去除内脏并作防腐处理后保存的安葬形式,但其继任者并未遵从遗愿。他覆盖着银面具的遗体,被安葬在Presentation经堂的祭坛之下。<br></h3> <h3>大教堂中的墓龛雕塑大部分是前代教皇的,极少数是个别圣徒的。</h3> <h3>这是教皇皮奥 8 世的墓龛。祭坛由雕塑家皮耶罗于1866年完成,这座祭坛也是位于一座大门之上,最上面是基督耶稣,下边跪着的是双手合十的皮奥八世教皇,左右分别站着的则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四个人物呈菱形分布,这种形式在圣彼得大教堂中显得非常特别,而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于在位仅一年多的教皇的祭坛上,更令人相信有非同寻常的原因。从这里可以进入地下墓室,你可以看到历代教皇的安息之地。</h3> <h3>教皇利奥 7 世纪念碑。纪念碑由Giuseppe deFabris建于1836年。教皇的立像取自他在25年一度的圣年大典时对全世界的祝福(Urbi etOrbi)教皇利奥 7 世 LeoXII(1823-1829年在位)曾因健康原因而婉拒被推选为教皇,他对红衣主教们说,“你们在选择一个将死之人(You areelecting a dead man)”。</h3> <h3>教皇英诺森 11 世纪念碑 纪念碑由P. E.Monnot制作。教皇坐像呈布道状,其左右两边的女性分别代表忠诚和坚毅。教皇InnocentXI(1676-1689年在位)在上任后挽救了濒于破产的教廷财政,并对与土耳其作战的天主教国家作财政支持。</h3> <h3>英诺森 8 世Pope Innocent VIII,(Pope Innocent VIII,1432~1492年7月25日),意大利籍教皇(1484年8月29日---1492年7月25日在位)。这是唯一从老圣彼得大教堂移来的纪念碑,由Pollaiolo作于1498年。英诺森8世像的左手握着命运之矛,其身后上方和两侧浮雕分别体现神学三德之忠诚、希望和仁爱、以及四项基本道德之谨慎、公正、坚毅和节制。</h3> <h3>西克斯图斯四世死后,枢机会议内部派别争斗非常严重,在英诺森当选前夜,罗马街头甚至爆发动乱,他通过贿赂选举教皇的枢机主教团才得以当选。英诺森八世的权威有限,评价不高。其主要功绩为从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2世处获得传说曾刺入耶稣左肋的命运之矛,该遗物目前保存在圣女维罗妮卡雕像上方的龛顶内。</h3> <h3>本笃十五世墓龛,1914年继任教皇,第260任教皇,在任8年,初任教皇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本笃十五世支持教廷中立,并一生致力于世界和平。</h3> <h3>本笃 15 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死难者祈祷的雕像。</h3> <h3>教皇列奥 11 世大理石墓龛。他出身美蒂奇家族,1605年70岁继任第234任教皇。可惜他在位仅27天,这座墓由亚历山大.阿加迪于1650年雕刻而成。利奥 11 世坐像呈祝圣祈福状,左右两位女性分别寄寓坚毅和慷慨(手撒金币,传说暗喻法王亨利4世曾花30万法郎助其当选),其下方基座的浮雕描绘时任教廷大使的利奥 11 世见证法王亨利四世发誓弃绝新教教义、以及签署西班牙法国和平条约的场景。</h3> <h3>教皇庇护 7 世纪念碑, 由BertelThorvaldsen建成于1831年。教皇坐像面带倦容,正为包括朋友和敌人在内的所有人祈祷,其左右天使分别代表历史和时间,其下两位女性分别代表坚毅和智慧。</h3> <h3>英格森 12 世的墓龛,左边是怀抱圣婴的施洗约翰,右边是手持天平和剑的命运女神</h3> <h3>亚历山大 7 世纪念碑,纪念碑是贝尔尼尼在八旬高龄(1678年)设计的代表作。教皇呈跪姿全神祷告,并不理会在柩衣下探头挥动沙漏警示时日无多的死神骨架。座下的四个雕像彰显教皇的美德。左侧怀抱儿童的是“慈爱(charity)”,右侧脚踩在地球上的英国之上的是“现实(truth,意指教皇对英国新教的徒劳压制)”,其后为“谨慎(prudence)”和“公正(justice)”。纪念碑之下为进出教堂的一道旁门。</h3> <h3>教皇AlexanderVII(1655-1667年在位)是巴洛克大师贝尼尼的恩主,圣彼得广场和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彼得宝座等都是亚历山大7世授权贝尼尼设计建造的。其灵柩位于教堂的西南角的一个门楼之上。这是贝尔尼尼的最后几件作品之一,表现出正义、真理、贞洁与节俭形象。</h3> <h3>托斯卡纳女侯爵——卡诺莎的玛蒂尔达,她是葬于圣彼得教堂的第一位女性。 玛蒂尔达号称“圣彼得的女儿”,她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在她的卡诺莎城堡里有一个规模宏大的宫廷,她支持了四任教皇,将家财两次捐给教廷,1635年教廷特批将她的遗骸重新入殓葬入圣彼得大教堂。</h3> <h3>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纪念碑及陵墓,她是葬于圣彼得教堂的第二位女性。1656年,瑞典女王克里斯蒂纳为了信奉天主教而甘愿放弃王位并离开自己的国家,到梵蒂冈做了修女,1689年病逝,至死无悔。天主教为表彰她,为她立碑于此。碑上方的圆形铜像就是克里斯蒂纳皇后,下方有两位小天使共同托起王冠。</h3> <h3>玛利亚·索比埃斯基(Maria Sobieski)的纪念碑,造于18世纪,她是葬于圣彼得大教堂的第三位女性。玛利亚.克莱蒙蒂娜.索比埃斯基曾是波兰公主,1719年17岁嫁给了英威尔士亲王詹姆斯三世,生了2个儿子,33岁去世。