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18px;"> “山东临沂”与“江西抚州”相距一千多公里,有谁知道还有那么多的渊源?</b></h1> 临沂简介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临沂因临沂河得名,古称琅琊、沂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周时期建鄅古城,秦时属琅琊郡,汉代设临沂县,清朝设沂州府,近代中国共产党曾在临沂地区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山东省政府。1994年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span></h1> 抚州简介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临汝县,即现在的临川县。公元23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隋文帝开黄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平陈总管扬武通奉命安抚临川郡一带,将临川郡改为抚州。</span></h1> 王羲之生平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b><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局部</b></h1> 颜真卿生平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颜真卿,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终年77岁,</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人</b><span style="font-size:18px;">。字清臣。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采飞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鲁公是书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着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着;至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致者,则推李玄靖碑。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稿为第一。</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费县“颜真卿公园”</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局部</b></h1> 舒同生平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舒同(1905.11.25~1998.5.27),男,字文藻,又名宜禄。</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b><b style="font-size:18px;">。</b><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舒同书法</b></h1> 王羲之故居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羲之303年出生于山东临沂,5年之后他随家族南渡,到达南京。司马睿是王羲之父亲的姨表兄弟。王家了不起,作为一个大家族,在南京全力扶持司马睿建立东晋,当上了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司马睿当皇帝这一年,王羲之15岁了,他每天的活动不外乎就是在南京秦淮河和夫子庙边玩耍,在家里练字、习经,也许他还会登上高大的城墙望向北方,盼父亲骑马威武归来。父亲在举家来南京的第二年带兵外出征战,自此没了消息。之后王羲之经历了结婚,生子,做官,升官,辞官等等一些事情,在这些人生重要的历程中,王羲之没忘了习字,他的字在渐渐地登上峰顶。353年他写出了《兰亭序》。这年王羲之50岁。53岁愤而辞官。5年之后王羲之辞世。</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临沂“王羲之故居”洗砚池</b></h1> 王羲之在抚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在抚州城区文昌桥头,有一处仿古园林建筑群,是当地较为热闹的民间古玩字画交易场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建筑群所依托的文化核心——洗墨池,竟然与一位闻名天下的大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王羲之第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应该是在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329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北方的前赵在建国26年后灭亡;二是南方的东晋平定了一场叛乱,都城建康被毁严重,大功臣温峤提议迁都豫章(即如今的南昌),辅佐大臣王导则建议回迁建康。最终,帝采信了王导的建议,南昌与东晋都城失之交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不过,就在这一年,王导的堂侄王羲之被举荐为临川太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这是王羲之第一次担任主政一方的实职,26岁的他带着母亲与爱妻前往临川赴任,虽然路途遥远,地处偏僻,却丝毫没能冲淡他春风得意马蹄轻的情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魏晋时期政风务虚,郡守县令大都以清谈、饮酒、遨游为时尚,政务一般都由掾属和小吏办理,积弊很深,王羲之在体察民情后对此感触良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记录了他的感慨:“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能劳,叹恨无所复及耳。”随后,王羲之着力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赞誉。据《世说新语·品藻》记载,家人称王羲之为“我家临川”,并自豪地对他人言及“临川誉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王羲之全力施展抱负之际,命运给他的仕途踩了一脚急刹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底,王羲之的母亲因病辞世。带着母亲远行见证自己的为官时光,却没想到让母亲客死他乡,这成了王羲之心头永远的痛。他在一则帖子里写下“坟墓在临川,行欲改就吴”。几个月后,主政临川两年的王羲之为母亲迁坟回乡,守孝三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满怀伤情离开临川的王羲之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将再一次踏上江西的土地。