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的金羚羊

秋语

<h3>  救赎还是妥协 &nbsp; 从验票口到下羚羊谷的地下入口,步行约需四百米。我们一行被编成十五人一组,每组由一位印地安人的纳瓦霍人部落向导带领前往。 &nbsp; 沙粒松软并炽热,厚实的登山鞋隔着,也能感觉到它的刁滑与霸道。刺目的光晕,蓝得发暗的天空,灼热发了狂一样,尽管短短的五六百步,也足让人憋闷! &nbsp; 此刻,脚下这荒漠的黄土地,便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最北部,北美印地安人最大部落纳瓦霍人的保留地。而我们不远万里,前来追寻的便是那峡谷间,由大自然鬼斧神工构造出来的五彩缤纷的魔幻世界,并被世人誉举为世界十大地质奇迹之一的羚羊峡谷美景。这峡谷之所以羚羊谷命名,其原因这里曾是野羚羊栖息地而闻名。<br></h3> <h3>  然而,令我迷惑的,是距此不远突兀而起的那三根冒着白烟的烟囱,这孤零零的工业化产物与荒芜的沙漠构足反差。从管壁外型及输电架构,我很容易将它判定为有三套发电机机组的电厂,这当然与我之前造过发电机的工厂经历有关。但让我费解的,这个电厂为何会建造于此?因为水和燃料是维持电厂生产的主要需求,而这片沙漠平均年平均降水量仅九英寸,附近有否煤及油矿我不知,如没,那运输成本貴。况且,距此十英里处的鲍威尔湖上游有格兰大坝,本身便有利用科罗拉多河水的水力发电厂。 &nbsp; 这座荒漠中突起的建筑,虽说它轻烟直入云宵的姿态给荒芜的大地带来点生气,但无论如何不会让我有“大漠孤烟直”的那种苍凉孤寂的感觉,反而使我从其具像所带来反面了的意义,即从我们祭祀仪式中三柱烟香来寻找其含义。<br></h3> <h3>&nbsp; 救赎还是妥协?在我去美国西部行前,我仔细查阅了美国西部开发史,简而言之,持续一个多世纪的美国西进运动,在政府政策和武力支持下,东部居民向西迁移并拓宽了疆土,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也塑成了不畏艰苦、寻求财富的民族精神。但当时美国西部土地属印弟安人所有,在掠夺与反征服间,大批印弟安人被杀戮,幸存者被赶入更荒凉的“保留地”生活。这段被些人引入荣耀的西进历史,对处于弱势族群的印弟安人而言,却是条“血泪之路”。 &nbsp;&nbsp; 所谓的印弟安人“保留地”则是种带有集中营性质,有一定印弟安人自制权的印弟安人种族的圈养方式,属调节印弟安人与白人种族矛盾的一种妥协。对失去土地、传统文化和自尊的印弟安人而言,虽保留地发展资源有限,文化认可不能融入主流社也会带来困扰等,让印弟安人日子不好过,但对地处羚羊峡谷的纳瓦霍人来讲,似乎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借山吃山,借羚羊峡谷美景的旅游收入来改善自己的生存境况(顺便写一句,我们参观下羚羊峡谷的门票及其他总费用人均50美金)。或许,这个电厂便是为改善羚羊峡谷地区经济而建,算属补偿?!<br></h3> <h3>  我们的纳瓦霍人向导很年轻,墨镜、深色头巾、长衣长裤,只露出鼻嘴和双手,以抵制沙漠间的酷暑,这大慨属纳瓦霍人向导们的统一标配。他似乎是位很尽职的向导,不仅事先一一告知爬梯绝不充许拍照、必须跟紧队伍等参观纪律等,还在检票口一一对我们的行装再作重新的检查,每人只充许带紧身的腰包和相机及手机,这让已通过安检的我们不得不将有些行装重新放回车内,而事后当我们双手抓紧下羚羊峡谷陡削的钢梯一步步往下移时,也不得佩服他严格给我们带来的利索。 &nbsp; 在见到纳瓦霍人向导之前,我对印弟安人的外貌了解只限于媒体宣传图案中,那独特的头饰鹰羽冠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神。的确,印弟安人把羽毛作为勇敢和荣誉的标志,插在帽子上向人炫耀。而实际上,印弟安人与亚洲蒙古种族具有共同的四类变体基因,故在外形上也具有颧骨突出,面庞宽阔,肤色较深,头发硬直的亚洲蒙古利亚人的特征。这也许是我一见那向导,有点一见如故,不能与其同蓝眼高鼻的老外会混淆的原因吧。 &nbsp; 或许还是这个原因吧,那个纳瓦霍人向导也显得与我们很亲近。他用较生硬的中文来问候:你好!以及在谷底行动警句:往前走!跟上!楼梯上不可拍照!当然,他还会再用日语和韩语来同样讲一遍,以炫耀下他作为职业所必须的语言能力。<br></h3> <h3>  羚羊峡谷由两个独立的部份,露出地表部分称为上羚羊峡谷,而下羚羊谷入口与地面同高,远看无法辨识,进入通过金属楼梯下速降约五十米深到地底方见其美景。地下的羚羊峡谷的谷地变化较多,某些通道不足人高,行走可能会碰撞到头部,且走廊狭窄,大多地段只允许一人通过,总长度为四百米,是上羚羊谷长度的一倍多。<br></h3> <h3>  当我们紧握扶手,顺着并转换过几部近三十度的钢梯慢慢下到谷底,此刻,再昂首仰望透过赫红砂岩山势的那不规则形状的入口,狭窄的谷顶两侧加深了谷顶到谷底的视觉距离,那片曾让我自由自在的蓝天仿佛特别遥远,而这也让我感觉自己像被丢一件精美艺术品的深处,可以有助于自己抛开杂念,细细地品味这山形与光线所带来的梦幻世界。<br></h3> <h3>  从地形特征分析,上,下羚羊峡谷都属狭缝型峡谷,属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各种侵蚀力所形成。在纳瓦霍语中上羚羊峡谷被称“裂纹”,而下羚羊峡谷则称作“拱状的螺旋岩石”。下羚羊峡谷整年中仅夏季的三个月对外开放。在下羚羊峡谷深处,因其光线自然光通过不同深度的红色岩层缝隙的折射而进入洞内的,且光线因时刻、季节、及云彩变化,与观看者角度不同,所感受色彩也不一。这种地质特征十分罕见,故被誉举为世界十大地质奇迹之一。 <br></h3> <h3>  炫丽的螺旋 &nbsp; 当脚踏稳坚实的谷底,眼睛适应了暗光下的环境后,我即刻被眼前恍如梦境的画面所惊愕。在狭窄的谷道两侧岩壁,由下而上,底宽上窄,犬牙交错地,排列着无数波浪形的螺旋状线条。这些线条或平行或上升或下降,或向内凹成个粗糙的古陶罐半碗状,或外凸如个农家院落弃落的簸箕,层层叠叠地朝上延伸,而其尽头便是可见而不可得的那一缕缕,一弯一曲的蓝天。<br></h3> <h3>  不仅这里的山形是螺旋状的,便是昂首而见的山岩之间的缝隙,也像被巨大的开山螺旋形刀具切割过一般,也呈现螺旋形的造型。这一凹一凸相互呼应的关系,构成这峡谷更为深一层次的变幻图像。<br></h3> <h3>  这以螺旋为主旋律的山体,构成了下羚羊峡谷中最美最有地质特征的视觉主体,想象一下,这些各种形状的螺旋模样,争先恐后地相互张扬着,仿佛是一个个美艳娇媚的飞天仙女,在这个狭窄的空间,腾云驾雾,旋转着,升空而去!身处此境,自己似乎也想腾空而起。只有此间,我似乎才能真正理解那纳瓦霍语中,将下羚羊峡谷称作为“拱状的螺旋岩石”是多么贴切和形象化。&nbsp;&nbsp;&nbsp;<br></h3> <h3>&nbsp; 我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细节,这便是这岩石给我的是一种柔和的感受。