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们一行十人(含领队)从成都到西班牙、葡萄牙、摩洛哥旅游,共17天游了20多个城市(地方)30多个景点,扣除两天的从成都到马德里的往返飞机,实际只有15天时间,每天乘车的平均行程350公里。尽管一路非常辛苦(主要是气候炎热,餐饮不习惯),也碰着飞机、轮船晚点,但在旅游社和领队波波的周密安排下,原订游玩的景点一个都没有拉下,可以说是一路阳光,心情舒畅,畅游西葡摩,醉美十五天。回到家后,回想起畅游西葡摩就想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可玩的景点太多,外国城市的名字有点怪怪的不好记,上了点年纪脑子又不好使,反复回忆了几天,整理了个大慨,编成这一篇美篇,分享给朋友们。</h3><h3> 图为我们因飞机晚点12个小时,从成都到马德里已经是黄昏了,只有连夜兼程赶路80公里到梅里达小镇住宿。</h3> <h3>第二天,领队波波带着我们先后参观了罗卡角、贝伦塔、大航海纪念碑等葡萄牙的著名景点。游览了里斯本城市风光。(详见我的美篇《淡定世间事,分秒争朝夕:葡萄牙印象之旅》)图为领队领着我们游里斯本。</h3> <h3> 我们来到了西班牙的第五大都市塞维利亚,塞维利亚人口130多万。塞维利亚王宫原为阿拉伯城堡,十四至十六世纪卡斯蒂亚王国进行改修后作为国王的行宫。现是塞维利亚最重要的伊斯兰文化遗产。整个王宫具有阿拉伯、穆德哈尔和哥特式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外部造型独特,内部装潢讲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王宫拥有数个别致的院落和厅室。尤其是卡洛斯五世大厅,布置富丽堂皇。图为塞维利亚王宫外观一角。<br></h3> <h3> 塞维利亚大教堂是自费项目,因为有名气,所以不得不去。塞维利亚大教堂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教堂、位居欧洲第三位的大教堂,该教堂15世纪初建成,是在原伊斯兰教寺院的旧址上改建而成。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r></h3><h3> 图为塞维利亚大教堂大门参观进口。</h3> <h3>图为西班牙四古国——卡斯蒂尔、莱昂、纳瓦拉、阿拉贡的骑士抬起哥伦布灵柩的雕像。<br></h3> <h3>塞维利亚在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盛极一时,是当时西班牙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它见证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兴衰,传奇航海家哥伦布长眠于此。另外,这里还是“斗牛”和“弗拉明戈”的发源地。塞维利亚是一座因水而兴,又因水而灵的城市。从罗马帝国时代、阿拉伯时代直到新大陆的发现,这里的历史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的黄金时代。至今城中仍随处可见罗马式、穆德哈尔式、哥特、巴洛克式及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和花园。这座城市是卡门、唐璜、费加罗的舞台,一幕幕悲喜剧以塞维利亚的街道、教堂和斗牛场为背景上演。这是弗拉明戈的发源地,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塞维利亚的舞步永远奔放有力。</h3><h3> 图为我们走在塞维利亚大街上,抓拍街头艺术美景。</h3> <h3>黄金塔是塞维利亚辉煌的航海史的见证,作为军事瞭望塔,与银塔一起铸成了 塞维利亚城墙来控制着通往塞维利亚的水路保护王宫,是曾经那些满载着黄金白银从美洲回来的船只的终点。黄金塔因以金色瓷砖贴面而得名,现在虽然瓷砖已经没有了,但在斜阳下仍显得金光闪闪。黄金塔建于1221年摩尔人统治时期,是一座军事瞭望塔,塔身为等边12面体,每个面代表一个方位,主要目的是监视从进犯河港的船只。后来曾作为监狱、仓库、邮局等使用,现在是航海博物馆,展示古海图、古船模型及各种船头装饰,继续为人们讲述着塞维利亚的故事。<br></h3><h3> 图为从远处拍的黄金塔。</h3> <h3> 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实在是太壮阔、太美了!这座为1929年的国际博览会遗留下来的建筑群,是博览会中展出西班牙工艺科技的会馆,在当年博览会上备受瞩目。被认为是安达卢西亚风格建筑和宏伟的空间性建筑的典范。当年建筑师安尼伯·冈萨雷斯的设计非常独特又具有多样性,最终他被指定为设计西班牙广场的建筑师。广场的设计本身非常具有原创性,占地面积相当于4个当地的斗牛场。广场的形状成半圆形,就像一个古典的露天剧院,非常壮观。
<br></h3> <h3>建筑物的柱廊在广场周边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外框。这个像宫殿一样的展览建筑正面看上去有2~3层楼高。它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元素中,有着西班牙南部的摩尔式拱廊,既包含了古典主义,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时髦的建筑风格。<br></h3> <h3> 广场边的走廊上,两位西班牙女郎随着吉他的伴奏下在即兴表演弗拉门戈舞蹈,看来水平有些业余。</h3><h3> 其实领队为我们订了自费项目弗拉门戈舞蹈表演。想着晚上就要欣赏西班牙的国粹了,心里是美滋滋的。</h3> <h3> 晚上八点多,我们在一家专业剧场欣赏到弗拉门戈舞;与中国的舞蹈不同,西班牙弗拉门戈舞是一种即兴舞蹈,融合了印度、犹太、阿拉伯和西班牙南部元素。男性舞者舞步复杂,用脚掌、脚尖、脚跟击地踏响,节奏明快,女性舞者舞步跟随传统,展示手腕、手臂和躯干的文雅和优美。歌声、拍手声、踢踏声、响板声、呐喊声,这样热闹欢快的气氛要在一台舞剧中融于一堂,或许只能从西班牙弗拉门戈舞中得窥一见。