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北腹地有个名不见经传,因水得名的小县城涟水,公元前设置为淮浦县,因位于淮河流域,县境有涟河,而更名为涟水。在历史上涟水有过安东之称,涟水何时被称安东,原是南宋时涟水就由县升安东州,后因与东北安东同名,故又废州为县,二十世纪十四年间仍名为涟水。
<br></h3> <h3>涟水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有一近代战例,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涟水城两次与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开展过正面阻击战。小说和电影《红日》据此史料编著,至于解放军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是否因为失利,造成华野败走山东,还是以此举为后来在山东孟良崮全歼七十四师埋下伏笔,这些论述历史都有见证,涟水保卫战的胜与负均己作为历史一页编入解放军军史。<br></h3> <h3>粟裕司令员指挥涟水保卫战</h3> <h3>涟水保卫战革命烈士纪念碑</h3> <h3>我与苏北涟水有着不解之缘,从偶尔路过涟水到后来两次进驻涟水,涟水十六年的经历让我终生难忘。说确切点与涟水的不解之缘应是驻防过涟水的老部队三十四师,我的父亲母亲均来自三十四师,涟水也是我父母亲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当然也就成了我小时候上学,成长,直至入伍参军,后来又随三十四师部队再次返回的地方。涟水对我不光光有着第二故乡的感觉,更有着我们家两代军人,三代人对涟水永难忘怀的情感。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东海岸防御有待加强,十二军从浙江移防苏北盐城、淮阴地区,父亲所在的三十四师师部先是驻守滨海县城。不到一年,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十四师又奉命担负十二军的二线防御,师部遂又移驻涟水县城。因为我们部队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军营的大院里,最大的特点是非常适应部队移防,跟着母亲随军,部队走到哪里我们也就在母亲率领下来到部队新的驻地。所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二年时间里,我们跟着部队就移防了两次。
偶尔到了趟涟水
从浙江到了苏北,我和哥哥川武一起在淮阴十二军子弟小学上学,学校位置也就是现在淮安市棉麻公司的附近,是一幢老式的局部三层的楼房建筑。一九六二年国庆节前,在我的记忆中好像父亲在淮阴十二军开过会后,因为学校放假顺带我和哥哥川武回滨海路过一个县城,住在县委招待所。父亲和好多叔叔还在县里开了会,晚饭后去了一个公园,四周围都是水,环境非常美好。同行的父亲老战友、老乡,当时三十四师的师长老红军蒋国钧叔叔,用浓浓的四川方言非常亲切地告诉我和哥哥,“娃儿,这是涟水的五岛公园,好好耍一耍!”。这就是我第一次到涟水,朦胧的感觉让我记得非常清楚。后来父亲所在部队没多久就换防到了涟水,多少年后我参军提了干部,让我联想到,一九六二年国庆节前父亲带我们回滨海路过涟水,是部队开了移防会后与涟水地方政府交涉进驻的有关事宜。
有了首进涟水的经历,也就有了再进涟水的往事。
一九六二年的十二月间,三十四师部队移防到了涟水。父亲所在的师后勤部当时住在了县城粮食局,粮食局有不少古建筑,像是一个文庙,有两座大成殿,大成殿向南穿过一排平房可见一个半日型的池塘,池塘上有座南北走向的桥,桥身亦成拱月型,后来知道叫状元桥,我家当时就住在状元桥南侧的一排平房。
