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风尚与变革这个临时展厅展期为2018年9月7号到10月8号,这是近代百年中国女性生活变迁的一个临展,展厅位于无锡博物院中区二层展厅。</h3> <h3>前言:</h3><h3>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交织互动,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近代转型的历史洪流。伴随着这股洪流,中国女性积极为现代国家的国民所应具备的各项权利努力奋进,这一女性逐步独立自主的历程成为晚清至民国社会变革最有力的印证。本展览以女性生活形态的变迁,作为透视百年间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窗口,映现旧纲维的逐步解体以及新秩序的逐步建立。</h3> <h3>第一部分:家庭与婚姻</h3><h3>清代晚期到民国,正是中国历史上女性解放运动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细微琐碎的家庭生活折射出当时社会民众的生活百态,出现了革故鼎新的新气象。</h3> <h3>家庭,三纲五常,是我国自汉以后儒家伦理政治的核心价值观,三纲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h3> <h3><b>红色缎绣吹箫引凤纹门帘:</b></h3><h3>“吹箫引凤”的典故,出自《列仙传》,春秋时,有萧史者善吹箫,能治白鹇于庭,时秦穆公有女名弄玉,对萧史有倾慕之情,穆公遂以弄玉妻之。萧史每日教弄玉吹箫作凤鸣,伉俪和美。一日音感凤凰,从天而降,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偕同飞升,后遂以“乘龙快婿”代称女婿。将以此图案用于家宅门帘,象征对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祈愿。</h3> <h3>仿乾隆五子登科瓶</h3> <h3><b>通草画</b></h3><h3>通草又称通脱木、木通树、天麻子。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或小乔木。原产华南和台湾,是制宣纸的原料。将茎的中心组织取出,可制外科敷料和水彩画纸。19世纪兴起于广州,主要用于出口,题材以反映清末的社会生活场景和各种形色人物为主,诸如官员像、兵勇像、杂耍图、纺织图、演奏图等。作品造型生动,色彩浓艳,人物刻画惟妙惟肖。由于采用西方绘画原理,又反映中国本土风情,所以深受当时西方人的喜爱。不过由于通草纸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难以保存,目前国内传世不多。近年来,通草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对研究中国早期的西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h3> <h3>红色缎绣百子图帐 清</h3><h3>多子多福是中国传统社会一以贯之的生育观念。民国以来,较为系统,现代的西方节制生育理论和技术传入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受到冲击,生育革命的启动改变了传统女性被当做“生育工具”的命运,并且对家庭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命运产生深远影响,</h3><h3>“百子”典故缘自《诗·大雅·思齐》,歌颂周文王的子孙众多。民间传说文王正好有百子,周王朝建立后,将百位儿子分封各地为王,家国天下一片和谐富足,故成“百子”典故。民间认为“百子”是祥瑞之兆,流行的“百子图”帐幛,籍此表达香火延续、光宗耀祖等愿望。此为大红色缎作地,帐上绣儿童嬉闹、游戏的场景,形神生动,图案吉祥。</h3> <h3>青色缎绣云头纹童帽</h3> <h3>缎绣花卉纹儿童围嘴</h3> <h3>红色暗花绸绣花卉纹童鞋</h3> <h3>紫色暗花绸虎头鞋</h3> <h3>藕荷色暗花绸绣花卉纹童鞋</h3> <h3>黄花梨木儿童车</h3> <h3>红色缎堆绣送子观音纹镜帘</h3> <h3><b>张思九妻陈氏奉旨立旌表节孝牌访木挂匾</b> 清 同治六年</h3><h3>妇女贞节观在清代发展到极致,从现实角度看,妇女守节避免了因丈夫亡故、再嫁而造成的家庭流动与不安定,使养老抚孤的社会责任得以延续,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然而,夫权下的妇女贞节观,是对妇女实行单方面禁锢,是畸形的道德。</h3><h3>旌表始于明代,以嘉奖贞节妇女(“童贞”、“妇贞”、“从一之贞”)。清代沿袭明制,制度日趋完善,乾隆十五年规定,对于节妇已到可旌表年头,发放匾额以示鼓励。它昭示的荣耀,是妇女牺牲的爱情、幸福乃至生命,维护的是男性的权利和尊严,换来的是宗族、家族的殊荣和经济上的实惠。</h3><h3><br></h3><h3>“据时下道德家的意见,来定界说,大约节是丈夫死了,绝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的愈早,家里愈穷,她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她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强暴来侮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h3><h3>——鲁迅1918年8月15日《我之节烈观》</h3> <h3>缎面镶银烧蓝麻姑献寿图</h3><h3>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br></h3> <h3>民国16年的婚书</h3> <h3><b>黄花梨聘礼盒 </b>清</h3><h3>此为盛放聘礼的礼盒,盖书“鸾凤和鸣”,周饰一圈花叶纹。</h3> <h3>婚姻</h3><h3>随着男女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传统婚姻观受到冲击和挑战,由此迎来中国社会婚姻文化变革的第一次高潮,在“改良习俗”的呼声下,追求婚姻自由,变革婚礼席婚俗成为西俗东渐后向西方学习的一个具体事项,也是“男女平权”这一女性解放思潮引导下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体现。</h3><h3>传统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俗的核心“六礼”,即纳采(提亲、说媒)、问名(换龙凤帖)、纳吉(订婚)、纳征(纳聘财)、请期(择定婚期)、亲迎。</h3><h3>这一时期,争取婚姻自由,以自由恋爱为基础的自主婚姻的日益增多,婚姻批准权出现向政府部门集中的趋势,体现了婚姻由传统向现代、由不自由向着自由、由不自主向着自主方向的转变的趋势。</h3><h3>在“离婚自由”、“再嫁亦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再婚已经不再是“凤毛麟角”的个别现象。离婚和再嫁,更深层次体现了人们对婚姻自主的认识和对幸福的追求。</h3> <h3>第二部分服饰与身体婚姻观的变革,传递出中国从传统人文文化相个性主义转变的信号,肇事者女性从身体到精神的解放,这种解放也反映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