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金秋八月,天高云淡,又是桂花盛开的日子。天上明月生辉,地面桂花飘香,应该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了。如果中秋节那天,恰逢桂花盛放,那当然赏心悦目的喜事了,良辰和美景都汇聚在一起,自然称心如意。如果桂花盛放与中秋节配合的不那么默契,不同步也不算意外,只是赏月赏桂不能同时,那稍稍有点遗憾了。</p> <p>还是来谈谈赏桂的话题。首先要说的是一副对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八目尚賞,赏桂赏月赏秋香。”我是从评弹三笑中听到此对联的,出上联者,江南才子祝枝山。答出下联者,唐伯虎卖身为仆的华府的主人华太师。华太师答出这一高难度的对联,正在得意洋洋之际,化身家僮华安的唐伯虎上来谢恩——谢华太师赏秋香,把欣赏的赏换成了赏赐的赏,把欣赏桂花的秋香变成赏赐丫鬟秋香,华太师自然有苦说不出,被祝唐两人设计“请君入瓮” ,而唐伯虎终于如愿以偿抱得美人归。</p><p>十口加心是个思字,八目加尚成个賞字。这对联确实构思精妙十分难得,我想这难度太高不大可能有人现场对出,另外把欣赏故意胡搞成赏赐,现实中恐怕难以成功,这都是评弹艺人的艺人安排的情节段落。小时候听评弹,往往喜《三国》《英烈》 等大砍大杀的评话,唯独 《三笑》是个例外,一是因为噱头多而不俗,二是有些文学气味,对学习诗词古文有点帮助。说到评弹《三笑》,上世纪66年前,以徐云志、王鹰最为有名。现在弹词徐派的继承人是范林元,这范先生是青浦原西岑公社(现并入金泽镇)人,曾在我任教过的西蔡学校读过书,于1976年被上海评弹学校招入,几十年过去,他已经成为评弹界的著名演员和曲协的领导。</p> <h3>赏桂往往与赏月有关,描写桂花的诗词也多数离不开月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子问人品不怎么样,这两句写桂花的诗句却十分传神,成了吟诵桂花的经典名句。而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更为大家熟知,诗词大会也常常提到。还有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花还是离不开月亮。<br></h3><h3>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写桂花诗词都与月亮有关的,李清照的“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词是咏桂中的上品了,由此可见人们赏桂,肯定不在于它的颜色和形态,而在于它香气浓郁,高雅怡人。能够以香气,而不是靠颜色鲜艳姿态优美而入选中国名花之列的,桂花是一个,另一个是兰花,当然指传统的中国兰花,而不是色彩缤纷的蝴蝶兰。</h3>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桂花与月亮的紧密关系,所以鲁迅在先生小说《阿Q正传》中,考证阿Q的名字到底是阿贵还是阿桂时写道:“如果他号叫月亭,或者在八月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如果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因为搞不清,所以只能照英国的流行拼法,写作阿Quei, 略作阿Q。”那么问题来了,“桂” 或“贵”的拼写 ,应该是Gui的,叫他阿G的才是。其实里面有个原因,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人名地名用英文拼写,还没用拼音,用的是威妥玛式,拼法与现在的拼音是不同的,就如那时北京叫Peking, 而不是现在的Beijing。这话题从桂花与月亮的关系谈到英文拼写,扯得有些远了。不过月亭这名字听起来很熟悉,真要想起来却又想不起有谁,好歹记起一个潘月亭,是“日出 ”里的一个人物。女的若八月出生,取名恐怕没有那么书卷气,要直接得多,有个越剧名演员叫筱丹桂,红楼梦里有叫夏金桂的,也就是呆霸王的老婆,再有就是电影“手机” 里的农村妇女吕桂花,电影里大声叫了好几遍,所以也记住了。</p> <p>还是说说赏桂有名的地方吧,我看还是桂林、杭州、苏州了。这三个赫赫有名的旅游一线城市,不知是巧合,还是那花自有独特的魅力,它们的市花都是同一种花——桂花。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对这三个城市,肯定各去过不止一次。如果你是上海人,那么苏州杭州那一定熟得不能再熟了。然而对那里的桂花的情况,我们又了解多少呢?</p> <p class="ql-block">先说杭州,西湖四周,花团锦绣,四季都有非常出色名气极大的花卉,如曲院的荷花,花港的牡丹,超山灵峰的梅花,苏堤白堤的桃花,还不算太子湾的樱花和君子兰,哪一种花选为市花,都担当得起。可选中的恰恰是桂花,大概是它种植的历史久远,大概是它浓郁的香气更令百姓群众亲近,现在称之为“接地气”,大概它还有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代文人雅士对它的吟诵,如苏轼《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的七律诗,白居易的“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的词句,所以桂花成为杭州的市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p><p class="ql-block">杭州赏桂的地方太多太多,那几个传统的景点如灵隐、天竺、花港、六和塔等都有百年的桂树。