说到泮池、状元桥的故事太多了,泮池里的鱼我们后勤部的小伙伴们用简易方法,大头针做的鱼钓,药瓶塞做的鱼浮,双层棉线做的鱼线,一个小竹杆就把半池里的鱼钓出来了。还有泮池水塘边用大石块砌成的石缝里有不少黄鳝,只要用自行车发条,弯成钩,穿上蚯蚓,在池塘边逗引黄鳝,快速提拉,再难钓的黄鳝都能钩出来。夏天天热晚上我们小孩子都在状元桥中央乘凉,因为桥上风大没蚊子咬,但要格外小心,桥面上没拦杆容易掉下去。</h3><h3>有一年冬天,弟弟川江不小心掉进了泮池,因穿的棉衣棉裤面朝阳光浮在水面上,双手抓着一根棒子,两腿在不停的蹬,也不知掉下去多长时间了,还好后勤部财务科有个胖叔叔路过状元桥,穿着棉衣裤就跳下泮池,把川江弟弟救了上来。弟弟掉进泮池可把我们家吓坏了,救川江的那个叔叔好像姓洪。涟水粮食局的大成殿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状元桥也在八十年代重新修过。</h3><h3><br></h3> <h3>妙通塔在涟水是个标志性古建筑,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解放战争时毁于战火,二00二年涟水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br></h3> <h3>大成殿始建于北宋,位于涟水老粮食局院内,属于孔庙的大殿,重檐翘角,朱户丹楹,崇台四周,缘以短垣,卫以蓝盾,实在是难得的古典建筑,可惜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一九七一年被拆除。<br></h3> <h3>位于涟水粮食局大院里的状元桥,已重新整修过,桥边上和泮池边重新加设了栏杆。</h3><h3><br></h3> <h3>图片上的这幢平房就是我们家,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份部队移防才到涟水住过的,位于粮食局院内状元桥右前方,五十多年过去了,真没想到竟然还存在。</h3> <h3>这是一九六三年父亲才到涟水时的照片,父亲在部队干了一辈子后勤工作,是个非常正直的军人,从来未与那个首长走的很近,在部队享有崇高的威望。</h3> <h3>一九六五年军衔制就要被撤销了,父母亲没有忘记撤销军衔制之前到涟水照像馆拍了最后的军衔照,可惜没有看见父亲穿礼服佩戴八一、独立自由、解放三枚勋章的照片。</h3> <h3>这张老照片是一九六三年上半年在涟水县师范学校操场上的欢送照,当时三十四师机关科以上干部参加。被欢送的主要领导是,师长蒋国钧叔叔(前排右五)、政委李右平叔叔(前排左五),前排左四是父亲。</h3> <h3>三十四师部队移防到了涟水,也就拉开了我们家居住涟水八年的经历。先是哥哥川武和我转学涟水实验小学,哥哥上五年级,一年后考入了涟中。我当时在实小上二年级,在涟水实验小学我加入了少先队,年年被评为三好生,并多次获得学校设立的有关奖项。<br></h3><h3>一九六二年才到涟水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很一般,口粮中的粗粮主食有涟水的山芋干、胡萝卜干、蚕豆面、玉米面等,细粮大米、白面配置的很少。粗粮多了我们兄妹几个吃起来很不习惯,但母亲还是想方设法把家里的伙食安排调剂好,慢慢吃贯了粗粮,我们兄妹几个脸上也都显得胖胖的。</h3> <h3>我们家随三十四师后勤部,在老粮食局住了近两年时间。由于部队不能长时间占用民房,三十四师部队在涟水城北自建了新营房。一九六四年的夏天,我们家离开粮食局,搬进了位于城北涟水电影院公路对面,东北侧的部队后勤部新营区,我们家住在后勤机关宿舍后面两幢独立的平房靠路边左侧的一幢。搬到涟水城北新营区后,由于部队与地方共建的城北小学校还没有完善教学模式,我们还要继续在涟水实验小学上学,每天要走往返两趟八公里至多不少的上学路,我和大妹坚持了半年,一九六四年下学期我们转学到了涟水城北的军民小学。<br></h3> <h3>搬进涟水城北后勤部新营区的一九六五的冬天,父母亲在住家的西侧空地上拍摄的雪景照片,后来这片空地的位置修建了后勤部荣誉室。