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旧时光

菲天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旧时光带给我们的慰藉,</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是藏在时间之河深处的宝藏。</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nbsp;</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摘自《分开旅行》</h5> <h5></h5><h3>最近有个英国连续剧叫《伦敦生活》的,很火,喜剧,说的是女主在伦敦的逆境生活。在看着剧里人哭哭笑笑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伦敦生活。</h3> <h3>不过,那段日子应该叫“旅行”吧,是“在自己的城市里呆腻歪了换个地方看看”的具体表现。只是因为先后两次来伦敦都是自由行,天天找地铁、坐巴士地在城里来来回回,又在咖啡馆、酒吧、超市里混,和当地人同进同出的,便生出了些“生活”在伦敦的感觉来。</h3> <h3>那么,就让我来说说这八、九天里见到的伦敦吧。</h3> <h5><font color="#808080"><i>威斯敏斯特宫和大本钟</i></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i>泰晤士河北岸</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夜色里的圣保罗教堂</font></i></h5> <h5><i><font color="#808080">灯光里的伦敦塔桥</font></i></h5> <h5><i><font color="#808080">泰晤士河和左侧突兀的“碎片”大厦</font></i></h5> <h5><font color="#808080"><i>伦敦眼</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位于金融区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俗称“小黄瓜”</font></i></h5> <h5><i><font color="#808080">阿拉法加广场上的阿拉法加纪念碑</font></i></h5> <h5><font color="#808080"><i>西敏寺之修道院旧址</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千禧桥和正对着的圣保罗大教堂</font></i></h5>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33333">1 阳光灿烂 颠覆的伦敦初印象</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 <h3>三年前我和朋友们第一次去英国。当飞机徐徐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的时候,阳光灿烂,空气通透。这是那个伦敦吗?</h3><h3><br></h3><h3>在我的想象中,伦敦应该是寒冷、阴暗、晦涩、潮湿的。这大约来源于小时候看过的狄更斯的小说。那时候年纪小,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只觉得书里的伦敦乃至于整个英国,都是暗淡的色调,带着《老古玩店》般的忧伤。</h3><h3><br></h3><h3>这种印象顽固地留在了记忆里,以至于一提起伦敦,我的脑海里下意识地便会虚构出一副浓浓雾霭里深灰色的大本钟模样来,虽然后来我已经知道大本钟是金黄色的。</h3> <h5><i><font color="#808080">阳光灿烂的伦敦街头</font></i></h5> <h3>话说回来。当时,我们将住宿订在了一家紧贴着白金汉宫的老酒店里,机场过去一部地铁就行。所以从天上下来后,我们直接入了地下。</h3><h3><br></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这一下,就有了想象里的“古老”味儿了:</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红黄色的墙砖、</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绿白相间的地面、</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木制的栏杆、老式的灯、窄小的候车台、</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防空洞般的地铁通道,</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过去”穿越了时空,真实地展现在眼前。</span></h3> <h5><i><font color="#808080">地下铁通道,是老式的那种砖墙</font></i></h5> <h3>伦敦地铁是世界地下铁的先祖,于1856年开始修建,为的是解决过多的马车造成道路拥堵的问题。