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悠悠岁月</h3><h3><br></h3><h3> 今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的五十周年。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一样,改变了中国和当代知青的命运。十年间,全国有一千七百多万知识青年,从城市厂矿走向农村,草原牧区,边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不做温室里的花朵,勇做暴风雨中的雄鹰,锻炼了身体,锻炼了思想,学会了干活,学会了做人。历尽千辛万苦,不怕严寒酷暑,不怕流血牺牲,为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普写了当代最为辉煌的知青战歌!知青见证了祖国发展,奠定了祖国的未来。知青是历史产物,知青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知青精神永存!她将激励后人,树立坚强意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勇往之前,为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知青运动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历史史册!。</h3> <h3> 永不消逝的彩虹 (一)</h3><h3><br></h3><h3>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不经历寒霜,怎能感受阳光的温暖。人生的旅途告诉我们,经历了多少,方能感悟多少。付出多少,方能回报多少。经历是机缘,是磨炼,是财富。回首五十年前,那埸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一代热血青年别无选择的经历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留下了奋力前行的深深足迹。"老三届”同学永远都不会忘记,自由翱翔在祖国的蓝天碧野,走进了纷繁复杂的社会,迈出了人生最为可喜、同时也是最为艰辛的一步。我们是海燕,我们是雄鹰,搏击长空,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经历了狂风暴雨的冼礼。经过了严寒酷暑的沐浴。我们经历了离开家门的生活坎坷,由于无知我们也饱尝了,工作上的挫折,甚至失败的痛苦,但是困难没有压倒我们,我们有坚强的毅志,我们胜利了,我们也尽享了成功的喜悦。实践使我们见识了人间百态,品尝了人间百味,领略了人间冷暖。我们感谢那个特殊年代,互相认识了彼此,我们懂了,我们会了,我们值了,我们为有知青的经历,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在热烈庆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回首当年的知青,现已到古稀之年,或将近古稀,我们顶上的青絲也摧成白发,我们原本靓丽的容颜,如今以沟壑累累,雕刻着无尽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留下的斑痕,但是我们无怨无悔,我们终能在有生之年,相聚在一起,尽情举杯欢呼歌唱,倾诉离别之情,真乃人生之大兴,此生无憾!回故地重游,见景生情,感慨万千!我们焉能忘记校园时代点点滴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友谊和农村我们第二故乡对我们的友好深情。我们思绪万千,心意绵绵,犹春梦一样,游回到五十年前的下乡始末。旧影旧貌,历历再目,重现眼前挥之不去,令人想往,回味无穷……。</h3><h3> 一九六八年暑假,是我在学生时代渡过的最后一个假期。八月下旬,离九月一日开学还有几天了,我和几个同学正在灯光球场打兰球,忽传来学校的紧急通知,矿中学生全部下乡到农村落户,即刻报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部署,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幂。在这之前,矿中已有少数同学,提前下到了克旗牧区。这次下乡地点在赤峰县和林西县,通过局矿广播站的不断宣传发动,同学们都涌跃报名,一九六八年九月五日,第一批同学近百人下到了安庆沟公社。有五十三人分到了元茂隆大队,其他同学分到了黄姑屯大队。我们是平庄矿中第二批下乡的同学,和第一批走相差十一天,安置地也归赤峰县管的太平地乡。(公社)太平地乡是赤峰县东八乡比较富裕的乡,土地面积大,山地少,洼地多,洼地都是方块田,有沟渠全部实现林网化。四、六酱坊地最出名,农林部林网化会议,曾在太平地现場召开,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到太平地乡酱坊地大队实地参观,还发表了演讲。这次我们下乡安置点在六分地大队,三分地大队和兴隆坡大队,知青有一百多人。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六日那天早上,(正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牺牲的日子)局汽车队派解放牌大卡来元宝山,接我们到平庄矿中集合,按照计划好的名单,一个大队青年点的坐同一个车,装好行裹、箱子和脸盆,也没人讲话欢送,乱糟糟的一片,汽车匆匆忙忙向赤峰驶去,目的地一一赤峰县委大院。上午十点左右到了赤峰县委,每个同学都拿不少东西,不能离开,在原地坐下聆听县长赵文生讲话……。讲话时间很短,这是当时必走程序,没有戴花,也没发纪念品。随着下乡运动成为常态,不再到县里受领导检阅,竞直从当地直接开向安置点,简化了程序,提高了效率,节约了资金,拼弃了形式主义。中午十分,车队顺利的到达了太平地公社。受到了公社干部、当地社员和小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公社党委书记郭洪元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演讲时间很长,讲的很吸引人,让人振奋。中午公社摆盛宴款待知青,每桌八个碟子四个碗,餐厅香味四溢。我们饿的正慌,恨不得马上就吃一口,没等菜上全,大家就狼吞虎咽吃起来,真香太可口了,尤其是那大碗红烧肉做的,色香味俱全,材料是用猪的五花肉做的,刀工精细,每片肉均切成二寸长,四、五毫米厚,烹饪后略呈金黄色,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劲道,肥香而不腻。