</h3> <h3>我和弟弟川江在涟水城北后勤宿舍大院里的照片</h3> <h3>涟水军民小学的校址已经不在原来的位置了,因为军民小学所在地正好在十字路口,为服从城市建设把军民小学向西移了二百多米,新校址占用了涟水四中的校舍。可能是原来驻军时留下的学校,当地政府仍然保留了涟水军民小学这个很有意义的学校。</h3> <h3>一九六六年上半年我从涟水城北小学毕业后,就参加了涟水初中的统一考试。很幸运我考上了涟水最好的中学涟中,没有落榜去民中,实际上我的学习成绩一般般。涟中祘是考上了,但没如期开学,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席卷了涟水。在家待学两年后,也就有了今年九月八号涟水中学六六届八连战士五十年的聚会纪念。因为那是一九六八年的下半年我与后两届的弟妹们同时接到了涟中开学通知,总算有书读了。一九六八年的九月份我到涟中入学报到,正式成了一名中学生。实际上我在开学后,上了初中只有四个月的时间,也就参军入伍了。初中的班主任是赵友昌老师,多年不见了,赵老师身体还好吧,还能记得我吗?由于当时情况特殊未能到学校向您和同学们告别,在这里我一并致歉了。初中与我同年级同班的三十四师大院子女有任希哲、张德川、徐晓苏、宋宁宁等,我们也是失联多年,直到今年上半年才都取得联系。<br></h3> <h3>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首都北京第十一次接见红卫兵,全国各地红卫兵评选代表赴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当时涟水中学每个班评选五个代表,哥哥川武有幸作为评选的红卫兵代表到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这是哥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留影。</h3> <h3>父亲在涟水三十四师后勤部任职部长四年,由于身体原因,一九六六年六月就离职休养。休息两年后,文化大革命一九六七年下半年,十二军奉中央命令前往安徽“三支两军”,李德生军长急召父亲到合肥,坐镇省直机关领导小组组长(党组书记)。可能因为父亲是个老红军,便于与安徽省直机关的老同志接触,李德生军长放心地把安徽省直机关交给了父亲。<br></h3> <h3>文化革命期间,父亲从涟水到合肥参加“三支两军”。</h3> <h3>父亲从涟水去安徽“三支两军”后,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个生活在涟水。想想母亲真不易,要教育好五个孩子,还要让父亲在安徽合肥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母亲还要廉顾师后勤部家属委员会工作,她的压力是很大的,但我始终看出母亲在我们孩子面前总是高高兴兴的,家属委员会工作安排的非常有序,会经常组织家属和子女到部队农场劳动锻炼,到营区周围支农,下连队洗衣洗被,帮厨做饭等,阿姨们都能团结在母亲这个家属委员会主任周围。母亲也是个老兵,一九四三年参加八路军,一九五五年随大批女军人集体退役。<br></h3> <h3>这是母亲穿军装在抗美援朝时的照片</h3> <h3>母亲走到哪里都能成为先进,在涟水她是后勤家属委员会主任,多次获得过奖励,这是母亲(前排左六)被评为先进,在涟水一九六八年元月出席三十四师后勤部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照片。</h3> <h3>一九六七年冬季,三十四师大部队都在安徽“三支两军”,苏北只有部分留守部队和随军家属,有五个孩子的母亲,真是伟大,一个人带五个孩子同时还要做好留守的家属工作。我们兄妹五人也非常听从母亲的教悔,紧紧围绕在她的身边,这是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在涟水后勤办公大楼前的照片。