詹姆斯三世父子三人的斯图亚特家族纪念碑就在对面。</h3> <h3>斯图亚特家族纪念碑,即英国王室斯图亚特家族最后三位成员詹姆士三世和他的两个儿子邦尼王子查理和亨利的墓龛。他们的先人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因是天主教徒,被他的女儿、女婿推翻。詹姆士三世被迫流亡罗马,直到去世。为了纪念其虔诚的信仰,英王乔治三世委托卡瓦诺于1819年完成此一作品。</h3><h3>石碑上刻有斯图亚特王族的家徽,中间是父子三人和他们的名字,下面有两位天使悲伤地倚靠在快要熄灭的火把上。</h3> <h3>圣彼得大教堂有很多纪念圣徒的雕塑,其中四件最为著名:圣海伦娜、圣朗基努斯、圣维罗妮卡和圣安德鲁。</h3> <h3>圣海伦纳(S. Elena)--手握十字架和铁钉的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是由鲍尔济( A. Bolgi )于1639年时所雕制的。石像反映的是海伦纳皇后在公元4世紀初,到耶路撒冷朝聖時,历尽艰辛找到了钉死耶穌的那个十字架,最后把它带到罗马献给教廷的故事。</h3> <h3>贝尔尼尼设计的《圣朗基努斯》。传说当年耶稣和另外两名偷盗者,一起被钉在十字架上,两名罗马士兵打断偷盗者的脚骨,以便加速死亡,这时耶稣已经断气。一名叫圣朗基努斯的士兵,为了试探耶稣是否真的死亡,就用长矛刺穿耶稣其心脏,血从伤口喷出来,溅到圣朗基努斯高度近视的眼睛上,圣朗努斯基的双眼立刻恢复了视力。后来这位士兵放弃原来的职业,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用过的长矛现在还保存在教堂的二楼。</h3> <h3>圣维罗妮卡 St.Veronica 雕像,由FrancescoMochi作于1639年。相传耶稣背十字架登赴加尔瓦略山时,途中,维洛尼卡用面纱为耶稣擦拭脸上的血汗,那圣容就永远印在她的面纱上,据说此面纱至今保存在石像上的小房内,每年圣周五向游客展示一次。</h3> <h3>圣安德鲁 St. Andrew 雕像,由FrancoisDuquesnoy作于1635年。 安德鲁是圣彼得之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在赴希腊传教时被捕,因自认不够资格仿效耶稣和彼得,故而要求用X型十字架殉教。</h3> <h3>圣朱丽亚娜‧法考尼礼像。圣像由Paolo Campi作于1740年。14世纪佛罗伦萨修女Juliana终身潜修,在35年的童贞女修道会长任期内,制定会规并以身作则。她是病人的中保,她于去世400年后(1737年)列圣。<br></h3> <h3>圣阿尔坎塔拉的彼得(St. Peter)像。圣像由Francesco Vergaray Bartual作于1713年。神秘主义苦修士St. Peter of Alcantara手扶原木十字架,放眼远望。16世纪西班牙方济各会修士Peter曾用两年多时间,从西班牙赤足步行到罗马。他对己对人都很严格,有不少反对者,但有更多追随者。他于去世100年后(1669年)列圣。<br></h3> <h3>圣菲利普‧奈利 St. Philip Neri 像。圣像由Giiovanni Battista Maini作于1737年。宗教改革家圣菲利普‧奈利抚胸感叹,尽管曾遭误解,我心仍属天父。16世纪佛罗伦萨教士菲利普‧奈利改革传教方式,他创建的奥拉托利会(Oratory)发展出清唱剧(Oratorio)这一表演形式。他还曾助力于法王亨利回归天主教,他于去世27年后(1622年)列圣。 <br></h3> <h3> 圣文森特‧德‧保罗 St. Vincent de Paul 像。圣像Pietro Bracci作于1754年。慈善家圣文森特‧德‧保罗悲天悯人,俯视众生。17世纪法国神父文森特‧德‧保罗毕生致力于服务穷人,在赴非洲传教时曾一度被抓成为奴隶。他创立遣使会(Congregation of the Mission),并在Louise de Marillac的协助下创建仁爱修女会(Daughters of Charity)。他受天主教会和新教圣公会推崇,于去世80年后(1737年)列圣。<br></h3> <h3>圣布鲁诺(St. Bruno)(1035年-1101年10月6日)科隆人,圣像由Michelangelo Slodtz作于1744年。隐修士布鲁诺手挟经卷与骷髅,婉拒小天使奉上的主教冠冕和权杖。</h3><h3> 11世纪布鲁诺创立卡尔萨森教派(Carthusian)并创建修道院,其弟子中有发起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其教派出过多位圣人。他为隐世修行,曾先后拒任主教和大主教。他在去世四百年后(1514年)列圣。<br></h3> <h3>圣卡米勒‧德‧莱利斯&nbsp;Camillode Lellis&nbsp;像 圣像由PietroPacilli作于1853年。医学团体创始人圣卡米勒‧德‧莱利斯手揽灵医会章程,仰望上苍,悲天悯人。 16世纪的那不勒斯神父卡米勒‧德‧莱利斯是方济各会修士,因病住院而创立灵医会(Camillians)。他是病人和医生护士的中保,于去世140年后(1746年)列圣。<br></h3> <h3>教堂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建筑,历经千百年沥风沐雨,以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巍峨壮丽,庄重静穆,既浸透着宗教崇拜的庄严,又仿佛在述说世间不尽的悲欢离合和遥远的往事。几个小时的参观游览是看不尽历史长河及艺术沉淀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