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县刘家庄老厂区寻迹一一2018年68届聚会之三

烟雨青萍

<h3>  2018年8月18日至20日,我们1968年进厂的员工在廊坊厂区聚会,庆祝入厂50周年。聚会后朱爱萍、郭建华和69届的王新兰一起,代表大家赴山西代县、垣曲县老厂区参观,寻找当年的足迹,回忆我们共同的青春年华。本集是山西垣曲刘家庄1206厂厂区部分。<br></h3> <h3>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役以后,举国进入&quot;要准备打仗&quot;的临战态势。大批三线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实行“山、散、洞”配置。我们总参测绘局第二办事处也更名晋南办事处,战略转移至山西闻喜县石门乡的深山里,因离垣曲县城较近,交通方便,部队供应关系都放在了垣曲县,闻喜县倒不大去了。</h3> <h3>从县城经过710制图队的省道大概是1980年修的,现在还在使用,路面有些坑洼,两边的山坡上林高草密,一片封山养林的景象。没修省道之前的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经常烂泥糊住自行车轮,推都推不动,只好扛着车走回家。遇到下大雪,又滑得站不住脚,骑车一揑闸就往路边的沟里钻,只得三步一滑五步一摔,好歹推着车蹭到家里。</h3> <h3>按部队的规定,当年我家安在710,上下班就骑着自行车奔波在710到工厂的路上。上班是上坡,一路不下车咬牙屏气蹬到厂里,要40多分钟,浑身湿透;下班是下坡,10几分钟就到了。虽然辛苦,却也饱览了中条山一年四季的不同风景。</h3> <h3>春天连翘花开了,山坡上一蓬一蓬明黄艳丽,如同洒满了阳光;夏天麦子熟了,沟里梯田金灿灿的,时有野兔出没;秋天的柿子树结满果实,眼看着由绿变黄缀满了枝头;深秋的景色最美,突如其来的霜冻,使黄栌木宽大的叶子一夜变红,整个山坡就火红火红的,使人想起了北京的香山;冬天下场大雪,那就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br></h3> <h3>这是710制图队的大门吗?抑制住满心的疑问,先进去看看再说。</h3> <h3>进大门右拐,军人服务社的房子还在,只是门前已种满了蔬菜庄稼。服务社和办公楼之间,原来是个假山喷水池,是个别緻的景观,现在完全没有了。</h3> <p>只能在孩子们的像片里回忆了!这几个孩子最小的今年也已经40岁了,分别生活在西安、郑州、开封、深圳、珠海。(后排左三是我的女儿)</p> <h3>原来宽大整洁的办公楼,现在成为马家窑村民的新居,欢声笑语,鸡鸣狗吠,很是热闹。</h3> <h3>记忆中的景像和年青的模样都已一去不返了!</h3> <h3>曾经在东风山、垣曲县都引以为傲的大操场,平展宽阔能踢足球,现在却成了杂草丛生的草场。四周的杨树倒都还在,笔直高耸,护围着大院。</h3> <h3>大礼堂仍然没变,只是门前的空地搭满了种香菇的架子。</h3> <h3>刘庄治的小伙子热情地告诉我们,现在的710已是4个村子的新家了!房屋是分配的,大院按村分隔成了几个院子。“卖豆腐的老梁?还活着呢!”那个个子不高穿着旧军衣,三天两头来大院卖豆腐、卖鸡的老梁,还记得他吗?村里就数跟他打交道多了!</h3> <h3>幼儿园的门前小院种起了葡萄,鲜花点缀,给我心里带来一丝宽慰。</h3> <h3>家属楼都分给刘庄冶的乡亲们了,一家一个单元,门口还盖了两间房,围起来就是个小院子。</h3> <h3>找到我家的旧居了,楼下单元门进去左拐,一横一竖两个套间…老乡请我们进去看看,内部已经变了结构,住起来更方便了。</h3> <h3>哈罗!和新“楼主”打个招呼!