我们欣赏了《斗牛舞》、《卡门》舞片段等精彩舞蹈。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的演出就结束了……。<br></h3> <h3> 听说是不准录像的。我壮着胆用手机录了一小段(60秒)视频,看来效果还不错。</h3> <h3>迎着夕辉我们赶到城郊的酒店休息,明天我们就要到摩洛哥了!</h3> <h3>我们乘车赶到西班牙的港口城市塔里法,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轮船,通过有名的直布罗陀海峡到对岸摩洛哥的丹吉尔,这里是大西洋与地中海的交汇处。</h3> <h3>我们拿着船票和护照在轮船上盖了个章就算出入境了,摩洛哥是免签的,入境摩洛哥只是检查护照和盖章的船票,手续很是方便。</h3><h3> 来到摩洛哥有地导来接,地导索菲亚其实也是中国人,来摩洛哥时间长了,说得一口流量的阿拉伯语,对人很热情,她有中文名,但她喜欢大家叫她的爱称:索菲亚。</h3> <h3>索菲亚带着我们吃摩洛哥餐,一盘蔬菜沙拉,一盘硬硬的馍饼,一盆味道怪怪的汤;虽然有点不好吃,还是吃了一点;餐馆老板还不等吃完就收走了去,大家正在扫兴时,餐馆老板端来一大盘海鲜烩饭,大家赶快……哈哈!</h3> <h3>索菲亚介绍:来到丹吉尔晚上可以到街头吃一点当地的有名小吃蜗牛汤。果然,几位团友相邀在街头摊铺买了蜗牛汤欣赏起来……有滋有味的,看来是好吃!</h3> <h3>到了摩洛哥,我们乘坐的车辆换成了一辆中巴车,路况比西班牙差一些。车顺着海岸线的方向往斯帕特尔角山上驶去,视野也变得开阔了起来,整个大西洋尽在脚下,这里就是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也是非洲大陆最西北的点。斯帕特尔角的最高处有一座灯塔,是苏丹时期穆罕默德三世 所建,先后经英、法所管辖,直到摩洛哥独立。这座灯塔便是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分界点。左边大西洋,右边地中海,面前的海峡就是直布罗陀海峡,海峡对岸可以清晰的看到西班牙大陆的悬崖峭壁,一些零星的建筑也依稀可见。<br></h3> <h3>离丹吉尔不远的大西洋海边,有一个奇怪的洞穴,当地人称之为“大力神洞”。这个洞穴的洞口竟酷似一幅非洲地图,甚至连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都有。它是千百年来海浪冲击岩石自然形成的。大力神洞现在已成为丹吉尔的一大自然景观。这个洞因溶洞内有一处洞壁被海水侵蚀成一张非洲地图的模样,所以被昵称为非洲之洞,真的很相像……。<br></h3> <h3>丹吉尔曾经是由八个国家共管的“国际自由城市”。在丹吉尔老城区里,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出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港口,留下了不同的印记。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占领丹吉尔,将其改名为丹杰,据说是“辽阔的海湾”之意。阿拉伯人对丹吉尔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1471年,葡萄牙人占领了丹吉尔;1662年,西班牙人赶走了葡萄牙人。1762年,英国人赶走了西班牙人,成为丹吉尔的统治者。1684年,摩洛哥恢复了对丹吉尔的统治。法国于1912年将摩洛哥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于1923年交出丹吉尔。丹吉尔自此成为英、法、西、葡、意、比、荷、瑞典等八个国家共管的“国际自由城市”,之后,美国也加入了“共管”。直到1956年,摩洛哥获得独立,丹吉尔的国际共管状态才被取消。1962年,摩洛哥政府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又辟其为自由贸易区。导游带领我们徒步游览丹吉尔的老城区非常有特色的小巷,墙壁的基本色是蓝色,还有些涂鸦,靠近大海边上是白色的房子,非常搭配蓝色的海洋。<br></h3> <h3>丹吉尔老城区的城堡上我和老伴合影留念。<br></h3> <h3> 2018年8月23日我们来到蓝色小镇舍夫沙万,正好是摩洛哥的春节,也叫的宰羊节,家家户户忙着宰羊过节,平时热闹的蓝色小巷显得很空,我们尽情拍照,心里美滋滋的,真是不枉此行 ,淌过千山万水,我们就是为了遇见这一片蓝……!<br></h3><h3> 当地的人们忙着过节,没有人做生意;等到中午12点,昨天预订的午餐餐馆仍没有开门,哎呀!难道她忘记了?可能餐馆老板也要过节呀?!到了十二点一刻餐馆老板跑来了,连声道歉。原来当地人习惯下午两点吃中餐,晚餐要到下午九点才吃。女老板是个四川人,手脚很麻利,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吃到可口的川味大餐……。</h3> <h3> 舍夫沙万是摩洛哥西北部一个精致美丽的山城。早期来自安达卢西亚的犹太教和穆斯林居民,因逃离战乱来到这里避难并定居下来,形成现在融合了地中海、摩洛哥两地的特色,且保有原来安达卢西亚的风格。</h3><h3> 这里的地、门、墙、窗,触目所及,都涂刷上深浅不一的蓝;不论走到哪里,你要不是踩着一片蓝,就是倚着一片蓝。走进这里,仿佛走进了一个蓝色水粉画里。这里有着清爽的空气,清新的蓝色,安静的小巷,淳朴的民风,仿似童话般梦幻。人们精心的装扮着这座小城。墙上装饰的花草,门廊上摆放的小盆景,还有各种颜色的花盆,都给小城增添了另一种色彩。</h3><h3> 小镇的巷子很多,蜿蜒曲折。沿着小巷慢行,感受着另一个国度的气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辗转于舍夫沙万的蜿蜒小巷,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的蓝色王国,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蓝色。浅蓝,湖蓝,天蓝,宝蓝......所有你能行想像到的蓝,只要你用心去寻找,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为什么舍夫沙万是蓝色的呢?据说舍夫沙万1471年建城后,受宗教迫害的犹太人来此避难最后定居,他们最先开始将房屋刷成蓝色。因为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的是天空和天堂,所以蓝色也寓意着是在上帝的保佑之中。后来其他的居民纷纷效仿,小城就变成了蓝色。