大厨手艺上乘,那红烧肉的滋味,令我至今还时常回味,感觉以后再也没有吃上,那么好的红燒肉了……。</h3> <h3> 永不消逝的彩虹 (二)</h3><h3><br></h3><h3> 太平地公社位于赤峰县东部,幅源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赤峰县东部最富有的公社。下属太平地、酱坊地、三分地、四分地、六分地、五十家子、哈拉木头、大北海、老公营子、湛家窝铺、兴隆坡十一个大队,公社还有小煤矿叫东元宝山煤矿(因在煤矿东面平地突起一座山,远看象元宝而得名),八十年代把大北海、兴隆坡、老公营子、湛家窝铺四个大队划归元宝山区。太平地公社现在还有七个大队,面积几乎比我们下乡时少了一半。原太平地公社(乡),是赤峰县,最先安置城里下乡青年的公社。早在一九六五年九月,就接收了来自赤峰、元宝山两地的男女下乡青年二十多人,安置在公社最富裕的大队一一酱坊地大队。大队盖了两栋、每栋五间北面带走廊的知青宿舍,有厨房,院内安了压水井,门前还有菜园,可自由种植,我去过两次青年点在那吃过饭,我三哥就下乡在酱坊地大队,他下乡时刚满十五岁,他那时听了公社书记郭洪元到矿上的宣传,说太平地乡怎么怎么好,苹果碰脑袋,农业生产机械化等等,很有吸引力。他们下乡时的生活条件还很优越,头一回搞,都争取努力做到最好,做个典型,总之比我们下乡时条件好多了,酱坊地大队已安置了知青,这次没有安置知青的任务。公社把安置知青的任务分给了六分地、三分地、大北海和兴隆坡四个大队。平庄、元宝山和赤峰三地的同学有五十多人,其中矿中同学占了三十八人。六分地大队,位处太平地公社最东边,距离公社八里地,原来是乡政府所在地,后来乡政府移到太平地大队,由此改名太平地公社。六分地大队,是太平地公社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的大队。大队下有六个小队,队与队互相接连,东西南北呈正方形,总面积有一平方公里以上,大队部正好在六个小队中央,前面对国道。大队院不大,内有一趟办公室,还有一个露天俱乐部,放映电影、演节目、开大会都在这里,放映电影只能在天黑以后,演的都是样板戏,有时放映到夜晚两点,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那个时代文化生活匮乏,村里还没通电,农民家里没有收音机,更谈不到有电视机,九十年代后农村才普及了电视。</h3><h3>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六日下午,在公社举办的迎接宴席结束后,车队兵分四路,分别开向六分地、三分地、大北海和兴隆坡大队。往六分地去的有两辆车,汽车一直开到大队院门前,大队和各小队的领导都在外面迎接,各小队同时出了一辆大马车接站,他们在大队早以等候多时了。见面后,大队书记和大队长分别作了放眼当前,展望未来的讲话,然后各奔各小队。我们十名知青分到四小队,有来自赤峰二中高三的王玉霞,四中高二的宋夕霞和高一的单宗玲三名女同学,来自平庄矿中的男同学有七人,这七人中,有四人家住平庄、西露天矿。三年二班王凤义,二年二班高新利家在西露天,二年一班闫建华,二年四班彭先进的家在平庄。家在元宝山的有二年二班许山,二年三班庞志善,二年四班的姚金山。意外的是在我们四队安排一个赤峰二中的老师,他的名叫王继先,其他小队没有老师。不知为什么?</h3><h3> 王老师在我们小队干了两个月,看青年点稳定以后就回去了。我们四队的老队长和我一家子,也姓庞,五十多岁了,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对我们知青可好了,去小队的头天晚上,专门杀了一口肥猪,宰了一只羊为我们接风。猪肉炖宽粉条子,再放上大豆腐块,羊肉窜了一大锅,还蒸了一锅大黄米切糕,又粘又劲道。队委会的干部们依次和我们轮番碰盅,太高兴了!大家都喝高了,迷迷糊糊、香香甜甜的睡到第二天天明。知识青年初到,国家给每个人六百元安家费还没发到公社,也来不及盖新房,小队就在粉房附近临时给我们腾出四间房,三名女同学住东间,七名男同学住西两间一一套间,走一个门,中间一间是厨房,厨房的大锅台上,有一口十二印大锅,看着特别大,锅台后面贴墙处,有一个用坯和高粱秸搭的碗橱,没有帘遮挡,有一口大水缸。一个风匣,。风匣始终没用过,没燒过煤,烧饭菜时,全用小队的玉米秸。小队在我们没到之前,巳给每人买了方板锹、锄头和镰刀。去农村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到离村最近的地收割黍子,小组长王守河领队,把头是又能干,技术又高的王井友,一人把两根垄,把头首先开镰,冲在最前面,后面人紧跟,组长再后面,边干边检查质量。他先示范教我们怎么挥镰。知青高新利自恃年轻有力,头也不回,腰也不抬,速度更快超过了王把头,他割一把扔地下一把,不到一米远一把,扔的满地都是,好似长蛇阵,组长王守河见了,笑着高喊大利!大利!大利!歇一会!高新利以为表扬他,哪管这些,一边擦汗,头也不抬,继续血手飞镰式往前冲!王守河只好给高新利擦屁股,把他扔零散地的黍子往一起放,逗的社员哄堂大笑。高新利割到地头,伸直腰一看,抢了第一名,落下别人一大截,很德意。当听到大家哈哈大笑时,仔细一看,立刻傻了眼,脸涨得通红,马上返回照着大家的作法,往堆上放。七一年回矿后,我写了一篇通讯,报导了初到农村干活时出的笑话,在矿广播站广播一个星期,还登了平庄矿工报。</h3><h3> 我下乡农村三年,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过程中,学会了很多从来没有看过,也没有干过的活,不下几十种。种地、点种、挼粪、压垅、 点化肥、扶犁、搒地、割地、打埸、铡草、起圈、倒粪、拖坯、打墙、赶牛马车、盖房子、打吃水井、打农机井、打石头、修大灌渠、修水库等等。也出过两次亊,全有惊无险,教训深刻,永远不忘。这两次都发生在一九六九年。第一件事发生在六九年清明时节,队长安排我一个人出村拖地,给我一个枣红马,一个大拖耙,拖耙上放一块大石头,工作要求是,把拖拉机翻过的地,上面的土块,拖碎拖平,为开犁前做好准备。那是个刚出生二年的小母马,没上过套拉过车,脾气特别温顺,非常听活,洼地离小队七、八里远,我常骑着它到地头,干活时不骑,牵着在田走,收工后再骑着回小队,一天基本能拖二百亩地,先在洼地拖了八九天,完了再回头拖离家近的山坡地。记得最后一天拖六分地小学校南面的一块地,学校建在六分地大队北梁上,学校有两栋土房,朝南横向一排,教室和办公室在一起,有一间房放张乒乓球台,教室前面有一个篮球场,条件简陋。快到收工时间了,口渴难耐,我把马放在原地去学校找水喝,正好碰上小学陈校长,他领我到他办公室,喝完水后,陈校长要求我跟他打一会乒乓球,他说让我教他两手。我很高兴答应了,乐不思蜀把马放在地上的亊忘的一干二淨。