如果你正好有事到地铁贝克街站,就会在墙上看到当时建造这世界第一条地铁的情景。经过两百年的发展,伦敦的地下交通网已经状如巨大的蚁穴,12条线路四通八达,各自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例如:我们从机场到市中心的皮卡迪利线就是条“蓝线”。 说实话,这样的规模和百年后奋起直追的上海地铁相比也不过尔尔,我们也因此毫不费力地在号称“迷一般”的伦敦地铁里自由来去。 但当“蓝线”带着轰鸣驶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感到震撼:就是这样的古老,穿越黑暗,开启了英国乃至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 当然遇见古老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在一些没自动扶梯的地铁站里,那些好重又好重好重的行李箱们便成了考验我们毅力和力量的试金石😓……<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333333">2 纵横与来去 赏心悦目的伦敦交通</font></b></h3><h3><br></h3> <h3>从地图上看,伦敦并不大,分6区。像我们这样的旅人,所看的、吃的、玩的大都集中在老城最中心的1区,所以,如果有好的体力和更多时间的话,大可以慢慢走着去玩。</h3><h3><br></h3><h3>但可惜的是:也正因为我们是旅人,注定不会有太多时间,又必须节省体力,所以交通工具就很重要了。</h3> <h5><i><font color="#808080">清晨阳光下的巴士和自行车</font></i></h5> <h3>好在伦敦的交通工具都很有趣,有历史,又有颜值,比如说地下铁。至于地上的么,最吸人眼球的,大约就是巴士了。<br></h3> <h5></h5><h3>这种红色双层的大铁皮爬虫,在我小时候的上海也风行过一段时间,不过,可能是舶来品水土不服,这几年只剩了旅游线路上还在使用。</h3> <h3>但伦敦不同,它是双层巴士的发源地。上世纪50年代,这种红色爬虫就开始在伦敦不宽的道路上行驶,高高大大,威风凛凛,至今没有多少改变,直到去年才略调整了一下造型。</h3> <h3>至于为什么要用红色?我曾就此问过一位伦敦老爷爷。那个老爷爷是我们第一次住宿酒店的门童,一身绿色制服,配合着一头花白头发,站在1789年造老饭店的旋转门前,颇有些过去的派头呢。他听了我的问题,若有所思地看看刚开过去的巴士,说:很醒目啊,红色巴士、红色电话亭、红色邮筒么,伦敦标志啊。</h3><h3><br></h3><h3>哈哈,我还以为红色单只是中国色呢,没想到伦敦人也爱红色。中国人爱红色是因为喜气。那,伦敦呢?大约是于严肃、方正、雾蒙蒙中增添了一抹亮色吧。 </h3> <h3>伦敦街头还有一种黑色小车: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身体,像只老式的大头鞋子一般。这是出租车,正式名称叫“Black Cab”(黑面包出租车)。<br></h3> <h3>Black Cab并不是伦敦唯一的出租车,但绝对是最老的那种。Black Cab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款只用于出租车的车型,是伦敦的标志之一。伦敦人怀旧,不愿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所以道路还是狭窄的,巴士还是红色的,出租车呢,当然也是这种黑面包优先啦,为此伦敦出了个有趣的规定:打Black Cab之外的出租车必须各种提前预约,不能随叫随停! 不过,我们从没叫过Black Cab……太贵!<br></h3> <h3>伦敦更壮观的,是每天早晨或傍晚街头的自行车大队。 就像以为中国才“红”那样,曾经认为中国是当仁不让的自行车大国。直到有次去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看到路边双层的自行车车库和满街的自行车时,才惊觉这“大国”称号是要让位于这些低地国家了。<br></h3> <h3>这次到了伦敦,发现它街头的自行车数量已经直追阿姆斯特丹了。他们是“全副武装”的上班族:头盔、防风镜、专业自行车运动服、风驰电掣的速度……如果他们身边没有带着大大的公文包,我一定以为,此时此刻的伦敦正在举行一场自行车拉力赛呢。</h3> <h5><i><font color="#808080">感觉很帅</font></i></h5> <h3>更令人惊讶的是,今年再次去伦敦的时候,竟见到了“摩拜”。虽然数量不多,款式还是第一版的那种,但橘色的车身仍让我们骄傲。我挑了一辆试了试,国内下载的APP完全可以用。在泰晤士南岸骑了一圈,感觉很不错。只收费的时候略心疼:也是“5角”,只不过是5角英镑😜ོ。</h3> <h3>伦敦的交通还有渡船。London Pass中就包含有来回威斯敏斯特码头(Westminster Pier)和格林威治码头(Greenwich Pier)之间的游轮。但要从伦敦去英国其他地方,除飞机外,最方便的当属火车。</h3><h3><br></h3><h3>英国是铁路和火车的故乡。