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六月,和朋友参团去了一趟巴尔干半岛西岸,用九天的时间穿越了3000多公里,其中一半的时间穿行在克罗地亚的古城和山水之间。克罗地亚,这个在世界杯赛期间着实让人们疯狂了一阵子的国家,是否有着像其足球队一样令人着迷的地方呢?让我先从它所在的巴尔干半岛说起吧,之后再慢慢走进克罗地亚。</h3><h3><br /></h3><h3>巴尔干半岛 (Balkan Peninsula),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地方,却是南欧三大半岛之一 (见下图),地处欧、亚、非三大陆之间。它西临亚得里亚海 (Adriatic sea),南濒伊奥尼亚海和爱琴海, 以上三海都属地中海;东临黑海,东南隔海峡与亚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萨瓦河为界与中欧相连。</h3><h3><br /></h3><h3>巴尔干半岛有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了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六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黑山,马其顿,及一个自治区科索沃;再加上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h3> <h3>除了海岸,巴尔干半岛以山地为主。主要山脉: </h3><h3>1) 西部沿海的狄那里克山脉 (Dinaric Alps),主峰耶泽尔察位于阿尔巴尼亚北部 (Maja Jezerce, 海拔2693米);</h3><h3>2)东北部的巴尔干山脉 (Balkan Mountains),横亘保加利亚全境,主峰博特夫 (Botev, 海拔2376米);</h3><h3>3)南部沿爱琴海岸行走的罗多彼山脉 (Rhodope Mountains),其中的穆萨拉峰是半岛的最高峰 (Musala, 海拔2925米), 位于保加利亚西南部。</h3><h3><br /></h3><h3>据说,巴尔干半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重大战争,有"欧洲火药库"之称。我对欧洲历史知之甚少,但从半岛西岸上遍布的古城里,多少可以感觉到这片土地所经历的沧桑岁月。</h3> <h3>我们这次只去了巴尔干半岛西岸的三个国家,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 及黑山共和国,路过波黑。从德国的法兰克福起程,我们一路向南,经德国的幕尼黑到达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之后进入巴尔干半岛西岸地区。</h3><h3><br /></h3><h3>上图是在法兰克福的美茵河畔拍下的风景,图中右岸可见即将完工的欧洲央行总部新大楼 (银白色那座)。下图是在前往慕尼黑的路上拍到的田野,德国的田园风光总是美的像画一样。</h3> <h3>大巴从法兰克福到幕尼黑走了四个多小时。在进入幕尼黑时拍到这幢氧符号大楼,它是幕尼黑市最高建筑。虽然此建筑有很多优点,但幕尼黑老百姓并不喜欢,还投票立法禁止再建高层楼房,他们认为高层建筑会破坏这座城市传统的以宁芬堡宫为主体的特色。</h3> <h3>十几个旅友在幕尼黑加入了团队,大巴在市内停留了半小时左右就继续南下了。下图是在接近奥地利时拍到的风景,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及山脚下的田园和村庄。</h3> <h3>离开幕尼黑2小时左右,我们来到奥地利著名小城萨尔茨堡 (Salzburg),这里是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电影《音乐之声》(Sound of Music ) 的拍摄地,每年都有国际音乐节在此举行。我们到达时已近下午4点,只有时间游览了一下旧城的几个景点。</h3><h3><br /></h3><h3>下图可见流经小城中心的萨尔察赫河 (Salzach River),远处是僧侣山 (Monchsberg Hill, 属东阿尔卑斯山脉)。图中的右岸是旧城的商业区,左岸则有米拉贝尔宫和花园 (Mirabell Palace & Mirabell Garden)。</h3> <h3>我们来到米拉贝尔花园,想寻找《音乐之声》的场景,据说这里是拍摄玛丽娅教孩子们唱 "Do-Re-Mi" 的场景地,但记忆似乎有些遥远难寻。尽管如此,花园还是非常令人赏心悦目的。</h3><h3><br /></h3><h3>下图是米拉贝尔宫的远景和部分花园,花园中古老的喷水池,花池,古旧的雕像,精心修剪的树木和花草,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舒心惬意。</h3> <h3>花园墙根下种了不少漂亮的玫瑰,映衬着残旧的铁门和围墙,加上周围的绿荫,别有一番风味 (下图)。图中还隐约可见远处山上的霍亨萨尔茨堡要塞 (Hohensalzburg Fortress),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城堡之一,目前作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因时间有限,我们没有上城堡~</h3> <h3>米拉贝尔宫建于1606年,曾是主教和达官贵人的居所,1886年被市政府收购,二战后曾做过萨尔茨堡的临时市政厅,现在主要用作小型音乐会或婚礼的场所。</h3><h3><br /></h3><h3>宫内大部分开放的空间都是没有任何摆设的 "空间",但墙壁和天花板的设计很精致。走廊,楼梯,及门厅处设有不少雕像,喜欢看雕塑的,可以从一楼走到三楼,楼梯旁有各种各样的塑像。</h3> <h3>来到河对岸的旧城商业区,一进大门就看见正前方一座黄色的挂着奥地利国旗的楼房,据说三楼是莫扎特出生的地方 (Mozarts Geburtshaus, 下图)。莫扎特是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生于1756年,他的父亲是当时萨尔茨堡宫廷乐室的小提琴家,他们一家从1747年至1773年居住在这幢楼的三楼。这楼现在是博物馆,里面展出了莫扎特短暂一生的经历及一些物品。