玩了有二十多分钟,突然想起马还在地里,放下球拍出门一看,马不见了,我赶紧往地里跑,东张西望也不见马的踪影,我害怕的汗毛都竖起来,心呯呯急跳,怕马乱跑把人伤着,那要出大亊的,好在农村人少,我顺着马拉拖耙的痕迹从后追,过了一个小桥我发现马朝小队去的痕迹。我呼哧带喘使劲往小队马棚跑,不出所料马真的自己找到家,正在槽子吃草,是饲养员发现后给马御了拖耙,牵进马棚,我的心终于平静下来,总算没出亊,想起后怕,从中也吸取了教训。</h3><h3> 第二件事更为严重,不可预料,险些丧命。事情是这样的,知青下乡时,国家给每人六百元安家费,第一年,粮、油、布票、棉花、线票等,还按城市待遇供应。不一样的是,知青每人每月口粮定量五十斤,除了细粮面、大米按定量,其余全给小米,没有玉米面和其它杂粮,第二年就和农民一样从小队分粮,國家粮库设在安庆沟公社,太平地公社没有国家粮库,交公粮必须往安庆沟粮库送,有城镇户口吃供应粮的也只能上安庆沟买。那时我们各队的知识青年,每个月都上安庆沟粮库买一次粮油,男知青轮流去,女知青不去。六九年六月轮着我和王凤义买粮了,正是搒地和施肥季节,小队仅有的一轮小车,(轮子带幅条那种跟自行车一样有内胎)拉化肥上农田去了,队里就剩一个闲置多年不用的,自制的木轮车,轮子外面镶的胶皮裁带,又笨又重高低不平,现在已经绝迹了。只好用他了,马也出外干活了,保管给我们牵了一头粉匠拉磨使用的三叫驴,粉匠张中磨磨使用的都是叫驴,一个二叫驴,一个三叫驴。别人使不了这两头驴尤其是三叫驴最犟,只听粉匠的。没别的办法,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硬把驴给套上车。王𠘰义折一根杨树杈子当鞭子,起初驴不去,我从前边拉,王𠘰义在后边抽驴屁股,费了不少劲才把车赶出大队,驴这才听话,我一看王𠘰义把驴屁股抽流血了。出了六分地大队不到二里地就到四分地大队,四分地村后面有条土路,是我们去安庆沟的必由之路,看!我大喊一声,神奇的一幂出现在我们眼前,在离我们前方不到百米处,出现了数不清的动物臥着不动,距五十米左右时,仔细一看全是芝麻粒色的野山兔,大小不一,有一百还要多,把道挡住了,真神!它们也不怕人,头一回遇上这种怪亊,我高兴的跳下车,使劲往前跑,想逮两个小兔子,可是我还没跑到跟前,兔子全跑的无影无踪了,道东是一片黄豆地,长的不高,生是一个也没看着,是天意,还是巧合,为什么那么多野兔同时出现臥道,瞬间消失,王𠘰义我俩感到不可思议,一直到现在我都感到很蹊跷。当天播的天气预报说过晌有阵雨,我们不敢躭误时间,抓紧赶路,但还是晚了一步,到安庆沟粮库时,工人刚下班只好等下午。原本打算上午买完粮,就往回赶回家吃饭。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只好上安庆沟街里的饭店吃饭,在路的北边有一个饭店,那是安庆沟公社唯一的饭店。王𠘰义把驴拴在路边的杨树上,我先进饭店买单,王𠘰义拎上一桶水,把草料放到驴的跟前,随后也上屋了,我买了一斤馒头两碗鸡蛋汤也没买别的菜,吃过后喝碗水又歇一会大约有半个小时,我们想驴也吃饱了,出去看看准备走。可是到外面一看不对劲,草料和水原封没动,怎么回事?驴病了?我拍拍驴头摸摸肚子没看出病样,为什么驴不吃不喝呢?忽然我发现驴低不下头,够不着草料和水,原是王𠘰义把绳子往树上拴时,留的太短了,我赶紧放开绳子让驴快吃,为了赶时间驴还没吃饱,我们就去粮库,粮库刚开门,我们第一个买的。小米550斤白面50斤豆油五斤。装完车掉头往回赶,说也怪不用我们吆喝,三叫驴一路往回跑,一会就把粮食颠到后头,拉住驴摆好粮食再跑、再颠再摆好,反复进行,王𠘰义抱住油瓶子坐在车中间盛小米的麻袋上,不能乱动,怕把油瓶摔了,驴一口气跑了二十多里,离六分还有八九里地的时侯,王𠘰义喊我停车,他说把粮本和钱包丢了,可能掉在大灌区的一个什么地方了,他要回头找,这可不是小亊,他说你别等我,我从小道回六分地,他回去后真找回来了失物。我一个人驾车飞跑,粮食颠后了,辕轻了,我不敢下车了,我感觉我一下车,车得掀起来,急得我满头大汗,掏手帕擦汗,忽一阵旋风吹来把手帕刮飞了,我下不了车干着急,正好在四分地和六分地交接地带,遇见了我们大队大队长李延灵(现在叫村长)。他骑着自行車到公社去开会,我赶紧叫他拦住车,我捡回手帕,又把车上的粮食往车前掇好,谢过大队长又继续往家跑,三叫驴也是疯了,不知哪来的那大劲,一口气跑进六分地村子,离大队部很近了,这时我发现车左右晃荡,驴的屁股两侧来回撞车辕子,原来是坐鞧断了,大马车的坐鞧是牛皮带做的,这个老牛车的坐鞧是绳子做的,日久天长过性了,我看见断的绳子绊驴腿,就弯腰去捡,没想到过一个土坎,把我从驴屁股后颠到车下,我敢紧掉头往外窜,说时迟,那时快!只听见唉呀!唉呀!群声众喊!车从我的腰正中辗压过去。我抬头一看,是三小队的男女社员和在三小队插队的矿中三年级同学李世林、刘振太等,扛着锄头,下午刚下地。唉呀声就是他她们喊的。知青们赶紧上前拦住车,凑到我跟前,李世林说先别扶,让他自己慢慢起,看是不是把肠子压断了,我从地上爬起来抖抖身上土,觉得没怎么的,要回家回青年点。李世林说不行,一定要到大队卫生站检查一下看伤着内脏、腰椎没有,他们把我扶上车上大队卫生站。没开门,现上家找人,卫生员小孙他爸是老中医。小孙给我简单看了下,腰部有很深的车轮印痕,有瘀血没有破皮,他说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小伤我们能治,大伤我们治不了,转院也来不及没有汽车。前几天五队的一个车老板,让他自己车压了,当时就死了。小孙给我开了几袋五虎散(小袋裝的药面)让我当时喝了一袋,四队的队长知道后把我接回青年点。给我们做饭的老大爷单中友,是我们小队付队长单义的叔叔,很关心我,当天晚上给我要了童子尿,三岁以下小男孩的越小越好,喝了两次,他说能破瘀血,晚上我的腰部火烧火燎,第二天我就好了,单中友老人说孩子你祖辈积大德了,才能化险为益遇难呈祥……。接下回</h3> <h3> 永不消逝的彩虹 (三)</h3><h3><br></h3><h3> 下乡头一年,我们的生活过的还是很轻松愉快,比再学校时吃的好多了。不计数量随便吃,遇上豆饭每人能吃三大碗,有一回,一个同学一顿吃了九十个饺子,撑的不敢快走,给我们做饭的是生产队长单义的叔叔,是个七十岁的老人,单大爷会做饭,经常变换花样,蒸包子,压饸饹,包饺子,有时他舍不吃面饭,吃剩小米饭。跟我们说拿回家给小外甥子占吃,他喜爱他小外孙,我们说不用,你必须吃,你不吃我们也不吃,他执意不肯,回家时用围裙裹住包子拎回家,有一回让农村小青年看见了很嫉妒,给单大爷编了一个顺口溜一一你让我干我就干,我给青年去做饭,青年吃包子我吃老干饭,拿回家给子占气得石头一身汗。(石头是子占他小舅,子占七八岁,石头十四五岁)单大爷听了气的直撅胡子,我们当时非常理解老人家心情,劝他不要生气。