</h3> <h3>曾经的大队领导楼,4套住房如今都成了村支书的家,独门独院,竖起高大的门楼,后院里种了庄稼、果树。</h3> <h3>出710的大门左拐沿省道继续向前,从刘家庄的路口进去,就是办事处的驻地了。小桥的对面是办公区,这边的坡上是门诊部、幼儿园和生活区。</h3> <h3>经常去的军人服务社,东西不多,只是小日用品。有时也会有惊喜,比如蛋糕呀,点心呀,可遇不可求,还得收全国通用粮票。</h3> <h3>办事处的楼还完好,在沟里近10年只进去过有数的几回,印象不深了。再沿马路往前走,右边一个路口到图库,院子不大,却修了一个正正方方的游泳池,是夏天里年青人的乐园。图库是第二办事处整编后唯一留在山沟的部队,很遗憾因时间紧张我们没有进去。</h3> <h3>这就是庙疙瘩村,离1206厂最近的小村子,没有几户人家,现在也是人去房空了。</h3> <h3>曾经的厂门口是这样子的…</h3> <h3>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子的!还好看过710的大门,都是一个风格,不会太吃惊了。</h3> <h3>顺着马路往上走,先去看看山洞。干版组曾在里面上过班,又闷又潮又有苯含量超标,並不适宜生产,但是为了战备,必须要有山洞防止核攻击。现在洞口已倒,估计洞子也废弃了。</h3> <p>前面向右走,是去708航测队的大路;向左上坡是小路,需要翻个山梁,但能近不少路,厂里家住708的军嫂们每天都要来回走,她们调侃叫翻越天险腊子口。航测队所在地叫上天井下天井,因为山沟实在狭窄,大家都戏称为夾皮沟。这次时间紧也不能去了。</p> <p>这张俯视图可看清厂区全貌,虽然比代县厂区要大,却是分布在三个高度上。当年建造时,除了厂房等主体建筑,那么多的附属工程都是先遣队的年青人自力更生干出来的。他们炸山、运石头、砌碹涵洞、拉土垫地,在厂区修了球场、护坡、道路。还去横岭关车站卸煤,装煤,拉煤,为大部队搬迁完成繁杂艰苦的准备工作,为全厂战转立下汗马功劳。</p> <p>郭建华当年也是先遣队成员,那时姑娘小伙儿大部分只有20岁出头,两年种地、营建吃的苦一言难尽,却练就了年轻人吃苦耐劳的过硬品质!今天再看厂区,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吧!(前排左一郭建华)</p> <h3>进入工厂大门,右边是二层的办公楼,似乎还有部分在使用,外貌内里都还行。二楼的党委办公室是我最后工作的地方。</h3> <p>办公楼的对面高台上是一、二车间生产厂房。</p> <h3>这个位置也是照相的好地方。到晋南后,开始有老人退休了。曾听刘厂长调侃地说:“咱们厂就是个小社会,我这个厂长是生老病死油盐酱醋都要管呀!”</h3> <p>和我的领导、师付又是好朋友们也在这儿留下过倩影。(孙茹霞,我,陈玉芝,张同华)</p> <h3>出办公楼向右转,一条路通往综合车间。</h3> <h3>沿路转过九十度的大弯,迎面就看到一座大告示牌,写着“山西省天保植被恢复工程封山育林区”,仔细列清责任人、任务书和各项规定,标明工程用时6年。</h3> <h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比工程实施前的照片,任务还是很见成效的,到处草木蓊郁,连小河沟里都长满了挺直的杨树。</h3> <h3>保护祖国的青山綠水,改善环境,这里是真的做到了!</h3> <h3>曾经的综合车间(三车间)已经门窗全无,只剩框架了!</h3> <h3>建华也曾是三车间的一员,他仔细辨认着周围的地形,寻找着往日的记忆。</h3> <p>1979年8月三车间全体人员合影,我在第三排中间。仔细看着每位同仁熟悉的面容,往事历历在目,心中无限感慨!</p> <p>那时我带着1岁多的女儿住在厂区,厂党委经常晚上开会,有时车间加班,没法按时接孩子,许多师付们姐妹们都帮我带过她,哄她玩喂她吃饱,往往我去接她时,已经睡熟了。我们的06厂就是个温暖的大家庭!