<br></h3> <h3> 行走在舍夫沙万,你会感到时光的缓慢与眷顾。这里远离喧闹的城市,没有世间的繁杂与世俗,是放松心灵的好地方。
小城里的居民生活的安静祥和,你很少从他们脸上看到焦急,愤怒,有的只是热情的笑容。行走在小城里,你会看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在巷子里奔跑,玩耍,不禁让人想起自己逝去的童年。</h3><h3> 在蓝色的海洋里,总会看到一些身穿各色长袍,头戴各色头巾的妇女,在小巷悠闲的散步。她们的服饰在蓝色的背景下,显示鲜艳夺目。<br></h3> <h3> 五点半我们来到了古城菲斯,在新城区的一家很有阿拉伯风格的酒店入住。酒店古色古香,干净整洁,设施还不错;我给老伴在酒店大堂拍了一张。啊呀!坐了一天车,太累了,外面气温很高,不敢外出,回房间躺下好好休息吧!要到下午七点半才吃晚餐呢!<br></h3> <h3> 有着2800年历史的菲斯古城。不愧是摩洛哥最早的皇城,城门就让人惊艳了一把,镶嵌满了蓝色马赛克瓷砖,蓝得雅致庄重,被誉为“菲斯蓝”,这扇门便也成为了菲斯城的标志之一,走进大门回首一看,大门背面的马赛克变成了绿色。进到老城区随处都可以看到镶贴着蓝色马赛克的建筑,各种几何抽象图案繁复华丽。</h3> <h3> 菲斯的故事实在太多,尽管领队波波给我们介绍了了很多,但实在记不住。你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发源于这里,故事是那么多又梦幻烂漫。这里仿佛还活在中世纪,如果要寻古老的传说和神秘故事,你恐怕还得象三毛那样住下来,去过那慢得不能再慢的生活方式,去住老得不能再老的房,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吃简单的食物,穿质朴的服装,安安静静地生活,每天还要闻那弥漫在老城上空怪怪的味道……,你就回到中世纪了。</h3><h3> 这也许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古老的传说在延续……!</h3><h3>
<br></h3> <h3> 摩洛哥菲斯是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十世纪开始就是阿拉伯人的聚居区),菲斯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h3><h3> 地导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能走丢了,因为据说有9400多条巷子,126座清真寺,完全没有规则和方向,几乎找不到直路,三步一斜、五步一转,有的小巷狭窄到只可容一人侧身而过。迷宫般的小巷里,经常有满载货物或垃圾的小毛驴擦身而过,毛驴竟然仍是这里主要的交通工具。</h3><h3> 我们生怕走丢了,紧跟地导,在各种复杂的小巷穿梭。好在今天是摩洛哥春节的第二天,小巷的游人少了许多,我们游了有代表性的一两处后就去参观老城的皮革染坊。<br></h3> <h3> 这里既能见到精美与华丽,亦能见到衰败与颓废。我们穿梭于密如织网般的迷宫之中,有向导不用担心迷路,不过要跟紧一点。因为是还在过春节,人流还算不太多。密密麻麻的店铺也还未全开,沿着两边仿佛要倒下来的墙壁,头顶一线天,我们穿梭于缝隙之中……。<br></h3> <h3> 小巷子里如同迷宫一般,悠长曲折的小巷子延伸到四面八方,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时远时近的阿拉伯语音、淡淡的薄荷茶香、染坊的臭味以及擦身而过的毛驴的骚味。古城里运货都用手推车或毛驴驮货进入狭窄的街巷。
老城处处都是古迹,人们生活方式跟1000年以前相仿,《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情景就在身边,这里仿佛是一座活着的文化古城……。</h3><h3> 图为用毛驴收垃圾,一边收垃圾,一边毛驴还在街道上拉屎。</h3> <h3> 菲斯老城里还保留着不少宗教建筑,摩洛哥人受伊斯兰教影响至深,黄金时代的菲斯,吸引来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宗教和文化的蓬勃发展,在伊斯兰教传入摩洛哥一百多年后,一位富商女儿在当时的首都菲斯设计并建造了全世界最早的、尚在运行的教育机构兼清真寺卡鲁因大学。 857年建立的这所古兰经学院是世界第一所大学,目前是联合国重点保护文物。由于这个学院吸引了众多学生学者来这里定居,经学院内部由三部分组成:祷告堂兼学院、中庭和中殿。其中祷告堂是最重要、也是占地面积最大的部分,长方形平面结构由270根柱子支撑。所有的内部空间被涂成白色,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空气对流,来应对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带来的酷热。中殿则为穆斯林提供了朝拜的方向—圣城麦加。图为古兰经学院。</h3> <h3> 肩抗着十几张新鲜羊皮的当地人学着羊叫,提醒我们避开,以免弄脏我们的衣服。</h3> <h3> 据说,菲斯老城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独一无二的皮革大染坊挣分不少。对于摄影师而言这也是摩洛哥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了。只是看大染坊要先进入商铺,一些比较有规模的皮货店对外开放自己的天台,犹如到人家的后院来参观,当然不是免费的,怎么着也得听商家吆喝一番,不管买不买。进去之前,先要做些准备工作,商家发给我们驱散刺鼻臭皮革味儿的薄荷枝,顺着狭窄的楼梯上到天台,一眼望下去,让人五味杂陈。