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会再一次重演,下一次依旧是欢喜而来,黯然而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根据史书记载和专家考证,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七月,王羲之任江州刺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东晋时代的江州管辖范围很大,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福建两省,还加上今天湖北的咸宁、武昌至黄石的长江南岸,湖南衡阳以南以东地区。江州刺史,就是个管辖两个省再加上两个省的一部分的“大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可是,当年十二月,担任要职仅仅五个多月的王羲之,因新帝的岳父瞄上了这个好位子,而不得不离任。这件事给他的打击很大。从那以后,朝廷多次召他任职,王羲之均以儿女婚嫁等理由拒绝。直到多年后被老上级劝召,出任右军将军。因此,也被后人称为“王右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王羲之的仕途几起几落,但他对于初任地方长官的临川有着颇为深厚的感情。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是这样写的:“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他对临川深深的牵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王羲之在临川赢得了一个当官为民解疾苦的好名声,更留下了一个传唱千年的洗墨池。关于这个故事,有两个不同的版本,都很有传奇色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第一个说法来自民间。当地民众新建了一座颇有气势的建筑“飞云阁”,百姓请太守大人题额。亲民的太守王羲之允了,回到住地,提笔飞书数幅,却自觉不如意拿不出手。于是,不肯潦草塞责、糊弄百姓的王羲之决意苦练3个月。有一次家人送来馒头、蒜泥、甜酱,王羲之专心致志,竟将馒头蘸入砚台弄得满嘴墨黑。不仅如此,3个月中,王羲之临池练笔,将一池清水染成墨黑。后人在墨池旁立一石碑,上镌“晋王右军墨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第二个说法来自于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的记述。东晋时期,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池边练习书法,长久以往,池水因常洗笔砚而逐渐变黑,后人称为王羲之洗墨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达了后代人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光照临川之笔”,亦出典缘此。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专门为此作了一篇《墨池记》,其文借王羲之练笔成就洗墨池之事,引申开去,勉励世人勤学;再由学不可少,推及到深造道德更应努力,后人当致力修养,发扬墨池精神,力求上进;同时由为墨池作记联想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指出:只要有一技之长者受到尊重,则“仁人庄士之遗风”,便更可受人崇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王羲之在任临川太守期间“临池而书,池水尽墨”的经历,对于后来成就书圣有多大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法家虞和在《论书表》中的记录:“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20年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临池畅饮之余,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了一篇共计324字的序文手稿,名动天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43, 43, 43); font-size:18px;"> 其时,洗墨池的水应该早已清澈。却在千年后的今天,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激励着古今中外的书法爱好者。</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抚州“王右军洗墨池”</b></h1> 颜真卿在抚州 <h1> 颜真卿,是唐代中叶独创“颜体”的著名书法家和忠烈之士;安史之乱时,他敢于率众起兵抗击、讨伐气焰非常嚣张的安禄山军队,被朝廷封为高官,历任户部待郎、兵部尚书、御史大夫、尚书右丞等职。唐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因弹劾宰相元载抑塞人言,遭到元载的报复,被贬为抚州刺史。颜真卿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其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仍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和学术的好事。</h1><h1> 唐上元年间(674——675年),抚州城东南方的孔家渡至瑶湖之间所修的一条拦水归正道的河堤“华陂”又被大水冲毁,以致河流正道淤塞;涨水的时候则“支港横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危害。颜真卿莅任之后,其看到这种状况非常焦急,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组织人力,在“华陂”废基上修起了“土塍陂”(即今“千金陂”的前身);引水灌田,变水害为水利,为发展抚州城东南一带的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h1><h1> 颜真卿在抚州处理过一件轰动一时的离婚案:一天,一个妇女来见颜真卿,要求批张公文,允其与夫离婚;并呈上其夫杨志坚的诗作,以示其夫亦同意离婚。其夫诗云:“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于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教别画眉。今日便为同行路,相逢即是下山时。”颜真卿读罢,又问了原委,得知杨志坚是个嗜学如命的秀才,妇人嫌他家贫才要与他离婚。便判道:杨志坚素为博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可钦可敬;其妻只爱钱财不爱人才,着实可恶。对这两人,假若没有褒贬,使有才之士受到污辱,势利之徒得到好处,风俗就会变坏。为了扶正祛邪,将杨志坚之妻责打二十板,任其改嫁;对于杨志坚,则赠给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并委任为州署官吏。这个判决合乎民意,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在社会上也产生了良好影响。史称“江左十数年来,莫敢有弃夫者。”