山峰刀刃般的锋利被柔滑的圆弧所包裹,即便是突起忽下的不同螺旋造型间,过渡的也是那么圆润,是那种神奇的力量,让这些令人敬畏的巉岩变得如此柔和,似乎像一个值得去深情缠绵的恋人。<br></h3> <h3>  当然,这些拱状的螺旋岩山,我还要用炫丽这个词句来赞美它。这炫丽是羚羊峡谷所独特的,而构成变幻炫丽的主要要素,在于它那不同于其他峡谷的螺旋拱状,以及陡坡自身及相互间柔婉的过渡,这可以让自然光线多侧面多角度地透过山岩缝隙投射,并顺势反射出来,在砂岩壁上形成变幻莫测的色彩。这种炫丽不仅因为有着强烈的日光蔚蓝般的本身色彩,和光线受云彩变化影响投入量不一,更在于受光的岩崖含有折光的金属细微粒,与峡谷内螺旋变幻的崖岩角度,让那每丝光线有着足够劲舞的空间。于是,拱状的螺旋崖岩让那单色光线的再次有了延伸!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色颜色相互交融并变幻的可能,有了产生了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光影效果。同时,因受光角度及量度不一,色调的主次排序也就此被同时被确定。 <br></h3> <h3>  当我置身于这魔幻般的地下宫殿,仿佛也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所吸引,只有此刻,自已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印弟安人纳瓦霍部落的祖先及后代们,会将羚羊峡谷尊为“为神灵沟通地方”的至宝,并不惜一切力量让其不落入他人之手,这可是纳瓦霍部落的生命之源。<br></h3> <h3>  在这人声罕见的地层深处,在这光影奇妙梦幻变化中的场合,你才有可能领悟到,这世上真会有种神奇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你才有可能去静思冥想,让你尘世间飘泊的心,慢慢沉默,纯净下来,这时,你会听到那来自地底神灵声音,在与神灵的交融中,听着那神灵喃喃地劝慰,随之,那紧张的情绪便不自不觉地会舒展,舒展!<br></h3> <h3>  冰与火的交融 &nbsp; 在下羚羊峡谷底层窄狭走道间小心地或行走,或上下陡峭的楼梯,而一旦站稳脚,举起相机或将手机镜头对准眼前画面时,那红光与蓝光在岩壁上跳舞的感觉,给我一种是冰与火对立的强立视觉反差冲击,我无法明白这深达数十米的狭缝中,沒有任何灯光的照明,全凭自然光线透过山崖缝隙投射而来,怎么会变幻出如此绚丽并色彩反差如此之大,极富有生命感的色泽!?这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br></h3> <h3>  羚羊峡谷的地质构成是著名的红砂岩,红色,代表着热烈和兴奋,又象征着热情和权威。红色通常让人联想到火,一种让人敬畏的力量!而在这里,作为构成其峡谷主色调的红却呈现不一样的多样性:即便同一画面其主基调均为红,但因受光面及量的不一,这红,也五花八门。看,那受阳光最近的隘口所红中透黄且有光泽般的,是金子似的红,称它为金红;而受光面积最大一块,构成画面主色的鲜艳红色,姑且称它为嫣红;那背着光,红中透出较多黑色的,则称它是黑红;在黑红与嫣红的过渡处,黑紫的成分少了些,红的程度强了些,有点像老红木色,那便叫它绛红吧;而接近于谷顶天窗那一片,那红的开启之处,给人有些娇嫩的感觉,虽说用浅红两字来说亦可,但总似乎不够艺术化,就称其水红吧……就这样,单是一个红,也因光线的变化打开了红的百宝箱,让你视觉丰富无比!