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策划:关林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口述:赵长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执笔:曹文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稿整理:军迷JHW</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编排:军迷JHW</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插图:源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村址: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实事求是</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b></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编者按】读书使人明礼,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家庭都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细胞;每一个家族都是人类社会的一条枝蔓。家庭幸福了,家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昌盛。山河不移,流民似水。北关赵家逃荒迁徙的历史,是一个时期千千万万中国人生存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千百万中国人民苦难过去的历史浓缩……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传承家史,才能行稳致远,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拥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导 读</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引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赵家祖籍是山东青州府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闯关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在山西的四次迁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落户北关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土改时的地主成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七、被打成地主以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九、我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十、告诫后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引 子</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寻根问祖,追本溯源。</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有家,家家都有姓,有姓就有与姓氏联结而形成的家族。但非常遗憾,不少人对自己三代以上的家族历史却说不清楚。因此,追溯和认识家族的过往便成了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朴素的愿望。自己的血缘始祖与动迁本地的始祖是谁?自己的家族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先辈们在创业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和跌宕起伏?这些都是后辈们渴望了解的。我如今虽已耄耋年龄,然而,思维尚清,头脑还不糊涂,趁着身体还硬朗,记忆尚存,想把听老人们讲的以及自己记忆中有关我们赵家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讲一讲,也算寻根问祖吧!便于后辈们对前辈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敦促他们继承先辈遗志,发扬优良传统,勤劳致富,智慧致富,道德传家,光耀赵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山东省古青州府临朐县沂山)</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赵家祖籍是山东青州府的</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老家是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大关乡草山亭村。从现在的山东省地图来看,临朐县城往南有一条通往沂水的公路,大关乡就在这条公路线上,距临朐县城大约有四、五十里路。到了大关乡即可打问到草山亭。这里有座山叫蒙山。光听地名就知道老家肯定地处山区无疑。如此说来,这里一定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了。我的爷爷奶奶在世时经常讲,清朝光绪年间,老家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别说没饭吃,连水也喝不上。加上当年土匪猖獗,兵荒马乱,百姓既要忍饥挨饿,又要经常遭受兵匪骚扰,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心惊胆战,居无宁日。如果守在老家,结果不是被饿死冻死就是被渴死,或者被土匪杀戳。</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闯关东水路 烟台----大连)</b></h5> <h3><br></h3><h3> 有道是“人挪活,树挪死。”太爷爷赵清魁与太奶奶经过核计,决定带领全家出去逃荒,逃条活命。那时逃荒有两条路:一条是走水路,从莱州湾乘船,经烟台、威海至大连上岸,“闯关东”谋生。一条是走旱路,即从山东出发,向西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太爷爷选择了“闯关东”这条路。因为临朐县距莱州湾不远,乘船走水路,虽然有遭遇大风大浪袭击的风险,甚至被巨浪吞噬,但走水路到东北,路上费时少,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逃条活路。而如果走旱路逃荒到山西,那时没有火车可乘,全凭两条腿步行,时间至少需要一、两个月,饿不死也会因贫病相加死在路上。</h3><h3>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三、闯关东</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于是,太爷爷带着全家连同邻居30多人组成的逃荒大军,踏上了“闯关东”的征途。原想,到了关东,凭着全家的苦干,生活就会慢慢好起来。那知到了关东,东北的黑土地虽说不愁打下粮食,但当地人欺负外地人,不要说找块地落脚生根,就是讨口饭也很艰难。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人都还记得,剧中当地的关东人是如何刁难老朱家的。我们家当时也是那样。无奈,天不留人,全家人在那里仅仅生活了一年多,就再次踏上了举家迁徙的路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天大地大,何处是家?)</b></h5>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四、在山西的四</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次迁徙</span></font></b></h1>
时间可能是清末民初,全家人再一次一担两筐,从关外返回关内。
这一次,走的是旱路,身上没有分文,肚中饥肠辘辘,走一路讨一路,越过河北平原,攀过太行山峻岭,衣衫褴褛,步履蹒跚,白天讨饭,夜宿破庙,就这样走了一个多月,方才进入山西地界。<br><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山西太行山娘子关)</b></h5> <h3><br></h3><h3> 山西山多,人烟稀少,甚是荒凉。走不完的大山,道不尽的辛酸。到了山西古县的时候,就再也走不动了,只好在这里暂宿。在古县的什么地方住?老人们没有说清。只知道在这里的时候,男的给人家打短工,女的讨饭,艰难度日。古县地处太岳山区,旧时称岳阳。岳阳这地方水质不好,有“吃了岳阳山的水,粗了脖子细了腿”的说法。在这里住了半年多,吃不饱不用说,还有患上水土病致残的风险,无奈,全家人只好再次上路逃荒。<br></h3><h3><br></h3> <h3><br></h3><h3> 听当地人说,运城地区地面宽、水土好,于是全家人就从古县出发往南走,到了闻喜县。在闻喜落脚何地?老人们也没给我说清,只知道全家人住在一个破庙里,仍然是女的讨饭,男的打工。在这里全家人一共住了三年。后来,男的打工赚了点钱,置买了几亩地,又开荒整出了几亩薄田。那年头,无地无法生活。可是谁知有了几亩草地后,原来言明的开荒三年不交公粮,当地干部却不听政府的话,竟然强行要粮要款,不交粮交款,就不让种地。老人们给村里的头儿磕头作揖,好话说了几十箩,仍然无济于事。因为实在活不下去,只好又一次举家逃荒。<br></h3><h3><br></h3> <h3><br></h3><h3><font color="#010101">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有美酒,几家流落在外头”。
天苍苍,地茫茫,望断天涯,何处是家乡?
