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洲去避暑--肯尼亚篇

沙湖絮语

<h1> 看到我这篇美篇的标题,恐怕有人要说了:“到肯尼亚去避暑?肯尼亚是赤道国家啊!今年北极的气温都到30℃了,赤道比北极还凉快?你怕是被赤道上的太阳晒昏了吧?”</h1> <h1> 没错,赤道线正好横穿肯尼亚,但是那里并不热。<br> 有图有真相,这张图片是今年八月十号中午时分我在赤道线上拍的。我穿了一件薄外衣,唯一的防暑装备就是那副墨镜。旁边几位都是我们的团友,他们穿得都不少。<br>  我的左手边是南半球,右手边是北半球。<br>  肯尼亚地处赤道,但由于其海拔高度约1800米,所以并不热,全年最高气温才26℃,哪里热得起来。</h1> <h1> 我们正在那里忙乎乎地拍照,导游喊道:“过来,过来。”她找来一位肯尼亚妇女,那位妇女手拿一个底部钻了一个小孔的碗,还有一个小桶和一壶水。她首先带着我们走到赤道线以北约10米处,放下小桶,把小碗架在桶上面,往碗里倒水,再往碗里放入一根小草棍。我们发现随着碗里的水通过那个小孔向下流入桶中,那根小草棍作顺时针旋转,说明碗里的水一边向下流,一边顺时针旋转。<br> 我们又随她走到赤道线以南约十米处,看她作了同样的演示,这时我们发现碗里的水作逆时针旋转。<br> 而回到赤道线上,水只往下流,不旋转。<br> 我在家做功课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个节目。在网上有人说这是因为地球自转造成的。可是回国后我再做同样的演示时,发现那水有时顺时针旋转,有时逆时针旋转,这下把我搞糊涂了。<br> 我想起好多年前曾参观过北京天文馆,在天文馆进门处大厅,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摆,叫傅科摆,摆的下方地上固定了一个刻度盘。<br> 你进去参观时记住摆动平面掠过的刻度数,比如是零度。两个小时后,你参观完了再回到这个地方,你会发现那个摆动平面转动了一个角度,比如5度或者8度。科学家用这个实验说明地球在自转。<br>  当然肯尼亚人的山寨实验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我不知道,人家只是利用游客的好奇心赚点小钱而已。<br>  这三段视频是我们的团友拍摄的,感谢她们无私提供出来供我们分享。</h1> <h1> 肯尼亚还有东非十字架之称,那是因为不光赤道线由东到西横穿,而且还有一条东非大裂谷从北到南纵贯,正好在肯尼亚境内形成十字交叉。<br>  东非大裂谷,从以色列到莫桑比克,从北向南9600公里,它的宽度,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h1> <h1> 看起来东非大裂谷不就是一块凹地吗?这是因为它实在是太长太宽了,据说连在飞机上都不能看到它的真面目,只有在太空中才能看到它的全貌。</h1> <h1> 当然啦,避暑决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是冲着肯尼亚的野生动物而来的啊。<br> 好几年以前,央视作了一个节目,专门报道了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br> 那数以百万计的角马在草原上奔驰;那惊心动魄的跨越马拉河的“天河之渡”;那雄霸一方的大象、獅子、野牛……紧紧地抓住了我们的心。<br> 从那以后,我们就有了个念头:一定要去看看这些野生动物。<br> 可是几年了,总是下不了决心。<br> 今年我和老伴商量,去吧!说走就走!<br>  于是就有了这一次Safari——狩猎之旅。不过我们的武器不是猎枪而是摄影器材。我们用手中的摄影机去猎取那些草原上的精灵。<br>  在肯尼亚,到处都可以看到Safari这个词语,有网站用它命名,有旅行社用它命名。我们第一天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住的酒店就叫“Safari club hotel”,翻译过来就是“狩猎俱乐部酒店”。