这天博物馆关门,我们没能进去,留下一点遗憾~</h3> <h3>莫扎特家所在的这条街叫谷物街 (Getreidegass),街道不宽,两侧古老的建筑几乎都是商店,旅店,及餐馆,每家店门上方高高悬挂的铁铸招牌争奇斗艳,成了此街的一道风景。在这儿找个地方喝杯咖啡或吃餐饭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价钱比想象的便宜~</h3> <h3>离开萨尔茨堡南下,2小时左右就进入了巴尔干半岛西岸地区。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沿着半岛西岸从北到南穿越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及黑山共和国;在黑山呆了一天之后开始回程,没有继续南下阿尔巴尼亚。下面按所到国的顺序,谈一下在各国的见闻和感想。</h3><h3><br /></h3><h3>斯洛文尼亚 (Slovenia) 是我们在巴尔干半岛西岸遇到的第一个国家,它是前南斯拉夫的六个国家中唯一进入申庚区的国家,经济水准及环境都非常接近发达的西欧国家。海岸线虽短 (不到克罗地亚的3%),但这里的山山水水自有它的特色,比如风景如画的布莱德湖和神秘多彩的波斯托伊那溶洞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景点。</h3> <h3>布莱德湖 (Lake Bled) 位于斯洛文尼亚的西北角,离首都卢布尔雅那大约50公里。上图是布莱德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图中可见蓝绿色的湖水,四周茂密的树木,近处的民居小楼,不远处峭壁上的布莱德城堡 (Bled Castle, 据说是斯洛文尼亚最古老的城堡,建于11世纪初),及远处的坐落在斯洛文尼亚与奥地利交界处的一段东阿尔卑斯山脉 (Karavanke mountain)~ </h3><h3><br /></h3><h3>湖中有个小小的湖心岛,岛上有一座小教堂 (下图),能在那里举办婚礼被认为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这里湖水清澈,湖面平静时可清楚地看见水中倒影。可惜我们刚到不久就开始下阵雨,倒影也随着雨点消失在一圈一圈的涟漪里了~</h3> <h3>去湖心岛的唯一途径是乘坐小木舟,布莱德湖不允许机动船只进入,从而保持了湖水的清澈和湖面的清静。</h3><h3>整个湖面并不大,约3平方公里,但这里曾举办过四次世界划船锦标赛,分别在1966,1979,1989,及2011年。</h3> <h3>我们乘船前往湖心岛时,看到湖边有座白色楼房,导游说那曾是铁托的别墅之一 (据说铁托很喜欢建别墅),现已改为酒店。下图是从湖心岛上拍到的那幢白色建筑,用风景如画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真是不会为过,铁托眼力不凡~</h3> <h3>下图左是湖心岛的小教堂,上岛后要走一段99级的石梯才能到达教堂。石梯并不难走,多数人一口气就能走上去,但想像一下新郎抱着新娘走上这99级台阶进入教堂的情景 (当地的一种风俗,好运的像征),那可是要费点功夫的。阶梯旁有个小亭,可供小歇。</h3> <h3>坡顶上除了教堂和另一座建筑,基本就是树木,活动范围很小,也不能360度全方位看湖景,因茂密的树木遮挡了部分视野。离岛后在湖边走走可观赏到更多景色~</h3><h3><br /></h3><h3>斯洛文尼亚不仅地面风光秀丽,地下也是风景无限,这与它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有关。据说这片土地下藏着近一万个地下溶洞,其中最美丽的二十个已向游客开放。</h3><h3><br /></h3><h3>我们去了最富盛名的波斯托伊那溶洞 (Postojna Cave),它位于斯洛文尼亚西南部,离首都卢布尔雅那约50公里的路程。下图是溶洞的进口处,人们准备排队进场~</h3> <h3>波斯托伊那溶洞被列为世界上最奇特的地下溶洞之一,已被发现并开发了200多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俄国战俘曾在此开发山洞,还在洞内建了一座桥。</h3><h3><br /></h3><h3>溶洞全长24公里,深入地下约115米,而对外开放部分只有5公里左右,其中3公里乘小火车观看,约2公里是步行参观部分,整个行程约一个半小时。下图是准备进洞的小火车。</h3> <h3>溶洞内除了普通灯光没有用其它特殊的光彩装饰~ 下图是在洞内拍到的部分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它们多姿多彩,形如咸肉片,竹笋,意大利面条,柱子,幕帘,象牙塔等等,你尽可在此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h3> <h3>这些美丽的如雕塑品似的溶岩石,都是百万年间在一片漆黑的世界里靠着一滴一滴的水不间断地滴下来所形成的,让人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h3> <h3>下图是此溶洞中最珍贵的两件宝,褐色的"玉柱",白色的"宝石",不远处还有一个像幕帘一样的石柱 (右下)。</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此溶洞中还存在着一种叫 "人鱼" (Proteus Anguinus) 的稀有动物,非常小,样子有点像壁虎,但生活在水中。洞内有一个人造的玻璃水宫给它们栖息并供游客参观,观看时禁止拍照,因它们视弱怕光,担心它们会被闪光灯吓着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到斯洛文尼亚当然要去看看首都卢布尔雅那 (Ljubljna),该国最大的城市。龙是这座城市的像征,在很多地方,大到市旗,小到街道的沙井盖上都有龙的标志,这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若感兴趣就去卢布尔雅那寻找吧~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龙桥 (Dragon Bridge, 下图) 是城中最醒目的龙标志,建于1900年,是欧洲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桥之一,被19世纪末的新艺术派 (Vienna Secession) 视为最美丽的桥。