<br></h3> <h3>  而相对于热烈的红,蓝,则是让人心情得以平静的安慰色,其体感有如刹间坠落冰窟,故被归于冷色调系列。因为羚羊峡谷地处荒漠间,酷暑之时,强烈的暗蓝阳光直接照射到峡谷底部,使其产生明亮的以蓝色为主色的影调。这蓝,蓝的有点空灵,有点深邃,也有点神秘,让你冷静,让你着迷,像一本深奥的书,需要你去细细地探阅。这蓝,蓝的是那么丰富:湛蓝,蓝的是那么深,那么澄;青蓝,令人联想起翻滚着浪花的碧蓝大海:品蓝,那几块略带红的蓝色;淡青,那近光处浅蓝而微绿的岩块,如此等等,真令人目不暇接。<br></h3> <h3>  但红似火,蓝似冰的两极世界,并非永久地对立,而是各自性格充分张扬任性之余,又唇齿相依般交融。在阳光直射之下,红和蓝两色的反差加大,山形的边缘部分明暗交替明显,戓红或蓝,色泽也更艳丽,给人一种硬朗、刚毅的感觉。非直接受光面则形成明显的投影,而这种受狭窄空间局限而相互折射的投影,会产生一种重重叠叠的层次效果。于是,这蓝在与岩石橙红的本色反复交融下,所呈现了暗红、橙黄、淡赭、靛蓝和绛紫等五彩色彩。这种融合随着光线的変化和沿着山形的走向幻化,并和谐地相亲相爱,使得这融合的过程变得舒缓,并呈渐变色的,如那红色砂岩本身所呈现出行云流水般条纹形状,有了顶部射进光线受光面强弱不一,凹凸的岩壁便构成条由橙到深红的渐变色带,有着很强的虚幻感。就这样,在整个行程中,每一个转向,每一次凝视,峡谷内所呈现的画面,都给我带来惊喜,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br></h3> <h3> &nbsp;&nbsp;冰和火的交融,这极致般的意境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在热烈中保持冷静,在困境前斗志依旧昂扬,这或许也是这些画面将我引入的更深层次的思考。<br></h3> <h3>  影随光移,景跟人动 &nbsp; 下羚羊峡谷底下的空间很小,有些地方甚至连一脚的平地也沒有,故即要欣赏好峡谷的美景,并将其留在相机内,又要保持队形均速的向前运动,这对纳瓦霍人向导来讲,确有些难度。但这些当地的纳瓦霍人导游还是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一是谷底行走的规矩告诫是一而再,再而三,如听从安排,楼梯上不许拍照等。二是执行规矩严格,如谁自顾自拍照,让队伍断线,经劝告再犯的,便收走你的相机或手机。三是谷底行程中设有个专职安全员,负责检查及协调每个小队间的绗接及安全事项检查,所以,虽说谷底路程崎岖,线路孔洞奇特,化了快一个半小时走完全程,但全程安全度很高。<br></h3> <h3>  在我与纳瓦霍人导游短暂的接触中,我觉得这些当地导游很称职,也有亲和力。例如,他们会帮你调整相机的参数,并帮你拍上几张,且似乎都是摄影大师,各种型号的相机都会玩弄一番。在几个典型孔洞前,会停下,让大家拍照,并鼓励大家发挥下象形的想像力。在行程中时前时后,以让队伍保持适当的节奏,遇到上下陡楼则在一边监护,以防意外发生。当然,我们团队也互相提醒,配合好导游的工作。 <br></h3> <h3>  在这世上难得一见的地下狭缝型峡谷间行走,影随着光线的变化而移动,景跟着我们快慢的脚步而变动,可以说,这山型及岩壁上线条及色彩幻化出来的光影,会因我们位置的移动而随时随刻发生着变化。<br></h3> <h3>  在光和影的两者之者,山形始终是主体,光服务于形,又受阻于形。