</h1> <h1> 我们头天晚上由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飞来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今天就算我们在肯尼亚的第二天。<br>  这是我们在肯尼亚期间乘坐的汽车,它由中型面包车改装而成。四轮驱动,车顶棚可以支起来便于乘客照相。驾驶员是一名黑人小帅哥。<br>  车头前竖立的长杆是大功率车载电台的天线。</h1> <h1> 我们游览的第一处景点是距内罗毕以北约80多公里纳瓦莎湖,到了地方我们就坐小船去游湖。<br>  这里是水禽的世界,到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鸟儿。<br>  这是鹈鹕。</h1> <h1>  鹈鹕。</h1><h3><br></h3> <h1>  鹈鹕。</h1> <h1>不知名的鸟。</h1> <h1>  鱼鹰。</h1> <h1>  鸬鹚。</h1> <h1>长嘴鸟。</h1> <h1>  鹤。</h1> <h1> 在湖畔的树林里,水羚羊在吃草。</h1> <h1> 还有角马。</h1> <h1> 几隻河马躺在草地上晒太阳。</h1> <h1> 看到河马的牙齿了吗?导游说河马非常凶残,在非洲伤人最多的其实是河马;河马的牙齿的咬合力达1000公斤!即便是有坚硬皮肤的鳄鱼,也能被河马轻松地咬个透穿。<br> 两天以后,导游告诉我们:在我们到达纳瓦莎湖的第二天,一个台湾旅游团遭到河马攻击,造成一死一伤。<br>  再过两天导游又告诉我们:那个台湾团准备乘机返回,到了飞机场发现航班取消。在乘大巴回酒店时遭遇车祸,15人受伤。<br>  真是祸不单行。为我们的同胞祈祷,愿逝者安息,伤者早日恢复健康。</h1><h3><br></h3> <h1> 第三天,离开纳瓦莎湖,我们继续向北行驶了100多公里,去博格利亚湖。<br>  博格利亚湖是火烈鸟的天堂,这里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火烈鸟。它们一般在浅滩上觅食,有时一群一群地飞起来,这时水面和天空都被火烈鸟的羽毛染红,真是惊艳无比。</h1> <h1>  火烈鸟。</h1> <h1>  火烈鸟。</h1> <h1>  火烈鸟。</h1> <h1>  火烈鸟视频。</h1> <h1> 来到肯尼亚第四天,我们调头往南,我们要去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br> 马赛马拉在内罗毕的西边偏南方向,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的行程比前两天的行程还要多。为了赶路,我们早晨很早就离开酒店出发,早餐就打包带在路上吃。<br>  其实肯尼亚的公路的路况还是很好,十分平整。我注意到,为了限速,隔一段距离在路面都要修一道稍微隆起的减速坎。这个办法也不错。<br>  </h1> <h1> 这是途中的一个休息站,我们在这儿吃了打包的早餐。司机去给车加油。<br>  看,一水儿的越野车,我们坐的车就寒酸多了。</h1> <h1> 休息过后,行驶了一会儿,转过一个弯以后就全是这样的烂路了。<br> “颠簸模式”开启了。<br> 随着汽车起伏前行,我们在车内忽而左右摇晃,忽而前俯后仰,当然有时也很舒缓。<br> 走着走着,坐在车后座的一位团友忽然喊了一声:哎哟!原来在车子一次颠簸时,她被高高地抛起,头碰到了车子的顶棚,然后又重重地跌落到坐椅上。<br> 到达我们入住的酒店,一看时间,整整两个小时!进来两小时,出去还得两个小时啊;接下来的两天都要在草原上跑,我这把老骨头受得了吗?<br> 这哪里是旅游啊,简直就是找虐啊,花钱买罪受。<br> 说起找虐,似乎我们这趟旅游的开始就有了找虐的迹象。<br> 旅游公司老早就提醒我们去注射抗黄热病疫苗。我当时就想:看来那里是个凶险之地。<br> 注射就注射呗,但是人家还不给我注射,说是超过七十岁的都不给注射。