此桥总共有二十条龙,桥头四个角落各立一座巨龙雕像,桥上的八座灯柱底座上还各有两条小龙雕。 </h3> <h3>龙桥旁,是一个与河岸平行的长廊建筑 (下图,Central Market Colonnade),由斯洛文尼亚最著名的建筑师约热. 普列契尼克设计 (Joze. Plecnik, 1872-1957);远处所见的三重桥也是他的杰作;河的另一边则是沿河而设的酒吧,咖啡馆及餐馆,很有欧洲风情~</h3><h3><br /></h3><h3>在龙桥和三重桥之间还有一座屠夫桥 (Butchers’ Bridge), 这名字实在不好听,现在大家都叫它"爱桥",因桥上挂满了爱情锁。这张照片是站在爱桥上拍的~</h3> <h3>下图是长廊的另一面,这里及周边是卢布尔雅那小有名气的户外中心市场,据说什么都有卖,其中新鲜水果蔬菜是最受欢迎的。我们下午4点多钟才到,已基本收市,偶尔还能见到1-2个卖水果的摊位。</h3> <h3>沿着长廊走到尽头就是三重桥 (Triple Bridge),它由三座桥组成,中间一座较古老,建于1842年。1929年为缓解交通拥堵,由普列契尼克设计,在古桥两侧各加了一座人行桥 (下图是其中一侧的人行桥)。</h3><h3><br /></h3><h3>三重桥正对着普列舍仁广场 (Preseren Square), 以斯洛文尼亚最伟大的诗人 Franciscan Preseren (1800-1849) 的名字命名,广场中央立着他的雕像。广场的地标之一是图中那座粉色外墙的教堂 (Franciscan Church),建于17世纪,据说是按意大利风格设计的~</h3> <h3>这是在中间桥拍下的另一侧人行桥~</h3> <h3>下图是三重桥中的中间桥,原可通机动车,自2007年起只允许行人和单车通过。在桥上可以望到山顶上的卢布尔雅那城堡 (Ljubljana Castle)~</h3> <h3>在城堡山上俯瞰这座城市是另一道风景线。下图是从山上看到的三重桥的中间桥,普列舍仁广场,及那座粉色外墙的教堂,当然还有城市里的其它建筑和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h3> <h3>这座城市的建筑特色与著名设计师普列契尼克的贡献分不开。他是现代建筑设计中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除了卢布尔雅那,他在维也纳和布拉格也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作品~</h3><h3><br /></h3><h3>卢布尔雅那城堡是这座城市的重要地标之一,有着900多年的历史。起初它只是城堡要塞,后成为总督住地,之后又成了兵营甚至监狱,现在是供游人参观的地方。整个建筑物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厚实的防御工事。下图可见出入城堡的门和城堡中各种各样的堡垒~</h3> <h3>下图右侧三张是城堡外的林荫道和桥;左侧两张是城堡内一角~</h3> <h3>我们在卢布尔雅那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游览了城市的最中心地段,还有很多的景点都未去。这座城市会让我想起瑞士小城卢塞恩 (Luzern),也许是因那条河及河岸的长廊,酒吧,咖啡馆而引起的联想吧。这是一座古老又充满活力,带着浓厚欧洲文化气息的城市,值得呆上几天去慢慢品味~</h3><h3><br /></h3><h3>离开斯洛文尼亚南下,便进入了克罗地亚 (Croatia),一个在亚德里亚海岸拥有近18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 (周边岛屿的海岸线还未计入)。克罗地亚属欧盟成员国,却未能进入申庚区,可见它与斯洛文尼亚之间的差距。从德国一路开车到斯洛文尼亚是畅通无阻的,因申庚国之间免办过境手续;克罗地亚虽接受申庚各国护照和签证,但所有出入境者必须办理过境手续。克罗地亚使用自己的货币,库纳 (Kuna),不通用欧元。</h3><h3><br /></h3><h3>如果说斯洛文尼亚带着浓厚的欧洲大陆风味,那么克罗地亚给我的感觉就是带有浓浓的地中海风情。当然,这也许是一种偏见,只因我们在克罗地亚的大部分时间都穿行在它的沿海地区。海岸线虽长,克罗地亚仍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内陆,而内陆地区,我们只去了它的首都萨格勒布和十六湖国家公园。 </h3> <h3>萨格勒布 (Zagreb) 是克罗地亚的最大城市,位于克罗地亚北部中央地带。我们此次只去了它的老城区,看了两座古老教堂,逛了一下老城的街,印象都很浅。</h3><h3><br /></h3><h3>这座圣母升天教堂 (The Cathedral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见上下图) 据说是克罗地亚的最高建筑物,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做工很精细,带着巴黎圣母院的风格,但规模小很多。教堂建于11世纪初,因历经动乱火灾和地震,整个建筑被修整多次后已失去了原形。1994年,为纪念萨格勒布主教区900周年而举办的庆典上,教皇保罗二世在此主持弥撒仪式。</h3> <h3>萨格勒布城的历史应该与这座大教堂的历史是同步的。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王国,克罗地亚曾有过近300年的辉煌历史 (10-12世纪),而其它时候,它基本上是附属于不同帝国的属国。1991年脱离南联盟后它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h3><h3><br /></h3><h3>另一座古老教堂位于圣马克广场 (St. Mark Square),靠近广场时,看见这座古老的石门 (下图)。这门最初是木制的,建于13世纪,历经四次大火后,在18世纪被修建成了目前的样子,是此城唯一存留下来的古城门。这是一座有历史故事的石门,感兴趣者可以去寻觅一下~</h3> <h3>走过石门上到坡顶,就是圣马克广场。广场中央是圣马克教堂 (St. Mark Church, 下图),周边的建筑物基本都是政府办公的地方。我们来到广场时已近傍晚,周围显得很安静。