</h3> <h3>一九六九年春季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和几个要好的伙伴跟着几个大哥哥到涟水三十四师医院参加了征兵体检,那年我未满十五岁,虚报了年龄,也就通过应征了。当后勤机关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母亲时,母亲大吃一惊,她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让我去当兵,再说父亲也不知道,会不会同意呢?我耐心的给母亲讲了我的想法,母亲拗不过我,与父亲通了长途电话,父亲看我非常坚决,也就认可了,给我一句话“让他去闯吧”!就这样一九六九年二月七号我正式光荣参军入伍。离开涟水的那天下午,在涟水三十四师大门口,三十四师参谋长崔松山叔叔组织部队为我们十个新兵,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们胸戴大红花蹬车前往淮阴集结。那年我下决心去当兵,最后证明是对的,虽然文化程度低了些,但我在部队努力补习文化,一九八四年军校大专毕业。<br></h3><h3><br></h3> <h3>保留至今仍然完好无损的入伍通知书和第一张穿上军装的照片,一九六九年二月我从涟水到了安徽淮南,成为三十四师一00团红九连的一名新兵。</h3> <h3>参军离开涟水没有多长时间,也就是一九六九年春节,父亲回到涟水把家搬往合肥。因为十二军到安徽后,在苏北的留守处慢慢也要向安徽转移。春节后哥哥川武也到了三十四师一00团当兵,我们家也就搬离了前后整整住了八个年头的涟水。<br></h3> <h3>这是我们全家人在涟水后勤机关宿舍家门口的合影,也是最后在涟水留下的纪念,遗憾的是我不在当中,在父亲一九六九年春节回涟水过节前,我已经参军到了部队。</h3> <h3>这幢独立平房就是涟水后勤部宿舍,我们家住过的地方,房子四间朝南,中间内走廊,北边伙房、卫生间、储藏室等。由于涟水已经没有驻军,空闲营房被老百姓占用,营房年久失修、无人管理,也就成了目前这种状况。这是今年九月份到涟水参加同学聚会时,重回老营区所拍摄的。</h3> <h3>这个角度就是当年全家照像留影的位置</h3> <h3>哥哥川武这张照片也是在涟水后勤家门口拍的,一九六九年春节后哥哥放弃去安徽三线军工厂当工人,也穿上军装到了安徽淮南一00团红四连。</h3> <h3>一九六九年初,我和哥哥川武参军入伍到部队离家时,妹妹和弟弟们都还在涟水军民小学上学,我们家从涟水搬往合肥,弟妹们也就转学到了合肥。</h3> <h3>站在前往淮阴新兵集中的嗄斯五一军车上,望着远去的涟水县城,真有些恋恋不舍。我说了句“以后可能很难再来安东了”,一同参军的建国大哥确说“不一定,弄不好会经常来”。他这句话真的说准了,一九七六年四月份,三十四师部队奉军委命令从安徽再次回防江苏涟水。我当时在师后勤汽车连,一九七六年的四月中旬,连队进驻了位于涟水电机厂以西,原先的营房。</h3><h3>这次再进涟水先在连队后到机关,在机关建立小家庭,又有了我在涟水八年的经历,作为我们家第二代军人,我在涟水的生活又开始了。<br></h3><h3>一九七八年初,我从师汽车连调到师司机训练队任排长兼教员,一九七九年四月任司训队付指导员,司训队主要负责全师新训驾驶员任务。在学生兵、年轻人居多的司训队,文体活动相对要活跃些,特别是司训队的篮球队在部队和附近的厂矿小有名气。在一次组织与涟水电机厂的篮球比赛时,我意外地遇到了小学和中学的同学吴美洲、秦文远,他们两人是电机厂球队队员,就这样十年未见的同学在球场上进行了交流,后来我还受邀参加了美洲同学的婚礼。</h3> <h3>一九七八年第二十二期司机训练毕业时,我当时担任一排长,与队领导、教练班长、全排学员一起的合影。</h3> <h3>回到当兵入伍时离家的起点</h3><h3>一九七九年的五月份,我受命调到师后勤部机关战勤科仼参谋,重新回到了未穿军装时就经历的机关大院,这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不过了。