让我去医院看个门诊,开个诊断证明来,他们再根据诊断证明给我开一个免于注射疫苗的证明,不影响我到非洲旅游。<br> 我一寻思,如果不打疫苗,万一人家不让我入境怎么办?万一真的染上黄热病怎么办?于是坚持要注射。<br> 后来惊动了他们的一位领导模样的同志。那位领导就打电话协调。我这边也没闲着,也给旅游公司打电话,问如果只有免于注射疫苗的证明行不行?旅游公司答复说:行!这边那位领导也告诉我:您就别去医院了,我们给您开一个因为年纪大而免于注射的证明好了。<br> 这个问题解决了。<br> 我在上一篇美篇里也写了:我们此生坐的飞机最长时间就是这次,在飞机上就有21个小时,加上登机前和到达后的一段时间,至少连续30个小时没有在床上睡觉。<br>  找虐啊。<br>  </h1> <h1> 汽车行经的路边,总有孩子们向我们招手。我们的司机小哥在这些孩子身边停下车,拿起自己那一份没有吃的早餐饭盒给了那几个孩子。<br>  那个最小的孩子还打着赤脚呢。</h1> <h1>  牧羊人和他的羊群。</h1> <h1>  路边小贩。</h1> <h1> 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马赛马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内,而且就在马拉河边,河里有很多河马。 </h1><h1> 办好入住手续,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不顾旅途的疲劳,又登车去草原上开始狩猎行动,去追逐野生动物。<br> 这是草原美景。</h1> <h1>一头花豹。</h1> <h1> 忽然从车载电台中传来消息,某处有情况!司机小哥迅速驱车赶去。远远地就看见一处灌木林里已经挤满了越野车,还有许多车辆从四面八方往那儿赶。我们的车到了以后,司机小哥左冲右突,几经尝试都进不去核心区域,什么也看不到。于是只好退出来转移阵地,不能把时间耽误在一个地方啊。<br>  导游告诉我们说:那是几头花豹捕捉到了一隻羚羊,正在那儿大块朵颐呢。<br>  想象得到那个场面肯定很血腥、残忍,可怜那隻可爱的羚羊,可是大自然的法则不就是弱肉强食么?这何偿不是《命运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h1> <h1>  狮子。</h1> <h1>  狮子。</h1> <h1>  狮子。</h1> <h1>  狮子。</h1> <h1>  非洲野生水牛。</h1> <h1>  非洲野生水牛。</h1> <h1>  长颈鹿。</h1> <h1>  长颈鹿。</h1> <h1>  长颈鹿。</h1> <h1>疣猪。</h1> <h1>疣猪。</h1> <h1>  各种各样的羚羊。</h1> <h1>  羚羊。</h1> <h1>羚羊。</h1> <h1>  角马。</h1> <h1>  斑马。</h1> <h1>  狒狒。</h1> <h1> 鬣狗。<br>  鬣狗形象丑陋,又爱抢夺其它动物猎杀的食物,而且经常食用腐肉,所以很多人不喜欢它。可是它也有一个美名:草原清道夫。就是因为它以及其它一些食腐动物吃腐肉,维持了环境的洁净。</h1> <h1> 这隻老鹰叼着一块食物飞上树梢独自享用。</h1> <h1> 这只鸟儿很漂亮。回国后在网络上查询,原来它竟然是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国鸟,叫做灰冠鹤。由于马赛马拉大草原与那两个国家相邻,所以这边也有分布。</h1> <h1>  非洲鸵鸟。</h1> <h1> 夜幕即将降临,我们结束了今天的草原寻猎回到了酒店。导游宣布了:“马赛马拉没有网络,通讯不畅,而且只有在每天的晚上6:30到10:30才有电。大家回去赶紧给相机充电。”嗯,这里是动物世界。赶紧回房间充电吧,明天一天都在大草原上,关键时刻如果相机没电了那个损失才大咧。</h1> <h1> 第五天。由于我们要去乘坐热气球,早晨4点钟就要出发,我把闹钟设定在凌晨3:30。<br>  到点了,闹铃把我们从清梦中吵醒,赶紧起床穿衣洗漱。