</h3><h3><br /></h3><h3>圣马克教堂建于13世纪,与众不同之处是它的屋顶,据说是由两位德裔设计师在1880年制作的。屋顶上用彩色瓷砖拼出了萨格勒布旧时的盾形徽章 (右侧) 及克罗地亚旧时的盾形徽章 (左侧),后者代表着克罗地亚旧时期的三个地区:中央克罗地亚 (左上),沿海的达尔马提亚 (右上),及东北部斯拉沃尼亚 (下),它们是克罗地亚四大历史区域中的三个主要区域。</h3><h3>此教堂只用作主日礼拜和弥撒,不作参观之用~</h3> <h3>萨格勒布旧城的街道不算宽畅,却挺干净整洁,不显喧闹,街两旁的古老建筑维护的不错,新式建筑带着时代的色彩 (下图)。街边的咖啡馆,闲暇的游人,天边的晚霞,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只是觉得这里缺少了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这里的物价挺便宜,库纳与人民币汇率大约是1:1~</h3> <h3>离开萨格勒布,我们来到十六湖公园,它是克罗地亚最美丽的自然风景之一,全名称 "普利特维采湖群国家公园" (Plitvicka-Jezera National Park)。它由十六个大小不一却相互连结的天然湖泊组成,湖面高低错落,四周是茂密的草木,山谷,及各种大小瀑布,占地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属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公园位于萨格勒布西南方向约2.5小时车程的地方~</h3> <h3>这里的湖水清澈,水的颜色在不同位置呈现出碧绿色或天蓝色,据说这种变化与湖水中的碳酸钙浓度,水藻及阳光等因素有关 (见上下图)。</h3> <h3>据说高浓度的碳酸钙会随着水藻沉积在湖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然的"湖堤"。湖堤将湖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湖面,而水又不断浸蚀着湖底及周围的溶岩,从而为高低不一的湖面及大大小小的瀑布创造了条件。</h3> <h3>我们从公园的1号口进入,这附近的湖泊都很小,互相连接着。湖面上搭建了木桥供人们穿行游览,周围可见峭壁及细长的飞瀑,还有从"湖堤" 的植物中喷流出来的小瀑布 (见上下图)。</h3> <h3>公园的瀑布虽多,却都不大,最大的瀑布 Veliki Slap 也只有78米的落差 (下图),位于1号口附近。从入口处顺着A 步道线路走到山底的尽头,就可见着它,这里应该是十六湖公园的 "下游" 区域。</h3> <h3>公园里的步道线约18公里长,我们只走了其中的A线,从下游开始 (1号口附近),一小时左右就走到了A线的上游端,在那儿见到通往2号口的大湖,那里的湖泊大到可行驶机动船 (见下图)~</h3> <h3>徒步中,大部分时间行走在湖上的木桥或湖旁的木梯上,看着奔流不息的水从桥下或桥旁流过~</h3> <h3>Water, Water, everywhere! 水顺着一切可能的水路流往四面八方~</h3> <h3>当然,徒步中也看到了非常宁静的一角 (下图)</h3> <h3>这里湖水清清,草木依依,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鱼在水中游 (见上下图),一种绿水青山,岁月悠游的感觉~</h3> <h3>离开十六湖公园,朝西南方向行驶2小时左右,就到了克罗地亚古城扎达尔 (Zadar),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沿海城市。据说自石器时代起这片土地就已有人居,早期是罗马的殖民地 (59 BC- 9世纪初),之后又成了威尼斯的统辖区 (13-18世纪?),奥匈帝国和法国也都曾经管辖过这片区域。</h3><h3><br /></h3><h3>扎达尔是克罗地亚第五大城市,达尔马提亚 (Dalmatia) 地区的第二大城市。达尔马提亚是一个历史性的地域名称,指亚德里亚海东岸从扎达尔到科托尔一带的区域。早期它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约在10世纪,被当时强大的克罗地亚帝国兼并,目前达尔马提亚地区基本属于克罗地亚,黑山的科托尔除外 (见后叙)。</h3> <h3>在扎达尔,可见到不少的古迹,比如这座刻着威尼斯飞狮和盾形徽章的古城门 (下图),建于1543年,由威尼斯著名建筑师 Michele Sanmicheli 设计。此城门做为交通道路仍在使用~</h3> <h3>在城门周边还能找到残存的古城墙,这些都是威尼斯统辖时期城防系统的一部分。</h3> <h3>走在扎达尔旧城的街道上,很有威尼斯城的感觉。狭窄的街道,街两旁的建筑和街区间的小广场 (下图) 都会让人想起威尼斯。</h3> <h3>在旧城区的另一端是古罗马广场 (Roman Forum) 的残迹及在广场遗址上建起的几座教堂和修道院。下图是建于 9世纪的三一教堂 (St.Trinity Church,又名 Church of St. Donatus),此教堂建筑所用的石砖大部分源自古罗马广场遗址。据说这座教堂由于其形状特别,已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教堂建筑之一。目前,它的园柱形部分被用作音乐厅,其余部分是博物馆。</h3> <h3>三一教堂对面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圣玛丽修道院,据说里面存有很多早期宗教艺术品 (早到8世纪),我一不小心错过了它,没留下照片~</h3><h3><br /></h3><h3>在三一教堂旁边是建于12世纪的阿纳斯塔西娅天主教堂 (Anastasias Cathedral),教堂在二战期间被严重损坏,后被修复。教堂的钟楼维护较好,这座钟楼外形非常漂亮,据说是分两个阶段完成的,底部两层建于15世纪,上面三层建于19世纪,从每一层的棂窗和墙面装饰可看出两个时期建筑风格的不同。钟楼顶上是一个会随风转动的天使塑像,钟楼的周围可见残存的古罗马广场遗迹 (下图)</h3> <h3>若有时间,应上到钟楼最高层俯瞰一下扎达尔城景,我是一不小心又错过了这道风景……</h3><h3><br /></h3><h3>除了古迹,扎达尔海滨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海风琴",由建筑师 Nikola Bašić 设计,2005年完工。