我已不是少年时期的马季,而是一名后勤部机关的现役干部,十年了,我回来了。父母和家人虽然早已离开了这个营区,但每当路过我们家曾经住过的独幢平房时,难免还会多看上几眼。我调到后勤住的宿舍是以前单身干部住房,位于宿舍区左侧第三排第二个单间。这就是在苏北的涟水,给我带来的缘分,涟水也给我开了个大玩笑,让我重新回到了老百姓时的生活环境。</h3><h3>我到后勤机关时,前任己调到军区后勤,科里还有一个一九六八年入伍的老参谋,科长是浙江人,后任付部长、部长。战勤科工作繁多,要当好首长的参谋,上传下达,协调好各种工作关系,平战时勤务工作要求很高,我的工作职责主要负责外勤。在我来到机关,我就下了决心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h3> <h3>一九七九年我调到三十四师后勤部任正连职参谋,在涟水后勤部办公大楼前铁门旁的照片,记得那天是我担负机关干部值班,快傍晚时拍摄的。</h3> <h3>视频为涟水后勤办公楼</h3> <h3>这就是原来三十四师后勤部的办公大楼,当年在涟水二层楼的建筑不多,办公室还是很气派的,加之部队管理到位,各方面整齐划一,非常整洁。能坐在这幢楼里面办公或者到机关办理事由都会感到一种荣耀,我在机关呆了四年。</h3> <h3>视频中的办公室</h3> <h3>这是任师机关参谋时的工作证件</h3> <h3>在涟水三十四师后勤,一九八0年十月我有了小家庭,妻子也是从小就在三十四师部队大院长大的,也在涟水城北小学上过学,也是涟水中学的学生,一九七0年参军入伍,当时在徐州部队九七医院工作,一九八一年调入涟水三十四师医院。</h3><h3>在涟水师后勤部工作期间,一九八二年八月至一九八四年七月,部队安排我离开涟水到武汉的后勤院校学习两年。</h3> <h3>涟水县涟城镇革命委员会开出的婚姻证明,国营涟水照相馆拍的夫妻合影。</h3> <h3>这套房子是我从后勤分队到后勤机关住过的小单元,离开近四十年了,现在己是破烂不堪。</h3> <h3>当时的军校学员证作用很大</h3> <h3>一九八四年女儿在涟水后勤机关宿舍生活过</h3> <h3>有了女儿露露后,原来的住房小了点,部里安排调整到后勤宿舍区路右侧,图中的第二排第一套三间的住房。这都是我在武汉住学时,我夫人在涟水自己操办的,她一个人要上班还要带好孩子,困难不少,我两年学习无法照顾家庭,她也就熬了两个年头,吃了不少苦。</h3> <h3>一九八四年二月,女儿满百日在涟水后勤宿舍拍的照片。</h3> <h3>我在武汉后高校的两年院校生活结束了,这是毕业时学校领导与我所在的指挥三队全体学员的合影。两年的学习我以全优的成绩被评为优秀学员,并担任了两届学员班班长,院校最后对我的任用建议为提升使用。</h3> <h3>离开涟水</h3><h3>一九八四年七月,我从武汉后高校毕业后,被任命为三十四师一0一团后勤处处长。妻子也随调往团卫生队,当年十月份我们正式离开涟水把家搬到了淮安,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区。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九八五年百万大裁军,我所在的淮安步兵第一0一团撒销,我被任命为一0一团善后办付主任。一九八六年三月,为加强老淮安各部队的协调管理,我又被任命为三十四师淮安指挥所主任。一九八七年五月,我被任命为三十四师油料科科长,未到职,继续留在淮安工作,后改任战勤科科长。</span></h3><h3>从那以后,离开涟水三十多年了,挥别了往昔的苏北平原,那片厚重的盐碱大地,却总是无法忘记那越来越清晰的人生趣事。涟水老区的乡土人情,故黄河边的旧貌新颜,真是往事如烟,今日梦里仍然时常出现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在涟水的美好生活。人说时常怀念一个地方是与心灵相通,确实那是因为涟水有胜似故乡的深情向往。</h3><h3>虽然离开了涟水,但我们也时不时经常会出现在涟水城。我到淮安楚州工作后,三十四师师部还在涟水。