而光的本身是色彩斑斓的,而峡谷砂岩中含有铁、镁等矿物质,受地型角度及宽深度不一,光的方向由此变得复杂多变,由此也幻化出不一样的色彩。如靠近顶口天窗下直射光下岩壁所呈现的刚强之美。如在谷底斜视避开直射的侧光下,可凸现山型的螺旋状个性,将隐藏在阴影中的岩壁细节氛围营造的更加神秘。当然,深幽的谷底弥漫着众多的散射光,加上凹凸曲折的岩壁,那光,如那低反差的温柔女神,轻柔地依附着山形展开,于是,性格刚硬的岩石便有了舒缓和悦的模样。<br></h3> <h3>  当然,此刻的你,在准备进入下羚羊峡谷之前,要给自己定个规矩:寻找一个好的观察角度!平视:用一个正常人的角度,将你所见到的下羚羊峡谷独特美景带给众人。仰视:让峡谷间的螺旋状线条更巨大高耸,其光感也更梦幻。俯视:让狭窄的山缝变得开阔。角度的变化可以让平实的风景更加迷幻,何况这下羚羊峡谷谷底本身己如梦境一般。<br></h3> <h3>  选择和变化观察的角度再作取镜是必须的,但也是最难的。时间是限定的,有限的,路是崎岖难行的,行路与取镜不可同步,停顿间取镜按快门往往仅在几秒之间,这便要考验你日常构图的功力和临景决断的能力!寻找一个合适的前景,让画面有纵深感。选择一面明,另一面暗的物体,加深被摄对象的立体感。调节准对焦点,增强画面的明暗对比,让蓝炫光透出来。拉近焦距,拍些岩壁的细节,留下岁月的足迹。注意山崖固有色与反射光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典型场景时尽可能多移动位置多拍几张,寻找下不同的冷暖效果。尽可能去顺着投入洞口的光线,找下被投入岩石的反射光影有否特点。如此等等…… <br></h3> <h3>  做一个捕捉光影的能者!话是这样说,然后,做起来真难。一是上述所讲的整个行程基本处于运动中,让你细细地体会,再去寻找合适的角度去表现几乎不可能。二是由于光线从峡谷上沿进入,且谷壁表面凹凸不平整,反光很多,光圈大小自然选择也不易调整。我是一手拿装了广角的佳能5D3相机,另一手拿着也装了广角的华为P9手机,看行程中有否合适时机,凡有停顿或孔洞迥旋余地大的,便用佳能相机,反之,则用手机。但拍时有个原则,安全第一,尽可能按自己想法拍。这一个半小时的下羚羊峡谷之行,共拍了二百多张形态不一的照片,从实际所拍的效果来看,有时有时间用单反细心调整参数所拍摄出来的作品,反而不如用华为手机随手捕捉到的光影迷人,我猜想这或许是取镜可见画面的问题,因为单反小小的取镜框里所见的是参数调整后的形象,与所见画面色彩有差异,而手机屏体积大色彩还原程度高,且方便角度的选择,即时性强,这便是有的手机照好于相机照的缘故。<br></h3> <h3>  搏杀总在别离之后&nbsp; &nbsp; 在领略梦幻般的下羚羊峡谷时,我脑中始终有个问题,是什么力量造就了如此梦幻般的地下美景?!这沿着山势深切割成数十米深的狭隘峡谷内,怎么有这么恰到好处的阳光,透过间隙与幽深的岩壁共舞,演出了这场如诗如梦的剧目。<br></h3> <h3>  我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伟大。我在最后峡谷底层行走,当似乎没路时,眼前有座仅五六步高的楼梯,而一踏上楼梯,顿觉有股灼热袭来,光感也变得强烈了,原来,这里是下羚羊峡谷的出口。<br></h3> <h3>&nbsp; 从出口上方拍的照片所见,这里是一片荒芜,似乎沒任何生命体的另个原始星球的地貌,那曲拆的地缝,靠在被水和风梳洗成流水般橙黄色石墙边。