从外表看,海风琴只是一些普通的水泥台阶 (下图),但台阶下有35根大型风琴管,海水拍打和潮汐涨落时会在风琴管中自动形成气压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h3><h3><br /></h3><h3>我们在阳光灿烂的下午来到海滨,站在水泥台阶上有种曝晒的感觉,难以坐下静听海风琴的声音。夏季最好在傍晚8点左右来这儿,望着天边的晚霞,吹着亚德里亚海的风,静静聆听海风琴的声音……感觉会比较美好~</h3> <h3>从扎达尔至科托尔的达尔马提亚沿海区域有6个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克罗地亚占去5个,我们游览了其中的4个。接下来的4个景区都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h3><h3><br /></h3><h3>下图是历史古镇特罗吉尔 (Trogir) 的海湾,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海港小镇,在扎达尔到科托尔三分一的路程上。特罗吉尔的旧城是一个与大陆一桥之隔的小岛,岛上有许多被鉴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迹及大大小小近10个教堂建筑,带着古希腊,古罗马和威尼斯时期的风格。若对建筑和宗教文化感兴趣,可以在这儿呆上1-2天慢慢欣赏,我们只是走马观花似地逛了近两小时~</h3> <h3>小岛与大陆之间就一座小石桥之隔,若不留意,还以为是隔着一条小河。走过石桥来到旧城区,见到的第一座古迹是北城门 (下图),建于1660年,门顶上的雕像是特罗吉尔11世纪的著名主教圣约翰 (St. John of Trogir)。</h3> <h3>进北门后左拐,不远处是旧城中最醒目的建筑,圣劳伦斯天主教堂 (St Lawrence Cathedral),建于13世纪,完工于17世纪,是一座主体为长方形的古罗马式建筑,但又带有些许哥特式建筑风格。</h3><h3><br /></h3><h3>下图是教堂的钟楼,据说这是整个地中海沿岸最漂亮的钟楼之一。钟楼顶层四个角落各有一座雕像 (右图),据说是意大利雕塑家 Alessandro Vittoria (1525-1608) 的作品。</h3> <h3>靠近南城门的是建于11世纪的圣尼古拉斯教堂 (Church of St Nicholas) 和修道院,此修道院有近千年的历史,在此地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历史地位。修道院中保留了很多古老的书籍和艺术品,包括公园前3-4世纪的古希腊艺术品。</h3><h3><br /></h3><h3>下图是教堂一角和钟楼,带着那个时期当地的风格。</h3> <h3>除了已标注的古迹,整个旧城的古建筑都值得一看。这里最初是古希腊的殖民地 (3BC),后成了古罗马和威尼斯的统辖区。据说15-18世纪的特罗吉尔非常繁荣,曾吸引不少能人志士来此,留下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和艺术作品。</h3> <h3>旧城中狭窄而垂直的街道是自古希腊殖民时期就已形成的格局~ 街两旁有餐饮,礼品,珠宝,衣帽之类的小店铺。闲逛时可以看看这里旧时人家的小院 (上图),也可以去寻一下小巷里的前世今生 (下图)</h3> <h3>小巷深处,高高飘扬的万国旗,悬挂在窗边的花盆,半开半掩的窗叶,似乎都在告诉人们这古老的小镇还在继续书写着平常人家的故事~</h3> <h3>在特罗吉尔南面不远处,是海滨古城斯普里特 (Split),它是达尔马堤亚地区最大的城市,克罗地亚目前第二大城市。斯普里特早在公园前2世纪就是古希腊的殖民地,之后又成了古罗马和威尼斯的统辖区。</h3><h3><br /></h3><h3>城中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一座废弃的古罗马退位皇帝戴克里先的宫殿 (Palace of Diocletian),建于4世纪初,是目前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古罗马宫殿遗址。自古罗马放弃这一地区后,宫殿曾被空置了上百年,直到第7世纪,周围居民逃难入宫,并渐渐在宫殿的地下搭起了自己的居所和店铺。</h3><h3><br /></h3><h3>下图是从近海一侧的南门进入宫殿地下大厅时的景观,图中石柱两旁都是店铺,走到大厅尽头再上到地面,就是戴克里先宫的皇室区域~</h3> <h3>史学家认为戴克里先宫的名字容易引起误导,因它不只是一座宫殿,实是一个占据了半个旧城区的城堡要塞,有城墙和城门围着,城内一度居住过9000多人为退位的皇帝服务,包括军队,而皇室区只占城堡的四分一。</h3><h3><br /></h3><h3>若将整个城堡平分为四个区域,皇室区位于靠海的东南角。下图是皇室区和周边的残存建筑,左侧两图是皇帝御所,左下可见一座人面狮身像 (据说这里曾有很多座人面狮身像,目前仅存三座,这是其中之一);右上是天主教堂的钟楼,右中是皇室区西侧的建筑,右下是皇室区东侧的拱门~</h3> <h3>下图是位于西南角的建筑和街道,这里主要是为皇帝办事的机构及上层人士的居所,此区维护完好~</h3> <h3>下图是城北和城东的城门及城墙残迹:</h3><h3>北城门 (中上) 又称金门,是城堡的主要进出口,门内另设有入居民区的拱门 (中下)。东城门 (右图) 又称银门~</h3><h3>据说整个北城区在旧时是军营和普通民宅,维护的不如南城区,相对较残旧~ <br /></h3> <h3>北城门外,可见10世纪著名大主教 Gregory of Nin 的塑像,他任主教期间提倡用克罗地亚语言普极圣经而不是上层人士才懂的拉丁文,被公认为克罗地亚民族文化的倡导者。塑像是克罗地亚著名雕塑家 Ivan Mestrovic 在 1929年为纪念主教1000年而作~</h3> <h3>出了城堡的西门,走进旧城的另一半城区,仍是古老的街道和建筑 (上排三张照片)。继续朝西走到尽头,是一条极具现代气息的大街 (左下),跨过大街就是共和广场 (建于19世纪)。