一九八八年三十四师师部再次移防安徽,师所属某团移至涟水,我也经常有机会下部队多次到过涟水。就是我们上一辈也没少重返过涟水,老人的心情往往比我们对涟水更有感情。我的女儿在涟水也生活了两年,虽然那时她还小不会记起来什么,但毕竟也在涟水呆过,涟水有我和夫人家三代人的故事。</h3><h3><br></h3> <h3>一九八六年在淮安后勤院内的全家福!</h3> <h3>我夫人的父亲也是三十四师的老人,一九六二年十二月随部队移防就到了涟水,在涟水多年,曾仼过三十四师高炮营教导员、师司令部直工科长,一九七六年从安徽白湖转业时是师后勤部政委。夫人的母亲在涟水是师后勤部服务社的职工,岳父岳母对涟水也非常有感情。一九八七年冬到淮安看望我们时专程前往涟水,看到涟水的变化,他(她)们的感触很深。这是我们一家人在涟水三十四师大门口与三十四师参谋长、师通信科长(原老岳父的公务员)、三十四师政委的夫人一起的合影。照片中原师部大门和大门里师办公大楼现在都不存在了,大约在二00四年前后移交地方。地方接手后全部拆除,新建了住宅小区。</h3> <h3>这段视频介绍了涟水三十四师师部的现状</h3> <h3>这张照片的背景是涟水三十四师灯光球场,球场后是师小礼堂,二00四年移交地方后都已拆除了。</h3> <h3>这张照片就是原来三十四师师部向西,经师医院路口再往西约三百多米的师防化连住的位置。三十四师从涟水向安徽移防前,从便于管理和安全角度出发,将全师各团留守处集中到师部以西,原师直属队的营房居住。一0二团留守处的家属小孩就住在师防化连的小院内,现在这里已经找不到营房小院的痕迹了。移交地方后被开发,建了一个名为状元府的住宅小区,小区建的很漂亮,大门楼前留有一大广场。<br></h3> <h3>涟水三十四师医院的房子还保留了几幢,其余的己不存在,医院的地盘现在己是一所民办学校的校址,原通往医院的路两侧己经高楼相连。<br></h3> <h3>这是任师机关科长时的工作证件</h3> <h3>一九八八年九月,解放军第二次实行军衔制,三十四师在涟水师部举行了隆重的授衔仪式,我和夫人都参加了涟水片校官的授衔。</h3> <h3>校官之家一一这是授衔仪式后在照像馆拍摄的军衔照</h3> <h3>我们家对涟水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一九六九年春节搬离涟水后,全家都有再回过涟水的经历。一九七六年十月,母亲到涟水处理事宜,住在师招待所。一九八0年春节前,母亲和大妹晓红从阜宁到涟水,住在师后勤部我的单身宿舍,因当时我在无锡学习。一九八一年的七月份,我陪同父亲从徐州到涟水,住在我的单身宿舍,第三天父亲去阜宁当天返回涟水,第四天返回徐州。一九八二年四月,母亲从徐州到涟水,住贾阿姨家,两天后返回徐州。二00四年九月我与夫人路过涟水,在涟水停了五个小时。二00七年十二月,弟弟川江路过涟水,特地到城北后勤部的营房去看了看。二0一三年十月,大哥川武、二妹晓春、妹夫景利、弟弟川江一起陪同母亲回涟水,川江弟弟的涟水战友,热情地接待了老母亲一行。<br></h3> <h3>离开涟水的二00七年元月我还专程从徐州前往涟水,参加师后勤部战友儿子的婚礼,婚礼间隙与三十四师参加婚礼的战友们在一起的照片。</h3> <h3>涟水中学六六届八连同学联谊会</h3><h3>今年的九月八号,五十周年的同学聚会如期在涟水宾馆举行,这一天是涟中六六届八连同学五十年前正式编班的纪念日,我受邀参加了同学们的聚会。见到久未谋面的班主任赵老师,和失联多年的同学们,大家聚在一起,还像当年那么青春,有说有笑,五十年整了,时间过得真快!同学间的感情没有任何改变,涟水的同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外地来的同学。联谊座谈会上同学们非常看重我,把我安排在班主任赵友昌老师的旁边,能有幸的和赵老师坐在一起,静听赵老师的讲话,又找到当年听老师上课的感觉。这次五十周年的聚会非常圆满成功,谢谢赵老师,谢谢涟中六六届八连战士同学群的群主、付群主,谢谢全体同学们。<br></h3> <h3>全班同学和老师在一起的集体照</h3> <h3>与班主任赵友昌老师合影</h3> <h3>我们仨都是军营大院里长大的孩子,也是小学、中学同学。