原本形成于18世纪的皮革大染缸由数百个大石臼排列组合而成,各色染料提炼自天然植物。然而,现在据说很多作坊都改用化学染料了。看着染匠们站在五颜六色的染缸里,将一块块完整的骆驼牛羊皮革放进去,再将已浸泡好的皮革拎出来,劳作的工人完全赤脚站在染缸中,在摩洛哥灼热的阳光下辛苦工作,忍受着染缸散发着的刺鼻气味。我怀疑这种传统技术是否有大规模存在的必要,毕竟现代印染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这些染缸还继续存在的理由只能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游客需要。<br></h3> <h3> 索然无味的染缸参观结束,倒是楼下店铺里的传统皮革制品让人眼前一亮,特色的各种皮革制品也都是手工制作,质量上乘,色彩鲜艳。商家用简单的中文极力向我们推荐他们的皮革制品,一个年轻人为了引起关注,主动用中文对我说:"你叫什么名字?"又自我介绍:"我叫李小龙,他叫黄飞鸿。"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后之余,心中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唉!谁知肩上包,件件皆辛苦啊!</h3><h3> </h3> <h3> 菲斯堪称摩洛哥的“手工业之都”,在众多手工艺中,除了皮革业,老城里最多的就是工匠铺:铁匠铺、铜匠铺、石匠铺、银匠铺……应有尽有,件件质朴精美,爱不释手,甚至可以看到阿拉丁神灯。老城的五金广场,是最集中的地方:铜匠铺里叮叮当当,匠人为我们示范铜盘的打造,看他眯着眼全神贯注雕琢着作品,真的是精雕细刻,一问价格,也不便宜呀!<br></h3> <h3> 菲斯被称为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不仅仅是指建筑,更多的是指这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摩洛哥人早已将菲斯老城视为不朽的精神家园。<br></h3><h3> 手工艺品匠人正在制作陶瓷工艺品。</h3> <h3> 出了老城,没有皮革的怪味,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郊外有处山坡可以远眺城市全景,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方形传统建筑密密麻麻,此起彼伏。老城,蒙着一层经历了上千年岁月的土黄色,绿色屋顶点缀其间。整个城市的设计杂乱无章,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到这景象,恐怕不敢再次走进老城了。<br></h3> <h3>从菲斯到梅克内斯有40公里,8月24日上午我们来到这座古城。梅克内斯是摩洛哥四大古城之一,被誉为“黑色皇城”,并不是城市建筑基调是黑色,而是阿拉维特王朝缔造者穆拉伊•伊斯梅尔的麾下,有一支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军团,作战骁勇,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皇家马厩粮仓就是穆拉伊•伊斯梅尔时期(1672-1727年)建造的。这座马厩粮仓好似一座城堡,在城堡一侧会有一扇窗,看起来不起眼,实际是一道小门,由著名设计师穆莱•伊斯梅尔苏丹亲手设计。粮仓由二十多个拱穹式谷仓组成,高12米,间隔强3米厚,顶部有天窗,通气孔。大部分屋顶在1775年大地震损毁,粮仓也逐渐荒废。
国王爱马,在王宫养了五百多战马,并设计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型马厩。
<br></h3><h3><br></h3> <h3> 穆莱·伊斯梅尔定都梅克内斯后除了无休止的征战之外还大兴土木,把梅克内斯建成为一个在规模和风格上都不愧为阿拉维王朝极盛时期的国都。无论宫殿、清真寺还是城墙、城门都极其辉煌。到现在尚存的以曼苏尔大门为核心的老城仍在1996年列入了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座大门无论是规模还是风格都承载了穆莱·伊斯梅尔对自己所创造的丰功伟绩的纪念。遗憾的是因为花了太大的功夫以致城门一直到穆莱·伊斯梅尔去世四年后才完工。<br></h3> <h3> 图为皇家马厩和粮仓进口大门,如今还能看到它们的框架,也是参观的重要景点。还有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给城市增添了美景。<br></h3> <h3> 摩洛哥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位于梅克内斯以北约30公里处,据记载,公元1世纪时,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整个城市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里留有保存完好的凯旋门和剧场的白色石圆柱。甚至连古城的街道、居民住房、油磨房、公共浴室、市场等都依然清晰可见,这里还有许多镶嵌式的壁画。从废墟中还挖掘出大批制作精巧的青铜人像和大理石人头像。<br></h3> <h3>从考古遗址极目远眺,好一派异国风光。</h3> <h3> 考古遗址的大厦只留下八个石块支撑的大门,门前广场也是荒凉一片。</h3> <h3> 8月24日下午我们来到拉巴特。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菲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四大皇城之一,人口约212万。拉巴特始建于公元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现存老城为18世纪所建,新城于1912年摩成为法国保护国后兴建。拉巴特濒临大西洋,有不少海滨浴场,是旅游、消夏的好地方。</h3><h3> 因天色已晚,我们入住酒店休息,养足精神明天好好游览拉巴特的著名景点。