一年到了,单大爷走了,我们这才尝到生活的辛酸,一是不会做饭,二是柴米油盐生活的一切完全靠自己张罗,饭不象个饭,菜不象个菜,一塌糊涂,经常出不了工,农民开工了,我们还没吃早饭,赤峰三个女知青自己做饭吃了,她们自己住两间房有厨房,我们男的不行,不会做饭,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从此知青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六九年八月,女知青赤峰二中王玉霞,第一个调到赤峰县剧团,她有歌唱天赋,京剧唱的特别好,六九年四月庆祝九大召开时,她在大队 俱乐部学唱了红灯记选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和电影插曲雁南飞,台下掌声雷动,农民崇拜高人,以前农民给她起外号叫八百工分,方圆四十里,因身材胖得名,从那以后没人叫了,反而高看她一眼。二年四班彭先进、姚金山,二年二班许山也是六九年下半年走的,彭先进因母亲去世,调回平局古山矿,姚金山是他二姐夫(元矿医院医生)托人把他办到元宝山公社附近农村,许山回老家赤峰县西老府,七零年四月,女知青宋夕霞拿着北京军区野战军证明信,调到北京军区,他二哥是野战军的团长,证明信写着她二嫂患精神病,让宋夕霞去照顾,宋夕霞还让我看了证明信,上面盖着北京军区公章。她走时北京来一个军用卡车,拉上行李、箱子、口粮还有几捆粉条,用工分抵的。女知青就剩下赤峰的单宗玲了,一个人住两间屋,自己做饭吃,很可怜,七零年下半年县里玻璃厂招工,大队把指标给了她。一年多下来,我们小队十名知青就剩下四人。王𠘰义 闫建华六九年末上了县贫宣队,我在元宝山养伤,高新利成分高去不了贫宣队。七零年我回小队时,就剩下我二人在一起吃住。七零年八月我们基干民兵参加赤峰县二道河子水库大会战,我连续干了三个多月,好歹不用自己做饭了,青年点就剩高新利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七一年七月传来了矿务局招工的喜讯,总算盼到头了,知青们互相奔走相告,夜不能眠,小队干部和社员也非常高兴。新任队长王新,是新纳新的党员,他要提前欢送我们,杀口猪,买了十多斤大队酒厂自酿的二锅头,有小队菜园产的各种蔬菜瓜果,主食是荞面饸饹。我们四名知青和队委会六名干部从晚六点喝到十点多,大家都尽兴了,将近盛半两一个的大洒盅我喝了二十八盅,越喝越甜,飘飘若仙,一点也不上头,又吃了两大碗饸饹,队长告诉我们把剩下的饸饹和菜放到水井里,防止天热酸了,我们照办了。那天夜晚是个不眠之夜,酒后还上大队俱乐部看电影红灯记……。</h3><h3> 七一年八月中旬是农闲季节,公社在太平地学校举办了兰球赛,全乡十一个大队有八十多人参加,比赛进行了三天,那次兰球赛让我躲过了一劫,让我感到非常庆兴。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段,我们青年点发生了轰动全县的烧风匣亊件。</h3><h3> 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家之必备。可那时我们点的情况很不乐观,缺东少西,晴天还能划拉点柴禾,雨天就没有柴禾烧,雨连下了几场,屋里没有柴禾做不了饭,外面还没有干柴,早晨没吃饭,中午怎么办?点长看见从来也没用过的,没有风的风匣,没加任何考虑,用菜刀劈了,做了一顿饭,没想到酿成一场大祸,招制身败名裂,后悔莫及。在我从公社赛完球回来也就七八天,队长通知我们知青在当天晚上,开一个座谈会,大队书记、大队长、青年书记也参加了。晚上七点多,大、小队领导到齐,点亮煤油灯,王新队长首先讲话,他表扬了知青三年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成绩,希望知青留下宝贵意见,以利于以后工作。他让每个知青都发言,点长第一个发言,他慷慨陈词,说乡亲们是衣食父母,学到了很多东西,大小队的领导如何好,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希望他们以后上矿山,到家中做客,对大小队没有一点意见,王新队长插话对点长说,你们走之前,把公用的物品对下帳,以留给下届青年用,点长说:什么也不缺,王新单刀直入说:你们的风匣哪去了!点长说:借给六队的那文军了(那文军知青),点长的话音未落,只听啪的一声!木板敲桌子的声音,这是什么东西你认识吗!王新犀利的语气直指点长。点长一看桌上的东西,立刻容颜更变,面如死灰,汗水直流,他说我买新的还上,队长说晚了!原来这是风匣上边带捎的抽板,不知怎么落在队长手里。大队书记张希福小队队长王新先后发言,“这样的人不能让回城,没教育好”。大队长李延灵的发言比较宽厚,安慰了知青,犯错知改就好。点长长嘘短叹一夜没睡觉,他是青年当中唯一,一个团员,在贫宣队干的可红了,马上就要入党了。我只能在月光下陪他一个晚上,不停安慰他,没有事,别着急……。就是这么一次在特定条件下的鲁莽行动,在社会上传的走了形,变了味,以讹传讹,夸大宣传,胡说知青回城了,要把房子扒了买檩子,把井架辘辘烧了等等,纯属无稽之谈,无非是扩大矛盾,挑起农民对知青的不满,这是一次血的教训,应永远记取。五十过去了,回想这段悲哀历史,仍深有遗憾。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对那次事件应该有个公平公正的结论。点长是个进步青年,为人谦虚,乐于助人,在特定条件下做了错亊,实属无耐之举。为什么我说我躲过一劫,就是说我在那种条件下也会那样干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连日下雨没干柴烧,知青已有两顿没吃饭了,饿坏了。二是点长有肝病和慢性胃炎,我经常看到他打嗳气、捂肝区脸色黄瘦,经常吃药控制。三是没人管知青生活,没人看,没人过问,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只有想法自己救自己,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革命本钱,他比什么都重要,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生存杀战马、煮皮带……。只要有生命在,就能创出无数匹战马和一切,这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谁家都有孩子有病吃不上饭啥滋味,试想农村的孩子会发生这样的亊吗?虽然点长行为有点过急,但有情可原,这与当时大队小队对知青关怀的好坏,没有一点关系吗?</h3><h3> 九月份的一天,小队通知年令够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到小队会议室黑板上划杠选举知青回城人选,四个人给了三个名额,不让知青参加,我们四个人留在青年点听信,人人心不在焉,点长更是仰空长叹。结果出来了:我和高新利满票,六十三票,一个知青四十一票,点长最少十二票,这也在意料之中,如没有那亊,就一个指标也非他末属。