</p> <p>这是我们制版组的师付和师兄弟们,一个精干而友爱的团队。大家相处得象兄弟姐妹,令人怀念啊,那些往日时光。(前排右二是付铁叁师付,后排右一是我)</p> <h3>从综合车间往回走,路左边的修配车间似乎曾经使用过,窗上钉着铁网,现在里面却都空了。</h3> <h3>一辆卡车停在二车间的后门,大门敞开,有人正往车上搬运一筐一筐的蘑菇,据说这里已是菌业公司的养菇场了。</h3> <h3>高大宽敞的车间,窗户位置高而通风好,种养菇类正合适!</h3> <h3>这条是厂区的主干道,右边是一、二车间的大厂房,厂房往上是礼堂兼食堂。路左边护坡下是锅炉房、澡堂、车库…</h3> <h3>上车间的台阶野草萋萋,已是没处插脚了!</h3> <h3>一车间的大门紧闭,门前的路还可以绕到生产车间正门。</h3> <h3>今天的生产车间正门,草深叶厚少人迹。</h3> <h3>车间和礼堂之间的路通往托儿所,我也曾抱着孩子,沿着这条小路匆匆地送孩子,接孩子…</h3> <h3>托儿所幼儿园的保育员都是厂里的随军家属,虽不正规但有爱心,粗门大嗓像在看自家的娃儿。我女儿刚去认生,总站在窗前哭。我不放心问阿姨情况,她笑着说:“是哭呢,一吃饭就不哭了,吃饱了放下饭碗再哭!熟悉了就好了,么事!”</h3> <h3>带孩子的妈妈们都经历了这样忙碌辛苦又幸福的过程,那时的时间都是以秒计算的,工间休息时都要跑回去做点事,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就轻松一些了。</h3> <h3>戴着大红花过六一节,个个都是佼佼者啊!左边那个小伙子,站姿中规中矩,表情笑容可掬,很老练呢!</h3> <h3>远看礼堂。记得门前有一棵高过房顶的大柿子树,冬季树尖上残留的柿子红红的,在湛蓝湛蓝的晴空下十分耀眼。有时喜鹊停在枝头啄食柿果,那景象鲜明生动如同一幅风景画!</h3> <h3>现在柿子树没了,只好找一张相似的图片,聊以慰藉久远的记忆吧!</h3> <h3>近看礼堂门窗都是大洞,情况不妙!</h3> <h3>果然四面透风,屋顶都塌了!古人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沒人使用没人维护,当年我们全体职工的活动中心就这样衰亡了,不过留在记忆中的故事和场景,轻易也不会褪去的……在这小小的买饭窗口,曾经就有年轻的心轻轻碰撞,暗生情愫,喜结连理;也有为排队先后起口角,动动手,然后一笑泯恩仇!套用一句邓丽君的歌词:小厂故事多,充满趣和乐,假如你到这里来,收获特别多。</h3> <h3>厨房是彻底没了,只剩这六根烟囱巍然屹立,使人突然想起那些欧洲的古堡,青苔斑驳,威严而沧桑。<br></h3> <h3>过了厨房,看到的是面目全非的球场,水泥地面杂草丛生,篮球架早没了,台阶上一排养蜂的蜂桶,往上可以看到职工宿舍。虽然晋南的球场远不如代县球场那么活跃,(因为成家的职工多了,业余时间都得顾家顾孩子了)但很多活动还是要在这里进行。</h3> <h3>运动会,篮球赛…</h3> <h3>隆重的训练班结业合影…</h3> <h3>还有我们子弟小学的小小运动会,多可爱的孩子!虽然身处偏远的深山,条件有限,厂领导和长辈们都竭力想给你们更好一点儿的教育和环境。</h3> <h3>沿着球场向前走,迎面坡上是厂长楼,原来住的是厂级干部。</h3> <h3>现在看起来房子还相当不错。</h3> <h3>沿台阶上去,向右是家属楼1~6单元,向左是7~10单元和老工人楼。</h3> <h3>向左的小坡上已是全厂最高点了,从办公楼或车间走到这儿,有些气喘吁吁了。<br></h3> <h3>但那时住在这儿的人,天天走几趟,练得能一口气跑回家。<br></h3> <h3>老工人楼的坡下,近处的平房是小卖部、缝纫组等后勤部门。远点儿的楼房是集体宿舍男生楼。</h3> <h3>当年从山外拉些肉啊,菜啊,大伙儿就自觉地排队去买,一星期一户大概能有个2斤肉吧。