<br></h3> <h3> 8月25日上午我们来到拉巴特王宫参观(外观),看上去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高高的围墙、米黄色的墙面、绿色的琉璃瓦屋顶。在王宫门口最有看头的是摩洛哥各军兵种的军装。当然皇家卫队士兵一定都是一表人才,想欣赏一下摩洛哥军人的风采非这里莫属。好好区分一下哪个兵种最威武。穿红色军装的是皇家卫队,一身迷彩的是陆军,灰色军装头戴贝雷帽的是宪兵,还有警察,最威武的是骑着阿拉伯宝马的卫兵,是可以合影的。</h3><h3> 皇宫侧面有一个御用清真寺。规模不小,清真寺门前开敞式柱廊,线条简洁却不失庄重。<br></h3> <h3> 骑着阿拉伯宝马的卫兵十分威严,但可以和游客合影,这一点很人性化。</h3> <h3> 皇宫广场的一角,有厚厚的城墙,高高的塔,还有老国王的灵柩,还有多名卫兵站岗守卫。</h3> <h3> 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王国的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坐落在伊斯兰世界最西端。1987年8月动工修建,耗资5亿多美元,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以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br></h3> <h3>我们脱鞋走进清真寺参观,寺内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就像一座艺术殿堂。</h3> <h3>室内的门窗图案十分精彩,透进光线来恰好有人路过,拍下这张照片,觉得很有意思。</h3> <h3>我和老伴在清真寺大门前留影。</h3> <h3>参观哈桑二世广场(鸽子广场)。</h3> <h3> 迈阿密海滨大道是卡萨布兰卡濒临大海的一条观景道,也是卡萨布兰卡最美的地方。海滨大道有一条宽阔的车行道,车道临海的一侧则是宽敞的木栈道,扶栏可以眺望蔚蓝的大西洋。栈道栏杆下伸向海滩的部分,是一排紧密连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充满了悠闲的度假氛围。我们坐在麦当劳攴厅休闲,眺望大海,静静地度过人生中一小段短暂幸福的时光……!<br></h3> <h3> 往海边方向看,三个孩子拉着妈妈从泳池边走过,妈妈弱弱的爱让人感到温馨,孩子们天真快乐样子,不仅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h3> <h3> 人在旅途,看到如此美景,真想寻思一处清幽,静静地欣赏自然之音,欣赏蓝天白云,欣赏沙滩大海;心灵,总会在海风中放松豁然开朗,忧思也会在欣欣然中恬淡释放。
人在旅途,遇到如此美景 ,谁的心灵不会醉美!心旷神怡,让神思妙想插上翅膀,在浩瀚苍穹中飞翔,醉美了……!<br></h3> <h3> 摩洛哥是个君主制国家,但国王是个比较开明的元首,为了爱情或者说为了美人(萨尔玛),放弃了三宫六院,是伊斯兰国家中首个国王带头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国家。<br></h3><h3> 国王一家的全家福巨幅照片树立在迈阿密海滨大道一旁,看了使人感到和睦温馨。</h3> <h3> 我们来到格拉纳达城郊,领队给50分钟的时间游览拍照,可以远观阿尔汉布拉王宫的外景。</h3> <h3> 阿尔汉布拉宫是西班牙的著名故宫,为中世纪摩尔人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的王宫。始建于13世纪阿赫马尔王及其继承人统治期间。1492年摩尔人被逐出西班牙后,建筑物开始荒废。1828年在斐迪南七世资助下,经建筑师何塞·孔特雷拉斯与其子、孙三代进行长期的修缮与复建,才恢复原有风貌。这个穆斯林皇宫中曾经住过23位国王。我们在外围拍了外景就急匆匆的走了。<br></h3> <h3> 我们来到著名的艾西拉小镇游览。经过30 余年的持续改造,如今的艾西拉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涂鸦壁画小镇成长为摩洛哥最重要的艺术活动圣地。游客们可以坐在露天餐椅上一边品尝咖啡一边欣赏海景。背着长枪短炮和写生画具的摄影和绘画爱好者,可以带上马扎在合适的取景地专注摆弄一整天。独立艺术家工作室和当地百姓的本土艺术品零售店里,前来淘宝的人们与店家热切交谈。而骑着机车怀抱吉他的摩洛哥小青年,时常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爬上海堤演奏一段悠扬的本土音乐……。
<br></h3> <h3> 最为可贵的是,当地居民并没有因为小镇的出名而丧失淳朴可亲的天性。他们生活如常,并拿出最大的热情配合着艺术家们装点自己的房屋。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配色和细节上展现出一些别具一格的小心思:用马赛克花砖镶嵌的门牌和墙壁,形态优雅花纹繁复的铁艺门窗和路灯,家门口的花坛被精心设计成彩色,手写体的可爱指示牌垂下吊兰,窗沿下画着几个撒着花瓣的小仙女……他们会在游客经过时,友善地打一声招呼。若你肯仔细倾听,老人们还会饶有兴致地用简单的英语为你讲述一段艾西拉的历史,送你一些形态可掬的小礼物,或是告诉你哪一条小巷里深藏着他最喜欢的壁画。<br></h3> <h3> 可以说,每一个来到艾西拉的人,都会被它平和的生活节奏、时尚的艺术氛围、纯真的风土人情打动。<br></h3> <h3>情景互动,感觉真的是下雨……哈哈!</h3> <h3> 中午,我们在一个涂鸦旅游小镇艾西拉游玩了近两个小时,随后就赶到丹吉尔港口,准备离开摩洛哥到西班牙。五点钟出发的轮船足足晚点了两个小时,坐船的有些人等得有些不耐烦,吵吵闹闹大声喧哗。上下轮船的小车川流不息,港口外的车辆喇叭声声,噪声让人心烦意乱。候轮船的两个小女孩十分可爱,大大方方让我们拍照……。直到夕阳西下轮船终于离开了丹吉尔港口,晚十点才到西班牙的塔里法港口,大巴车又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酒店入住。人在旅途,身不由己,身体好,心态好,再晚再远的旅途也不感觉到累……!