几天之后,大队通知我们,去安庆沟检查身体。高新利由于正审不合格,没通知他去,我和另一名知青去安庆沟,临走时,点长把他手上戴的西铁城手表,撸下来戴在我的左手上……。</h3><h3> 点长父亲单位军代表多次到县里,公社大队替他说情,七一年末点长抽回了平局总机厂,在金工车间当钳工,一九七四年保送阜新矿院。四队只剩下高新利一个知青了,他受父亲影响,正审不合格,孤身一人在青年点又呆了一年多,这期间由四队转到五队。他受尽了思想上的煎熬和由于家庭影响带来的伤痛,经受了人生严峻考验。在下乡六分地大队的矿中同学中,他是最后返矿的,一九七二年十二月,高新利抽到了五家矿当工人(那时他父亲还没解放,文革前任西露天矿总工,文革后任矿务局总工)。高新利有过人之处,他矢志不移,他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生美好生活的渴望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下乡以后他从没有停止过自学,白日休息时间或是晚上在煤油灯下,常看到他学习数理化的身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文革结束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顺利考上了阜新矿院,圆了大学梦,毕业后在矿院任教,八五年调回局科研所,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成功就在脚下,怀有信念勇于拼搏,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高新利做到了,我为有这样的知青兄弟,感到无比的自豪光荣和骄傲!。</h3> <h3> 二道河子水库大会战</h3><h3><br></h3><h3> 一九七零年八月,赤峰县发动了一场修建二道河子水库大会战。二道河子在赤峰县最西部,东临河北省新义州,南北两处高山耸立,是建水库的最好地方。利用农闲季节,全县出动了,各公社的大部分基干民兵,和青壮年社员,其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下乡知青(除参加贫宣队知青外)。都参加了二道河子水库大会战 。为了抢在冰封之前建成大坝,进行了一場夜以继日,你追我赶,不建成水库誓不收兵的攻坚战。不到长城非好汉,下定决心排万难,是每个参加修水库民兵的钢铁誓言。水库工地二十四小时炮声隆隆,车轮滚滚,夜间灯火通明,推土机、碾压机来往不停,高音嗽叭日夜宣传,播诵战地通讯,及时表扬好人好亊,转播革命样板戏和歌曲,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身在其中大感精神振奋,干劲十足,都想为修水库贡献一份力量,自觉不自觉的加入到修水库的洪流中去。这一桩桩,一幂幂如火如荼的画面,谱写了可歌可泣,改天换地的英雄赞歌。</h3><h3> 参加修水库的知青有上百人,来自赤峰县各个公社。安庆沟公社和太平地两个公社知青最多,水库的很多工作都有知青参加,主要工作是拉小车,往水库大坝运土,打眼队、放炮队也都有知青,安庆沟公社末俊章 李朝存 陶玉海等十几人是打眼队的,太平地公社六分地的范树印等是放炮队的,我是后期调到炮排,在炮排干了一个多月。六分地大队五小队知青萧圣赞、杜梦镶是赤峰二中高才生,文化水平高,是水库战报的编辑。他们能写、能画、能刻钢板,直到印刷一条龙工作全包,干的有声有色,六队王玉昆也是赤峰高中知青,他当战地记者,写通讯报导,上广播站广播,有一次他在嗽吧里还表扬了我,广播站和水库战报,天天都有新内容,极大地鼓午了大家士气,二道河子水库战报和广播站,成了二道河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修水库大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太平地公社的领队,是太平地学校的周校长,个子不高,身材清瘦,有四十岁左右。他对工作相当认真负责,亊无巨细,认真记录每人拉車次数,不埋没任何人的成绩,我和周校长从不认识,也没有说过话,可他实事求是,对我拉小车数量,记得一清二楚,并报工程大会战指挥部,对我颁发通令嘉奖,令我至今感怀那时人的认真、正直和善良。知识青年在二道河子水库的表现,受到县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的好评。知识青年在修水库当中也受到了极大锻炼和考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亮点,具有非凡的意义。二道河子水库的成功建成和使用,将永久造福于赤峰县沿途各地人民。赤峰县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二道河子水库永远也不会忘记,水库曾留有知青的身影和足迹,留有知青的汗水和精神。知青和水库同在,二道河子水库将永远留在知青们的心中!</h3> <h3> 知青与水库《战歌》</h3><h3><br></h3><h3> 七零八月战旂扬,二道河子摆战场。</h3><h3> 农闲时间修水库,蚂蚁战酣日夜忙。</h3><h3> 县里组织大会战,千军万马斗志皍。</h3><h3> 武装部长亲指挥,基干民兵逞豪强。</h3><h3> 步调一致军亊化,争分夺秒抢时光。</h3><h3> 作业一二三班倒,大坝整夜灯光亮。</h3><h3> 公社独立办食堂,缺油少菜没细粮。</h3><h3> 小队自带葱和蒜,咸菜疙瘩蘸大酱。</h3><h3> 一日三餐大发面,碱大碱小是经常,</h3><h3> 大了苦涩难咽下,小了酸的嘬腮帮。</h3><h3> 没等拉车返酸水,胃中难受烧得慌。</h3><h3> 半月吃回羊肉汤,人多排队挤不上。</h3><h3> 住的都是对面炕,四五十人一屋躺。</h3><h3> 石头垒成没烟道,睡在上面透骨凉</h3><h3> 贴上伤湿止痛膏,凉风拔出皮肤痒。</h3><h3> 三个多月没洗澡,头发乱的不成样。</h3><h3> 没听有人说不好,谈笑玩耍似平常。</h3><h3> 一不怕苦苦为乐,二不怕死向前闯。</h3><h3> 主席话儿记心中,当好革命螺丝钉。</h3><h3> 心中只为国家想,其他什么也不装。</h3><h3> 一个公社占一面,小车运土把坝夯。</h3><h3> 炮声隆隆土山倒,车轮滚滚不停跑。</h3><h3> 争先恐后干的欢,光着脚丫一遛烟。</h3><h3> 浑身是汗似水淹,脚起水泡嗓子干。</h3><h3> 一班拉了几十趟,几乎天天都这样。</h3><h3> 每班拉的数第一,领导见了真欢喜。</h3><h3> 工作没想图名利,只知拉车不为己。</h3><h3> 有天拉车刚上坝,人群围涌锣鼓击。</h3><h3> 武装部长捧红花,还有一个小奖状。