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层厚、淤泥多、有鱼无口如何破?

蓝星渔具

<h1>  <br>  老坑的水底都会有一定的浆层,也就是淤泥和饵料长期在此处落下后形成的一块很稀、很软、很厚的浆层,也叫酱层。<br><br>有酱层的老坑十分难钓。鱼儿经常在水底活动,使酱层的形状不断变化,有时直接将钓饵埋没,有时被鱼儿搅乱的浆层影响鱼的活动,使钓饵悬浮在水层中,鱼儿又吃不到。</h1><div><br></div> <h1><br><h1><br><br><br>  这种影响表现在浮漂上就会产生有鱼星无鱼口、假讯号特别多的现象。如何避免浆层的干扰,正常钓黑坑,争取上岸便是一门技术活。<br><br><br>&nbsp;<br>&nbsp;</h1></h1><h1><br></h1> <h1><br><br>坑底酱层的原因 </h1><h1></h1><h1><br></h1><h1><br></h1><h1>老坑臭底形成的原因很多,例如鱼塘底部有死鱼发臭;夏天的高温天气,水底的窝料和饵料,发酵,造成鱼塘底部缺氧,鱼不下底,水底很容易形成臭底;水中的浮游生物快速繁殖等。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在钓法方面做出调整。</h1> <h1><br>怎么判断是不是遇到酱层</h1><h1><h1><br></h1>1.拉饵和撮饵(低密度饵料和大密度饵料)在不抛满竿的情况下,钓目相差过大(较少的目差,是正常的)。</h1> <h1><br><br>2.窝内有鱼,但是“无顾”的频现黑标蹭线多,锚鱼多,“小动作”钩中鱼嘴下较多。</h1><h1></h1><h1><br></h1><h1><br></h1><h1>3.有“筋”没口,饵料密度一大,越频繁“抽”,反而没口。(浆层厚,大密度饵料更会造成抬竿后“翻动”浆层,造成刺激性有毒气体扩散,形成窝内缺氧、驱鱼)<br><br></h1><div><br></div> <h1><br><br></h1><h1><font color="#ed2308">如何应对</font> </h1><h1></h1><h1><br></h1><h1><br></h1><h1>首先,钓法上就不能再坚持钓底,要另选浮漂。调目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高1-2目,例如你可以调5钓5或者4,改钓行程。其次饵料方面,要加入轻麸,雪花粉,四季等调节状态的东西,减轻饵料比重,加强雾化。要做一个勤快的钓鱼人,找准窝点,保持快点的频率这样打,饵料到底就提,这样钓,不一会功夫就会出现鱼口。再仔细观察浮漂下水后出现鱼口的位置,确定鱼所在的水层,然后就可以钓浮了,如果没有鱼口了,可以再钓行程。<br><br><br><br></h1><div><br></div> <h1><br><br>  饵料的味型不可忽视,陷入浆层的饵料,只有放大它的味型才能让鱼发现它,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小药,让饵料味型的穿透力更强,让鱼更容易发现钓饵。</h1> <h1><br><br> 或者果断避开常用钓点,老坑的浆层中除了水底淤泥之外,更多的是饵料散落后的沉淀物,你用的钓点别人也在用,所以大家抛竿的落点基本上都差不多,日积月累的有饵料落在这个点之后自然会形成浆层。在这样的坑钓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抛竿的落点就不要落在常规的位置了,可以抛在常用钓点的四周不远处,避开常钓的点,这样受浆层的影响就会小很多。<br></h1><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