自史蒂芬逊发明了蒸汽机车以来,英国有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现如今,英国拥有堪称世界上铁路布局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铁路运输系统。而伦敦作为英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着全世界最复杂的铁路网络,光大大小小的火车站就有10多个,分布在伦敦各地。所以买火车票的时候,千万要看清楚是哪个火车站的,否则,嘿嘿……😁</h3> <h5><i><font color="#808080">Marybone Station的站台服务员</font></i></h5> <h3>不过,走错火车站也不用太懊恼,因为它们中好些也是古董,独特的建筑,内藏着<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耐人寻味的</span>故事……绝不会让人感觉枯燥乏味。</h3><h3><br></h3><h3>或许,在国王十字(Kings Cross Station)的9又3/4站台,你会遇到拿着魔法地图寻找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哈利·波特;</h3><h3><br></h3><h3>或许,在帕丁顿(Paddington Station)出站的时候,你会邂逅一只憨憨的帕丁顿熊(或买一只绒布做的小帕丁顿熊),一起开启一段冒险的旅程;</h3> <h5><i><font color="#808080">国王十字(Kings Cross Station)的9又3/4站台</font></i></h5> <h3>或许,你正好去黑衣修士站(Blackfriars Station),那么等车的时候,一定要欣赏欣赏泰晤士河景。这种机会可不多,毕竟,横跨在整条河上的火车站,全世界能有几个?……<br></h3> <h5><i><font color="#808080">黑衣修士站(Blackfriars Station)横跨泰晤士河</font></i></h5> <h3>而我更喜欢一个叫St. Pancras International的圣潘克拉斯国际火车站,1868年开始运营,很古老。它就靠在《哈利波特》取景地国王十字车站旁,但在游客中的知名度相对小了很多。</h3> <h3>圣潘克拉斯外观非常令人震撼:典型的英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建筑,许许多多的尖顶直刺天穹。那伦敦特有的暗红色砖墙和精美的装饰,让人一下子想到威斯敏斯特宫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转角上的钟楼更是有点大本钟的味道。<br></h3> <h3>走进车站,一眼所见是巨型巴洛克式拱形天棚,用绿色的钢材支撑,嵌在暗红色的砖墙上,颜色搭配得非常漂亮。尤其是当清晨的太阳从天棚直射下来,灰绿更加柔和、暗红却更加艳丽的时候,整个车站既<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气势恢弘。</span></h3> <h5><i><font color="#80808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28, 128, 128);">灰绿色的钢架和暗红色的墙,这儿与</span>当年统一设计、与车站联成一体的圣潘克拉斯大酒店相连,有几个<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28, 128, 128);">美丽的餐厅</span></font></i></h5> <h3>历史上的圣潘车站算得上是命运多蹇。先是二战时期,德国飞机炸毁了它闻名于世的顶棚,直到战后才修复。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又因在此的列车越来越少,面临着拆除。当时许多文人,包括<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诗人贝杰曼,</span>纷纷大声疾呼才免除了被拆厄运。因此,在车站大厅里有一尊贝杰曼的纪念雕塑:带着行李的他仰着头,深情地望著那座被他保留下来的大顶棚。</h3> <h5><i><font color="#808080">贝杰曼雕塑</font></i></h5> <h5></h5><h3>也学着雕塑贝杰曼,我仰起头,阳光很美,天棚很美。 突然想,感谢那些发明者,让今天的我们能自由来去于世界,也感谢那些执着者,让我们在看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最初的美好!<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3 一眼望万年 在博物馆里跨越时空</b></h3><h3><br></h3> <h3>在旅馆里放下行李,我们直奔大英博物馆。</h3><h3><br></h3><h3>我喜欢伦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有多如牛毛的博物馆。</h3><h3><br></h3><h3>而对博物馆的喜好,来源于小时候爱看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关于文物、绘画、雕塑的书。