这时屋外有人轻轻敲了下门:“morning call。”原来是服务员叫早。<br>  真是起得比鸡还早,找虐啊。</h1> <h1> 4点钟准时出发。天,黑漆漆的,全凭车灯照明;不知道有没有路,草原上本没有路,车走多了便有了路。司机小哥还是把车开得飞快,颠簸是必须的。<br>  我们的一位团友说:“我昨天一看我的微信运动,我走了四万多步!昨天一天都在车上,没走什么路嘛,哪儿来的四万步呢?后来一想,那肯定是在车上颠出来的。”可见道路的坎坷不平。</h1> <h1> 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我们的车来到热气球营地门口,司机小哥下车消失在黑暗中,一会儿又回来招呼我们上了另一台车,由这台车送我们去热气球场。<br>  这时导游才告诉我们:我们的车在途中爆胎了。司机小哥硬是拖着一条破胎把我们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草原上不能停车换胎啊,谁知道什么地方藏没藏着狮子!</h1> <h1>  热气球上。</h1> <h1>  热气球操作技师。</h1> <h1>  回收热气球工作人员。</h1> <h1>  回收热气球工作人员。</h1> <h1>  热气球上拍到的斑马群。</h1> <h1>  一匹孤独的角马。</h1> <h1>  黑面羚。</h1> <h1> 从热气球上下来,吃过早餐我们继续今天的Safari。<br> 今天除了在草原上追逐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之外,主要的还是要去马拉河畔,看看有没有运气看到震撼人心的“天河之渡”。<br> 毕竟我们的车越野能力不太强,不能抄近路去马拉河,只好在草原上绕道。司机小哥看来也不太熟悉这片地方,多次停车问路。<br>  走着走着,忽然陷车了!司机小哥几次尝试脱困都没成功。只见他走出车外,四周仔细观察,又把两隻手指放到嘴里吹了两声口哨,观察了一会儿,再和导游商量了一下。导游喊道:“下车,下车,快下车!”我们赶紧下了车。导游又喊道:“都到后边去,推车,推车!”车推出来了,导游又喊:“快上车,快上车,有狮子!”我们急忙又上了车。<br>  导游说:“刚才那个地方,周围都是灌木丛,最藏狮子。”难怪司机小哥那么紧张。</h1> <h1> 在草原上除了要对猛兽保持高度警惕,对小小的昆虫也不能掉以轻心。<br> 由于今天一天都在草原上,不能回酒店吃午饭,于是就打包了盒饭。到了中午,找地方吃。<br> 导游很有经验,一般都找像这样有一颗树的地方休息、吃饭。因为树的周围没有灌木丛,草也不深,野兽不容易藏身,视野也很开阔。<br>  我们找到一颗树,刚下车准备分发食物,导游又喊了:“快上车,快上车,快走!”我们慌不迭地爬上车导游才说:“刚才那个地方有个马蜂窝,如果把它们惊动了那就不得了。”<br>  这一惊一乍的,没一颗大心脏受得了吗?真是找虐啊。</h1> <h1> 转过一片灌木林,忽然发现几头大象就在路边,我们拿起相机一阵猛拍。<br>  那头公象慢慢向我们走来,为了安全起见,司机小哥把车开走了。</h1> <h1>  非洲大象一家。</h1> <h1>  公象。威风凛凛,霸气凌人。</h1> <h1>  非洲大象。</h1> <h1> 导游又喊道:“快看,獅王!”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远处的树下趴着一隻非洲雄獅。</h1> <h1>  非洲雄獅。</h1> <h1>  非洲雄獅。</h1> <h1> 一群斑马拦住了我们的去路。这几天拍斑马和角马太多了,大家对于它们已经麻木了,都呆呆地坐在车中等着它们慢慢过去。<br> 忽然导游一声大喊:“大迁徙!”什么?大迁徙?!我们一下子反应过来全都站起来了,拍下这壮观的大迁徙场面。我们今天在草原上颠簸了几个小时不就是为着想看到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壮观场面么?我们的这次旅游不就是为了这一刻么?