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第八天: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鸣沙山月牙泉,观《又见敦煌》

心影

<h3>  一年,有多长? 不过一瞬间; 一生,有多长? 不过一瞬间; 一千年,有多长? 不过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了…… ——《又见敦煌》台词 <br></h3> <h3><br></h3><h3> 头天下午看了关城,晚上我们在网上又搜索了与长城有关的旅游景点,通过筛选,决定今天先去看一看长城第一墩和悬壁长城。</h3><h3> 这一天是2018年8月5日,嘉峪关的天气是阴转小雨转中雨,冷。</h3> <h3>  长城第一墩建在戈壁滩上,从北门售票口进入,还需坐几分钟的电瓶车才可到达。</h3> <h3>  电瓶车先送我们到“长城第一墩历史文化体验馆”。</h3> <h3>  历史文化体验馆需要到地面以下的大厅里参观,里面有介绍长城的影视和图片文字资料,对了解长城的历史有帮助。</h3> <h3>  展厅出来,“天下第一墩”碑前留影。画面中较远的土墩就是第一墩。</h3> <h3>  石墩后面的土墩才是第一墩,画面中的河流是讨赖河,所以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h3><h3> 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h3> <h3>  长城第一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极目南眺,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让人心旷神怡。</h3> <h3>  土夯明长城</h3> <h3>  天下第一墩景区的风景也许算不上养眼,但是它的历史意义非凡。它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站在长城之外的浩瀚戈壁,想象着曾经的这里大风呼啸、沙尘飞扬、战马嘶鸣的场景,心中好生感慨。</h3> <h3>  越下越大的雨终止了我们在第一墩的游览。冒雨,我们驱车来到了悬臂长城景区。</h3> <h3>  悬壁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区有悬壁长城、水门、古代兵器展览和丝绸古道雕塑群等内容。</h3><h3> 我们先参观了水门。<br></h3> <h3>  悬壁长城</h3><h3> 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峡南侧的山头上开始,监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h3><h3> 工程完成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使关城防御更加严密,古称“断壁长城”。 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h3> <h3>  某人背后的墙就叫石夹土墙。</h3> <h3>  “丝绸古道”雕塑群</h3><h3> 丝绸古道雕塑群雕刻了中国古代在嘉峪关地区有过记载的张骞、霍去病、班超、玄奘、马可波罗、林则徐、左宗棠七位主要历史人物造像及五名随从、二匹马、二峰骆驼和一架马车塑像组成,借以展示石关峡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内涵。</h3> <h3>  参观完悬臂长城,我们直奔敦煌。</h3> <h3>  十里不同天。出了嘉峪关市,浓云密布的天空立即就变成了蓝天上白云浮动,路两旁戈壁滩上密集的大风车仿若让我们行驶在了童话世界。300多公里、几小时的车程转瞬即到。</h3> <h3>  到敦煌的第一顿午餐:大盘鸡。</h3> <h3>  来敦煌,朋友这样安排:嘉峪关前往敦煌市,住敦煌小镇,约375公里。下午阳光热烈,适合休息,晚饭后游览月牙泉。</h3><h3> 印象里,中国版图上越北该越凉爽些,所以朋友的话,我表面上乖乖地听,心里却认为他夸大了敦煌太阳的热烈程度。真正踏上了敦煌大地,才知道自己又一次犯了“想当然”的错误。这里热得超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想象,确实只适合休息,赶紧找住处。</h3><h3> 敦煌的住宿较贵,机缘加巧合,我们寻到了一院不错的农家入住。“不错”包含两方面:一是小院不错。门外可停车,门口可洗衣。当蹲在地上一下下搓着衣服,当湿淋淋的衣服一件件挂在门前的晾衣绳上,当衣服下摆的水一滴滴地落到地上,流成了一条水线,儿时的感觉、家的感觉油然而生。</h3><h3> 这个农家第二个不错是男女主人不错:男的和善、谦恭、谨小慎微,做事力求尽善尽美。他的主业是载着客人周边游,副业是负责家里的采购,空闲时间也做做家里的杂活。女主人勤劳、朴实、厚道,每天早晨四五点就起床做早餐,先客人吃,后家人吃;收拾完锅碗,开始打扫、整理院内院外;客人住的房屋,每天要用吸尘器清理;走一拨人,必要换新洗干净的床单被套——这所有的活,都要在上午尽早做完,然后准备午餐、接待新的客人入住……我们在他们家住了三天两晚,在享受宾至如归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他们挣钱的不易。</h3> <h3>  当天住下以后,我们洗了衣服,休息了会儿。