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珍惜相聚!

肖刚摄影

<h3>永远的同学,永远的兄弟姐妹!!!</h3><h3>  其实并没有什么诺言,45年前青春年少的我们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匆匆散去,以后我们许多人彼此没有了音讯,也许有太多的话没有来得及说,也许是岁月积淀了太沉的思念,当时光的脚步走到了2018年9月7日,蒙自二中74届高四班学子从东南西北赶回来,成就了这样的一次弥足珍贵的相聚!</h3><h3>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既是45年,45年来我们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们求知于同一所学校,“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多少憧憬,有多少豪情,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真挚和纯洁的友谊。45年来,我们经历了命运的选择和考验,有坎坷和磨难,也有成就和辉煌。45年后如梭的岁月把我们推到了淡然处之的年岁,如今的我们少了一些轻狂多了一些成熟,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沉稳,我们肩上挑满了对家庭、对社会、对事业的重担。45年前我们依依惜别,扬帆远航,开始踏上人生的征程。我们有的虽然相距较远,但我们的心却永远相连,我们有的虽然平时联系较少,但同学之间的情谊却没有间断。哪怕是只有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无不饱含着同学的真情。今天的相聚,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昨天。</h3><h3>  同学相见,分外亲切。你拉着我的手,我拥抱着你,紧紧的不愿意松开,活跃的同学非常多,筹备组的早早就动起来了,联系场地,忙吃的、喝的、玩的……连远在外地的同学也赶来了,也为我们这次聚会增加了气氛,酒桌上大家各个气度不凡相互敬酒,拿出了自己最高的量,用最真诚的心碰杯,一切无需言语,一切的一切都融进在你我的酒杯中。当某个同学酒多了点,会有人主动的递上一杯热水,给上一声照顾,那天的一切都刻在我的脑海里,此生永远难以磨灭!</h3><h3>  同学是不解的缘,同学是无欲的爱,我们是今生永远的同学!正是因为有了同学这些浓浓的念想和这份延续多年的情缘,大家一路走来,才会越走越开阔,越走越稳健,越走越进步!</h3><h3>  当制作聚会之美篇和写聚会感言之时我满脑子里全是一些很美很美的回忆,这些美好的回忆汇聚在一首歌,一张张相片上,如什么东西漫过我的喉咙,堵住我的呼吸,我知道,这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那长久不为所动的东西。。。。</h3><h3>  挥挥手,45年前同学难说再见。</h3><h3>  挥挥手,45年后同学渴望再见。</h3><h3>  最后祝,同学在今后的日子里,年年平安、岁岁如意!</h3> <h3>聚会报到,情绪激动,感慨万千!</h3> <h3>当年高四班班长,同学聚会筹备组组长朱丽媛同学在晚宴上致欢迎辞。</h3> <h3>温宁军同学代表参加聚会的同学发表聚会感言。</h3> <h3>温宁军同学朗诵高中课文《沁园春.长沙》</h3> <h3>当年同窗成为幸福的伉俪在做自我介绍。</h3> <h3>这是来自江苏连云港的田晋同学。</h3> <h3>来自祖国北疆伊春市的高元华同学。</h3> <h3>当年很腼腆的小女生王宏同学向大家落落大方的进行自我介绍。</h3> <h3>筹备组的五位同学为同学聚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h3> <h3>筹备组的同学为参加聚会的同学唱敬酒歌,掀起晚宴的高潮。</h3> <h3>蒙自军分区的三位同学相聚合影</h3> <h3>当年7748部队的四位同学相聚合影</h3> <h3>八一的同学合影,嘻,另外两位女同学也茫然加入其中。</h3> <h3>2018年9月8日上午,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同学们汇聚在母校——蒙自二中校园,重温过去的时光,追寻当年校园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回想当年在校园的情景。听着校领导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家为母校的未来表达了深深的期望和祝福。最后,大家在校园内合影留念。</h3> <h3>结束了母校的回望,进入南湖公园去“三山六角亭”寻找当年校门口栽秧的稻田,却被美美的公园美景抹去了青春的回忆!</h3> <h3>清朝初年,云南蒙自有位书生,家住南湖,每日用功读书,准备考取功名。为更专心读书,书生在湖中菘岛筑了一间茅屋,与湖岸有一桥相连。妻子每天给他送来饭菜,但每次送到后。饭菜已经凉了,书生吃得很不舒服,妻子看到丈夫日渐消瘦,很着急。一天,妻子炖了一只鸡连汤送来给丈夫滋补身体,连日操劳的妻子走到桥中间时晕了过去,等她醒来之后,发现鸡汤还是热的,原来汤上有一层油起保温作用,妻子由此得到启发, 每日给他送来鸡汤、生肉、蔬菜和米线放在一起食用,书生身体日渐强壮,更加用功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众人前来贺喜,妻子又炖了一只鸡、米线、生肉招待客人, 客人吃得兴致大发,问书生妻子这种吃法名字,她立刻想到每天走过的小桥,顺口说:“过桥米线”,从此名声鹤起,过桥米线流传至今。