广场面向大海的半边摆满了餐桌,像是正在准备一场盛宴 (右下),估计这里的夜晚比较热闹~</h3> <h3>据说共和广场是模仿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而建的,但实际效果却有很大差距,下图是共和广场的另一半~</h3> <h3>斯普里特是一座古老和现代并存的城市,面朝亚德里亚海,周边还有不少大小岛屿可寻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h3><h3><br /></h3><h3>在克罗地亚最南端,是一座在15-17世纪非常繁荣发达的古城,杜布罗夫尼克 (Dubrovnik),旧时又称拉古萨共和国 (Republic of Ragusa)。这里属达尔马提亚区域,曾是海上贸易的重要中心之一,威尼斯共和国的强大竞争对手。据说当时城里执政的贵族寡头们很善外交,通过各种签约和赋税方式长期平衡于奥曼帝国,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帝国之间,不但获得了相对的独立自由,也使自已免于战乱和各种争端,成为一个只做生意富甲一方的地方。</h3><h3><br /></h3><h3>1667年一场大地震毁坏了大半个城市,之后杜城便开始了漫长的衰退期。美洲大陆的发现,香料贸易的兴起,又使其在海上贸易的地位受到严重伤害,1699年不得不出让北部的一块土地给奥曼帝国 (当时波黑的殖民主) 以防威尼斯趁虚而入。</h3><h3><br /></h3><h3>今天,那块被出让的不到20公里海岸线的土地成了波黑仅有的出海口,而杜城也因此成了克罗地亚的外飞地。也就是说,从克罗地亚南下杜布罗夫尼克,必须过境波黑,出出进进要办四次过境手续!此时是否会有点想念南斯拉夫联邦时代?</h3><h3><br /></h3><h3>我们此次旅程只是过境波黑,在波黑海边小镇 —— 涅姆 (Neum) 享用了一顿特色海鲜午餐后就离开了。下图是在小镇餐馆附近拍到的风景,两张农田照是在波黑境内行驶时拍到的。在克罗地亚见到的大部分田野都是荒置的 (据导游说与克罗地亚的土地政策有关),很少见到耕作的如此好的农田。</h3> <h3>杜布罗夫尼克的古城属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这里也因用于拍摄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第二季的 "君临城" (King’s Landing) 而再次出名。</h3><h3><br></h3><h3>这座曾盛极一时的古城未曾真正经历过战争,但在 1806年被俄国-黑山舰队围困数月后,杜城投靠了拿破仑军队以解围困,之后法军却封锁了港口,杜城被迫打开城门让法军入城,那天城墙上所有旗帜和盾形徽章都被涂成了黑色以示哀伤。1815年之后杜城被奥匈帝国接管,直到1918年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个州,1939年回归克罗地亚,于二战后并入南斯拉夫联盟;1991年脱离南联盟时,克罗地亚与黑山在此有过一场较惨烈的战斗~</h3><h3><br></h3><h3>下图是晚霞映照下的杜布罗夫尼克,那片密集的红瓦顶就是古城的位置,可见其沿海的城墙和旧港口,港口旁的堡垒等~</h3> <h3>这座古城的防御工事相当不错,重要的位置都设有堡垒以防来自陆地和海上的攻击,下图是古城的5大堡垒~</h3><h3>左上:西南角的 Fort Bokar<br></h3><h3>右上:城外与 Bokar 堡隔水相望的 Fort Lovrijenac</h3><h3>中图:西北角的 Fort Minceta 在城墙上及城门外的景观</h3><h3>左下:东北角的 Fort Revelin (位于城墙外)</h3><h3>右下:东面港口旁的 St. John Fort </h3> <h3>下图是古城的主要出入口 —— 派勒门 (Pile Gate), 建于1537年,位于古城的西侧,也是 "君临城" 场景中的主城出入口,城门及两旁的建筑都具备堡垒的功能。城门,城墙及堡垒在1667年大地震中基本未受到损坏~</h3> <h3>除了外门,城内还设有拱门。下图是城内东侧的拱门及城中的主街 (Placa-Stradun),拱门右侧可见 Sponza 宫的部分建筑,远处是位于城门附近的 Franciscan 修道院和它的钟楼,修道院原建筑已毁于地震,这是重建的,现用作博物馆。城内空中有很多盘旋的燕子~</h3> <h3>古城的墙厚而高大,某些地方是双层墙 (右下图)。城内有各种教堂,广场,宫殿,民居,商店,钟塔,等等。</h3><h3>左上图左侧可见部分 Sponza 宫,右上图左侧可见部分 Rector 宫,这两座建筑是大地震后唯一存留下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建筑,现在都用作博物馆。</h3><h3>图中还可见到大地震后重建的天主教堂 (右上图中的园顶建筑) 及 St. Blaise 教堂 (左下图)~<br /></h3> <h3>下图是古城内的民居及街道,部分是在地震后重建的。据说这里每一条街都能通向主街,所以,在此走街串巷时不必担心迷失在小巷里~</h3> <h3>游览杜布罗夫尼克古城,一定要上城墙走走。绕全城走一圈约一小时左右,票价150库纳~</h3><h3><br /></h3><h3>上到城墙的第一印象是那片漂亮的红瓦房顶~ 下图是在北墙东侧拍到的景,这里可见到 St. Blaise 教堂,城中的钟塔,天主教堂等~</h3> <h3>下图是在城墙西北角附近拍的,可见派勒门的内侧区域及城墙;城墙远处可见城西南角的 Fort Bokar,与其隔水相望的 Fort Lovrijenac (右上)</h3> <h3>这是在城门正对着的西墙上拍的,《权力的游戏》第二季 "君临城" 的场景之一,在此俯瞰旧城的主街很壮观~ </h3><h3>图中左侧可见 St Saviour Church, Franciscan 修道院及其钟楼;街的尽头是城內钟塔及东拱门~<br /></h3> <h3>下图是在城墙的西南角上拍的,山坡上的白色城堡就是 Fort Lovrijenac,与 Fort Bokar 共同守护着古城的西南侧 (城门附近),以防海上入侵;同时又与 Fort Minceta 共同防御来自西北侧的陆地入侵。</h3><h3>在《权力的游戏》电视剧中,Fort Lovrijenac 被用作拍摄 "红堡" (Red Keep)。<br /></h3> <h3>城墙上还能看到各种风景:房顶上的烟囱和钟铃,城墙上的门,城墙旁的民居,Dominican 修道院的回廊及其钟楼 (右下)~</h3> <h3>城墙下的海边酒吧和正在晒太阳喝酒的闲暇人;远处山坡上有很多的豪宅,杜城再次成了富豪们的天堂~</h3> <h3>杜布罗夫尼克三面朝向亚德里亚海,除了南面有一座小岛 Lokrum,附近基本没有其它岛屿遮挡。