<br></h3> <h3> 回到西班牙的第一天是游览白色小镇米哈斯。米哈斯是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山区的一个小镇,半山坡上建造着的大片白色房屋。远远望去,成片的红瓦白墙矮房在山坡绿树的衬映下,十分醒目和壮观。正是这些白色房屋,使米哈斯成为西班牙南部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h3><h3> 夏季到来的时候,此地气温能达到40多度,因此以白色房子来减少对于光热的吸收。从小镇的建筑式样来看,有点希腊风格,依山而建的白色建筑配上耀眼的花色植物,给小镇增加了更多的魅力。浏览白色小镇,你还可以边走边购物,路边的小店很多,装饰也很有特色。这个小镇很美,很安静,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发呆,海风山风徐徐吹来,倍感凉爽。如果你到西班牙来,一定要到米哈斯白色小镇。<br></h3> <h3> 米哈斯这座可爱的小镇拥有十分悦目的房屋:白墙配上红瓦,整个镇子沿着坡度平缓的山麓展开,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逛个遍,我们安排在这里游玩三个小时,可惜我肚子不舒服,虽然吃了药,但仍感没有力气,只好在石头教堂旁乘凉,远眺山下郁郁葱葱的风光。
小镇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全世界的摄影爱好者,米哈斯纯白无瑕的浪漫景色也吸引着人们来此蜜月旅行,希望爱情也可以因为这里洁净的气氛,回归到最无瑕的美。<br></h3><h3> 图为小镇独特的石头教堂,据说还有传奇的故事。</h3> <h3> 8月27日我们来到龙达小镇(自费项目)游览。</h3><h3> 龙达是位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马拉加省西北部腹地的一座弹丸小城,面积48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四万。它诞生于罗马帝国时代,发展于阿拉伯侵入时代,其老城伫立在海拔上百米的悬崖之上,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之感。
龙达小城多采用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白墙白屋,也有“白色山顶小镇”之称。这里也是西班牙站立式斗牛的发源地,拥有西班牙历史最悠久的斗牛场及博物馆,小城安宁、质朴,仿佛是从周围的山崖之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
海明威一生钟爱这个小镇,在《死在午后》中,他写道:“如果你想要去西班牙度蜜月或跟人私奔的话,龙达是最合适的地方,整个小镇目之所及都是浪漫的风景……如果在龙达度蜜月或私奔都没有成功的话,那最好去巴黎,分道扬镳、另觅新欢好了。”龙达的视野开阔、清新质朴、远离尘嚣,兼有几分险要,想来正合个性硬朗、一生喜爱冒险的大师胃口。
海明威24岁时与新婚燕尔的第一任妻子初访西班牙就爱上了龙达,之后他多次重返这座天空之城,他的多部作品都以龙达为背景,除了《死在午后》,描写西班牙内战的《丧钟为谁而鸣》也取材于此。
<br></h3> <h3> 龙达小镇最大的特点就是陡峭的山沟将老城和新城一分为二,并通过新桥和老桥两座桥将两者联系起来。陡峭的崖壁和白色的建筑,演绎出自然和人工的结合。
沿峭壁经过若干观景平台,来到西班牙广场和新桥。龙达新桥建于1751-1793年,连接埃尔塔霍峡谷的两端——新老龙达。峡谷最深处到桥面有120米落差。桥上人车混行,来自各方的游客很多。在桥上欣赏峡谷巨大的落差,远处田野,以及在峡谷顶端高低错落的小镇建筑,很有气势很漂亮。新桥北侧西班牙广场,周边都是商店和旅馆,过了桥就是老龙达了。
走过新桥,俯瞰埃尔塔霍峡谷谷底,真还挺深。再向左,去老桥。一路是小镇风情的建筑,坡不陡,沿路有若干个观景平台。
摩尔王之家,有一条隧道,直通谷底。古迹不在于建筑而在于通到谷底的隧道,建于14世纪,隧道有300多级台阶,下去约10分钟。
<br></h3> <h3> 龙达小镇著名的皇家麦斯特兰沙斗牛场建于1785年,是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西班牙最著名斗牛士罗梅罗曾在此斗牛,并创造了现代斗牛法。这里是斗牛士朝圣的地方,可容纳5000名观众。<br></h3> <h3> 西班牙的瓦伦西亚是除了马德里及巴塞罗那的第三大城市,它不仅有着现代繁华的气息,还有着古香古色的味道。其中最有名的是艺术科学城,整个现代建筑群,包括天文馆(内设一个IMAX影院)、菲利佩王子科学博物馆、索菲娅王后大剧院和海洋馆等。这组造型奇异绝美的建筑,气势磅礴的从北向南一字排开。而大面积的水面设计更是点睛之笔,让这些建筑仿佛是漂浮在海洋中的梦幻之岛。</h3><h3> 我们下午五点来到这里玩了50分钟,团友一家四口还划了透明船,我给他们拍照,时间虽短,但玩得很开心!<br></h3> <h3>夫妻恩爱的幸福时光!</h3> <h3>团友小两口在爱情的小船里温馨地荡漾!</h3> <h3> 8月29日上午十点半,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西班牙小镇潘尼斯科拉,这是一个依山徬海的小镇。这里阳光明媚,白浪沙滩,彩伞参差,游人如织。领队给我们三个小时的游玩时间,让我们兴奋无比,拿去相机就拍个不停。尽管天气炎热,太阳仿佛要把我们烤焦,身上的衬衣全打湿了,一会儿又烤干了(起码有40多度的气温)但是就舍不得到荫凉处休息一下,生怕错过拍摄美景的机会,一口气拍了上百张照片。小镇美!小镇真美!美得无语……!<br></h3> <h3> 潘尼斯科拉小镇到处是石砌的古屋、成行的棕榈,成片的橄榄树,一派地中海明媚的美丽景色。领队波波说:西班牙最古老的史诗《熙德之歌》改编的电影《熙德传》就曾经在这里拍摄。</h3><h3> 潘尼斯科拉最有名的是中世纪的古城堡遗址,我们踏着石头路顺着山势缓缓而行,半路上有座石头砌成的古老教堂,爬了约五百多米到了古堡的收费门口,要参观需五欧元的门票。我们购票后一口作气沿着陡峭的石阶登顶,虽然大汗淋漓,但海风吹来顿感凉爽,举目远看,好一派地中海小镇风光,顿时心旷神怡,继续拍照吧……!😄<br></h3> <h3> 延绵十余里的海滨浴场挤满来海浴的人们,阳光明媚,海风徐徐,彩伞朵朵,笑语欢声……。小镇真的是醉美!我也醉美了!</h3> <h3> 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是加泰罗尼亚自治区首府,有“欧洲之花”的美誉,1992年,巴塞罗那主办了第25届奥运会,更使其名扬四海,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巴塞罗那。人们往往将她和三个关键词相连:度假、建筑、体育。
