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园

晚霞

<h3>清华园------中国最高学府,这是我魂牵梦绕多少年向望的神圣殿堂……</h3><h3> 今天终于走进到清华园,了却多年的心愿。</h3> <h3> 清华大学</h3><h3>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h3><h3>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br></h3><h3> </h3> <h3> 清华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长达百年的办学历史中,2位共和国主席、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4名两弹一星获得者、600余名院士从这里走出,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大批学术巨匠曾在此执教,恰如清华园工字殿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br></h3> <h3>这座楼是清华园最早的教学楼</h3> <h3>。</h3><h3><br></h3> <h3>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h3> <h3> 北院</h3><h3> 北院建于1911年。,与清华学堂同期,是清华最早的教员住宅区。这里曾大师云集,星光灿烂,梁启超、叶企孙、周培源、朱自清等许多著名学者曾先后在此居住。2000年,学校在北院遗址基础上建成现在的景区,成为师生学习、休息的场所。为了纪念历史,景区沿用"北院"旧称。<br></h3> <h3>  辛卯初春,适逢清华百年华诞,大学校长全球峰会在清华园举行,中外百余名校长齐聚余此,携手共植“世纪林”,彰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理念。</h3> <h3> 清华大学现在的大门</h3> <h3>孺子牛石雕寓意:要做人民大众之牛🐮,“孺子牛”三字,摘自毛泽东主席手写鲁迅诗。</h3><h3> 1974届全体校友捐赠</h3><h3> 2004、4、25</h3> <h3>  这是用综合材质做成的一座名为“磁力”的雕塑,作者董书兵·中国。</h3> <h3>  清华大学图书馆(李文正馆),由印尼华侨李文正先生捐资修建。</h3> <h3>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h3> <h3>  清华大学医学教学楼</h3> <h3> 清华大学招生处</h3><h3> 巧虎手拿录取通知书</h3> <h3> 学生公寓</h3> <h3>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h3> <h3>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正门</h3> <h3>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h3> <h3>  少年若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h3> <h3>  教育不是把桶灌满,而是将火🔥点燃。</h3> <h3> 只要出发,总会到达;</h3><h3> 只有出发,才会到达。</h3> <h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h3> <h3>  清华大学2018级本科生军训结业典礼</h3> <h3> 清华大学体育场</h3> <h3>清华大学的口号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h3> <h3> 清华人生</h3><h3> 已酉年春</h3> <h3>这是用青铜材质铸成的名为《毕业时刻》的雕塑,作者邓柯·中国。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2011年4月)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捐赠。</h3> <h3> 擎天柱</h3> <h3> 清华大学体育馆</h3> <h3> 这是用青铜铸成的一座雕塑,</h3><h3> 名为《奋进》。</h3><h3> 作者魏小明·中国 </h3><h3> 2011年4月</h3> <h3>  这座白色雕塑名为《星光旅行者》作者Gheorghi Filh 意大利。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2011年4月),由清华EMBA国学班三期全体同学捐赠。</h3> <h3>  在清华大学现在的办公主楼前留个影</h3> <h3> 天大广场</h3> <h3> 蒙民伟音乐厅<br></h3> <h3> 清华园内小桥流水</h3> <h3>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