</h3><h3> 工地佩戴大红花,还颁最高通令奖。</h3><h3> 那时不允发物品,精神鼓励最荣光。</h3><h3> 青春年华不言悔,至今奖状贵珍藏。</h3><h3> 回想水库日日夜,激情还在梦中扬。</h3><h3> 溜金年华已逝去,艰苦创业永不忘。</h3><h3> 国家之事我之事,中华崛起民安康。</h3><h3> 告诫后代儿孙辈,要为祖国再增光。</h3><h3><br></h3><h3> </h3><h3> </h3> <h3> 永不消逝的彩虹 (四)</h3><h3><br></h3><h3> 七律</h3><h3> 《怀念第二故乡》</h3><h3><br></h3><h3> 下乡三载又十天,</h3><h3> 犹渡梦中一万年。</h3><h3> 难忘农家情义重,</h3><h3> 生活照顾体贴前。</h3><h3> 于今虽未花甲日,</h3><h3> 状态不允想忆还。</h3><h3> 唯臥沙床望故地,</h3><h3> 我心已飞你身边。</h3><h3><br></h3><h3> 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六日,到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矿中下乡太平地公社的知青基本全部返回平局。历经区区三年零十天,可在其间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亊,三天三夜也说不尽,十天十夜也写不完,这一浩翰的知青历史长卷,一直写在我的心中,写到永远。</h3><h3> 請记住我们第二故乡六分地大队的名字,记住各小队的父老乡亲,感恩他们当年的养育之恩,請记住风雨同舟,休戚与共的知青战友,我们共同谱写了这段前无古人的历史,知青是我们人生中难得的宝贵财富,是天空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必将永久载入中华史册,永远埋藏在我们心中!。</h3><h3> 下乡到六分地大队一小队知青有矿中七人,赤峰三人。矿中知青有孟祥臣 鞠有 黄立民 王春愚 范树印 高文涛 杨国瑞,赤峰甲长安同学等十人。(如有误请同学们指正)一队的知青大部去过二道河子水库,赤峰甲长安同学身高一米八以上,浓眉大眼,人挺憨厚,最早调入公社帮忙。有一次同学约我去串门,正赶上老奶奶摊煎饼,没有锅台,有一个圆形铁铬子,用坯支起底下烧谷茬,谷茬火温和不糊锅,摊煎饼最好用,我蹲下帮助添谷茬,煎饼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擦煎饼,发过的比较费劲,但做出的煎饼劲道好吃,酸甜可口,牙口好的都爱吃,一种是刮煎饼,用一个刮板转圈刮,速度快十几下,就能刮出一张煎饼,这种煎饼柔软,老年人最爱。青年点只有一队老奶奶给青年摊过煎饼,别的点都没有,我乘机饱餐一顿。我只知道高文涛在七零年末,抽到了赤峰县电业局,当外线工,赤峰知青情况不详。二小队紧挨一队,一队在六分地村最西南边,二队在大队中南位置,矿中三年二班张士良、闫宝全、马善枝和一年级的张荣元四人,赤峰赵爱民、赵英民(赵爱民弟弟)张俊敏(女)还有二名女知青,一名男知青(想不起名字)六人都在二队。基本每个小队都有十名知青。我常上二队玩,每次他们蒸粘豆包都告诉我去吃,张士良下乡不到四个月就当兵走了,他让我陪他上公社去过两趟,当时政策规定,知青下乡不到一年不预征兵。张士良叔叔是公社武装部长,把张士良改成了还乡青年就通过了。在学校时张士良就对我好,他的走我好难过。闫宝全七零年也招到县水利局,赵爱民哥俩还有矿中一年级的张荣元,和三个女知青都在七零招回赤峰,二队只剩马善枝一人,文化大革命中他父亲被打成反动技术权威(元宝山矿总工)。赵爱民个子大,说话就笑,非常有亲和力,兰球打的好,我们都是大队兰球队的,我打前锋他是中锋队长,我们打过公社第一名,后来他和我们班董玉兰结为夫妻,有一个女儿在北京飞机厂工作。赵爱民人员好,有能力,在工作时当过市人大秘书长,零六年申庆奇的姑娘结婚时,我们见了最后一面,听说几年前因中风走了,很是想念这个老知青。三小队在大队西北,一队后面,东临四队。知青都是平庄矿中初三一班的同学,有崔晓航、刘震太、董树青、左显章、刘振清、徐成福、彭玉才、李士林等我也经常上他们队玩,李土林把杏核刷上红兰两种墨水,当围棋子,效果一样也不错,就地取材。我很佩服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还常和刘振清玩象棋,他棋风稳健,我和他不相上下。高新利也爱下象棋,他从家带来一付,一角钱一盒的小象棋,非常方便不占地方,有时间就和我玩,乃棋逢对手。那时没</h3><h3>什么可玩的,扑克牌还没解放。三队是六分地最穷的小队工分不值钱,知青的生活最不好,常常没菜吃,他们人心齐,很团结,上小队菜园摘菜也不掏钱。三队青年崔晓航招工到五家矿,从井下工人做起,一路从班长、队长、井长、矿长、直到一九九九年末提升副局长,是矿中同学工作时职务最高的,这与在农村时经受吃苦磨励,打下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h3><h3> 大队长李延灵家就在三队,我上他家去过,家不富裕,只有他一个劳动力,房子也不太好,窗户用纸糊的,正中央有一小块玻璃,屋里很暗,生活好寒酸,不如许多社员,虽然人瘦小却有精气神,爽快正直说话嘎巴脆,喜欢喝酒,酒量不大,有军人气质,说到做到,他廉洁奉工,对人和气,知青对他印象最好。</h3><h3> 五队是六分地最富的小队,安排知青十一人,其中有赤峰二中高才生,萧圣赞、杜梦镶、魏世俊、常青、杜梦兰五人,矿中柳成林、刘保中、王光辉(王瑛局长侄子)董丹、李索琴、郭秀英(已故)六人。他们能人较多,柳成林回局后在丰水沟矿当过付矿长,刘保中在局工资处,萧圣赞回母校赤峰二中当了校长。七零年萧圣赞、杜梦镶还在二道河子水库大显身手,做出过很大贡献。</h3><h3> 六队在大队的最东南,离大队有一里多路,大队书记张希福的家就在那里,他廉洁自律,在位时间最长,一直干到退休。六队比三队条件好一点,也不算富裕,六队安排九名知青,赤峰高中的于占海、闫长生、闵长德、王玉昆,还有初中的那文军五人。他们常上我们队看望赤峰的女同学,岁数比我们大不少,水平也比我们高,七零年,王玉昆他们个几人都上了二道河子水库,拉小车,放炮,搞通讯报导,积极肯干,做出很大成绩。四名矿中知青有,徐尚锐、纂振全、聶兴贵和张连平。七零年纂振全招工到赤峰县,热水水泥厂,后提升厂长。其他三人和我们一起招回矿务局。张连平回到五家矿,徐尚锐先在总机厂当钳工,后调到局总医院维护CT。聶兴贵回局后分到了局科研所,他是老红军后代,为人极为真诚,八九年我上局科研所取图纸,遇见了他,谈笑中,我无意中提到买不到曲线板,他听说后马上说:“我给你一个”,我推辞不过,接下了他的情谊。