就在全家人绝望之际,老人们无意中打听到,襄陵县二区的上北戌村有山东老乡。于是,举家从闻喜便逃到了上北戌投靠了老乡。到了上北戌,仍然住在破庙里,这里成了全家人的栖身之处,陪伴全家人的是庙里的泥塑神像,煞是阴森恐怖。依靠什么生活?女的仍然是讨饭,男的农忙时给人家打工,农闲时上山杀荆条编筐子养虫或者卖筐子赚点零花钱。就这样全家在上北戌住了五年。</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破庙栖身)</b></h5> <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这里需要交待一下,从山东到关东,再到山西的古县、闻喜等地,直到最后流落襄汾县上北戌村时,全家人口已增至20多口。太爷爷生育有三子,老大叫连壁、老二叫连臣、老三叫连禧。三兄弟中有两个未成家,唯只有老大成家且生育三子,分别叫来清、来明、来亮。来明是我爷爷,生育有四子,分别叫志学、志道、志成、志仁。我父亲叫志学,生育有我们兄弟三人,我叫长顺、老二叫长安、老三叫新安。
最后一次,是落脚到今山西省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原因是全家在上北戌生活的时候,爷爷曾在北关村绐一户关姓人家扛长工。正是因了这个缘故,我们家最后定居到了北关村,从此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悲惨生涯。</font></h3><div><h3></h3></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时山东民居茅草房)</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五、落户北关村</font></b></h1><h3><br></h3><h3> 爷爷在北关村扛长工,那时候叫“停活”。爷爷是个实在人,干活卖力气,能为东家操心,东家对他格外赏识。后来东家对他说,你们家不如搬到北关住下,就凭你们那么多家劳力,只要好好干,在这里置上几亩地,再搞些副业,盖几间房屋,要不了几年就可以发起来。爷爷觉得东家说的在理,于是,就动员全家搬到了北关村,时间可能在民国十几至二十年间。</h3><h3> 初到北关村,全家住在南门口的寺院里。寺院里蒿草长得一人多高,一片荒凉景象。兔子乱窜,恶狼在荒草中隐身,长虫(蛇)时不时会爬进住房。每到深夜,还不时传来呜……呜……的狼嚎声,吓得孩子们钻进被窝不敢出声儿,全家人就生活在这种凄凉恐怖的环境中。</h3><h3> 寺庙不是久住之地。后来有一家要卖他的宅基地,爷爷就把这块地方买下了,全家人动手盖了四间低矮的茅草房,算是有了自家的房屋院落,结束了十多年来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h3><h3> 再说买地。土地是庄户人的命根子,没有自己的土地,光凭给人家打工,最多也就混个肚子不饿,难以发家致富。于是,爷爷谋划着为家里置几亩地。当时,北关村人少地多,加之到了民国二十几年间,传闻红军就要过来了,不明就里的村民人心慌慌,都无心种地了。到了民国廿五年(1936年),红军真的过来了,一年之后,日本人也来了,社会动荡不安。那时,北关村人均土地十五亩之多,因为政府是按土地的多少要粮要款,不管你种的好坏,一律按田地亩数索要银子,没银子就把人捆到庙里,吊起来狠打。挨打的人受不了,只好卖土地,一亩地最多卖一斗麦子,甚至五升麦子就可买到一亩地。当时,全家有男劳力五个,女劳力五个,辅助劳力还有七人。凭着卖苦力积攒了少量银子,爷爷把这些银子都用到了置地上,不到五年,就买下了一百多亩地。有了这么多土地,爷爷还不满足,因为这时候全家已有25口人,兄弟们没有分家,成为村里的大户人家。按人均计算,土地并不多。爷爷就下狠心继续买地。没有粮食买地就到上北戍借高利贷,借一斗还二斗半,当时有这样的说法:“一斗二斗半,四斗刚一石(担)”。息钱是“驴打滚”,即利滚息,息滚利。我爷爷这人,脾气很倔,人很要强,宁肯全家人受饿,也要按时给人家还贷。靠着他的执著坚强,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就还了45石(担)麦子的高利贷,而这个时候置下的土地已经达到了280多亩。生活上全家人是很节俭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农忙时吃干的,农闲时喝稀的,细粮更舍不得吃,用一斗细粮换二斗粗粮,粗细粮搭配着吃。说到穿衣,就更不讲究了,用爷爷奶奶的话来说,庄户人不讲穿戴,只要不露身子就行了。我们全家人是从艰难窝里过来的,懂得粮食来之易,银钱来之不易,洒一粒米都是心痛的,花一文钱都是经过再三掂量的。家里那点财富是用血汗换来的,是从牙缝儿里省出来的。土改斗争时,他们翻箱倒柜,在我们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找不出来。