随着文革结束,许多形式主义的活动不搞了,大伙儿的业余时间多了,可以上山去採山货,中条山物产丰富,木耳、蘑菇、黄花菜、连翘、荆条、草灵芝,还可以砍柴,院里允许养鸡种菜,物质生活是比代县要好得多了!</h3> <h3>站在台阶上往家属楼看,干净平整开阔,应该是有人住吧。</h3> <h3>见我们过来,有老乡主动出来搭话,挺热情,一开口就答应我们上去看看。年青人都出去打工了,有些在镇里买了房子,住在这里的以妇孺老人居多。</h3> <h3>新兰重回她的故居,真是激动!小厨房已经改造过了,两间打通,比原来大多了。</h3> <p>这是12平米的房间,她比划着这边放一张大床,又睡觉又是儿子的活动场地,其他就放不下什么家俱了。虽说过去40年了,说起来却像是昨天的事情。</p> <p>到底是自己住的家呀,老乡在门前还种着月季花,鲜红的花朵生气勃勃地盛开着,衬着人气都旺了。</p> <h3>还有修剪齐整的葡萄架。部队和工厂撤离山沟,留下的空营房给乡亲们住,一来物尽其用延长了房屋寿命;二来又能省下建设新农村的资金和地皮。据资料记载,国家修建三线工厂用了6000个亿,要是全部丢弃也是太可惜了!</h3> <h3>厂区最低处靠河边是2栋集体宿舍,家属宿舍不够住和家不在厂区的带孩子妈妈们也都在这里住,筒子楼的格局,现在也都分给老乡住了。</h3> <h3>每家都有4~5间房,外表没变化,内里的格局早已按需所改,甚至还修了私家厕所。</h3> <h3>老乡的房间装修得也挺新派,城里人有的这儿基本也都有了。</h3> <h3>有的还改造成独门小院,比当年职工住得气派舒服多了!越过院墙看到的那个楼梯口,那是冬天中午我们一边晒太阳织毛衣,一边畅聊天下大事的地方,别看物质生活不如城市,精神生活照样丰富。</h3> <h3>从集体楼往厂大门走,路过车库,也荒芜了。那时常有喜欢汽车的孩子们,蹲在车库旁的路边看汽车进进出出,被这个会动的大傢伙吸引住了。 </h3> <h3>路边这个台阶通向食堂。我女儿刚上小学时有一次去打饭,双手端着稀饭盆,刚下台阶烫得受不了,就势向外一扔,稀饭洒了人倒没事,旁边的阿姨直夸她机灵!</h3> <h3>热情的老乡一直送我们到厂门口,一再说代问田小二好!那年结婚,小二还送她枕巾了!工厂搬到廊坊已经30年了,这份朴实的情谊却如山涧溪水,汩汩流淌不断。</h3> <h3>再说说咱们的子弟小学吧!去708的路往左边上坡有两排房子,就是咱厂的子弟小学。现在牌楼上写着什么菌业公司。</h3> <p>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未来,再艰苦也要尽量给孩子们创造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工厂到晋南不久,就成立了子弟小学,从职工和家属中挑选普通话标准,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人担任代课老师。校长还是闻喜县教育部门派来的。</p> <p>每个老师带一个年级(只有十几个学生一个班),每天6节课。我教四年级,要上数学、语文、自然、音乐、体育、品德…等7~8门课,再加上判改作业,一天安排满满的。(前排左一是我)</p> <p>教的负责,学的认真,会考成绩常常名列前茅。有一次我感冒请假,当天下午孩子们竟然冒着大雪,从工厂走到710来看望我,给我带来一瓶桔子罐头一袋粽子糖和酸梅糖,“慰问朱老师的”!将近8里路那,看着他们冻得通红的小脸和糊满泥水的棉鞋,心里真是太感动了!赶快招呼他们喝红豆粥驱寒,还搬出我珍藏的小儿书给他们看,天寒心里暖哪!前两年,我们师生又在廊坊聚了一次,那种浓浓的师生情仍在我心里!</p> <p>看到自己的学生成为06厂的生产和管理骨干,心里的快乐和骄傲难以言表。老实说,当时因为去学校代课影响了自己的提升,心里还有过失落;而今天,只有庆幸,庆幸曾有这5年的陪伴!这次50年聚会的祝词,是厂办的王晋秀帮我润色和打印的,就是上幅照片中前排左一的那个清秀的小姑娘。