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掠影(15)---波罗的海的女儿…赫尔辛基

江左闲云

<h3>从圣彼得堡乘车出发,其间经过芬兰边卡到赫尓辛基,行程350公里,用时将近6个小时。沿途风光除了森林还是森林,难怪说芬兰是欧洲人均林地面积最多的国家。到赫尔辛基已近傍晩,不过不像我们国内到天黑没了灯光就什么也看不见。原来赫尔辛基地处北纬60°,靠近北极圈,日照时间长达二十多小时,因此好像没有什么黑夜的感觉,只是夜里光线稍暗一点而已,这在圣彼得堡就感觉到了,到赫尔辛基更明显。</h3> <h3>赫尔辛基是芬兰的首都,毗邻波罗的海。市区面积不大,约有686平方公里,人口62万之多。但它<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还是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span></h3><h3>这个城市最早建于1550年,因为芬兰最初是瑞典的领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为和汉莎同盟的城市塔林争夺贸易而建立这个城市,取名赫尔辛基。但长期以来没有多少发展,直到1809年俄国彻底打败瑞典,芬兰成了自治的芬兰大公国,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芬兰首都从图尔库搬到赫尔辛基,这个城市才有了空前的发展。到1917年芬兰独立后,具备了世界级首都的基本条件。</h3> <h3>芬兰森林虽多,但赫尔辛基建筑不用木材,多用浅色花岗岩建成,因此有了“北方洁白城巿”之称。难怪我们逛街时看到许多白色建筑,感觉很是素静典雅。</h3> <h3>在所有白色建筑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议会广场的赫尔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是德国著名建筑师恩格尔的杰作。教堂所在地高出海平面80多米,很远就能看到,使其成为赫尔辛基地标性建筑。不仅如此,它的希腊神殿式的廊柱支撑乳白色的教堂主体和绿色青铜圆顶的钟楼十分醒目,其结构精美,气势非凡,堪称芬兰建筑史上经典。</h3><h3>从议会广场登上百级石阶,就能到达赫尔辛基大教堂,而这百级石阶,又增添了这教堂的与世不同。由于教堂在市中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赫尔辛基的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而赫尔辛基大学的神学院每年的毕业生毕业典礼也在此举行。</h3><h3>这座教堂又属于路德派教堂,内部有很多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当我们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它的美和神圣就深深铭记在脑海里了。</h3> <h3>在大教堂的前面是约3000平方米铺满古老石块的议会广场,其中心有一座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青铜雕像,这是纪念他给了芬兰人广泛的自治。</h3> <h3>位于议会广场西侧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是世界排名73名的赫尔辛基大学,1640年创建于芬兰古都图尔库,1828年迁至赫尔辛基。这所古老的世界顶尖级高等学府孕育了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及一位女总统,还有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西贝柳斯及很多科学家。</h3> <h3>而在广场东侧的建筑是赫尔辛基政府大楼,它与赫尔辛基大学、赫尔辛基大教堂都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这三座地标性建筑都出自德国建筑师恩格尔之手。</h3> <h3>从议会广场出来,我们又到了闻名欧洲的坦佩利“岩石教堂”。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建在岩石中的教堂,是1969年由叫做斯欧马拉聂兄弟的杰作。</h3><h3>起先我们一到坦佩利广场,看到这座教堂时还以为是防空洞,非常失望,连拍照的兴趣都没有。因为它没有半点欧洲教堂的样子,一点也不显眼,如果不是导游带领绝对没人注意。然而化了3欧元从隧道进去后,却被里面的别有洞天所吸引。</h3><h3>只见里面不是很亮堂,三面都是花岗岩石壁,没有什么装饰,就边上放着一架巨大的管风琴,琴旁有一个祭坛,空地上大部分放着座椅,据说最多能坐900多人。教堂有一个大圆形玻璃穹顶,支撑穹顶的是100多根呈放射型白色的梁柱,梁柱也有玻璃遮盖,光线从玻璃上透射进来。</h3><h3>因为教堂是环形的,音响效果非常好,据介绍,下雨天雨水从岩缝中渗出来,沿着岩壁流向下水管道,会增强音响效果。</h3> <h3>透过梁柱能看到蓝天白云,感受到黑暗背后是光明的意义。<br></h3> <h3>这个岩石教堂是在一整块巨大的岩石上开凿出来的,外墙用天然花岗岩堆砌而成,内壁也无任何雕琢,这大概是芬兰人引以为傲崇尚自然的结果吧!</h3> <h3>赫尔辛基市中心西北面有一座以音乐家名字命名的公园,叫西贝柳斯公园。