<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六、土改时的地主成份</font></b></h1><h3><br></h3><h3> 1947年土改时,我家被定为地主成份。</h3><h3> 定成地主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多,当时已有280多亩地。其实土改前父亲辈兄弟四人已分家,每家按人口平均也就是十来亩地,还达不到当时全村的人均土地亩数。二是雇过长工与短工。</h3><h3> 解放前,虽然我们这个大家庭千辛万苦置下280多亩土地,不过,由于我家人多劳力多,完全可以自耕自种,其实是不用雇长工的。那为什么还是雇拥了长工呢?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h3><h3> 我爷爷是个吃过苦、受过罪的老一辈人,从小心底善良,凡事,只要人家求到自己跟前,总想帮衬一把、拉扯一下。</h3><h3> 话说当年有个从山里下来的姓李的小伙子,这娃虽说年轻,但腿有毛病,一瘸一跛的,一步只能走二、三寸,干活时稍微多点就喊腿痛。他一来到我家后就死活不走了。这个小伙子有兄弟2人,他哥连自己的媳妇都养活不了,更别说养活他了。那时他对我爷爷说,你家四个儿子,你就当五个儿子吧,咱们都是山东人,看在老乡的面上,你把我留下吧,我能干些轻活,不要工钱,只要绐口饭吃就行。爷爷觉得孩子挺可怜的,出于痛情,又念在山东老乡的份儿上就留下了他。不过爷爷说了,既然给我家干活,就得给你工钱,一年三大石麦子,你不要工钱的话就走人,我家不能白用人。就这样,他在我家住下了,第二年,我二爸还给他找了个媳妇。他和这个媳妇在我家住了一年,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俩人离婚了。</h3><h3> 不久,八路军来了,我们这一带开始了土改。这个李姓小伙子当上了农会主席,掌握了土改斗争的大权。要说吧他对我家不感恩也就算了,可是他说我家剥削了他。唉,你看这事闹的。其实吧,现在回想起这些,说实话,也不能全怪这孩子。那年月,形势就那么个形势,全国各地都在斗争地主富农,在当时大风大浪的环境中,他也只能随着潮流斗地主。</h3><h3> 说起我家的地主成份,我还想说说王叔。王叔也是山东人,并且和我爸还是结拜兄弟。解放前,王叔犯过命案,曾经不小心一耙勾把自己的三弟打死了。当时的旧政府到处抓他,他的母亲还说抓住他了也要用耙勾把他这个不孝子打死。所以他很害怕,就躲在我家院里。当年为了搭救王叔,我爷爷还在襄陵县政府花了五石麦,旧政府才不抓他了。说起来我家也是有恩于他的。土改时王叔当了农会副主席,但有些事儿办的并不合我们家的心意。当然,这也是当时的大形势使然,不能全怪王叔。事情原委是这样的,在我们北关村的西南角原来有几块庙地,可是后来经过我家老人们的辛苦劳作,把五块地并成了一大块好地。恰巧那年的麦子长得特别好。王叔就想要这块麦地。当时王叔其实也不想白要我家这块地,他对我父亲说了,你把这块地给了我,我求人家给你定个下中农。我爸考虑了几天觉得不合适,没有同意。结果当天夜里农会开会,我家就被定成了地主成份。</h3><h3> 当年我们家对李姓小伙子和王叔的做法很不理解,觉得他们做得不尽人情。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回头想想,也不怪人家。其实当初要是把那块地绐了王叔,未必不是一桩好事。土地亩数减少了,再通过王叔他们的运作,说不定还真能把我家的成份定低点。</h3><h3> 当然,历史就是历史,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苛求我们的先辈。毕竟每一块土地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br></h3><h3> 再说了,斗地主,分田地,是当时的大气候,大形势。尽管我家的地不是强取豪夺得来的,但土地多终归是实情。不分掉地主富农的土地,没土地的人怎么活?因此,虽说我家280亩土地来路正当,但在当时情况下被划成地主成份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只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个地主成份儿,竟然给我们这个从没有好过了一天的本份人家,带来了如此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苦难。</h3><h3> 另外还有两个短工,一个是老申,他在我家只干了两个月;另一个是张兰娃,他在我家干了四个月。他还种着他自家的四十多亩地。兰娃就不认为我家剥削过他。“四清”时,工作队要他批斗我爸我妈,兰娃说了,我不能昧良心,赵家对我不错,人家赵家本身就人强马壮的,我家的地耕种不过来的时候,人家还帮过我。我们那是互帮互助,根本不是剥削。