<br>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一会儿斑马群,一会儿角马群,当中还夹杂着一些羚羊,不断地进入我们的视野,也被我们摄入镜头。<br> 一队队,一群群的动物,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何止万头!<br> 已经许久没咋说话的导游来精神了,她说:“你们今天的运气真好,遇上动物大迁徙了!每年在马赛马拉大草原上大迁徙的动物超过百万头,而且高峰期是八月份。但是也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看到大迁徙。今天一大早我们就遇上爆胎,后来又是绕行,还有陷车。看来这一绕还绕好了,你们看到大迁徙了!”<br>  就是嘛,那不是有一句话怎么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br>  但愿接下来还有这样的好运气。</h1> <h1>  列队的斑马。</h1> <h1>  角马群。</h1> <h1>  奔跑的角马。</h1> <h1> 迁徙中的角马群。</h1> <h1> 远处迁徙中的角马群。</h1> <h1> 那奔跑的角马群,十分震撼。</h1> <h1> 继续赶路,我们来到这个地方——马拉河。试试运气,但愿能看到“天河之渡”。</h1> <h1> 我们到达河边,这里已经聚集了十多台车辆,后来陆陆续续又来了不少。看样子这里是动物们渡过马拉河的一个地点。<br>  河岸上有河马在晒太阳。</h1><h3><br></h3> <h1>  “獅”視眈眈。 一头狮子也埋伏在岸边。</h1> <h1> 马拉河里少不了鳄鱼。</h1> <h1>  我们看到河对岸的高坡上聚集了大约一百多匹斑马。看来它们是想渡河,我们的好运气会延续吗?<br>  这几匹斑马向河边走去,试图渡河。</h1><h3><br></h3> <h1>  试图渡河。</h1> <h1> 它们觉察到了什么?又调头往回跑。</h1> <h1> 导游又喊:“斑马过河了。”原来当我们都在关注这几匹斑马时,另一边有几匹斑马已经冲进马拉河,我们连忙调转镜头对准它们。</h1> <h1> 一匹斑马停在河当中,其它几匹都跑上了岸。发生了什么?它被鳄鱼咬住了?对,被鳄鱼咬住了。<br>  </h1> <h1> 而且岸上还有一头狮子在等着它呢,看来这匹可怜的斑马今天在劫难逃。</h1> <h1> 不过最直接的威胁还是鳄鱼。</h1> <h1>  生死搏斗。</h1> <h1>  死亡之吻。</h1> <h1>  逮住机会脱逃。</h1> <h1> 为了这段视频,我把小半截身子探出车窗,保持一个极别扭的姿势拍摄了约半个小时。拍完了回到座位上才感觉到腰疼,第二天才好了点儿。真是找虐啊。</h1> <h1> 安全上岸。<br> 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被鳄鱼咬住的部位。草皮上和马嘴巴上还有血。<br>  祝福这匹斑马赢得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br>  也感谢斑马、鳄鱼和狮子共同为我们奉献了一首精彩的《命运交响曲》。</h1> <h1> 回到国内已经五十天了,每当回看那些照片和视频资料时,心情总是不能平复。想得最多的是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到遥远的非洲亲眼看到了那些野生动物和壮观的大迁徙场面,拍到了对于我们来说十分珍贵的一些影视资料。<br> 这一趟旅行是避暑之旅么?不是,避暑不是我们的初衷;<br> 是Safari——狩猎之旅么?是的,这才是我们的目的。<br> 当然从过程看来,也是“找虐”之旅。<br> 找虐,各种虐,不过,值!<br>  找虐,各种虐,不过,我们愿意!<br>  <b>这里所有的照片都由马厚琳提供。</b><br> 完成于 2018年10月5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