这个公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走在里面,只觉得草香景美,心旷神怡。更主要的是,公园里有两座著名的雕塑:一座是有600根钢管组成的类似管风琴的雕塑,一座是音乐大师西贝柳斯头像的雕塑。这两座雕塑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的作品。</h3> <h3>让·西贝柳斯,芬兰作曲家,被称为“芬兰民族之魂”,1865年12月8日出生在芬兰中南部小市镇海门林纳。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芬兰和世界的公认。他的《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他的著名作品还有交响诗《卡累利亚组曲》《塔皮奥拉》,《第二、四、五、七交响曲》和《小提琴协奏曲》。<br></h3> <h3>人们称赞西贝柳斯的交响乐,“具有贝多芬的逻辑、柴可夫斯基的风格”,他和贝多芬、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舒曼并列为音乐大师,闻名世界乐坛。<br></h3> <h3>据说每当海风吹过,气流会穿过钢管发出时而高亢时而低沉的风鸣声,似乎大自然也在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而演奏着永恒的乐章。</h3> <h3>西贝柳斯公园的边上就是芬兰湾,只见碧海蓝天,景色宜人,许多游客到此都忍不住要留过影。</h3> <h3>几个景点游览完了,我们开始逛街观光。走在异国他乡的街上,有种不一样的感觉。赫尔辛基的街道并不开阔,但很整洁,有轨电车在路中间固定的线路上行驶,人们在街上靠边行走,一切秩序井然。</h3> <h3>迎面而来的是排着队伍的赫尔辛基小朋友,他们经常要去校外上课,或感受大自然的魅力。</h3> <h3>这座青铜少女雕像位于赫尔辛基露天市场的花市旁的喷泉中,她一手托腮,静静的凝望芬兰湾,四头海狮围着她不停地喷水,形成一道道水帘。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波罗的海的女儿”。</h3><h3>设计制造这座少女青铜雕像的叫瓦尔戈仁,1906年在巴黎制成后,1908年运抵赫尔辛基安放在这里,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瓦尔戈仁给她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阿曼达”,这位从海上升起的年轻女孩象征赫尔辛基的诞生,从此这座阿曼达铜像又叫“波罗的海的女儿”成了赫尔辛基的象征。</h3> <h3>阿曼达铜像的周围就是一个小公园。园内树木成荫,郁金香花盛开,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长椅上休息闲聊,年轻人则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闲逛,有的带着孩子游玩,还有一些人是坐咖啡店里品尝,芬兰人的安逸生活由此可见一斑。</h3><h3>在这里是看不到老人带着小孩子的,不像我们国家,在公园里老人带小孩子居多。</h3> <h3>芬兰是个高福利国家,住房、医疗、读书都有政府卖单。据悉北欧国家都是这样。看看那些老人悠闲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幸福指数怎样了。</h3> <h3>海鸥站在高处注视着这一切。</h3> <h3>赫尔辛基南码头露天市场最为热闹,世界各国的观光客都会到此一游。</h3> <h3>这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有各种水果,也有很多工艺品,但价格不菲,这也不难理解,谁叫他们收入高呢!</h3> <h3>波罗的海泛着银光,港口里停着几艘万吨巨轮,似乎在告诉人们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全国50%的进口货物从这里进入芬兰。</h3> <h3>游客们登上游船,前往芬兰堡游览。</h3> <h3>街头雕塑到处都有。</h3> <h3>这个建筑物还是沙俄统治时期留下的,碑尖上的双头鹰诉说着那过去的一切,芬兰独立以后,没有把它拆掉,我想不拆是因为这是历史,它会对后人起警示作用。</h3> <h3>躲在一幢白色建筑物后的居然是乌尔别斯基东正教教堂,赫尔辛基三大教堂之一,俗称“一白一红”。“白”指赫尔辛基大教堂,“红”指的就是乌尔别斯基大教堂。这个教堂建于1862—1868年间,是俄国人统治时期建造的北欧最大的东正教教堂,那显眼的金圆顶和红砖砌成的教堂现在成为俄曾在此统治的历史见证。可惜没人告诉我,错过了近前参观的机会。</h3> <h3>赫尔辛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历史不长,几经磨难,</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但这个“波罗的海的女儿”终究还是成为一</span>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大都市。走在街上,你会处处感受到大都会的魅力与北欧城市的优雅,现在它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