你完全不能想象这仅一人宽的与地面平行的地缝中,竟然会深深隐藏着令世人惊愕的地质奇象,而当游客从底下凭空冒出来,似乎有点在演科幻电影片。<br></h3> <h3>&nbsp; 儿时夏日,知了在树技上呜叫,树下干涸的土缝边,我常见到枯干了的知了壳,大了,我知道了知了换壳后才能成长的道理。而此番下羚羊峡谷之行,见到如此梦幻般美景,想想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伟大,自己也像那换了壳的知了,又明白了不少事理。<br></h3> <h3>  在这荒漠的地下,是什么力量将峡谷间柔软的砂岩揉合成如今的模样?!水和风?岁月的毅力?!还是再有什么另外力量的巧合因素的助力?<br></h3> <h3>  搏杀总在别离之后。这峡谷里发生的故事总在我们别离前或后的时间里发生,要寻找它们的故事,也许去那幽深的岩壁里寻找,那儿会藏着些秘密。<br></h3> <h3>&nbsp; 水的脚印 &nbsp; 水是羚羊峡谷美景的总设计师兼主创者。水什么时候在峡谷就职的,我不太清楚,估计那是数百万年前的事了。水怎样开始演奏,我倒可以从峡谷崖壁上所留下的行云流水般的痕迹中,略知一二。<br></h3> <h3>&nbsp; 水是温柔并有耐心的,那崖壁上点点滴滴的小孔,便是它一锤一镐给凿留的;水又是欢乐和率直的,那崖壁上一圈又一圈延伸不断的纹路便是它的笑容;水的性格如此坚定,那些硬朗的折皱便是它坚定走来的步履。水,一种有生命力的水,在荒漠干燥的大地,它并不吝惜自己短暂的存在,而致力于去将地下石窟改造成世上独有的景观地。<br></h3> <h3>  面对崖壁上那些水的脚印,那漫坡而来的波涛,水的乐章是多么令人激奋!我仿佛听到水在切割锤击石头的声音,在这漫漫岁月,无人问津的荒野,造就出令世人惊愕的奇章。<br></h3> <h3>  也许,水,你也有暴怒的时刻,这是因为那些貌似柔软的红砂岩不肯就范,俯首让你改造,借一场暴雨的蓄势,借极度干燥坚硬地表的保水性,水,凶狠地急匆匆打上门来,携带着一路挟裹而来的碎石,无坚不摧地按自己的意愿,将这峡谷地貌来一次地覆天翻。<br></h3> <h3>&nbsp; 就这样,在岁月的长河里,水,这个执着的雕刻家慢慢把这片荒芜的土地改造成一座人间天堂。瞬间即世界!突然暴增的雨量,形成流速迅捷的,狭窄通道加大了水的垂直侵蚀力,羚羊峡谷底部走廊形成了,它的谷壁,坚硬光滑、并存有了流水过境的边缘。此刻,当你踏进这峡谷欣赏这美景时,你是不会留恋这漫长的过程,而水,依然会在你不知道的那刻,继续叮叮咚咚地演奏着……&nbsp; <br></h3> <h3>&nbsp; 风的话语 &nbsp; 水的脚印固然可见可亲,但那些风的话语你可也别一屑不顾。在建造这座地下宫殿中,风可算位称职的小工,它无时不刻地精雕细磨,装饰着这城堡的角角落落,而后抽身别去,成位被人遗忘的无名氏。<br></h3> <h3>  但从山崖之间圆润过渡的纯角,从一道道波纹之间顺畅的弧形,从坎坷起伏却水波不惊的峰回路转山峦,我似乎感觉到你,风,不同季节不同时分时,你不同脾气时的话语。那播种生命的春季,你轻柔的步履,细声絮语般地擦拭掉那崖壁上那寒季留下的尘埃。而当暴雨将袭来前,你便是一张怒火朝天样子,挟裹飞沙走石,誓将栏路的岩壁防线攻破! <br></h3> <h3>  风的话语,用心听才能理解。从崖壁上那润滑沒棱沒角的模样,你才能理解风的用心良苦。从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螺旋状拱石,你才能体会到风的执着与艰难。