然而最值得去还是满觉泷烟霞三洞一带,也不必花笔墨描述了,光有“满泷桂雨” 是西湖新十景之一,这名称就已经说明了一切。那地方我是去过的,2005年秋天,那时还没有退休,看到上海桂花开了,待休息日赶到杭州,从虎跑旁的小路到满觉陇,可惜桂花已谢,更可能是被种植者打下收获了,只剩下少数花瓣掉落在地上,还顽强地散发着微弱的阵阵幽香。“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时用在桂花上,也完全合适。时过境迁,现在满觉陇石屋洞一带的桂花景观建设得很好了,此地又临近浴鹄湾和三台云水,已有不少酒店民宿,甚至还有青旅,金秋时节,去那里小住几天,大概不错的。</p><p class="ql-block"><br></p> <p>白居易的一联“ 子坠本从天竺寺,根盘今在阖闾城。”咏桂的诗句,把我们从杭州带到了苏州。说说苏州的桂花吧,苏州的大街小巷也遍植桂花,不要说那些有名或不出名的大大小小的园林里,自然有的老而弥坚的百岁老桂,就是河边道旁,庭院屋角都可以见到桂树的身影。金秋八月,全城也是沉浸在桂花的幽香中。然而我总觉得,苏州的桂花还存在于我们的舌尖上。那黄天源的糕团,采芝斋的糖果,离得开桂花吗?就是一碗莲心粥、赤豆汤、酒酿圆子、芋艿糖藕,加了糖桂花,味道马上不一样,身价也上了档次。</p><p>我以前认为苏州桂花虽多,但真正有名的赏桂之处却难以觅得。后来发现错了,前年去苏州,沿环城步道从盘门步行到葑门,在苏州城的东南角蛇门下面,也就是觅渡桥对过,有一个桂花公园,遍植桂花,据说有5600多株,50多个品种。只是公园是新建的,大多数桂树尚小,或许也有少数移来的老树。去时是春天,没有细逛。</p><p>近来在资料上看到,光福镇有个被誉为“世外桃源”的窑上村,三面青山,一面傍湖,是一个以春花、夏荷、秋桂、冬梅为环境特色的自然小山村,山村坐落在青翠丛山之中,面临碧波万顷的太湖,一色的粉墙黛瓦民居,抬头见青山,低头看绿水,每当金风送爽时,窑上村家前屋后,娇黄红白繁花争艳;村内村外,十里飘香。真使人动了去苏州作一次赏桂游的心思。</p> <p>接下来要说桂林了,桂林的桂花盛放我是亲身体会到了的。1987~1988年,我去武汉大学进修一年,国庆期间,有好几天休息,有的同学如湖北湖南河南的都回家了。我是喜欢走走的,约了四五个同学去桂林游玩。一到桂林,马上被浸入了桂花的香气中。王城内、环湖边、漓江畔、公园中、游览道上,还有我下榻的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桂花沁心入骨的清香, 令人心醉神迷、赏心悦目,精力倍增。所以, 桂林被称为“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的桂花之乡, 素有“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之说。我倒产生了一个疑问,到底是先有桂林这个城市,才因此而大批种植桂树的?还是这里桂树成林,或者桂树甚多才叫做桂林的?查阅资料,秦始皇时期就设立桂林郡了,而据考证桂林种植桂花的历史也有2500年之久了。还是难分先后一头雾水,看来这疑问就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个缠夾不清难以回答的问题。</p> <p>最后说说我们上海的桂花了。上海去赏桂,首推桂林公园。原来的黄家花园,后来园内大量种植桂树。就改名为桂林公园了,80年代经两次扩建,面积增加了一倍。桂林公园交通方便,桂花树最多,在上海名气最响。离我工作的学校仅一条马路之隔,所以常过去看看是必然的。这美篇里桂花的照片全部是在桂林公园拍摄的。</p><p>其实上海各公园里,桂花树种植还是很普遍的。我家乡青浦曲水园的桂花虽然不很有名,但从小就看,所以印象深刻。特别是主体建筑凝和堂前的庭院里,有两排十来棵桂树,上世纪50年代,就觉得那些树比较高大,想想到现在树龄应该有近一百多岁了吧。那些桂树老当益壮,开出的桂花依然浓郁幽远,往往穿过围墙和好几十米空间,使门外大街上都充满桂花的香味。还有一个赏桂的好去处,还是在青浦,上海大观园。大观园里就栽有不少桂树,有几十棵百龄以上的老树。在古典园林中赏桂,实在是件幸事。我要说的是在大观园园外东南处,有一个“ 金雪飘香”的景点,当然是个桂花园。1979年,淀山湖风景区开始建造,除大观园外,还在沿湖一带建了梅园,桂园,柳堤,竹园等,分别取名为梅坞春浓,金雪飘香,翠堤春晓等。那个名为“金雪飘香” 的桂园我是去过的,而且是桂花盛开时去的,第一次见到丹桂也正在此处,时隔已四十年,不知原来桂树长的怎样了?那景点还在吗?那里环境幽静,风光不错,但即使景点仍在,游人肯定极少,我倒很想再去看看。</p> <p>后记:</p><p>2015年我在微信朋友圈发过一篇《赏桂杂谈》,2018年在此基础上,想做一个关于中秋与桂花的美篇,自然应该赶在当中秋节前发到朋友圈的。然而那年的中秋来的早了点(对公历来说) ,桂花的开放还刚刚在萌动期间,大规模的盛放还有待时日,节前想拍摄桂花怕难以实现。只能把以前的照片整理一下,文字做了些充实修改。记得当时在朋友圈和几个群里是发过的,以后又稍稍修改过,这篇小小的图文似乎还是受点欢迎的,阅读量达到4000以上,因为我朋友圈和群里的一共才二百多人。这篇图文如能为你节日的茶余酒后增加些许谈资,带来点滴愉悦,心中便感到十分欣慰。谢谢观看。</p><p>祝大家中秋节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