房东提醒说下午六点半以后就不再售票,让我们先买票进入景区,玩一会儿“扫脸”出来,第二天再“扫脸”进去。</h3><h3> 听人劝,吃饱饭。六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h3> <h3>  进了景区,眼球就被高大的沙山和更高高在上的天空给吸引了过去。此景,我不知是沙山映衬天空,还是天空映衬沙山,到底谁成就了谁的美?!</h3> <h3>  洗衣服累得腰发困,就地躺会儿。</h3> <h3>  天为被,地为床,躺在沙滩,腰下享受着炙烤了一天的沙子传递来的温暖;微风徐徐,凉爽的感觉扑面而来。仰头赏云卷云舒,低头看人来人往——在这样的天地间,我夫复何求?<br></h3> <h3>  景区里可乘坐滑翔机俯瞰鸣沙山和月牙泉。</h3> <h3>  有人向山顶攀登,有人爬至半山腰,滑沙到山底。</h3> <h3>  不躺了,起来活动活动——</h3> <h3>  沙子贴着脚心的感觉很好,挤进脚趾缝的感觉很好——我走过来,走过去~</h3> <h3>  再走过来,再走过去。。。</h3> <h3>  云在动,人在动,沙在动,生机勃勃的画面感染了此人,他要做广播体操——</h3> <h3>  月牙泉在景区里面的西南角,古称沙井。它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形状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月牙泉,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称。</h3><h3>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被人称奇,所以月牙泉有“沙漠奇观”之美名,还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h3> <h3>  日落西山,我们出景区返回住处休息会儿,晚上还要去看11点场的情景剧《又见敦煌》。</h3> <h3>  又见敦煌,是一部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让观众在行走中观看,有种穿越的感觉:步行穿越1000多年的藏经洞、2000多年的莫高窟、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以真人演绎的形式讲述敦煌发生的故事,拨开尘沙,又见敦煌!</h3><h3> 《又见敦煌》剧场出来已夜半,可睡意全无,心里五味杂陈,不知从何说起。</h3><h3> 现今记录当时情境、心境,还是不会表达。百度里无意翻到了一个叫“壹点红”作者写的《又见敦煌》观后感,颇有同感,摘抄在此,留作以后唤醒对敦煌的记忆。</h3> <h3>  作者:壹点红</h3><h3><br></h3><h3> ……</h3><h3> 剧场就在莫高窟售票处旁,地上的建筑部分是一层高过一层的蓝色玻璃铺展开,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黑夜里流动的蓝色沙丘,剧场就在这沙丘下方。 检票进入后,来到一个大候场区,放置了几个高台,高台上放了几本书,都是关于敦煌的。陆陆续续有很多人进入了候场区,这里并没有座椅,也没有舞台,只有面面相觑的人们,疑惑或有兴致地翻着高台上的书。 预定的时刻到来,场内灯光暗了下来,某个高台上出现了一位捧着书的演讲者,一束追光打下,演讲者用朗诵的言语讲述演出已开始,这演出不同于往常,需要大家走着边看边体验,并且善意感谢大家不要开闪光、录制视频。 于是,接下来,大家便进入了走走看看的情景式舞台体验中。转场了四次,四个别具匠心的场景布置。每一场并没有特别的名字,我依据场景擅自为它们命了名。 【历史中来】<br></h3><h3> 这是一个类似T台秀场的场地,观众被分割在T台两侧,台上布满了白色细沙,仿佛丝路的漫漫沙程。敦煌历史上的人物悉数登场,从西晋索靖将军,到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他们都从历史中款款而来,跨越了时空,一同登上这舞台。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T台走秀的开场人物张骞。“请问这里是敦煌吗?”“请问这里是敦煌吗?”他一连问了至少五次,每次收到肯定的答案后,又更加激动地再追问一次。“我就是要听你告诉我这里是敦煌啊!我终于回来啦!” 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他可是被匈奴俘虏了两次,羁押了十几年,才重回大汉故土的。汉武帝派他出使西域时还是少年,他终于完成使命再见到的已是中年的汉武帝了。在关外的那些日子,在匈奴营里的岁月,没有抹毁他的心志,却又怎样煎熬了他的思乡呢?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当他再踏回汉朝的土地时,那一声声高问,却不禁让人动容。因为他的久别重逢,敦煌记住了他,丝路记住了他,历经代代人,我们也记住了他。 接下来出场的人物有史书中来的,有敦煌遗书中来的,有壁画上来的,有佛经中来的。远远近近,虚虚实实,都鲜活在了今日今时。 【臻宝割散】 跨越古今的人物交汇后,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开始在我们的脑中复苏,情感也在壮阔的背景音乐中开始延展,带着被点燃的心绪,大家进入了下一个场景。 这个场景的舞台分布在四周,观众站在中央仰面观看。这里讲述的,是藏经洞中的臻宝被卖,遗书被装箱运走的故事。 