<br></h3> <h3>&nbsp; 这似乎是场双方力量很不对称的战争,一边是坚硬无比的岩石,并有大地的蔽护,一边是飘忽不定的风,孤独并性格多变,然而,从这狭缝峡谷中掏出的又深又窄的甬道,我相信风属胜者,也敬仰它风蚀的力量! <br></h3> <h3>  岁月的皱纹 &nbsp; 岁月老了,老的折皱满脸,但,这只是习惯思维的残存一面。这里,时辰並非以春夏秋冬戓年月或朝代来计量,洪荒之世要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的亘古年代。无数次的暴雨洗劫,无穷尽的狂风咆哮,改变了峡谷的容貌,令人惊叹的是,却因为这看似一次又一次的浩劫,却成为将这洪荒地貌,变得俊俏与柔美亮丽的正能量。<br></h3> <h3>  于是,在狭窄的岩缝中,咆哮的洪水和盘旋的飓风,同砂岩们与其说是,无穷无尽的纠缠、撕扯和搏杀,还不如是一次全新根本性的的雕塑,虽然,从那些岁月的折皱里,我还能依稀看到些远古的旧模样,而更多地看到的是修整后那秀拔的身姿和悦目的容颜,以及光和影组成的现代舞曲!<br></h3> <h3>  这里,有生命刚形成时的胚胎式萌芽样,有可支撑起壮丽青春年华的广厦拱门,有视觉分明的渐变装饰,也有巡迴曲折的海岸波涛,以及反差明显粗粒狂野的沙画作品等。<br></h3> <h3>&nbsp; &nbsp;岁月老了,但它的皱折中呈现出青春的润色,于是,岁月虽老活力犹在,也许,这便是神灵保佑的缘故。<br></h3> <h3>  存活在阳光下的尘埃 &nbsp; 在这光和影交替变幻的奇迹中,我们还见到这个世界最为质朴最易被忽视的另种生命的存在,它是那么的活跃,一反往日的沉寂;它是那么的执着,紛紛扬扬要弥满这有限的空间,这便是它,这些无声无息的尘埃,随风飘浮的尘埃,轰轰烈烈活在阳光下的尘埃……&nbsp;<br></h3> <h3>&nbsp; 这些一直被我们忽视细微颗粒,也许因为其身份卑贱低微,或许需聚合起力量给人致命一击,方引起我们注目,而在峡谷底部,这些细微的因子,却飘飘扬扬地在我们面前挥动着手臂,并以五彩变幻的崖壁为背景,升腾旋转着,在阳光中演奏着一场壮丽的变奏曲!<br></h3> <h3>  而那束光,直直的,穿透层层崖隙奔腾而来,抗击黑魔,让人忘掉孤寂的光,这样直挺挺地出现在幽深的谷底!<br></h3> <h3>&nbsp; 这是一团移动中的火!一盞执着的灯!也许,它只是流萤般的瞬间生命,却在苦尽甘来的尽头,照亮了别人的眼睛,让我在黑暗中看到可能,而去拥抱这欢乐的一刻!而那些崖壁,那些原本呆滞土气的面孔,也由此舒展灵秀起来,那曲拆妖艳的身娑,那浓淡相宜的妆饰,彬彬有礼恰如其份地将这位主角,那束光引导到舞台中央,让其如利剑般劈开待孕的苞房,一个新生命由此而诞生!这是天堂里的一束光柱,也是上天给我的最好礼物!<br></h3> <h3>  天堂与地狱之间只隔场暴雨 &nbsp; 在下羚羊峡谷狭窄的地缝间行走,所感受到的是天堂般的幻境,並非感有丝毫的不安,因为有严苛的参观规矩制约,有熟悉当地气候与地状的纳瓦霍部落导游的指引,况且自己处于人流接踵的群体中,并陶醉于欣赏自然类美景,也不会去顾及到复杂多变的气候及地质情况产生可能的危险性。<br></h3> <h3>  然而,在十几年前下羚羊峡谷底发生的一件真实的惨案,令我知道,在这个槽沟峡谷底下行走,有时天堂与地狱之间只是隔了场暴雨。<br></h3> <h3>&nbsp; 1997年8月12日下午,12名由英法美及瑞典籍的游客进入了下羚羊峡谷内,沒有纳瓦霍部落向导引领。当时峡谷所在地仅有零星雨点,但其10英里上游下了1.5英寸雨量,对这个年平均9英寸降雨量的地区属令人震惊的。