没想到在二零零一年,他因脑瘤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一岁,我为他的去世感到无比的悲痛。他送给我的曲线板我至今保存,留做永久纪念,我的好同学,我亲爱的知青战友,你永远活在我的心中!。</h3><h3> 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六分地大队,除了王𠘰义和高新利两人崭时没回,其余同学,全都登上了矿务局接我们回家的大卡车。走时社员们站滿街道,挥手和我们告别,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仍历历再目,回想那段知青历史,原以为在农村扎根一辈子,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没想到还能回矿务局…。在那样激动人心的时刻,谁能抑制住马上要回家的迫切心情,三队知青李士林早已把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李永奇的选段《自己的队伍来到面前》改了词,大声喊唱,震耳欲聋,唱出了知青们久为的心声。一一一"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坐大卡,回矿山,当工人,多挣钱,孝父母,享天年”……。人人高兴若狂,同学们个个眼含激动的泪花,把回矿当工人看成有生以来最大喜事。</h3><h3> 三年的知青生活,同学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广阔天地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贫下中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学会了生存,学会了干活,学会了做人,我们思想日臻走向成熟,为后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们当代知青永远感谢伟大的祖国,永远感谢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感谢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便没有我们幸福的现在和美好未来,知青和乡亲们结成的深厚友谊,知青与各地知青们结成的深厚友谊,必将留传后世,万古长存!。(遗憾没留下照片)</h3><h3><br></h3><h3><br></h3> <h3> </h3> <h3> 难忘</h3><h3><br></h3><h3>纪念返城四十六周年二零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于元宝山庞志善</h3><h3><br></h3><h3> 九二五日金风飘</h3><h3> 忽闻车鸣喜眉梢</h3><h3> 三年知青留胜迹</h3><h3> 广阔天地苦逍遥</h3><h3> 久盼回家孝父母</h3><h3> 茫茫长夜等日照</h3><h3> 四十六年再回首</h3><h3> 当时该有多自豪。</h3> <h3> 心愿</h3><div><br></div><div> 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div><div>庞志善作于元宝山二零一八年四月</div><div><br></div><div> 知青兄妹同心愿,</div><div> 纪念下乡五十年。</div><div> 一代天骄前无古,</div><div> 大浪淘沙造英贤。</div><div> 百步九折迎风上,</div><div> 光辉留在天地间。</div><div> 举杯频频诉离感,</div><h3> 白发依依唱留连。</h3> <h3> 忆当年 </h3><div><br></div><div>(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div><div>二零一八年 庞志善</div><div><br></div><div><br></div><div>电波频频空间传</div><div>九洲方圆多庆典</div><div>童心唤起春风面</div><div>痴心万里微信联</div><div>时光隧道无回路</div><div>白首同窗歌团圆</div><div>东西南北汇洪流</div><div>为了祖国再扬帆</div><div>知青事物缘何许</div><div>时空变幻寻答案</div><div>白山黑水黄土坡</div><div>农场牧区大荒原</div><div>纪念下乡五十载</div><div>聆听历史忆当年</div><div>浩瀚夜空尽繁星</div><div>宇宙运化变无穷</div><div>新生事物顺势起</div><div>褒贬都付笑谈中</div><div>文革三年教育崩</div><div>应届学子希望空</div><div>毁了一代大学梦</div><div>少年满酬志难成</div><div>国家深陷大动乱</div><div>经济困难难支撑</div><div>城市就业岗位少</div><div>安排成批不可能</div><div>缓解压力找出路</div><div>放眼碧野万里空</div><div>六八八月最高令</div><div>百万学子变知青</div><div>接受农村再教育</div><div>广阔天地铸忠诚</div><div>四体不勤靠父母</div><div>五谷不分草苗同</div><div>战天斗地谈何易</div><div>背井离乡心难平</div><div>吃喝拉撒靠自己</div><div>缝补洗涮也无能</div><div>遇到别子更想母</div><div>母也忧儿挂心中</div><div>时常做梦被哭醒</div><div>梦着对母诉离情</div><div>冬天鞋破脚冻肿</div><div>被褥破的不成形</div><div>生活再苦不能讲</div><div>因为家里也寒穷</div><div>农活从来没干过</div><div>镰刀锄头不会用</div><div>割地出了大笑话</div><div>一把一把顺垄扔</div><div>不慎搂空伤着腿</div><div>鲜血直淌裤染红</div><div>搒地不会迈三步</div><div>忽深忽浅把苗碰</div><div>其实老农不欢迎</div><div>恐与争利少分红</div><div>上支下派无奈何</div><div>不冷不热不言中</div><div>庆霖致信毛泽东</div><div>主席看后动伤情</div><div>拿出工资三百整</div><div>犹如甘露洒丛中</div><div>从此知青有人问</div><div>没娘孩子有人疼</div><div>真正好的占多数</div><div>不好只是个别省</div><div>温室花朵不中用</div><div>雨中雄鹰最豪情</div><div>知青下乡经锤炼</div><div>受益匪浅用一生</div><div>学会农活学做人</div><div>学会吃苦学乡情</div><div>战天斗地身先死</div><div>甘洒热血化彩虹</div><div>造就一批栋梁才</div><div>民族之幸国之荣</div><div>下乡将至五十载</div><div>矢志不移此心同</div><div>虽已老暮神犹在</div><div>不改初心向前行</div><div>知青不能再复制</div><div>天长地久刻心中</div><div>为了国家还有日</div><div>义不容辞报效终</div><div>回首知青峥嵘月</div><div>披肝沥胆铸梦成</div> <h3>知青是最烂漫的山花</h3> <h3>知青运动图</h3> <h3> 