(我和小秀)</p> <p>当年的小班长,今天的主人翁。年轻一代早已超越了我们,成为06厂的栋梁了!(我和崔明)</p> <p>大概1984年,办事处合并了各单位的小学,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7651部队子弟学校,我们代课老师也完成任务,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这是办事处小学的首届毕业生,大部分是我们教过的哟!</p> <p>恢复高考的东风,也吹醒了我们渴望读书的心,哪怕山沟条件差,哪怕超龄高考无望,也要想尽办法去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参加党校刊授……出了山沟也不放松,通过成人高考,我终于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档案专业毕业证,圆了我的大学梦。(这是曾经参加党校刊授学习的同学们)</p> <p>06厂也千方百计提高职工的文化、专业素质,举办了全厂英语培训班,制印训练班,彩修培训班,化学班等等。搬迁廊坊后,更是鼓励职工通过学习考试取得文凭,完成的有印刷专业、统计专业等。这是首届成人高考印刷学院毕业生。</p> <p>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先遣队除了修建厂区,还在垣曲鲁家坡大队劈山造田种小麦,打下的麦子补贴缺少细粮的代县厂区。(前排正中是范厂长)</p> <h3>当年男生班住的是村里最破的窑洞,是房东孤老太太放柴草的,连门都没有,他们自己用纸板子做的门,难忘艰难岁月甘苦情啊!现在他们住的破旧窑洞还在呢。(鲁家村村主任闫保民摄)<br></h3> <p>用小平车把土拉到山下亳(读bo伯音)清河滩,垫起80厘米厚的黄土播种春小麦。夏天抢收、抢晒成熟的小麦,抢种秋粮,吃在地头,睡在麦垛旁,那真得有吃苦的毅力啊!(图为未垫土的亳清河滩。闫保民摄)</p> <h3>年轻的姑娘们看着自己种出来的麦子,收获的喜悦洋溢在脸上。</h3> <h3>先遣队的姑娘们,向你们如花的青春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致敬!</h3> <h3>当年先遣队垫造的土地,如今成了平整的良田。(闫保民摄)<br></h3> <h3>村民在良田上种庄稼,盖大棚种菜,也是造福一方众乡亲了。(闫保民摄)</h3> <p>虽然我们穿着蓝工装,却为了国防事业的需要,从城市到山沟,又从山沟到平原,06厂的第三次搬迁,是迁往河北廊坊。这是新厂区筹备组开始建设的场景。如今已在廊坊安营扎寨30年了!</p> <p>1206厂扎根山沟23年,我在此工作整整18年,这里的一切都已深深地融入我的生命。这是我在厂里最后的一张合影,从此就告别了部队告别了山沟,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党办和厂办的女同志,左起刘俊秋,我,张同华,牛梅兰)</p> <p>06厂离开山沟已经整30年了,这些年不断有人重回老厂区,单独的,组织的,全家一起的,不只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寻找06厂发展的轨迹,重温光荣的历史,发扬艰苦奋斗为国担责的精神,为创造06厂更辉煌的发展而努力!</p> <h3>祝福我们的1206厂不忘初心,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实现“百年O六”的梦想!</h3> <h3>谢谢建华、新兰提供的部分精美图片和内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