降雨半小时之后,便形成暴洪,直接冲进下羚羊峡谷中,将躲避不及的这12名游客冲走,仅一名被卡在岩架上的美国游客生还。<br></h3> <h3>&nbsp; 让我们再现下生还者昆塔纳当初还记得的大慨恐怖景象:水一下子没过腰间。此刻,他们距峡谷下来的梯子己在100英之外。这是如奶昔般,巧克力棕色的泥浆水,且含有原木和大圆石等碎片。昆塔纳试图将自己的脚固定在峡谷的沙质底部,并努力把身边两位游客拉到大象耳朵形状的岩石露头上方,。他失败了,泥水急速地上涨移动,他失去了控制,随水流起伏。他看见那被他拉上砂岩壁上的两人朝他飞来,胳膊和脚在泥水中惊慌颠簸着,这是他最后一次看到他想拯救的人。他被冲进眼睛的泥土弄瞎了眼睛,每次沉入水底,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再浮出水面。他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让身子直起,脚指下地游。他的手撞上了一块石头,他抓住了它。他不记得在这之后发生了什么。<br></h3> <h3>  在昆塔纳被发现的崖壁处,暴洪曾向空中喷射了30英尺高。昆塔纳的衣服被汹涌的暴洪剥光,全身瘀伤,但他还活着。有几名受难者的尸体在十英里远的鲍威尔湖内被打捞上来,但还有两位受害者残骸再也未搜寻到。经媒体大肆报导此事件,让羚羊峡谷几乎成为世人皆知的一个名字。<br></h3> <h3>&nbsp; 这是数百万年间羚羊峡谷受无数次暴洪侵袭中的一次,而由于这场有人出演的悲剧,让人有了天堂与地狱间仅差一场暴雨感觉,并采取了进谷参观须有纳瓦霍人引领,下羚羊峡谷中增设许多铁梯及安全网,制定游客遵循规则等措施,以防意外再度发生。 <br></h3> <h3>&nbsp; 而我,对此事件想得更多的是,人应该对大自然多点敬畏的态度。是的,从下羚羊峡谷的顶部地表来看,这深达数十米,长约四百米的狭长细缝,是多么不起眼,你甚至于一步可以从它的顶部跳跃过去,然而,便是如此不显眼的外表,即藏有天堂般的梦幻奇景,也可以变成让你万劫不得复生的地狱! <br></h3> <h3>  回到地面,又回到荒漠的原野中,土黄色的沙丘稀松地长着些蒿草,阳光依然那般暴热,不远处便是我们的停车场,远处电厂的那三根烟囱依然缓缓地冒着白烟,纳瓦霍部落导游与我们打个招呼便走了,他要去带新团了。真不相信,眼前是一片荒漠死寂般的可怕,而在地缝中深处所见的却是岩石同光线变幻交替形成的冰与火强烈色彩对比。在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只有是二个字:敬畏!<br></h3> <h3>&nbsp; 我想到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世代生存的印第安人纳瓦霍部落人,他们把下羚羊峡谷尊为与神灵沟通的圣地,这便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和膜拜!今天,我们尽管只是短短的一个半小时的走马观花,但所留下的印象也足够让人震撼,其感悟的的收获,并会受益于日后的岁月。而我,之所以将下羚羊峡谷比作是只被囚禁的金羚羊,固然是因为其表面荒漠,谷底精彩的地形特征所致,而更重要的寓意在于,将金羚羊比着受不公待遇的印第安人……<br></h3> <h3>  好想再去拍一次羚羊峡谷……&nbsp;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