<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七、被打成地主之后</font></b></h1><h3><br></h3><h3> 既然划成了地主成份,就要被斗争。</h3><h3> 当时我家是爷爷当家,挨斗最厉害的当然是爷爷。奶奶、我爸、我妈也被陪着挨斗。斗争后,土地被分了,牲口被分了,房屋也被分了,全家人被扫地出门。只留下几亩土地,还有几间房屋, 全家人挤在一起。</h3><h3> 土改运动很快就过去。大人们心想应该能过上几年安然日子了。然而,接着就是统购统销、农业合作社,土地和生产资料都归了集体。因为爸爸妈妈都戴着地主分子的帽子,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天天斗、月月斗、年年斗,我爸我妈可真没少挨过斗。他们戴过纸帽子、挂过牌子,被责令跪下遭受批斗。扫过大街,担过茅子,干重活记低工分,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一顶地主成份帽子,压了我们整整四代人。爷爷辈、父亲辈、我们这辈,还有我的儿子辈,都蒙受了冤屈。入党入团没有份,外出工作没有份,参军不可能,就连孩子们上学也遭受了歧视,即使考上也进不了校门。那个年代,极左盛行,还诛连了我家的所有亲戚,影响了他们子女的前途。</h3><h3> 我亲眼看到过父母挨批挨斗。因此那时候我常常想,一个从山东逃荒要饭的穷苦人家,靠着全家人的勤劳吃苦和省吃俭用,置办了二百多亩土地,生活并不富裕却要挨批挨斗。我心里怎么也不想通。但敢想却不敢说,因为说出来肯定会被批斗。因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夜深人静时,我常常这样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太傻了,假如你们把辛勤劳动打下的粮食都好吃好喝了;假如你们把赚下的钱都花了;假如你们不买那二百多亩地,咱们家肯定不会被定为地主成份,不会戴地主帽子,你们也肯定不会挨批挨斗。你们何苦呢?!</h3><h3>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假如。<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八、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font></b></h1><h3><br></h3><h3>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结束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极左时代,先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家家有了自主经营的土地,粮食打得多了,解决了温饱问题。接着,邓小平从政治上解放生产力,为全国的地富反坏右摘掉了帽子,戴在全家人头上的地主帽子卸掉了,恢复了公民身份,人人都平等了。我和长安兄弟们的手艺也能施展了。靠着手艺和承包地,全家人生活步入了小康。现在每天吃的喝的穿的,比过去的地主富农都好得多。种地不但不交公粮,还享受补贴。看病享受合作医疗,住院治病还能报销。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还享受几十元的养老保险。改革开放,还给后辈们带来很多好处,上学与参加工作再不受成份限制,靠着孩子们的勤奋好学,我们赵家先后有五人考上大学,有五人在外工作。如今,我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我从内心里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现在的政策好,社会真好!<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九、我的一生</font></b></h1><h3><br></h3><h3> 我出生于1934年,出生地在北关村。</h3><h3> 1938年,我虚岁五岁时,日本鬼子就来了,因此我的童年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由于战乱,我不能进学校读书。每天跟着大人在地里干活,一听说“日本人来了”,就往西山里躲、跑。后来在南辛店上了两年学,因家里缺劳力,父亲便让我辍学回家种地。我这一生的苦乐年华,甜少苦多。没有上学的机会,让我遗憾了一辈子。</h3><h3> 但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要养家糊口,需要有本领,需要学会一种或多种手艺。1948年,我跟二爸学织布到了关村、吴村一带,两年多的织布生涯里,我常常是三更睡五更起,尽管如此却也挣不下几个钱。