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的追踪治疗,她的病情完全在掌控之中

杨芳裕

<h3>昨天收到角美医生发来的图片,是个颅脑硬膜下中等量积液的病例。我想应该是老年人轻微头部外伤导致的。他问我需不需要手术治疗。我跟他说,我无法一两句话就能够回答清楚,不如等我把前面一个病例的追踪治疗过程以讲故事的形式写下来,再转发给他。当然,写出来后,也可以分享给大家,大家都可以得到一点体会。 这是我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比较经典的病例,在这个追踪治疗过程中,一切尽在掌控之中,故事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结果是避免了手术,又治愈了病情,皆大欢喜! 故事是从半年前开始的:<br></h3> <h3>在一次公交车车祸中,六十四岁洪大姐头部轻微受伤,觉得有点头晕。被送到我们医院急诊科,CT 扫描显示微量的硬膜下积液。对于这么丁点儿的积液,不是太内行的医生或许会说“没事!回去好好休息就好了!”还好,急诊科医生交代她要到神经外科专家门诊看看,于是,她成为我的病人。<br></h3> <h3>我告诉她,虽然她的头部外伤非常轻微,但胼胝体池的蛛网膜破裂了,脑脊液流向双侧额部的硬膜下间隙,就怕导致硬膜下积液,然后发展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洪大姐对我的说法不是太接受,她问有没有预防的办法。我说,目前还没有办法预防积液继续增大。我吩咐她两周后回来复查。她有点失望地走了。 两周后,洪大姐如期而至。“有点头晕,但还可以忍受!”洪大姐进门后这样说,“但愿我运气没那么差吧!” 新CT发现,硬膜下积液确实增多了。<br></h3> <h3>再两周,因为大姐担心CT有射线,要求改做磁共振。磁共振平扫显示,积液更多了。她问需不需要手术引流。我说不可以的。因为蛛网膜破口没被黏住,你引流多少积液,就有多少脑脊液接着填充到硬膜下腔。脑脊液是人颅腔里面正常分泌的水,它有缓冲和保护脑子的功能和清除脑子代谢产物的功能。一个成人一天可以分泌大约一斤重的脑脊液。硬膜下积液做引流手术风险很大,有感染的风险,还有诱发癫痫的可能性。有的人使用白蛋白积液会有所缩小,但白蛋白作用不大,而且报销不易。 洪大姐说不管可不可以报销,她要试试白蛋白。用了几瓶白蛋白后,她觉得头晕有所好转,但改善不是太明显,就把白蛋白停了。白蛋白可以提高血液渗透压,把积液的水吸收到血管内,但作用不大,花费缺不少。<br></h3> <h3>大约在头部外伤后一个半月,磁共振复查显示左侧的积液转化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右侧的积液因为左侧压力稍微缩小了点。积液怎么变成血肿呢?我的观点是积液撑破了连接脑表和硬膜之间的桥静脉。水参进了血就变成血水,于是,积液变成血肿。我见过一夜之间,低密度的积液直接变成高密度的血肿的现象。积液变成血肿,我认为不是坏事,因为血肿可以封堵住蛛网膜破口,使得脑脊液不再流出,也使得钻孔引流手术从不可为变成可为。 然而,我没给她开刀钻孔,我让她尝试服用立普妥。知道立普妥的人都知道那是降低血脂的药物,可许多人还不知道立普妥可以帮助慢性血肿吸收。那是几年前由天津总院神经外科首先提出来的新治疗方法。其原理是血肿包膜的微小血管参与渗血,才使得血肿继续增大。这些微小血管不成熟,细胞之间缝隙太大,可以穿透红细胞。而立普妥有让不成熟的血管转化成成熟血管的功能。细胞间缝隙修补了,血肿就不增大,而后,血肿会被慢慢吸收。<br></h3> <h3>再复查的磁共振让人失望,血肿继续增大,还双侧都是血肿,而且已经达到有手术指征的量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积液转化成血肿初期,血肿包膜还没有形成,包膜内还没有微小血管,立普妥也就没有发挥作用的靶的。那后续是手术还是继续服用立普妥呢?选择权归病人。洪大姐感觉自己还能忍受症状,选择了继续服药。这个时候要是发生了什么意外,还难说会不会有风险!<br></h3> <h3>后续的两周里,我加强和洪大姐的微信联系,经常问她有什么不舒服。还好,她觉得症状正在好转。 两周后复查,血肿吸收减小了!<br></h3> <h3>再复查,血肿消失了,完全吸收!有点神奇而又不可思议的感觉!</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