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虫杂谈|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

三虫新视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几天,三虫接受了一个任务,就是写一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纪念文章。我的天呐!那时候我才刚出生,这事到底啥来头都没搞清楚,让我写个啥?嘴里都淡出了鸟,也飞不出几米远,我勒个去的,让我从第三者的角度去讲讲,唉!这要讲什么事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说了,让我写,写出来的不是被打死,就是反动分子,一定是要被关几天的。哈哈呵,我说什么呢?把度娘的衣柜翻遍了,扒开来看看,哇塞,莫言大师去年都已经写了,写什么了?回避什么了?总结什么了?有空你自己去看吧,反正我不是传声筒,拷贝不走样的,我一定会走远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知青啊知青,他们的纪念文章除了吃过多少苦,就是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理想,其他的呢?我看是写不上来的。后来有的人说是被骗去的,有的人说是被强迫去的,什么都有,反正都是事后诸葛亮,个个能说会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我身边有个老知青,他是到延边去的,在他看来,他并没有吃什么苦,倒是“坏事”做了不少,所以他说了,现在看到进城的农民工,他们的一些行为,就是在还他们的债,因此并不觉的有什么奇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想想也是,大多数知青其实空余的时间挺多的,有的在看书学习,有的在喝酒打牌,也许这样的生活选择,最终影响了他们命运的走向。努力学习的,在77年恢复高考后,赶上了春天的火车,最后大多成为了国家的中坚力量,而另一些则在回城的政策中,成了城市劳动力的补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1700万的知青就此分成了两个阶层,一个走向了权力的中心,另一个走到了下岗再就业的起跑线。转眼之间,翻云覆雨的权力,也最终让那些人的一部分,因腐败堕落而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望过去的五十年,中国的社会成了他们的舞台,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已经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浓彩重墨的一笔。对于他们的人生而言没有对错,只因他们出生的时代,正处在社会巨变的时刻,他们的人生已然被命中注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这样的看法,你说我讲的对不对?至于我是否讲得正确,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历史早已记录成册,被放进了史书馆,即使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只是猜测而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站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只能去理解那个时代下,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所产生的人类行为,那是在整体环境下必然的选择。那是一代有思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他们所拥有的理想与情怀,后人已经无法理解,也不会再有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知青上山下乡的产生,可能也是当时严峻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外部的军事压力,内部的就业压力,城市人口的过多积聚,若发生战争必然带来重大的人口毁灭,因此人口疏散边境屯田,以及知识青年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成了带动了农村地区进步的一种文化推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也许这些胡思乱想,在逻辑上还能成立,但我们无法一一得到验证,所以我只能在这里一个人胡说八道,反正也不要交给上级领导审核,姑且是茶余饭后的消遣,喝茶聊天的谈资吧,哈哈,不足挂齿,不足挂齿!</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