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出发的路上,遇到了一只机灵的小松鼠。虽然黄山母亲给了她充足的食物——松果,但是面对香甜的饼干,小家伙儿还是很嘴馋的。</h3> <h3>远处看鳌鱼峰的全景,那个三角形的头在左边,嘴巴是微张着的,背上隐约驮着一只乌龟(发挥一下想象力)。这是通往天都峰的必经之路。</h3> <h3>这是今天我们要翻越的第一座峰。从光明顶沿着山路走过来用了30分钟左右。</h3> <h3>此时,已经登上了鳌鱼峰,山顶松树稀少,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灰色岩石,鳌鱼狰狞的容貌显露的一览无余,仿佛在恐吓我们这些登山者。</h3> <h3>穿过鳌鱼头部的景点“一线天”,可以下山。一线天的台阶狭长,中间只能容1个人通过,为了给对面上来的人让路(一个旅行社),我们下了一半,只能退回来。</h3> <h3>没走成一线天,带着小遗憾我们只能从“鳌鱼洞”穿过,它位于鳌鱼的肚子部位。穿过后,转身可回望来时的光明顶(山顶圆球)</h3> 山脊上开凿的这条绵绵山路,就是“百步云梯”。79版《小花》中,刘晓庆跪着抬担架的拍摄地。我们一路走上来,大概用了40分钟。<h3><br></h3> <h3>站在百步云梯底部,回望鳌鱼峰,这个怪物也不过如此哦😊!</h3> <h3>近处的百步云梯。密密麻麻的台阶,已经开始提示我们,困难就在前方了。</h3> <h3>翻过百步云梯,一路比较平坦,此时正值人流高峰,两边山景来不及细看。大约1小时,来到玉屏楼,这里有黄山标志性的符号——迎客松。</h3> <h3>不记得穿过了多久的人流,不一会儿,身边游客渐渐稀少,抬头一看,一块石碑立在眼前——“此去天都近”。原来这才到天都峰脚下。</h3> <h3>补充了能量后,正好遇到了一位走着4次登峰经历的登山爱好者,一翻交流注意事项,非常热情,让我们觉得不再孤单。险峻、陡峭,是天都峰的注脚之一,同时,奇美的黄山风景更是难得一见。自我鼓劲儿后,我们仨决定选择沿着登山者的足迹全程攀登。经过一段“手脚并用”的85℃山路后,定定神,回看来时的玉屏楼。</h3> <h3>偶尔,让身边的黄山松精神鼓励一下自己。</h3> 上山用了2小时,脚下全是陡峭的山脊上开凿的石板路,每一步,双手必须紧握绳索,两眼不敢远离脚下,所以照片很少,这时,快要接近山顶的最后一段险境“鲫鱼背”了。<h3><br></h3> <h3>攀爬鲫鱼背的一侧。</h3> <h3>因同行的人多了,所以才不觉得恐惧。</h3> <h3>站在鲫鱼背上,心跳加速了。</h3> <h3>“不登天都峰,白来一场空。”此刻,自己克服了一路的艰辛与恐惧,终于站在了天都峰顶,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体会到那句“天高人为峰”的含义。</h3> <h3>站在峰顶,环顾四周的群山,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和魅力。</h3> <h3>无限风光在险峰!</h3> <h3>从山顶下来用了1.5小时,但这里我只能节选一张下山的照片分享,因为下山的路比来时更加陡,几乎90℃,根本不敢边走边拍照。这张其实是歇息在一块拐弯的空地时,拍摄与我们反方向上山的游客的照片,那么倒推我们下来时是何等的艰难。</h3> <h3>终于找到一张下山时行走的情景。还有更多穿梭在山体夹缝中的路,只能用记忆慢慢回味了。</h3> <h3>下山的劳累,总是被回望的风景带来的愉悦感一点点驱走。</h3> <h3>我们在用脚步一点点的与黄山告别着,远处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h3> <h3>下了天都峰,又走了2小时左右的崎岖,终于算是走完了黄山全程。在山脚下的慈光阁,看到了很多名人登山后留下的题字,特别是著名画家刘海粟的“黄山是我师”这句话,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历经千万年,依然巍峨耸立的黄山群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象征;苍劲顽强的黄山奇松,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克难进取的真实写照;知难而上、临危不惧、团结协作的登山精神,是我们人类得以生生不息、世代传承的最高贵灵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