就像看狄更斯的书那样,年纪小,不懂得欣赏,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这文物是哪位先人用过的、这张名画里隐藏的秘密、那个雕塑讲的是哪段希腊神话,陶瓷罐这么好用,先祖们怎么会想出来的?……久而久之,物、画、雕塑们就顺理成章地进了脑袋瓜里。当看到真迹时便会激动一下:啊,这我知道的呢!就像“跟着电影去旅游”或者“跟着花样姐姐去旅行”那样,看到荧幕上出现过的景点,兴奋地大叫一声:“这是哈利波特的9又4分之3站台”或者“花样姐姐在这里喝过茶”!</h3> <h5><font color="#808080"><i>大英博物馆大中庭,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顶部用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组成,中央为英国国家博物馆阅览室,对公众开放。</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大英美术馆外雄伟的狮子</font></i></h5> <h3>当然,伦敦是绝对当得起这份“兴奋的大叫”的。它的博物馆数量为世界各城市之首,质量也首屈一指。它首创了博物馆学;它的中小学生们一半课程是在各种博物馆中完成的;“在博物馆或去博物馆的路上”成了很多伦敦人的生活方式……</h3><h3><br></h3><h3>可以说,对于一个文艺的伦敦,博物馆便是它的灵魂。</h3> <h5><font color="#808080"><i>一对老夫妇在参观Tate美术馆</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在大英美术馆里做临摹</font></i></h5> <h3>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最大、最出名、藏品最丰富的两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和大英国家美术馆(The National Gallery)都是免费的。</h3> <h5><font color="#808080"><i>在博物馆里速记的男子</i></font></h5> <h3>大英博物馆不用说,这座庞大的罗马式建筑里的藏品只能用“浩瀚”来描绘。700万件藏品,覆盖了地球七大洲的文明和人类200万年的历史,有小如“刘易斯棋”的精美,也有大如整座雅典帕特农神庙、整座埃及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的宏大……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博物馆无法企及的。果然,日不落帝国好手段,抢来的宝贝个个都是好宝贝啊。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博物馆成为了最好的课堂。“广大如光明,浩漫如黑夜”,在大英博物馆的叙事迷宫里,时间感和空间感,会极大激发你的想象力,如同在阅读一部百科全书。而我在这里第一次知道了在公元前2500年的时候,西亚有过一个强大的亚述帝国。<br></h3> <h5><i><font color="#808080">路易斯西洋棋,由82枚雕刻精美的棋子组成,在上海展出过</font></i></h5> <h3>大英国家美术馆也棒!馆藏之多令人惊叹,光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就有2000多幅。也就是说,小时候在书里看到过的画家、以为这辈子只能在印刷品上欣赏的画,都出现在了这里。</h3><h3><br></h3><h3>美术馆还很有心:伦勃朗年轻和老年时的自画像相对而挂,特纳和克考得同一题材的画侧身而立,维梅尔同一女主不同角度的画并排放置……还有最喜爱的梵高、卡拉瓦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林林总总,眼花缭乱。真心感叹大英真有实力,能这样做收藏!</h3> <h5><i><font color="#808080">梵高的《凳子》</font></i></h5> <h3>这对于我们这些旅人来说,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可以免费地大饱眼福。据说学西洋画的学生到这里最幸福,天天啃着面包流连忘返在大师们的画前,想怎么看、看多久都行…… 坏消息是观光客们时间有限。我们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不停地在馆中穿梭,就算匆匆一瞥,也无法看完我所感兴趣的画: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硬是没找到,而我已累得迈不动步了😢。<br></h3> <h5><font color="#808080"><i>名画《使节》充满玄秘</i></font></h5> <h3>伦敦还有其他很美的博物馆,比如:世界上最早以连锁形式出现的美术馆 —— 泰特(Tate),它在伦敦有两家分支:Tate Modern和<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Tate Britain。