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出身于教育世家,先父曾是长沙市的语文名师(78年后调湘潭大学任中文系教授,被省政府聘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我初中和高中就读于湖南名校长沙市一中,1961年高考时因 “政审不合格”,尽管成绩优秀,超过了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但仍被拒之大学门外。1962年未参加高考。1963年由于锲而不舍地努力和父亲好友的帮助,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补录入武汉大学数学系,并以当届考生第一名的成绩担任了年级学习委员。“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我由工厂转入湖南大学衡阳分校,两年后成为该校第一批两名讲师之一;1983至1985年,经湖南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后任湖大衡阳分校党委书记;1990年调入衡阳师专任党委副书记。1997年被评为湖南省高专人文社科系列第一位教授。2000年到株洲师专任教,回归教师队伍后,在教学和科研中游刃有余,教学科研成果颇丰。<br></h3> <h3>第一部分:个人简介</h3> <h3>这是我们家最早的一张全家福,最后一排从左至右是我的母亲、父亲和姑妈,中间坐着的老人是我的祖母,立于祖母周围的是我和弟弟妹妹。<br></h3> <h3>1978年长沙全家合影</h3> <h3>湖南大学衡阳分校1984年小家庭合影</h3> <h3>2011年株洲师专全家合影</h3> <h3>我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我们的父辈继承了中国知识阶层传统教子方法,正如世传南宋学者王应麟撰写的《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正因为这种良好的家风家教,使得我们始终不用扬鞭自奋蹄。<br></h3> <h3>先父彭靖先生的书勉词条之一</h3> <h3>一.求学期间</h3> <h3>从少年时代起,我不仅学习优秀,而且很喜欢球类运动。经常在假期参加球类训练活动。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喜爱乒乓球和足球运动,曾是长沙市少年乒乓球队和足球队队员;高中阶段我对足球运动情有独钟,曾是长沙市一中足球队队员和省足球培训队队员。<br></h3> <h3>1.初中阶段</h3> <h3>长沙市一中初28班部分学友。(前排左一为本人)</h3> <h3>几十年后,易复刚、罗湘湘和我在长沙相遇。</h3> <h3>2017年6月我们结伴去新疆旅游。右一的刘国楚是我中学六年的同学。<br></h3> <h3>2.高中阶段</h3> <h3>长沙市一中高五十一班毕业留影。</h3> <h3>长沙市一中部分教师和学生聚会。</h3> <h3>与外语教师重逢。左起胡正亮、喻永林、由杰老师、彭纳揆。</h3> <h3>2012年11月,长沙市一中百年校庆时,部分高51班校友合影。</h3> <h3>高五十一班部分好友合影。从左至右:胡正亮、张先时、谢大可、喻永林、刘国楚、闵士铭、曹琦、彭纳揆。</h3> <h3>高中学友唐子岳来家做客,看到我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特赠诗词二首。<br></h3> <h3>捣练子寄彭纳揆同学:深夜静,亮明灯。伏案沉思笔下风。刻苦攻关心不老,思维驰骋正年轻。 <br><br>如梦令寄彭纳揆同学:从演算哥猜想,到细论评《三讲》。岁月写沧桑,立志勇朝前闯。前闯!前闯!《教育世家》欢畅。<br>(国家一级书法家、教授,原沈阳军区教导队队长陈燕熙书)<br></h3> <h3>3.大学阶段</h3> <h3>大学阶段,我曾是武汉大学足球队暨武汉青年足球队主力队员,参加过全国十大城市大学生足球赛,为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我在第三排左四)<br></h3> <h3>2013年12月,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我回到了阔别45年的学校,心情无比激动。<br></h3> <h3>同学们见面都非常亲切,窗友雷朝宣作见面诗和离别诗各一首,以表同窗之情。<br></h3> <h3>见面诗:半世经商有幸归,霜须雾眼辨纳揆。昔时纵脚凌空起,此刻凝眉球尚飞。 <br>离别诗:一路荆棘一路花,功勋难抚旧时疤。祖宗有德根基厚,数代连续教育家。(以上为中学同窗好友张先时书)</h3> <h3>数学系6832班部分同学在大学时代住过的宿舍——老舍斋前合影留念。<br></h3> <h3>2015年,数学系6832班部分同学在长沙市再次相聚,照片为长沙橘子洲头合影。<br></h3> <h3>二.工作期间</h3> <h3>1.衡阳地区白地市钢铁厂</h3> <h3>1968年7月武大毕业后,根据当时“三个面向”的分配政策(面向工厂、农村、基层)分配到衡阳地区钢铁厂工作。<br></h3> <h3>在衡阳地区钢铁厂工作期间,任厂生产调度、总调度,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曾两次舍身救护技术人员和工人)被中共衡阳地委授予“地区先进(模范)工作者”称号(系冶金系统唯一的干部代表)(后排左一)。<br></h3> <h3>在工厂,我仍然爱好体育运动,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打打篮球,图为白地市钢铁厂篮球队成员。(前排右一)<br></h3> <h3>2.湖南大学衡阳分校</h3> <h3>1978年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建立,急需一批教师,我谢绝了上级留我当厂长的意愿,再三要求调入该校任教得以批准。1980年我成为该校首批两个讲师之一,并于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r></h3> <h3>努力重拾荒废十余年之久的数学。</h3> <h3>不久,给学生上高等数学课就能信手拈来,挥发自如了。<br></h3> <h3>1983年被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拔为年轻领导干部培养对象,于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右二为作者)<br></h3> <h3>毕业后回湖南大学衡阳分校任党委书记。图为给全校师生讲话。</h3> <h3>3.衡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h3> <h3>1990年9月我要求调到衡阳师专担任党委副书记并兼任教学工作。1992年被评聘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副教授;1997年评聘为教授,系当时湖南省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系列第一个教授。在此后不久的湖南省高校党委书记大会上(包括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省高校工委领导对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说:“谁说大专院校教师评不上教授,衡阳师专的彭纳揆同志就很不错嘛!” <br></h3> <h3>在开学典礼暨新生入校大会上讲话。<br></h3> <h3>对85级新生进行入学教育,举例说明高专院校毕业生只要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大家”!