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后屯村的青春印记

张君之

<h3><font color="#ff8a00">  2018年8月18日,我们陪伴初中班主任王玲老师,回到她50年前上山下乡的那个宁静的山村,尘封的记忆慢慢的打开了…… </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知青的沧桑岁月,对于共和国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来说,时间是淘洗之后余下的东西,自然已经沉淀在其生命的深层。无论是屡屡抚摸的温暖体验,还是无意遮掩的痛苦磨难。谁也忘记不了过去的曾经与曾经经历过的生活。</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县铧子公社后屯生产队,是我国东北抗日名将李兆麟将军的故乡,王玲老师在这片充满着红色基因的黑土地上上山下乡插队生活了五年,直到1973年,做为工农兵学员,回城到辽阳市师范学校上学。如今重返乡村,山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思念中的那个山村依旧安静详和。</font></h3> <h3>人们是否记得,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中,降生了一大批“50后”,他们青春年少时,赶上了““文革””,未及弱冠,就到农村插队去了,“老三届”、“老知青”是这一代人共同的名字。他们把血汗留在了那片苦涩的田野上,把青春奉献给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甚至有的人把生命也留在那片苍茫的土地上。弹指间,50年过去,恍如隔世。庄稼地里的青春,历历在目,虽尘封已久,但挥之不去。</h3> <h3>背起行囊扛着书箱,奔赴老区扎根边疆,天高地阔摸爬滚打,青春如火志在远方。到农村去,扎根农村干革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h3> <h3>  1975年7月15日,中共延安地委召开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先进代表会,做为这一代知青的杰出代表人物,习近平等14名北京知青作为先进个人受到通报表扬。</h3><h3><font color="#ff8a00"> “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font></h3><h3> 习近平《我的上山下乡经历》</h3> <h3>今生不会忘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青纱帐,那割不完的高粱地,那菜籽油做出的饭菜和饿得两眼冒金花的知青岁月,那纯情少年梦里痴情碰撞的斑驳流年……</h3> <h3>这是王玲老师1966年7月在中学读书时团支部同学的合影照片。本来应该两年后中学毕业参加高考,谁也没有想到,随着“五一六通知”下发,等待他们的是一场历时十年的文革运动。</h3> <h3>文革初期,停课闹革命的浪潮席卷祖国大地,红卫兵到北京串联,在天安门广场能够受到毛主席的接见,那是文革时代的一种荣光,王老师当时正在中学读书,同样投入到这场火热的革命运动中,这是王玲老师到北京串联时“忙里偷闲”,到颐和园参观,手举红宝书拍照留念。</h3> <h3>1968年9月,刚刚结束了复课闹革命,王玲老师就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后屯村插队,这就是王玲老师当年插队农村居住的地方,二十七名热血青年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到八年的青春时光,青年点,一个时代的符号。</h3> <h3>黑土地里汗流淌,粗茶淡饭五谷香,历经艰辛苦心志,练硬翅膀好远翔。</h3> <h3>乡里乡亲热心肠,淳厚朴实更善良,艰辛苦涩曾咽下,熬过长夜迎霞光。</h3> <h3>当时,农村生产力十分落后,农民群众生活很是清贫,精神文化极度匮乏。广大知青经过在这种艰苦环境中的磨炼,造就了不怕累、不畏难、能吃苦,敢于挑重担、勇于闯难关的品质。这种可贵品质,不仅使每个经历者受益终生,还将作为精神遗产代代相传,星火不断,不断发扬光大。</h3> <h3>劳动锻炼,是知青生活不变的主题,斗私批修更是穿插在那个年代必备的课程。在火热的集体生活中,知青们亲近大地,感悟生活,学习成长,收获着欢欣与喜悦,挥洒着汗水与泪水,增长了生活智慧和社会才干。</h3> <h3><font color="#ff8a00">1975年12月,结束两年多的师范教育专业学习,王玲老师被分配到辽阳市第五中学任教,当时还是文革后期,学校教育还是处在“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时期,学工学农劳动也是在校学生的主课堂。</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古城辽阳,白塔侧畔,师生合影留念,记录美好时光。(前排左四为王玲 老师)</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八十年代初期,王玲老师又调到辽阳市第二中学任教,这是王玲老师和她的学生的合影。</font></h3> <h3>这是王玲老师和她的得意门生的合影,毕业参加工作当班主任教过的第一届毕业生,辽阳第五中学三年一班班长何春涤同学。</h3> <h3>1985年,王玲老师响应组织的号召,和同是从事教育工作的爱人一起去新疆支边,在克拉玛依油田管理局人教科工作,直到2005年光荣退休才回到内地家乡。这是在新疆工作期间,受组织上的委派,到上海第二教育学院进修学习的照片。</h3> <h3><font color="#ff8a00">2008年夏季,上山下乡整好四十年的时候,王玲老师和她的一起插队的战友们相约回到后屯村,看望父老乡亲,寻找那个年代的记忆。</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在这片热土上生活了五年,阔别五十年,王玲老师带着她的学生又回到这里,感慨万分,多少青春不再,多少情怀已更改。</font></h3> <h3>听说当年的知青回来了,后屯村的乡亲们都过来看望,岁月流逝,光阴如箭。