</h3><h3><br></h3><h3>这样的传说,增加了同学们对米线的食欲,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同学,回味家乡的味道,一个字,“爽”!难道蒙自人吃米线要叫“甩”!来来来,同学们,“甩”一海碗最最最最正宗的过桥米线吧!</h3> <h3>1000多年前,南朝文学家江淹在《石榴颂》中写到“美木艳树,谁望谁待”,以此来赞美石榴。作为石榴之乡,蒙自石榴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蒙自石榴美如玉”,以果粒大、皮薄、汁多、味甜而著称,古人称之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目前蒙自石榴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种植户2万余户,拥有甜绿籽、甜光颜、甜沙籽等80多个品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榴年产量近27.65万吨,产销售额超过8亿多元,鲜果不仅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还远销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尤其是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写的“石榴公园”门牌,更是把水稻的多籽与石榴的多籽更有意义地加在了一起。美哉!壮哉!</h3> <h3>穿越碧色寨,感受百年前的法国浪漫时光!</h3><h3>碧色寨景区位于蒙自市中心北面10公里处,除滇越铁路通过外,还有蒙(自)草(坝)公路经过。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西临滇东南明珠湖泊——长桥海,周围居民点为碧色寨村。</h3><h3>碧色寨车站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当时云南铁路交通的枢纽,有“小香港”之称。</h3><h3>截止到2013年碧色寨片区基本保持1910年通车时原貌,有历史建筑30余处。</h3><h3>甚至有同学感慨:当年读书怎么就没发现这样的美景!</h3><h3>看了《芳华》,同学们在碧色寨似乎找到了自己45年前的“芳华”!</h3><h3></h3><h3><br></h3> <h3>聚会是那样的令人激动,是那样的开心,昔日的同学虽然多年没见了,但感觉还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真切、那么自然…… 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仿佛又回到了45年前的校园。彼此想说的话太多,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有说不尽离情别绪,更有道不完的喜悦与之沧桑。</h3> <h3>《年老的同学来相会》久别的同学们,今天来相会,扬起老手儿,慢慢细细认,我也老,你也老,春光早已醉,欢声笑语声音颤巍巍。啊,亲爱的同学们,美妙的春光继续有。要健康,好好活,健康活在每一天的时间里!&nbsp;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同学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靠子女,靠儿孙,要靠我们每个家庭的新一辈!&nbsp;但愿到那时,我们能相会,举杯赞祖国,举杯赞人生!为祖国,为家庭,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已无愧!啊,亲爱的同学们,愿我们自豪的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奋斗过的老一辈!光荣属于奋斗过的老一辈!光荣属于奋斗过的老一辈!<br></h3> <h3>  两天的同学聚会圆满结束了,45年的同学之情又在此显现,心情非常激动。杯酒之间、谈笑之间、歌舞之间好像似乎在传递着什么,有的,是情感;有的,是倾诉。见面时的欣喜,离别时的惆怅。太多了!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45年后大家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属不易,才会有那种见面时的情不自禁。但是,我们不仅要追忆那已过去了的天真无暇的美好时光,而且更应该谋划如何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更多地想想如何巩固和发展老同学的友谊,更深地考虑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并且能够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让同学这根纽带永远把我们连在一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