</h1><h1> 颜真卿在抚州时还利用政余之暇,先后写下了《南岳魏夫人仙坛记》、《宝应寺翻经台记》、《麻姑仙坛记》等文,勒为碑石;其中以《麻姑仙坛记》最为出名,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称“其字刚劲,独不袭前迹,有似其为人。”“岿然千载,犹有生气。”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书。据《临川县志》载:“宋庆元庚申(1200年),仙都观火,众碑皆碎,独公记岿然其旁。”至今,《麻姑仙坛记》碑帖,仍为 书法爱好者所乐习。此外,颜真卿还颇喜作诗,在抚州著有《临川集》,丰富了唐诗宝库。</h1><h1> 由于颜真卿在抚州勤政爱民,颇有作为,人们非常崇敬他。因他曾被封为“鲁郡公”,所以人们在抚州城里建立鲁公祠,专门纪念他;同时,在抚州城里的忠孝祠、二忠祠内,也把颜真卿列为重点纪念人物。解放前,一些庙宇里也供有鲁公菩萨,岁时祭祀。前两年,南城麻姑山仙都观重建,也把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重新勒为碑石,以供人观瞻。</h1> 舒同在临沂费县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59年6月7日,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和秘书长谢华,在中共临沂地委第一书记朱奇民、副书记薛亭,中共费县县委副书记荆守胜、于松云等陪同下视察许家崖水库建设工程,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给工地全体员工极大的鼓舞。并在地委的直接领导下,始终贯彻了政治挂帅、思想领先和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使工效不断提高,保证了施工质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视察期间,舒同书记在地方领导的要求下,挥毫泼墨,因没准备宣纸,就在报纸上写下了“许家崖水库”五个大字。舒同书记被群众热火朝天的革命干劲所感染,回济南后又重新题写了“许家崖水库”五个榜书大字,并特别嘱咐“此字不准放大或缩小”,为这座水库增添了时代光辉。原来在工地上写的就放到水库东部的“放水洞”上方,现在已放到水库展览室里面。所以,舒同书记实际写了两幅“许家崖水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舒同书记题的这五个大字端庄大方,遒劲有力。体现了他当时身置大跃进的年代,视察民情,看到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兴修水利的热潮而感慨万千;刚到山东省委担任第一书记,又有用武之地,如春风得意;50多岁年纪正年富力强,笔法浑熟,运笔酣畅淋漓,有泣鬼神,惊天地之气。</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文革”中,这几块石碑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也是在劫难逃,被人推倒,横七竖八地躺在那里。一直到1981年,原刻碑的包加明师傅和他的儿子受费县水管局所聘,重新整理安装石碑。大约在1982年左右,费县县委有关领导在中国军事科学院当面向舒同汇报许家崖水库石碑之事,并带去照片,舒老很满意,现场写了几幅字赠给他们,最后特意给刻碑的包师傅写了一幅“业精于勤”四个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舒同书记先后为费县题写了“费县影剧院”、“琅琊羲之砚厂”、“费县简誌”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舒同,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革命家、红色书法家的人品、书品永远留在了费县人民的心目中,其翰墨光华永远辉映着费县的大地河山。</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舒同题写的“许家崖水库”</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舒同题写的“费县影剧院”</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舒同题写的“琅琊羲之砚厂”</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舒同题写的“费县简誌”</b></h1> 舒同在临沂郯城 <p class="ql-block"> 原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同志在百忙的工作中,曾四次亲临郯城视察、考察、指导工作。最让郯城父老乡亲难以忘怀的,就是1959年6月5日上午,来郯城县马头公社幸福河畔万亩丰产田,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收麦的那次。马头父老至今记忆犹新,交口称赞,称之为“六级书记下田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舒同题写“江风口分洪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临沂与抚州</b></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王羲之、颜真卿故里是临沂,他们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他们都曾在抚州做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中国,在抚州东乡这块土地上又出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的舒同,他从小就深受颜真卿的“颜体”的影响,其创造的“舒体”浑圆有力、外柔内刚、宽博端庄、雍容大方,以其特有风格,深为人们喜爱;并已被输入电脑,成为一种通行字体,广泛用于报纸、刊物、电影、电视,显出其独特的魅力。而舒同在山东工作了八年,足迹和墨宝遍布齐鲁大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1600余年前的临川太守王羲之不会想到,因他而存在的“王右军洗墨池”,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完成一次穿越历史时空的交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东临沂”与“江西抚州”竟有这么多的因缘,真的希望能结成姊妹城市呀!</span></h1><h1><br></h1><p class="ql-block"><b>这正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临沂抚州有渊源,因缘往事逾千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书圣鲁公琅琊人,都曾抚州做过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舒同出生在抚州,山东工作近八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多次视察来沂蒙,临沂人民来纪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高鹏程 撰文 2018.09.13</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1.11修改)</p> <h1><b>『作者简介』 </b></h1><h1>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