我们乘船在海上漂游了一小圈,体验了一下亚德里亚海的风浪~</h3><h3>右上图:古城东侧的旧港口<br /></h3><h3>右中图:我们准备乘坐的纵帆船正驶入港口</h3><h3>右下图:帆船离岸时拍下的古城港湾风景</h3><h3>左图:在船上假装了一下掌舵人,与船长留了个影~</h3> <h3>下图是出海后拍到的部分海景 (左上图除外)~</h3><h3>左上:在城墙上拍到的 Lokrum 小岛<br /></h3><h3>右上:港湾附近的堡垒及建筑群</h3><h3>左中:"红堡"及对望的 Fort Bokar</h3><h3>右中:小岛上的树林</h3><h3>左下:小岛上的日光浴场</h3><h3>右下:小岛的石灰岩洞穴</h3><h3><br /></h3><h3>若时间许可,可乘渡船上 Lokrum 小岛游览 (离古城约600米)。小岛上有一座城堡,一个植物园,及一座修道院,还有一个日光浴场~<br /></h3> <h3>当晚我们下榻在杜城海边的一个酒店,望着落日慢慢远去,直到晚霞映红那片天空,内心有种莫名的感叹。历史上有多少辉煌的帝国就像这落日一样远去,留下古城沦桑,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br /></h3> <h3>今天的杜城是克罗地亚人气最旺的旅游地,每天吸引无数游客来此观光。这座古城是否会再次走向繁荣?我们衷心地祝福它。克罗地亚虽然长期是各帝国的属国,但历史上它的确有过近300年的辉煌时期 (10-12世纪),达尔马提亚区域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它兼并的,这是一片蕴藏着悠久历史和各种古老文化的土地,非常值得一游~</h3><h3><br /></h3><h3>离开杜城南下,很快就进入了黑山共和国 (Republic of Montenegro)。黑山即非申庚国成员也不是欧盟成员,但它接受申庚护照和签证,也通用欧元。</h3><h3><br /></h3><h3>黑山最早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第9世纪,它一直是各帝国的属国或公国,16世纪曾有过短暂十几年的独立史,之后又被奥曼帝国和威尼斯共和国掌控,直到20世纪初再次短暂地独立,成为黑山王国 (1910-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并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并入南斯拉夫联盟。南联盟解体,黑山共和国于2006年宣布独立。</h3><h3><br /></h3><h3>此次行程,我们只去了黑山的两座沿海古城,科托尔和布德瓦,它们都是二战后才归在黑山名下的。</h3><h3><br /></h3><h3>科托尔 (Kotor) 是位于科托尔湾南面的一座古城,科托尔湾是亚德里亚海岸最凹入陆地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峡湾,大部分南来北往的车辆都是乘渡船过峡湾以节省时间。下图是在渡船上拍到的南边渡口小镇 Lepetane,看上去悠闲宁静,应该是个度假的好地方。据说科托尔湾周边有很多美丽古老的小镇和渔村~ </h3> <h3>科托尔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属于古罗马的达尔马提亚省,从15世纪初到18世纪末,它成了威尼斯管辖下的阿尔巴尼亚省的一部分。19世纪,奥地利和法国先后接管过这片区域,同时在奥地利管辖下的克罗地亚曾试图收回科托尔以恢复完整的达尔马提亚省,但未能如愿。二战后的南联盟时代,科托尔被划给了黑山 (顺便提一句,铁托的故乡是克罗地亚)~</h3><h3><br /></h3><h3>科托尔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古城带有各种防御工事,部分城墙建于6世纪前后,但大部分的结构是威尼斯管辖时期内完成的。城东背靠着山,城西面向海湾,城北有一条护城河,整座城看起来似乎不如杜城坚固厚实,但它的地理位置险要而隐蔽 (位于海湾内),比杜城更具安全优势。</h3> <h3>上图是科托尔古城的部分城墙 (左侧二图),城墙上还带着威尼斯飞狮的标志;</h3><h3>右上是西城门 (又称临海门,主要出入口,建于1555年)</h3><h3>右中是南城门 (建于13-18世纪)</h3><h3>右下是位于城内东北角的城墙入口处。</h3><h3><br /></h3><h3>下图是西城门所在的建筑,远处可见延伸至山顶的一段城墙和堡垒,看上去很险峻。据说山顶上的城墙修复不够好,加上那天大雨刚过,路不好走,所以我们没上城墙。</h3> <h3>科托尔古城的居民区很小,只占整个城墙范围内的三分之一 ,但城内却有十几个教堂和修道院,下图是其中的几个~</h3><h3>左上:建于1221年的圣玛丽教堂 (St Mary’s Collegiate Church )<br /></h3><h3>左下:建于18世纪的圣克莱尔弗朗西斯修道院</h3><h3>右上:建于1909年的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 (St. Nicholas)</h3><h3>右中:建于1166年的圣特瑞风天主教堂 (Cathedral of St Tryphon)</h3><h3>右下:建于1518年的救赎女神教堂 (Church of Our Lady of Remedy, 位于山坡上)</h3> <h3>城中的小屋小院不多,但小广场和大房子挺多。小广场旁的建筑物多数是从前的宫殿或富贵人的家居,现在都开着餐馆,在小广场一角设有室外餐厅。在这儿找吃的很方便~</h3> <h3>相比之前介绍的几个古城,这里的建筑物似乎比较高大上,而且都维护的很好,街道也宽敞些~</h3> <h3>当然也有狭窄的小巷及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的街区~</h3> <h3>科托尔的古城区被认为是地中海沿岸维护的最好的中世纪古城区,喜欢欧洲建筑和历史的人,可以在这儿呆上 1-2天慢慢观赏,参观一下博物馆,再上城墙走一圈~</h3><h3><br /></h3><h3>离开科托尔南下,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黑山的另一座海滨古城,布德瓦 (Budva)。