一开场,就是一个捧着史书的现代人在质问王道士,“你到底是怎么想的?”那阵势像极了要拔剑与斯坦因决斗的余秋雨。<br></h3><h3> 这一场中的王道士从始至终佝偻着身体,仿佛刚从耻辱柱上走下来的,还被沉沉压着。“别问了,别问了。我哪里知道会这样啊,我也是迫不得已啊。”王道士不住地摆摆手。然后是众人趁着夜色抹红了脸,忍痛搬着装箱的遗书,一遍自我安慰道:“把脸抹红祖先就不认得我了吧,把脸抹红菩萨就不认得我了吧?”</h3><h3><br></h3><h3> 在民间的传统里,当行有悖伦常良知的事时,总会把脸抹红,例如刑场上的刽子手。无论历史上这些搬运工是否真的知道在搬运的是什么,是否真的内心有过煎熬,今时今日的我们看见宝贝被运走的心情却同是这般挣扎的。</h3><h3><br></h3><h3> 接着,舞台场景转为其中整整一面墙,墙面被隔成很多块,每块的布景像极了一个个木箱。随着音乐起落,每个隔箱中的舞着用身姿呈现着壁画上的菩萨造型。这一幕象征着佛经随着木箱被运走,远去,里面的菩萨们仿佛鲜活过来挣扎着要出来。</h3><h3><br></h3><h3> 场地中间的王道士开始对着被运走的菩萨们忏悔道歉,踉跄着冲到菩萨面前,转而苦求我们这些看客:“我不过是个小人物啊,你们行行好,动动手指,就把我这一页翻过去吧!”对于一个被谴责了几十年的小人物,这或许真的是他的心声。敦煌宝物的散落,不止是王道士一人的过错,他有上报过官员,但官员不理,后来政府开始理会了,运送剩余宝物的过程中又被偷掠许多。但是,背后的这些黑手,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曾这般谴责。另一个对敦煌壁画破坏严重的张大千,亦不曾被钉上耻辱柱。或许,人类对弱者的谴责和审批,来得更轻松容易吧。</h3><h3><br></h3><h3> 从高壁上探身而出的菩萨,表达了对这个“孩子”的谅解,那种“我是你们的大地,我是你们大地上的麦田,我是麦田上的蓝天”,包容万象的神性,包容了人间一切爱恨疾苦的佛性,真真是菩萨的真性。</h3><h3><br></h3><h3> 如果,在1900年7月那个炎热的日子里,王道士没有发现藏经洞,他这一生也许就默默无名地过去了,没人会记得有这么个看守石窟的道士。可是命运却偏偏给了他这个重担。他的抉择,他的功与过,我们无法定论,也无法轻易谅解。</h3><h3><br></h3><h3> 这世间,真的只有那些被运走的菩萨有资格原谅王道士了。</h3> <h3>  【方寸之间】 这一段宝物被盗的沉痛演绎,让观众思绪万千,五味杂陈。今人旁观历史,总是轻易的,高高在上的。而我们自身呢?当我们亲历那些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能做出的选择,是否也会今人看古人,亦如后人看今人呢? 在思绪波澜中,又步入下一个别具一格的舞台场景。这个环节中,观众被分割到若干小隔间,每个隔间的底部和顶部都是玻璃制的,这里的故事,在这个方寸之间的暗房上下与四壁演绎。被分割的每个隔间上演的是不同的故事,即是不同的观众,窥见的是不同的历史。 首先是一个关于粟特女子米薇的故事,观众透过脚下的玻璃看见底部米薇的小房间。她正在给负心的夫君写着书信,埋怨商人丈夫将她和女儿抛弃在茫茫大漠中。 “我一次次给你写信,但从未收到过你哪怕一封回信。我对你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希望,我所有的不幸就是,为了你,我在敦煌已经等待了三年。“<br></h3><h3><br></h3><h3> 这信啊,米薇终其一身也没有等到回音,等了1700年,她的丈夫没能读到,终于,被斯坦因在风沙漫天的烽燧里拾。 隔间的顶部亮起,一个旅人拨开细细黄沙看向屋里的看客。仿佛是百年前斯坦因拨开黄沙,拨开了米薇的故事。旅人复又掩上黄沙,留下仿若被掩埋的我们。千百年后,我们自己的故事,是否也将这样深埋于地呢? 这个场景的妙处就在于这局促的分割,于方寸之间,我们看到一个个深埋沙尘下的故事,那藏经洞中的遗书亦如这样方寸般的窗口,通过一页页的记述,让我们窥见曾经的敦煌,曾经的盛唐。 【千年瞬间】 最后一个舞台终于是剧院式的布置,观众得以坐下一睹台上的风采。 在这个舞台上,敦煌千年历史上的人物们再次登场:西晋的索靖将军,唐朝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点起宫灯迎接悟真信使的唐宣宗。。。 一个个起起落落的故事,历史瞬间,他们的喜怒,他们的容颜,在这一刻,汇聚重生。这些许多的人,有的化作了沙洲上的白骨,有的刻在了石窟的四壁,有的隐在了残卷的字句间。 十年,有多久?对漫漫黄沙来说,不过一瞬间。百年有多久?千年又有多久? 人类的进程啊,于浩瀚的大千,不过是,一瞬间。 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有多少故事还在传唱,有多少故事已经埋葬,那些褪了色的容颜,还能看见看不见。 在黄绮珊主唱的《一瞬间》中,这千年的敦煌谢幕。历史的内核是什么?是人物。人物的内核是什么?是故事。在这一个个闪亮的故事中,又见了敦煌。 整个《又见敦煌》体现的是情景式演绎,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在演员的动情演绎,音乐的深沉烘托中,真切地让人动容。敦煌曾经的辉煌,曲折的磨难,千年一瞬的唏嘘,难怪乎会让人泪落而出。 如果,你要去敦煌,记得去看看莫高窟,看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看汉长城的余光,还要看看《又见敦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