笑声留</h3><div><br></div><div>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庞志善</div><div><br></div><h3> 知青岁月堪何忧?</h3><h3> 峥嵘难忘几春秋。</h3><h3> 流金芳华无虚渡,</h3><h3> 祖国需要最听候。</h3><h3> 广阔天地丹心炼,</h3><h3> 历尽艰辛起宏图。</h3><h3> 五十年过长入梦,</h3><h3> 舞锄挥镰笑声留。</h3> <h3> 再回首</h3><div><br></div><div> 峥嵘蹉跎岁月艰</div><div> 文革动乱史无前</div><div> 三届学子同离校</div><div> 下乡距今五十年</div><div> 广袤大地任汗洒</div><div> 波澜壮阔气宇轩</div><div> 回首往事犹在目</div><div> 千军万马战农田</div><div><br></div><div> 庞志善作于二零</div><h3> 一八年四月</h3> <h3> 谷雨.农田</h3><div><br></div><div>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流水篇</div><div><br></div><div> 黄沙蔽日卷尘烟</div><div> 萧风瑟瑟倒春寒</div><div> 呎尺茫茫闻声弱</div><div> 时令谷雨种大田</div><div> 哨响嘟嘟止美梦</div><div> 更起匆匆剩饭填</div><div> 车水马龙人百号</div><div> 河边属地战犹酣</div><div> 各司其职优配置</div><div> 每组男女十几员</div><div> 拄杖扶犁左右摆</div><div> 挥鞭吆喝老牛窜</div><div> 条条垅长几百米</div><div> 根根正直不倚偏</div><div> 点播种子防刮走</div><div> 脚踩捋粪滚压严</div><div> 来回一遭半小时</div><div> 这头望不那头边</div><div> 土面汗泥堵七窍</div><div> 张张花脸笑容颜</div><div> 每日地头歇两歇</div><div> 早出晚归无休闲</div><div> 不同农村小青年</div><div> 有家有业有菜园</div><div> 驴马猪羊圈中养</div><div> 鸡鸭鹅群栏里圈</div><div> 衣食无忧父母管</div><div> 酒足饭饱心里甜</div><div> 知青到家对清冷</div><div> 煤油灯下想连翩</div><div> 劳做一天筋骨软</div><div> 饥肠难耐心里酸</div><div> 自己动手鼓捣吃</div><div> 棒子秸秆灶里添</div><div> 缺东少西无菜肴</div><div> 焖上一锅小米饭</div><div> 满盆清水葱花汤</div><div> 咸豆入肚鼓气旋</div><div> 狼吞虎咽三大碗</div><div> 困睡明朝又一天</div><div> 峥嵘岁月从容渡</div><div> 千辛万苦只等闲</div><div> 广阔天地任飞翔</div><div> 学习锻炼搞科研</div><div> 春华秋实硕果累</div><div> 大车小车运输忙</div><div> 半夜国库去排队</div><div> 争先恐后交公粮</div><div> 张榜公佈工分数</div><div> 秋后分红喜气洋</div><div> 知青历时有三代</div><div> 今非昔比大变样</div><div> 年年都上新台阶</div><div> 家家生活奔小康</div><div> 改革开放四十年</div><div> 艳阳高照春风荡</div><div> 下乡距今五十载</div><div> 退休常把农村想</div><div> 感时喜流舒心泪</div><div> 笑对成败放歌唱</div><div> 壮志未酬人未老</div><div> 拳拳之心献家乡</div><div> 老牛奋蹄知日晚</div><div> 夕阳再写新篇章</div><div> 广袤原野留业迹</div><div> 知青故事永传扬</div><div><br></div><div> 庞志善作于二零</div><div> 一八年四月</div> <h3> 永葆青春</h3><div><br></div><div>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二零一八年四月二十七日庞志善作于元宝</div><div><br></div><div> 一挥五十载</div><div> 春秋反复归</div><div> 朝为拓荒者</div><div> 暮收满园辉</div><div> 昔兴红颜靓</div><div> 今笑鬓毛蓑</div><div> 知青青未了</div><div> 晚春春更璀</div> <h3>一望无际大草原</h3> <h3>看【微云河汉】纪念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五十周年,的美篇,做的好,有感赋诗一首,以抒感怀:</h3><div><br></div><div>《七言》知青岁月</div><div><br></div><div>一代骄青竞风流,</div><div>战天斗地壮志酬。</div><div>劈山斩水缚巨浪,</div><div>驯虎降龙不低头。</div><div>沃野良田躬身瘁,</div><div>锄禾洒汗润干喉。</div><div>五十年前再教育,</div><div>无悔人生写春秋。</div><div><br></div><div>2018.4.23日下午</div><div>许平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