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当孩子受到了欺凌,向父母或老师求助时,你是否告诉过孩子"别招惹TA,别跟TA一般见识"?又或者认为只是"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h3><h3> 其实,欺凌的发生要比我们想象的频繁、普遍得多。有47%的加拿大学生报告曾经受过欺凌,2015年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2%的高中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曾遭受过欺凌,5-18岁的学生中有21.8%表示曾经被欺凌过。我国数据依然暂缺,但情况可以想象,并不乐观。</h3><h3>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时,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欺凌事件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在处理欺凌事件时,又该如何与老师及校方沟通?关于校园欺凌,我国有哪些相关法律可以参考?您将在以下内容中找到参考。</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什么是校园欺凌?它有哪些特征?</b></span></h1> <h3>欺凌行为是指带有敌意地使用攻击、威胁、强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惧,从而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h3><h3> 它有两个重要特点:</h3><h3> ★欺凌是一种不对等行为,只有攻击者在身体上、权力上或社会地位上强于受害者时,所进行的攻击行为才能被视为欺凌。</h3><h3> ★欺凌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极有可能会反复发生。</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园欺凌都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b></h1> <h3>欺凌可以是言语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分别有以下一些具体表现:</h3><h3> 言语上:</h3><h3> ★起带有侮辱性的外号,或使用羞辱性的话语</h3><h3> ★嘲笑讽刺(阴阳怪气)</h3><h3> ★散播关于他人的谣言</h3><h3> ★威胁 、恐吓、强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h3><h3> ★敲诈勒索,干涉他人的个人财物</h3><h3> 行为上:</h3><h3> ★故意忽视:在群体中把你当透明人,或在他人试图与你交流时进行打扰中断</h3><h3>集结他人一起排挤孤立你。</h3><h3> ★暴力行为、肢体攻击: 校园中最常见的欺凌形式,却常常被认为是"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h3><h3><br /></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如何区别欺凌与一般的打闹行为?</b></h1> <h3>小孩子总爱互相打打闹闹的,作为家长也不想大惊小怪。区分欺凌和打闹行为最客观的参考,是以孩子的感受为基准进行判断。</h3><h3> 如果孩子与同伴在相处中发生争吵或肢体冲突, 冲突双方在矛盾发生时,都能站在保护自己的角度进行回应,且冲突解决后,同样的事情短时间内没有再次发生,孩子的情绪很快得到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发生在同伴间的冲突,我们通常理解为打闹行为。</h3><h3> 但如果孩子经常无缘由地被更高大、更受欢迎、或者数量更多的同伴排挤或找麻烦,且在冲突中孩子无法保护自己,孩子的情绪受到持续影响,无法正常应对学习、交友等校园生活。这种发生在同伴间,冲突双方不对等的、反复发生的冲突,我们通常理解为欺凌。</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孩子的哪些行为可能是受到了欺凌的信号?</b></span></h1> <h3>如果孩子符合以下的一些描述,孩子有可能是受到了欺凌,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引起重视:</h3><h3> ◆回家时,衣物、书本或其他的个人物品总是有损坏的痕迹;</h3><h3> ◆身体上总是没来由的有伤痕或是淤青;</h3><h3> ◆没有什么朋友,也很少和同学来往;</h3><h3> ◆在家中,几乎很少提到学校里发生的事情;</h3><h3> ◆对学校、同学、老师有关的话题刻意回避;</h3><h3> ◆总是对上学或是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表现出害怕、焦虑情绪;</h3><h3> ◆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对原来感兴趣的科目也不感兴趣了;</h3><h3> ◆经常失眠、做恶梦;</h3><h3> ◆情绪不稳定,常常显得失落、常常哭泣;</h3><h3> ◆食欲不振。</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如何与受到校园欺凌的孩子进行沟通?</b></span></h1> <h3> 首先,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已经受到伤害的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刺激,也切忌因为愤怒去鼓励以暴制暴的行为。</h3><h3>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受到欺凌不是他们的错,家长理解他们的受伤感受,愿意倾听他们,也会帮助他们一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h3><h3> 最后,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受害者"的标签,因为这样的标签传达出的信息是孩子的角色被固定了,不利于促进他们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h3><h3>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选择孩子觉得安全的环境和场所,例如家里或者孩子的房间里等等,同时应避免陌生人或与孩子关系不亲密的外人在场,以免影响孩子的表达。</h3> <h3>首先,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已经受到伤害的孩子更多情感上的刺激,也切忌因为愤怒去鼓励以暴制暴的行为。</h3><h3> 其次,要让孩子明白受到欺凌不是他们的错,家长理解他们的受伤感受,愿意倾听他们,也会帮助他们一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h3><h3> 最后,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受害者"的标签,因为这样的标签传达出的信息是孩子的角色被固定了,不利于促进他们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h3><h3>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选择孩子觉得安全的环境和场所,例如家里或者孩子的房间里等等,同时应避免陌生人或与孩子关系不亲密的外人在场,以免影响孩子的表达。</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孩子不愿意和我谈,这时候该怎么办?</b></span></h1> <h3>受到欺凌的孩子可能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不愿意和家长谈论自己的经历:</h3><h3> 1)觉得是自己的错,认为由于自己的软弱或是自己不够好而被同学欺负;</h3><h3> 2)不想给父母添麻烦,或是害怕父母不理解、被父母批评;</h3><h3> 3)受到欺凌他的孩子的威胁,怕告诉大人后欺负他的人变本加厉;</h3><h3> 4)怕因为"告老师"被同学孤立。</h3><h3> 如果孩子因为这些原因不愿开口或很难开口,也不要强迫孩子,尽量通过一些委婉的方式来与孩子交流。比如,在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可以就节目里的相关场景发问,例如:"你觉得这个人做的对吗","你们学校里有没有这样的男生?","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 也可以试着讨论一些这样的问题:"你平常在学校里都和谁在一起玩?你跟谁关系最好呀?",或者是"学校里有没有你特别不喜欢的同学?为什么不喜欢他?"</h3><h3> 不同的孩子可能适合不同的沟通方式,但最重要的是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被爱的、被保护的,受到欺凌不是他们的错,家长也会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h3><h3><br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如何判断孩子是否需要接受心理咨询?</b></span></h1> <h3>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下情况:</h3><h3> 情绪持续低落,常常哭泣和失落,睡眠或饮食出现问题,经常失眠做恶梦,或食欲不振等。</h3><h3> 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 容易受到惊吓,很容易感受到不安全感。</h3><h3> 回避和抗拒集体生活,无法融入集体,性格变 得孤僻, 几乎很少和同学来往。</h3><h3> 常常对他人和环境表现出愤怒和攻击性, 出现伤害小动物的念头和举动</h3><h3> 从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考虑,我们建议您为孩子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