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又到中秋,算起来这已是我人生的第七十五个中秋了。</h3><h3> 逝去的中秋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一九五八年的中秋至今都让我有无穷的回味。</h3><h3> 那一年的秋天,我考入了杭一中的高中,开始了向往已久的住校生活。</h3><h3> 杭一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校园整洁美丽,校舍宽敞大气,大礼堂、阅览室、健身房、游泳池、科学馆、校医院等设施一应俱全,老师既和霭又认真,让我们这些新生感到能来这里上学真的是无比的幸运。课余饭后,听着广播里传来的当年的电影歌曲,我们漫步于校园的林荫大道,遍访了校园的角角落落,尽享着新生活带给我们的愉悦。</h3><h3> 一九五八年是大跃进的年代,是一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近乎疯狂的年代。正当我们沉醉于校园新生活的欢乐之中的时候,一场“全民大办钢铁”的风暴刮进了校园。</h3><h3> 学校停了课,校园失去了往日的平静。一座座教学楼的门楼上,挂满了“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支持钢铁元帅升帐”之类的横幅,写着各种口号的小纸旗迎风招展,校园里随处堆放着有关炼铁的工具、物料,广播里传来的,不再是悠扬的旋律,而是有关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社论、口号。校园里还不时地响起锣鼓声,一队队学生抬着不知什么内容的大红喜报,走遍校园游行报喜。人声鼎沸,连空气里都充满了炼铁的气味。</h3><h3> 不几日,荒芜的后校园变成了炼铁的基地。一座座小高炉拔地而起,每座小高炉的进风口,架起了自行车改装的鼓风机。各年级的同学争先恐后地写申请,表决心,甚至有写血书的,都要求到第一线当炉前工。</h3><h3> 也许因此我们是新生的缘故,没让我们班同学去当炉前工,分配我们的是运输之类的辅助工作。 </h3><h3> 我们学校炼铁用的矿石、焦炭,不知从何处运来,总是卸在杭女中门前的人行道上。当年杭一中所在的路名,称为贡院前,杭女中地处的位置,在铜元路。从杭一中到杭女中,要走完贡院前,穿过中山北路进入凤起路,再穿过西大街到铜元路,大约二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的任务,就是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原材料一到,哨声响起,立马出发,用小车或箩筐簸箕将原材料运回学校工地。由于是人多车少,经常是男同学拉车,女同学推车抬筐。我和我的同桌当年年龄甚小,经常是两个人抬一簸箕,奔忙在这段路程上。</h3><h3> 有一个夜晚,我们四五个同学拉着两辆小车的矿石回校。在学校饭厅边的小路上,我们停车歇息。毕竟已是仲秋时节的深夜,凉意阵阵,连洒在身上的月光都十分清冷。这时,一个男同学望着天上的明月说:“哟,今天是八月半,家里本来是要我回家吃饭的”。然而,在那个年代,人们头脑中的中秋概念是淡漠的,更何况是年少的我们。男同学说话后,大家不经意的“哦”了一声,又拉起车上了路。</h3><h3>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多月,深秋到来的时候,我们的炼铁战斗收兵了,大家重回教室上课。有一天的下午,秋日的阳光洒在课桌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的同桌手支着脸颊睡着了。我輕輕的碰醒了她,她略带羞涩地说:“心思好像收不拢了。”</h3><h3> 不久,学校要评大炼钢铁积极分子,班干部和同学们一致推举我和我的同桌。记得我们是十分的推托。觉得大家都是一样干的,我们人小力气小,贡献没有人家大,怎么能算积极分子呢?</h3><h3> 多年以后,听一个同班同学说,学校的公告栏里,贴出过包括我和我的同桌在内的积极分子名单。令人称奇的是,在积极分子名单的后面,居然还附有一张落后分子名单。</h3><h3> 现在想来,一九五八年的秋天是浸透了狂热,青春年少的我们,有着被煽起来的热情,却不懂得思考后来认为应该思考的问题。但由于是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终究是铭刻在心,终身难忘。</h3><h3> 六十年来,每当秋天来临,当年的情景总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特别是中秋之夜的当空明月,校园小道,四五同学,两辆小车那一幕,就像一幅画,永远定格在我心间。</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