有一年我妈病了,我妈到关村向我二爸讨五升麦子,二爸没有,我爸空手而走,眼中噙着泪花,我心里非常难受。由于织布挣不下钱,我就回到北关,又去跟父亲和三爸到河南观音堂卖铜器,还到过陕西。但是走东闯西卖铜器,也没挣下几个钱。于是,放弃做铜器生意,来到西贾村我姥姥家。我这个人见啥爱啥,在姥姥家正赶上村里排戏演节目,我就学会了拉板胡,闲暇时拉一拉板胡,也好自娱自乐。在西贾住了二三年,1956年回到北关村,去干地里活儿。人常说,“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犁楼锄耙割麦扬场,样样活计我都精通,可以说是个“全把式”。</h3><h3> 上面说的是务农,再说说务工的事儿。</h3><h3> 1958年秋天大闹钢铁,村里组织青年到西山背矿石,我也参加了。但是,当我走到北吝村时,“八一社”的书记闫世才把我挡住了。原来是他听村里人说我心灵手巧,是个务工的人才。闫世才对我说:“我已给带队的李金柱讲了,你不要去背矿石了,到加工厂报到去吧。”到了加工厂,人家分配我打铁。人常说,“打铁先得本身硬”,这话一点不假。打铁的人,一是要有好身体能吃得苦,二是要肯钻研善学习,这样才能很快掌握打铁的技术。当时我二十四、五岁,身强力壮,抡起铁锤一口气能打百十锤。我的眼力好,瞅住烧得通红的铁锭,打得又准又稳。如果说抡锤全凭力气的话,掌锨可就是技术活了,凭着自己的钻研,我很快就学会了掌锨,后来还成了师傅。三个月后,我就学会了很多手艺活。这时,东家叫,西家喊,人家都知道我啥活儿都会干,能者多劳,因此我比谁都忙。</h3><h3> 打铁出了名以后,我觉得似乎成了香饽饽,哪里有紧活就把我调到哪里。有一次,钢厂打电话,要面粉厂在五天内送两万斤面粉,还说送不够两万斤面粉,要厂长提头来见,这可让厂长犯了难。支部书记闫世才说,赶快把赵长顺叫来,让他到面粉厂磨面。奉命来到面粉厂后,经过仔细琢磨,我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加班加点,二是维护好磨面机,让机器不出故障,白天晚上连轴转。采取的两条措施果然管用,面粉厂从原来的一天一夜磨七八百斤,一下子提高了三四倍。我到面粉厂后,第一夜磨了两千多斤,第二夜把厂里四盘磨全运转起来,磨了三千多斤,第四夜就磨到五千余斤,到了第五夜就达到了七千斤以上。按时将两万斤面粉送到了钢厂。面粉厂开会时,厂长直夸我立了大功,是头等模范。</h3><h3> 后来,加工厂分开了,厂长就把我分到了北贾加工厂。加工厂要抽一个人到福寿村南“七一渠”大坝上修车子。修车子要使用钢珠,但是,当时钢珠很紧缺。厂里知道我会打铁,就让我制造钢珠。我从来没造过钢珠,有点犯难。可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拿起一个废旧的钢珠,用心琢磨起来。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钢珠的制作诀窍,三天就造出了钢珠,解决了筑坝修车缺钢珠的困难,保证了大坝工程的顺利进展。带工的大队干部再次表扬了我,赞扬我是第一模范。</h3><h3> 再说说咱们北关村开挖“社教渠”架天桥的事情。咱北关缺水,要使旱地变水田,就需要开挖水渠。当时经大队研究,决定在村北挖一条渠,把“七一渠”的水引过来。当时正在搞“社教”,就把这条渠命名为“社教渠”。“社教渠”深四丈,宽六丈有余。从下边往上扔一锨土,要打五六节。既费力气,又耗时间。挖渠进展很慢。当时我也在渠上干活。看到社员们干活虽然很辛苦,但工程进展却很慢,于是就琢磨了起来。我从杠杆力学省力原理出发,建议在渠上架个“天桥”,再造个简易杠杆,把挖出来的土装进筐子,用杠杆把土筐从渠底一下子就送到了渠坝上。工作组与大队干部采纳了我的建议,果然干活既省时又省力,挖渠速度大大加快。工作组和大队干部虽然表扬了我,但因为是地主子女,我却不能被评为模范。</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觉得我这一生,也算为社会做了点贡献,但我感到最自豪的却是,在南辛店公社机械厂干的10年。我是1971年进的公社机械厂。机械厂用的大都是能人,在那个事事讲成份的年代,我这个出身地主家庭的人能在那里工作,心里还是很滋润的。在机械厂我先后干过锻工、木工、泥瓦工、修理工、钉掌工、焊工等等。可以说,当时机械厂的技术活,没有一样我不会干的,没有一样我没干过。在机械厂,我一干就是10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和北许神管俩人制造的“柴油机长腿”。啥叫“柴油机长腿”?我简单的介绍一下。集体化时,每年在麦场上,社员们都是套上牲口拉碌碡碾麦。五黄六月,骄阳似火,头顶烈日炙烤,脚下足蒸暑土,很苦很累,碾麦又很慢。打场是每年最熬人的活计。因碾场时间很紧,遇到下雨,常常会使麦子因雨淋而发霉。那时,已经有了柴油机,我就想用柴油机碾麦,但柴油机不会跑。我思考着,怎么才能让柴油机在麦场上跑动呢?经过几天设计,利用晚上时间,我在家里画了个图。