爱度假的游客爱这里宜人的地中海气候、绵延的海滩、灿烂的阳光;建筑爱好者称之为天堂,高迪的惊世之作赋予了她这样独特的魅力;球迷更是爱她的动感、狂野、激情澎湃,为之痴迷;一个让人到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可是我们还得走……哈哈。<br></h3> <h3> 我们到巴塞罗那参观的第一个著名景点就是米拉之家。米拉之家是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师安东尼·高迪的代表作之一,坐落在巴塞罗那市区里的格拉西亚街上,建于1906年至1912年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4 年将包括米拉之家在内的几个高迪设计的建筑列入世界遗产中。
米拉之家是高迪设计的最后一个私人住宅,是米拉先生的府第,所以被称为“米拉之家”。它占地1,323平方米,米拉之家波浪形的外观,是由白色的石材砌出的外墙,扭曲回绕的铁条和铁板构成的阳台栏杆,和宽大的窗户组成的,可让人发挥想像力,有人觉得像非洲原住民在陡峭的悬崖所建造类似洞穴的住所,有人觉得像海浪,有人觉得像退潮后的沙滩,有人觉得像蜂窝的组织,有人觉得像熔岩构成的波浪,有人觉得像蛇窟,有人觉得像沙丘,有人觉得像寄生虫巢穴等等。米拉之家的内部,每一户都能双面采光,光线由采光中庭和外面街道进来,房间的形状也几乎全是圆型设计,天花板、窗户、走廊、很少有正方的矩形。<br></h3> <h3> 巴塞罗那圣家大教堂是西班牙伟大的建筑家高迪(1852~1926年)的遗作。8月30日在当地官方导游的引领下,我们参观了巴塞罗拉圣家大教堂,我们的领队波波详尽介绍了圣家大教堂的情况:起初,教堂是在建筑师Villars的指挥下动工的,但是他只建了部分地下室就退出了。1883年,高迪开始正式接手,直到43年后他遇车祸身亡。教堂还没有建完。高迪死后,留下了很多资料、设计稿和模型,但是在西班牙内战时大多被毁坏,而工程也停顿到1952年才再次动工。目前,这个建筑才完成了将近60%,已经对有人开放了。<br></h3> <h3> 教堂内部的每一个角落,都堪称艺术精品;每一组雕塑都是一个故事;教堂内部美轮美奂,华美异常,令人叹为观止。</h3><h3> 现在建造教堂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社会捐助和门票收入,官方预计竣工的时间是2026年,好期待届时能再来大教堂参观。<br></h3> <h3> 我们在巴塞罗拉的一家中餐馆吃到了海鲜烩饭,还喝了葡萄酒,味道很不错……。<br></h3> <h3> 巴塞罗拉农贸市场里商品十分丰富,干果品种齐全,我见到的松子仁特别大;海鲜特别多,又新鲜,5.9~10多欧元一公斤。水果品种也多,有的水果就不认识;石榴特别大,</h3><h3>看着就想吃,哈哈😄 。但也碰到不开心的事:我买了一点车厘子,不到一公斤就要14欧元,看来是这个小贩看我不懂语言,不懂行情才忽悠我,因为我在高速公路服务区曾买了一大盒车厘子才花了3.5欧元。</h3> <h3> 8月30日我们参观了巴塞罗那著名景点奎尔公园(详见我的美篇《走进童话世界:奎尔公园》)</h3><h3> 图为8月31日我们参观哥伦布纪念碑。<br></h3> <h3> 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巴塞罗那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我们早早的就报了自费项目~巴塞罗那深度游。领队安排我们跟一位留学生导游到巴塞罗拉老城区游览。</h3><h3> 老城区聚集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教堂、艺术景点等,街道并不宽广,人群熙熙攘攘,多是游客;很多的青石小径,暗藏着诸多的质朴美妙。</h3><h3> 这里的沧桑古建筑多是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西班牙瑰宝。虽历经沧桑,依然坚固如初,岿然不动。</h3><h3> 我们先后参观了州市政府大楼和巴塞罗拉大教堂的外观,欣赏了毕加索的绘画(复制),参观了当年大艺术家聚集的四只猫咖啡厅……!这里的一切都仿佛诉说着巴塞罗拉灿烂辉煌的历史。<br></h3> <h3> 图为巴塞罗那大教堂大门外观,参观的人群涌动。因时间有限,加之我们参观过的有名教堂也多,就没有进去参观了。</h3> <h3> 有名的四只猫咖啡馆,据说是当年毕加索等大名人经常出入的场所。</h3> <h3> 巴塞罗拉有名的吻墙,共由4000幅画组成。我和老伴风风雨雨走过近四十年,从来就不会浪漫,今天也学学巴塞罗那人的浪漫,我们在吻墙前深深一吻,留学生导游给我们拍下了这一镜头。<br></h3> <h3>
萨拉戈萨位是西班牙的第五大城市,在2008年萨拉戈萨首次举办了以水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盛开了一场“水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宴会。萨拉戈萨的标志建筑皮拉圣母教堂是萨拉戈萨旅行中必径驻足的地方,教堂是由11个圆顶和4座高塔组成的,在圣经中,传说圣母玛利亚在此处向圣雅各显圣,并交与他一根柱子,让他在这里建造教堂,也就是今天命名的皮拉圣母教堂。 我们走进教堂时,有幸遇到神父领着一大群信徒在做弥撒,虔诚的信徒们低吟浅唱,妙不可言,感到是奇妙神韵,天上神曲……。