不像科托尔躲在峡湾里,布德瓦直接面朝亚德里亚海,一个不到130平方公里的小城拥有21公里长的海岸线。这里的海景挺不错,但海滩似乎以碎石为主,我们去了古城边的海滩和我们酒店附近的海滩,都未见到漂亮的沙滩。海边的小船和游艇却是不少~</h3> <h3>据说公园前4世纪布德瓦就已是希腊的殖民地,之后古罗马 (2BC),东罗马 (6世纪),威尼斯共和国 (15-18世纪), 奥地利等都管辖过这里。</h3><h3><br /></h3><h3>布德瓦的旧城很小,座落在海边,古城墙和古建筑与周边新起的现代建筑及海滩上的现代风景融为了一体,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时光穿越~</h3> <h3>古城中有三座老教堂,下图是建于9世纪的蓬塔圣玛丽娅教堂 (Church of St Sava and Santa Maria in Punta),建在海边的岩石上,外观挺别致,与海连在一起便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h3> <h3>圣约翰天主教堂 (The Church of St. John) 建于7世纪,是布徳瓦旧城的最高建筑物,在古城各个角落似乎都能看见它的钟楼。教堂在1667年的地震中受损严重,后被修复过多次,18世纪被修成了目前的样子 (左上)。</h3><h3>据说教堂内收藏了数件古老的宗教艺术珍品,喜欢寻宝的旅友们也许会有兴趣。我们时间较匆忙,没有进教堂内参观~<br /></h3> <h3>圣三一教堂 (The Church of Holy Trinity) 建于18世纪末,完工于19世纪初,因当时的东正教徒要求而建。下图是教堂的正门,门上有一玫瑰花窗及一幅带有19世纪希腊画风的画像,据说教堂内有不少这类画作,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教堂建筑的顶上是一个带有三个铃钟和一个十字架的楼厢,不远处是圣约翰教堂的钟楼~</h3> <h3>布德瓦古城的格局与特罗吉尔古镇的风格有些相似,这里以小街小院小楼为主;偶尔见到一个大点儿的广场,大概就是全村人聚会的地方了~</h3> <h3>这里不但现代与古老并存,似乎也是贫穷和富贵并存的地方,豪华酒店不远处就可见到流浪者的栖身之地。下图是我们离开海边古城区时拍到的景~ </h3> <h3>据说布德瓦想成为蒙特卡罗式的城市 (Monte Carlo),地中海上的又一座赌城?未来的灯红酒绿是否会将这座城市的古老元素一点一点地抹去呢?时间会给出答案~</h3><h3><br /></h3><h3>布德瓦是我们此行中所到的最南端城市,之后就开始北上回程。在回程的路上我们去了斯普里特,特罗吉尔,卢布尔雅那及波斯托伊那溶洞,这些景点已放在它们各自的国家里介绍过了。</h3><h3><br /></h3><h3>整个行程中我们进出各种边境16次,若不熟悉这里的环境和规矩,估计要花不少时间在进出边境的事情上。我们这次比较幸运,导游和司机都很在行。司机还是南斯拉夫时代长大的斯洛文尼亚人,懂他们的语言,懂他们的人情 (嗯,这里也有人情之说),所以我们一路上过境顺利,省了不少时间和麻烦~</h3> <h3>离开巴尔干半岛,我们又回到了萨尔茨堡小城,在那留宿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赶往德国的法兰克福,途中去了一趟海伦基姆湖宫 (Herrenchiemsee Palace)。宫殿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南部基姆湖中的绅士岛上,是19世纪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 (Ludwig II) 的一座宫殿。这个爱建宫殿的国王,似乎从未见到自己的宫殿峻工,像他的新天鹅堡一样,海伦基姆湖宫从未完成。</h3><h3><br /></h3><h3>上图是宫殿的正门,可见各种精致的雕刻装饰~<br /></h3><h3><br /></h3><h3>下两图是宫殿正面及正面园林的全景图 (实物应是直线形的,那天下雨,我不想走的太远,就把照片拍成了这样,雨天惹的祸)~</h3> <h3>海伦基姆湖宫是仿照凡尔赛宫而建的,内部完成部分很好地复制了凡尔赛宫,一些用料甚至比凡尔赛宫还精致讲究,但整体规模却比凡尔赛宫小很多。</h3><h3><br /></h3><h3>那天正遇上雨天,宮内很清静,但参观过程不许拍照~</h3><h3>下图上排三张是参观结束后经工作人员同意才拍下的宫内照片,右上是宫中未完成的一部分。</h3><h3>下排三张是门厅和走廊处的部分雕塑,可随意拍照~<br /></h3> <h3>看完海伦基姆湖宫,感觉这里与此次行程中所见的古城建筑相差好大。是时代的差异,还是帝国与属国之间的差别?在巴尔干半岛的古城里几乎看不到金壁辉煌的宫殿和教堂,到是城墙堡垒遍布,朴实的民居小院和教堂较多,给人一种沧桑岁月中的温馨感~</h3> <h3>驶往法兰克福的路上,又见到德国美丽的田园风光 (上图),这里是富饶的欧洲大平原~</h3><h3><br /></h3><h3>相比欧洲大陆的富足与发达,巴尔干半岛西岸地区稍显不足和远古,但这也许正是它让人着迷的地方。那里的古城似乎写满了各种王朝的兴衰和各种文化的传承,而那里的山山水水也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吸引人们走向那片土地,过去如此,现在如此,相信未来还是会如此。让我们衷心的祝福那片土地~</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文:禾佳</h3><h3>图:禾佳 (有标注的除外) </h3><h3> 2018年6月摄于巴尔干半岛西岸</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yeo80l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走近阿尔卑斯山</a><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kfyc48c"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夏季,我们看云,看海,一起浪迹天涯……</a><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