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羽先生(1921-2007),原名兆祥,晚号羽翁,江苏南京人。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先生出生于金陵世家,9岁师从湖南名家李栖云学习书法、篆刻,16 岁得吴昌硕弟子金铁芝亲授,24岁拜西泠印社创始人王褆为师,苦习大、小二篆,得窥浙派篆刻门径。 今天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参观了“飞鸿一羽 兰楼遗珍--王一羽书法篆刻作品暨藏品纪念展。开幕式上,来了很多文化艺术界的人,大家在纪念展上相遇,彼此握手交流,相谈甚欢。 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有很多大腕都来参观,既是展品珍贵,更是对王一羽老先生的尊重、怀念和纪念。 书法、篆刻界的名士大家也在展览会上合影留念。
王一羽先生,书法四体兼备,篆擅金文,多以古玺、钟鼎文入印。1987年与武中奇、陈大羽等共同创立南京印社,同时创办南京业余书法篆刻学校,担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培育英才,对江苏书法篆刻的普及和发展贡献巨大,居功至伟。 王老先生在南京市博物馆工作的三十年中,为文博事业的发展倾心尽力,在文物鉴定和藏品征集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李鸿章印”田黄印,出自祖传。 邵大亨制 鱼化龙壶 这把紫砂壶出自名家,至今全国只有二把了,其中一把壶比较小,尤以此壶珍贵。 研究金石篆刻的专家学者也借此难得的机会,到这里来拍照、观赏实物。 这幅作品是南艺董惠宁教授早年淘到的王老的字,董教授说:“后拿给他看,王老哈哈大笑,说是气功热时体委人找他写的!称是他盛期的精品!在收藏领域从王老中学到不少东西!”。
董教授也是一位篆刻、书法和收藏家,王老健在时,多次当面向王老讨教, 他在回忆中这样写道“王老也是南京印社的老社长,早年也聆听过他的教诲!书印虽不是学他的,但收藏绝对得益于他,早年淘到一方清代老田黄,因不是典型的黄色,多遭疑义,最后是王老一锤定音——真!随信心大增,走上收藏之路。王老的个展开幕前,《印说》编委开会还通知大家去!惜明日有课,只能改日啦! ”。 许多书画篆刻收藏的大腕也来交流鉴赏,这是王老的女儿王吉鸣女士在向参加开幕式的各方来宾介绍王老的收藏。 这几幅国画,都是当年在国内外极负盛名的国画大师赠送王老的作品。 陈卫平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功底的书法大家,早年曾多次到王老先生的府上学习交流,他在回忆王老先生的文中说“王一羽先生生前對我教益頗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電力部門打工,一羽先生的夫人是我們單位衛生所的醫生。由於此,我得以向王老請教,他家住莫愁路侯家橋路口的一個院子里,王老的書房在二樓,布置的十分雅致,我也是從那時起知道什麼是文人的書齋。先生對我的書法作品和篆刻很不以為然,對我說,字可以寫寫,章就不要刻了。要刻也可以,必須従頭來,臨刻漢印兩千方,說文解字全書抄十遍。這兩項任務至今我都沒完成。字我還在寫,章也還在刻,不斷臨摹。但說文解字全書一遍也沒抄完。所以叫學藝不精。後來我還不時向王老請教過,談的東西很多,範圍也廣,但主要是書法篆刻。有八個字我是終生記住了,多看少寫,章嚴刀峭。”。
陈老师是我们的书法老师,在展览会开幕时遇到老师,赶紧与老师在展览馆里合影留念。 先生弱冠以来,应各方所请,作书、篆刻治印无数,却从不以此为谋利,高风亮节令人钦佩。 王老收藏的董其昌的条幅 王老先生的的家人故旧在交谈,回忆起老人的为人、作品及收藏,无不伸出大拇指。 当年在王老伯父家长玩时,就见过这些藏品,还坐在桌边相谈甚欢,如今睹物思人,令人不禁唏嘘。 王老的“右笔左刀”名震金陵,这是王老当年所刻众多印的印谱(展出的是极少的)。 这方砚大有讲究,很珍贵。 先生青年时代因患类风湿关节炎,行动不便,长年拄杖,是以双手灵活,腕力过人,其作书惯用右手,刻印则一律左手,人称“左刀右笔”,名震金陵。 王老先生的一生,不仅以其浑朴雄健的印风和书风享享誉艺坛,而且一生经手书画、陶瓷、家具、杂件等古器物无数,身后留下的藏品颇为丰富,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