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0904 早八点机场大巴往乌鲁木齐,下午一点多的飞机飞喀什……入住后既往喀什老城、艾提尕尔清真寺。
喀什,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遇见它的第一眼,一定叫你舍不得遗忘……</h3><h3>我在喀什,来一次寻觅……<br></h3> <h3>喀什市府广场的主席像</h3> <h3>喀什古城门</h3> <h3>艾提尕尔清真寺(维吾尔语:قەشقەر ھېيتگاھ مەسچىتى Héytgah Meschit),又译为“艾提尕”“艾提卡尔”。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始建于1442年,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总面积为1.68万平方米,分为“正殿”、“外殿”、“教经堂”、“院落”、“拱拜孜”、“宣礼塔”、“大门”等七部分,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在国内外宗教界均具有一定影响,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通宵达旦的夜市</h3> <h3>手工业一条街</h3> <h3>街头买卖无花果</h3> <h3>街边喝茶的维族人</h3> <h3>铜匠</h3> <h3>顽皮的孩子们爬上街头铜像</h3> <h3>独特的建筑</h3> <h3>惆怅的千古畅想……
不到喀什,不算到了新疆。不到喀什老城,不算真正了解喀什。
</h3><h3><br></h3> <h3>木匠雕塑</h3> <h3>店前工匠</h3> <h3>各式门环拉手</h3> <h3>羊脂</h3> <h3>葫芦</h3> <h3>擀面杖、陀螺、枕头,一应尽有。</h3> <h3>酒囊</h3> <h3>铜质瓢勺</h3> <h3>平常人家</h3> <h3>红柳编的篮筐</h3> <h3>童锁</h3> <h3>【喀什土陶】被称为“泥巴艺术”的喀什土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土陶是用岩胶泥为原料,加水泡一天一夜让泥变软后反复用力揉捏均匀,将揉拌好的陶泥放在自制的木制轴盘下,下面不停地用脚踩板,上面双手和着转动的陶泥脱毛胚。胚子成型后,置于墙上小木架上晾干。晾干后上釉最后放入窑内点火烧制而成。制作土陶的过程是在没有任何图纸和任何模板的情况下,完全靠手感和经验制作出来。喀什土陶的主要品种有 :碗 、碟 、盘、壶、罐等。尤其有一种水壶最为奇特,它是少数民族群众洗手用的物品——阿不都壶,形状大小、高低、扁圆各异,在壶的中间部分挖有小孔,水沿容器四周的通道流过,其独特造型,智慧的结晶,完全具备作为喀什土陶的代表。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土陶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得越来越少,致使品种骤减,土陶市场不景气,因此即使出自土陶世家的年轻人也大多不愿再从事这一薄利的行当。年轻人不愿学,老一辈土陶艺人一天天变老,喀什土陶制作手艺面临失传的尴尬。<br></h3> <h3>高台民居,崖上的生活迷宫……在喀什噶儿老城东南端黄土高崖上有一处维吾尔族居民群,这里的房屋依崖而建,以土木为基,依次筑成。就这样,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拓出一大片,似乎毫无章法。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如果没有本地人带路,对于外来人说,这绝对是迷宫。
</h3><h3><br></h3> <h3>喀什是一个美食荟萃的地方,烤全羊、烤羊肉串、清炖羊肉、馕坑烤肉、烤包子、抓饭、拉面、油塔子、馕、馓子、曲曲、烤鱼、烩菜、灌面肺和灌米肠等美食应有尽有,无一不令人垂涎欲滴。我最喜欢的是凉粉,晶莹洁白的凉粉和细如发丝的萝卜拌在一起,再调上辣椒油、醋、蒜泥、盐等调料,酸辣适中、清香爽口,令人回味无穷……<br></h3> <h3>无花果</h3> <h3>葡萄</h3> <h3>桃子</h3> <h3>烤包子</h3> <h3>馕坑</h3> <h3>热乎乎香脆脆刚刚出炉的烤包子</h3> <h3>自制老酸奶</h3> <h3>缸子肉</h3> <h3>馕饼的一种</h3> <h3>烤全羊,买了一块腿子肉,玲子给我拍了照,吃相不好看,就不发照片了</h3> <h3>灌肠</h3> <h3>羊肚</h3> <h3>甜点</h3> <h3>米糕</h3> <h3>烤蛋</h3> <h3>喀什大巴扎位于喀什市东门,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国 际贸易市场。巴札,系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喀什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当年由西安出发的商旅,无论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汇合。<br></h3> <h3>戴上帽子的小鱼仔</h3> <h3>玲子送我的帽子,喜欢😄</h3> <h3>20180904—07上午均流连于喀什古城吃喝玩乐,见闻颇多……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