图是这样画的,给柴油机裝上轮子,又用传动轴把柴油机和轮子连接起来,经和神管商讨并改进,长腿柴油机就这样造了出来,并在打麦场上拉着碌碡跑了起来,碾麦速度大大提高,受到了公社书记的赞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那时,南辛店公社要办煤矿,我还被抽去挖过煤。我们在闫家河为公社开了个窑口,公社领导要我大胆干。但是干了三年,因为当时煤不好卖,连年不赚钱,后来让个人承包,因人事不合,我没包。</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没包煤矿不后悔,我开了个青石口,干了五年打石头的营生,每年能赚一两万块钱。后来,因政策原因,停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的一生是手艺人的一生,我有一颗好奇心,有一股子钻劲儿,我还干过用青砖圈窑的泥瓦工。</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手艺,村里谁家叫我,我就去给人家帮忙。应该说,我的人气指数还是很高的。</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以上说了这么多,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而是想给后辈们留个怎样做人做事的念想。几十年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靠的都是人生的智慧。我觉得无论在那个阶段,我们都存在着如何做人、怎样做事的问题。做人并不意味着你出生之后就一定能成为人,而是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的。做人首先要做事,没有所做的事,就谈不到怎样做人。做人涉及到道理,做事涉及到技巧。做人是大智慧,做事为小智慧。大智慧,小智慧,一个也缺不了。做人还得有“三心”,即爱心、孝心、感恩心,这“三心”同样是一个也不能少的。 </span><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line-height: 1.8;"><font color="#ed2308">(海晏河清,安享太平)</font></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十、告诫后代</font></b></h1><h3><br></h3><h3> 按照老人们断断续续讲的,就我本人能回忆起来的,就说到这里。但我意犹未尽,还想仿效前人立家训家规的做法,给后辈们留个家训。</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010101">堂堂正正做人,努力做到十要</font></b></h1><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一要刻苦读书,做有学问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二要勤劳肯干,做能吃苦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三要省吃俭用,做会理财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四要掌握技术,做肯创新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五要与人为善,做有道德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六要诚实守信,做讲义气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七要循规蹈距,做有修养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八要孝老爱亲,做有爱心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九要知恩感恩,做有良心的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十要与时俱进,做识时务的人。</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完)</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编者军迷JHW10月7日于长治老顶山)</b></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点击关注,浏览其余文章】</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