我左边是任希哲,她父亲是三十四师在涟水时的师长仼保俗叔叔,右边是徐晓苏,她父亲徐峥叔叔是师机关的科长。</h3> <h3>五十年前的涟水实验小学同学,韩春(左一)、张载武(左二)、吴美洲(右一),考上涟中后我们又分到了一个班,这次在涟水相聚了。</h3> <h3>我到涟水参加八连同学聚会,夫人也陪同前往,涟水也有她的梦想。与她同班的四连同学知道后,特召集部分同学四十多年后相聚在淮安。<br></h3> <h3>二0一八年九月的涟水行,受到了战友们的热情款待,川江弟弟在涟水的战友安排了最好的宾馆德润大酒店,这个宾馆地处原来三十四师弹药库的位置,环境优美、设施较好,真没想到涟水还有条件这么好的外资酒店。</h3><h3>涟水的战友热情好客,同在后勤部机关的尹国华科长,他就是涟水人,把我们在涟水短暂的时间计划安排的非常周到。九月七日下午在他的指引下,我跑遍了所有想去的故地,因为他对涟水三十四师营房座落变化非常清楚。晚上尹科长和夫人还专门设宴让涟水三十四师的战友来陪同我们夫妇,九月八号下午还陪同我们一起到了淮安。</h3><h3>淮安的战友知道我们到涟水后,要求我们返回南京时一定要在淮安停一下。原三十四师卫生科长王金柱,特在淮安震丰园安排我们品尝了地道的淮扬菜,并见到许多后勤的战友,原我科里的打字员朱殊姝、驾驶员黄建国,还有师医院的尤所长、黄宣平等。特别是见到了后勤部同科老参谋徐青山,真是战友情深啊。徐参谋是我的师傅,在我才到机关工作无从着手时,徐参谋给予了我许多指点,在一起我们关系很好、配合默契,两年后他下到团里后勤。后来他离开部队我们联系少了,这次也有快三十年未曾见过了。</h3><h3>淮安三十四师的子女不少,前几次在淮安曾说过什么时候大院的孩子好好聚一聚。这次路过淮安原来后勤大院的继文兄弟知道后,很快就召集了三十四师的子女相集在淮安醉笑天。父辈的情缘让我们始终都有共同的语言,大院的孩子走到一起说的话题离开不了军字。大家见面后很高兴,往事如烟,难以忘怀。</h3> <h3>涟水德润宾馆</h3> <h3>前往涟水参加同学聚会日的前一天,九月七号上午,我提前赶到涟水,中午便餐后,在战友原三十四师营房尹科长陪同下,重游了久别的故地。对经历过的涟水粮食局后勤部旧址、状元桥、实验小学、涟水中学、汽车连、汽教队、后勤部办公楼、宿舍区、军民小学、师医院、高炮营、三十四师司、政南北大院等地,所到之处先是慢慢地寻找,然后是细致地察看,真是变化之大呀。可能也只有像我们这些曾经在涟水住过的军人,才会这样傻乎乎的到处找营房找感觉。<br></h3> <h3>原卫生科王科长和夫人设宴,战友们相聚在淮安震丰园。</h3> <h3>这张照片是与同科战友徐青山老参谋的合影</h3> <h3>继文兄弟做东,当年三十四师军营大院的小伙伴们,相聚在淮安醉笑天。</h3> <h3>这是我小时候非常要好的伙伴中华,从涟水老粮食局开始到城北后勤新营区,再一起参军入伍到三十四师部队,我们始终保持着联系。<br></h3> <h3>淮安市中心的醉笑天酒店</h3> <h3>涟水已经不是以前的涟水了,涟水的市政建设让人感觉非常显眼,道路宽畅,楼盘耸立,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布局合理很上档次。吃,在涟水不成问题,涟水的美食虽然偏咸但也是名菜淮扬风味,非常可口,对涟水感觉真的不错。涟水的变化,可能常在涟水居住,会对涟水的发展早就习以为常,但对不经常惠顾涟水,突然看到涟水的巨变,就会感到涟水的发展步伐竟然会如此之快。也让我们这些对涟水有特殊感情的人来说,看到涟水的变化特别明显,也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在涟水有多年的经历,对这个苏北小城的感受非常亲切,涟水不是故乡胜似故乡,我们真诚地希望涟水的发展前景更加美好!</h3><h3>来去匆匆,谨以此文表述曾经在涟水的日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