萨拉戈萨在以南50公里处是西班牙浪漫主义画派画家戈雅的故乡,戈雅先生在意大利留学回国后,第一件工作就是为萨拉戈萨的皮拉圣母教堂绘制一些装饰性湿壁画,皮拉圣母教堂圆顶上的湿壁画正是戈雅所绘制。在戈雅一生的油画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是《拿水罐的少女》,同时也成就了戈雅绘画生涯中顶峰极致作品。我们尽情欣赏了戈雅许多原作,真的不枉此行……!<br></h3> <h3> 图为皮拉圣母教堂正面全景照(器材有限,也没有拍全,抱歉!)。<br></h3><h3> </h3> <h3> 9月1日我们游览了托莱多古镇,查阅资料有关资料,才知道西班牙的托莱多曾经也是古都。公元527年,西哥特人统治西班牙,并在该城定都。711年,托莱多被阿拉伯人攻陷。1085年,阿方索六世收复托莱多,成为卡斯蒂利亚王国首府和全国主教中心。 1561年,西班牙国王迁都马德里,托莱多这座城市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站在托莱多古城对面的观景台上,望着散落在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房屋,望着远处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望着有着尖尖顶子的教堂钟楼以及附近的绿穹顶的清真寺,还有那修女院、市政厅以及清亮亮的河水心就醉了。和塞戈维亚古城一样,这座城市也是建在高高的山地上,城市的三面被西班牙最大的塔霍河环绕,犹如我国古代城池下的护城河护卫着古城。这个古都易守难攻的特殊地理位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个曾经的古都,被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未必是件坏事,这使得古城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不再由于经济、政治的需要而加入新的元素。她就像一幅凝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她也像一位历经日月沧桑的老人,驻足于城堡之巅,用缓慢的语调慢慢地叙述着遥远年代的那些故事……。
<br></h3> <h3> 走进古都,你就走进了那段有着时代特点的历史画卷中,多种文化的交融在这里随处可见。这里曾经是阿拉伯人、基督教徒和犹太人共居的地方,因而也就留下了古罗马的街道,犹太人的住宅,阿拉伯人的城门,天主教的歌德式教堂。这多种不同文化的交融、延续,成为人们蜂拥而至的理由。
穿行在古巷之中,班驳的石子路,伸出墙头的绿植以及行走的游人构成美丽的光影。
不同风格的教堂、清真寺、修道院,不同的大门,免不了让你浮想联翩,让你的好奇心陡然增长,让你对遥远年代的古都充满了无限遐思。<br></h3> <h3> 托莱多天主教堂是古城中地标性建筑。这是一座用了200年的时间建造起来的具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带有中世纪风貌的大教堂。在欧洲看得最多的就是教堂,一座教堂经历几代人的建造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br></h3> <h3> 这座教堂也是西班牙首席红衣大主教的驻地,世界最大天主教堂之一。这座教堂曾经是西哥特人的宗教圣殿,曾经是摩尔人的伊斯兰寺庙,到了公元1224年,才改为天主教堂。因而这座教堂是集各种流派的风格于一身。<br></h3> <h3> 在托莱多古镇参观古神庙遗址,官方导游它说年代很久远了。</h3> <h3> 在马德里市区的高地有一座古埃及庙宇叫德波神庙,其原址位于尼罗河畔,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因埃及修建水坝可能导致这座神庙的损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各国发出了保护濒危文物的号召,西班牙政府把神庙的每一个石块运至马德里精心重建,并保持其原始朝向。作为对西班牙协助保护神庙的谢意,埃及政府将这个庙宇赠送给西班牙,德波神庙还是马德里观赏日落和城市景色的最佳地点。<br></h3> <h3> 即将离开巴塞罗那时,我们参观了塞万提斯纪念碑,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br></h3> <h3> 马德里皇宫是仅次于凡尔赛宫和维也纳皇宫的欧洲第三大皇宫。它建于1738年,历时26年才完工,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而且最精美的宫殿之一。皇宫外观呈正方形结构,富丽堂皇。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因内部不许拍摄,只能在外围拍几张照片分享。<br></h3> <h3> 宫内藏有无数的金银器皿和绘画、瓷器、壁毯及其他皇室用品。它是波旁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在欧洲各国皇宫中堪称数一数二。因内部不许拍摄,只能在外围拍几张照片分享。<br></h3> <h3>图为挂毯壁画,十分精美。</h3> <h3>图为外室大厅顶部的精美装璜与画。</h3> <h3> 给老伴拍一张美照。</h3> <h3> 9月2日清晨迎着满天朝霞来到成都,结束了我们的旅游。此次旅游我和老伴玩得很开心顺心,并平安归来。这要感谢旅行社李沅沅老师和领队波波的精心安排与无微不至的关照;感谢团友七位团友的照顾与关心;感谢友善热心的地导与司机;与他(她)们同游西葡摩,醉美十五天,终身难忘。同时也要感谢朋友们的关注与鼓励,是您们的鼓励和支持,才使我下决心抽出几天时间,努力回忆醉美的十五天,不然别人问我,我也说不清,道不明。总之,感谢!感谢!再感谢!衷心祝愿好人一生平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