</h3> <h3>想当年,一起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姐妹情深。春种秋收,流年风雨,割舍不了的感情。</h3> <h3>五十年过去,后屯村发生的变化让人欣慰,原来泥泞的村内土路,如今全部是宽敞整齐的柏油路面,自来水和通讯网络都通到各家各户。</h3> <h3>也许,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使人激奋。</h3> <h3>五十年前,全国1700万城镇初高中毕业生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远离父母亲人,开始了历时十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其规模之广阔,声势之浩大,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历史上属空前绝后。</h3> <h3>2018年10月18日,在金秋收获的季节,王老师和她的知青战友再一次重返后屯村。和10年前相比,后屯村的变化非常的大,黑色路面直通村里,太阳能路灯让夜晚的山村明亮了起来。</h3> <h3><font color="#ff8a00">感谢生活,让我们学会了遗忘;感谢生命,让我们学会了成长;感谢沧桑,让我们学会了坚强。书一笔清远,盈一怀暖阳,一指苍茫处,淡淡流年香…</font></h3> <h3>知青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我们曾经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铺炕、同饮一井水、我们曾同呼吸共命运,而今,知青重晚情,情未了,人健在,常相聚!</h3> <h3><font color="#ff8a00">五十年岁月过去,斗转星移,这代人都已不再年轻。当年一起插队的27名知青,如今也都是年近七旬,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宫慧君、金玉芳、乔春艳、刘凤石、李素萍、藏铁平、郎颖、王玲、宋国珍、范素双、闫保玲,许平贵、葛志芳、刘秉喜、王荣华、郑世才、李春雨、王洪儒、刘建章、孙超、唐大海、谢成功、</font>陈绍镛、李济群、肖俊新、兰桂铁、郎大刚。(后五人已经去世)</h3> <h3>&nbsp; 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懊悔,每个知青朋友都可以自豪地说:我青春的臂膀,曾肩负起祖国遭受自然灾害和“文革”动乱的重压;我用自己数千个日夜的真情付出,曾经替母亲分担过那个年代的种种困苦和忧愁......</h3> <h3>在宽敞明亮的村委会里,老村主任李振荣老人,正在给知青们讲述后屯村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发生的变化,青山在,人末老,风景这边独好。</h3> <h3>对知青这一代人来说,知青的生活虽然是艰苦的,但结下的情谊却是真挚的;知青的经历是苦涩的,得到的煅炼却也是宝贵的。也许,每一个知青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这样的故事,共同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使人激奋。</h3> <h3>五十年前那段知青岁月亦真亦幻,恍若云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还有那一片绿色无际留下过知青芳华岁月的高粱地……</h3> <h3>当年的知青大院,原来是抗日名将李兆麟的故居,如今经过修缮,已经被确定为辽宁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14日,李兆麟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风餐露宿意志坚,革命理想高于天。在后屯村这片热土上,无论是将军的后代,还是在这里生活过的知青,都以传承李兆麟英雄的精神为自豪,。</h3> <h3>李兆麟纪念馆,曾经的知识青年下乡的青年点,位于灯塔市后屯村, 占地面积2080平方米,原为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的故居,现为辽宁省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也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中共党史教育基地”。</h3> <h3>做为李兆麟将军的后人,年逾八旬的后屯村老村主任李振荣老人,细致的给我们讲解当年的抗日名将的身世。</h3> <h3>转瞬间,半个世纪过去了,许多都已人事两非。然而,那段岁月,却成了知青们难以忘却的念想。怎能忘?是谁在举目无亲,困难无助的时候,大家是怎样互相包容团结,共渡难关。是谁曾以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甚至是手把手的耐心教会知青怎样面对困难,奋发图强。学会拢火做饭,拆洗衣被,纺线织布,做好四季农活。又是谁,曾在知青生病、想家、哭鼻子的时候,悉心照料,开导安慰、陪伴过大家……</h3> <h3><font color="#ff8a00">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王玲老师说过:珍惜自己那段沉重而多舛的历史,尊重自己那曾经的奋斗与拼搏。感恩那年关爱与呵护我的乡亲父老,眷恋让我魂牵梦绕的那座山,那条河……那河,会不息地在胸中流淌,那山,会永远地在心中镌刻。</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如今,退休在家的王玲老师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做为共和国的同龄人,走过岁月,无论是插队还是支援边疆建设,青春无悔,不去感叹命运的坎坷,更不必去夸耀昔日的辉煌。真诚祝愿王老师身体健康,晚年生活快乐,您永远都幸福,就是我们做学生最大的心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