</h3> <h3>主持统战工作座谈会</h3> <h3>在师专“九三学社”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h3> <h3>1993至1997年,策划组织并成功举办了衡阳师专“首届艺术节”、“爱国教育月”、“艺术与德育”赴京美展、“迎香港回归暨第二届艺术节”等,《湖南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及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分别作了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br></h3> <h3>赴北京参加“美展”</h3> <h3>首届艺术节</h3> <h3>给校田径运动会优胜者颁奖。</h3> <h3>爱国教育月签名</h3> <h3>与外教合影(左二为作者)</h3> <h3>陪同省领导到学校调研视察。</h3> <h3>与衡阳市委领导在南华大学合影。</h3> <h3>1991至1997年,我连续七年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三结合”教学改革及社会实践活动,分别在农村、工厂和部队建立了五个德育实践基地。两次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对我校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七次被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委(厅)、共青团省委授予先进单位称号。本人于1998年被中共衡阳市委授予“衡阳市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佳优秀干部”称号。<br></h3> <h3>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活动。</h3> <h3>与村民座谈</h3> <h3>进村考察</h3> <h3>与学生一起参加“双抢”劳动。</h3> <h3>1998年至1999年,我坚持高校体制改革不是几所学校(本科、大专、中专)合并为一所综合大学一种模式,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几位首长及中国科学院武大校友的支持,为衡阳师专单独升格为衡阳师院尽了最大的努力。回忆自己“当官”的十四年,可以说是为学校建设尽心尽力,两袖清风,无愧于入党的誓言,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但由于各种原因,我辞职离开了工作30年的美丽雁城衡阳,离别了多年的挚友,应聘于新建的、急需教授的株洲师专。 下面是两位老教师的临别赠言。<br></h3> <h3>朱维德教授赠诗</h3> <h3>曾也鲁老师赠诗</h3> <h3>4.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h3> <h3>当我回到了我挚爱的三尺讲台,享受到了教学和科研的乐趣,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受到了学校师生广泛的认可和尊重。职称考评几乎每年为“优秀”,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党员称号。并且科研成果成绩斐然。<br></h3> <h3>上政治理论课</h3> <h3>株洲师专人文社科系全体教师。</h3> <h3>赴香港参观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学术交流。</h3> <h3>5.湖南工业大学</h3> <h3>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湖南工业大学。这对教学科研的要求又更上了一层楼。<br></h3> <h3>湖南工业大学科技楼</h3> <h3>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h3> <h3>6.退休生活</h3> <h3>2009年底我退休了,仍笔耕不辍,思辨不断,“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至2018年12月:发表学术论文6篇,书写数篇散文、政论文,这些文章大都在CSSI刊物上发表,或收录于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经典图书中。<br></h3> <h3>参加老年科协组织的各种活动。图为宁乡考古留念。</h3> <h3>参加离退办组织的迎“十九大”文艺演出。</h3> <h3>经常与老友相聚聊天。</h3> <h3>第二部分:教书育人和科研成果</h3> <h3>一.教书育人<br></h3> <h3>(一)党政工作及教学经历<br>1.工作经历:湖大衡阳分校—衡阳师专—株洲师专—湖南工业大学。历时31年(1978年2009年);并长期担任学校党委领导工作和教学工作。2.所教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创造学》、《思想道德修养》、《领导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技术概论》、《人才学概论》等十几门课程。每年教学工作量都在240小时以上。3.不定期开设《教育热点问题讨论》、《形势与政策》和党课等课程教学工作。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研究和改革,提出“课”、“课中课”、“课外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br></h3> <h3>二.教育教学科研成果<br></h3> <h3>(一)省教委主持的统编教材:1.《教师职业道德概论》(主编之一), 湖南师大出版社,1992年8月;2.《教师素质概论》(主编之一),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6月;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常务副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8月;1996年6月再版。<br></h3> <h3>(二)著作:1.《拓扑学入门》(编著),广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11月;2.《“三点”论教育》(专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彭雪开、荣光宗、毛文洪、唐子岳等教授、专家给予了较高评价。<br></h3> <h3>3.《德育认知和实践研究》、(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该书获第四届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著作评比优秀奖。<br></h3> <h3>4.著作:《与时俱进铸辉煌》(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h3> <h3>5.《感悟·随笔·心声》 四季出版社出版 2018年版<br></h3> <h3>(三)自编书《我与教育》四册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br></h3> <h3>(四)科研论文:发表各种研究论文和政论文100余篇,其中省级刊物70余篇,CSSCI源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的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收录于《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等多种大型经典图书资料,不少论文获得各种奖励;但从未申报过各种给予经费的科研项目。例如:</h3> <h3>1.《<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第3期,与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文章同期发表。<br></h3> <h3>2.《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发表在国家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与北京大学党委的文章并列为本期重头文章。<br></h3> <h3>3.《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技术学的典范》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刊物《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上,为本期(2002年第6期)首篇。<br></h3> <h3>4.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社会主义研究》上发表论文5篇。<br></h3> <h3>5. 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系统科学学报》上发表论文16篇。<br></h3> <h3>6.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的文章10篇。</h3> <h3>此外,《构建和谐社会与领导者的导向》,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获2009年度“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中国教育界联合会中教联2009 08号文件);《具有时代特征的德育》获中共湖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委“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思想政治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江泽民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获2002年高校党校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我的全部论文已形成三个系列: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哲学(科技哲学和系统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此处不一 一列举。<br></h3> <h3>(五)所得荣誉举例</h3> <h3>1997年度被评为衡阳市学习邓小平理论“十佳优秀干部”。</h3> <h3>撰写的文章《读书与教育》、《箴言与启迪》和《随想录—看足球赛有感》,载入《中国离退休干部文选》,同时获评“十九大献礼作品最佳创作奖”。(中国记实文学研究会等颁发)<br></h3> <h3>论文《创新教育是国家的责任和希望》在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被评为优秀论文“特等”奖(由未来研究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颁发)。<br></h3> <h3>在第六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被评为“2007中国科教创新贡献奖”(由未来研究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等颁发)。<br></h3> <h3>2018年被湖南工业大学老年科协评为“科技之星”。</h3> <h3>(六)社会兼职:曾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专科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高校统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党风党纪学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未来教育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求是先锋》大型文集丛书特邀编委;湖南省专家评审库成员;株洲市中学教师培训主讲教师等。<br></h3> <h3>(七)参加学术活动举例</h3> <h3>1997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学术研讨会”邀请函。<br></h3> <h3>参加2009年12月广西南宁由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等组织召开的“新中国成立60年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学术论坛”。 <br></h3> <h3>2013年1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由周光召签署的“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请柬。<br></h3> <h3>在内蒙包头召开的系统科学年会(2004年8月第八届)<br></h3> <h3>与系统科学学报总编冯宁昌教授(中)及与会代表刘劲杨教授合影。<br></h3> <h3>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系统科学年会(2005年9月 第九届)<br></h3> <h3>在深圳召开的系统科学年会,图为与会长乌杰先生的合影(2013年12月 十六届)。<br></h3> <h3>(八)关心贫困学生,对家庭贫困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例如,2010年教师节受到一位已毕业多年学生的短信:“毕业了,似乎对教师节的意识也淡了,但是您的教导却日渐深刻,教师节到了,把学生们的最美祝福送给我最亲最爱的彭老师!”;曾给湖南工业大学特困生助学基金予以捐赠。<br></h3> <h3>(九)湖南省“优秀教育世家”成员1991年,我们家以大妹彭代源(原长沙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的名义被湖南省教育委员会、湖南省教育工会授予湖南省优秀教育世家(报国家教委、全国教育总工会、中共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批准)。<br></h3> <h3>2002年教师节,省教育电视台对我们家作了专题介绍;2003年教师节,《株洲晚报》记者王波对我进行了采访并撰文《“教育世家”的育人情怀》。<br></h3> <h3>我自1978年进入高校,从教已30余年,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仅我这一代12人中(包括配偶)就有8人从教或在学校工作。我们热爱教育工作,是因为我们血管里流淌着的是教师的血液。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我经历了,被洗刷了,但还能幸运地看到当代的彩虹,享受今日的阳光和空气,正如父亲在一首诗中写的“茫茫六合吾侪在,珍重山楼夜雨时”,能为社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我知足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