</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其中,</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Tate Modern由</span>泰晤士河边废弃的老电厂改造而成,布置精巧,是老厂房改建的典范,要看达利和毕加索的可以来这里。</h3> <h5><i><font color="#808080">美术馆里备着纸和笔,鼓励人们临摹或创作</font></i></h5> <h3>另一个Tate Britain,则馆藏了大量近代大师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风景画家威廉·特纳(J.M.W.Turner)的很多作品,这位大师生前并不受重视,到了近代却越来越声名赫赫,先是被誉为印象主义绘画的先驱,后又以他的名字创建了英国最重要的奖项:“当代视觉艺术大奖”。</h3><h3><br></h3><h3>我不懂画,但很喜欢他的画,尤其是那些夕阳下的大海:温暖的金红色里,寥寥几笔勾勒出平静或喧嚣的海、出没其中的船……透着些许浪漫和悲情。望着画,我看到了自己到过的大海,也是落日熔金,带着些许浪漫与悲情。</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i><font color="#808080">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ish)美丽的玻璃天窗</font></i></h5> <h3>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是另一个美丽的地方。 它原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后来才独立出来发展。且不论它有多少动物和植物标本,光是建筑已经够惊艳的了。<br></h3> <h5><i><font color="#808080">自然与科学博物馆的恐龙大厅</font></i></h5> <h3>我第一眼看到这幢巨大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红砖大厦时,还以为是一个中世纪的教堂。待进了门,底楼大厅古朴又不失宏伟,颜色独特,5、6米高的霸王龙居于大厅最前端,汉白玉的达尔文雕像则安详地端坐在正对着霸王龙的二楼平台上。这个时候,有孩子们来这里上课,我混在其中蹭听,又混在其中和孩子们一起抬头看史前大爬虫……呵呵,这小子真的存在过啊,我如果能驯服它,骑着它遛弯……<br></h3><h3><br></h3><h3>“啪……”同伴一巴掌拍来,“醒醒,你想多了,以后中午别再喝啤酒啦!”😄</h3> <h5><i><font color="#808080">来参观的孩子们</font></i></h5> <h3>哦,对了伦敦很多博物馆本身就是古董,很多具有200年以上的历史。</h3> <h5><font color="#808080"><i>萨默赛特宫(Somerset House)</i></font></h5> <h3>大英博物馆始建于1753年;大英美术馆开放于1824年;自然历史博物馆竣工于1753年;规模仅次于大英博物馆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1899年由伊丽莎白女王为此奠基;萨默赛特宫(Somerset House)更是亨利八世时代的建筑(约1553年左右),到20世纪晚期成为伦敦视觉艺术文化的殿堂…… 所以,哪怕你不懂艺术、看不懂那些画那些装置艺术、不想了解历史,光去这些恢宏的老建筑里徜徉一圈,也值回了一张London Pass。<br></h3> <h5><font color="#808080"><i>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里拉斐尔画厅</i></font></h5> <h5><i><font color="#808080">莎士比亚圆形剧场旁的莎士比亚</font></i></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33333"><b><br></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333333"><b>4 华丽、叛逆与复古 在大街小巷吃喝玩乐</b></font></h3><h3><br></h3> <h3>如果要来谈谈伦敦这座城市的魅力,大概花上好几个晚上也说不完,所以,我就不炒冷饭般地来讲西敏寺的恢宏、塔桥的壮观、大笨钟的别致、白金汉宫的金碧辉煌了。在我看来,这座城市更让人着迷的是它的包容,形形色色的可爱的人们以及形形色色华丽的、复古的、叛逆的购物街或集市。后者可能是每个女人的心头好呢。<br></h3> <h3>奢华的地儿在伦敦有不少,但其中首屈一指的,必定是有<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伦敦的肚脐眼”之称的</span>皮卡迪利广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Piccadilly Circus)</span>以及附近的那些街,比方说:摄政街(Regent Street)。</h3> <h3>我一般都是坐地铁到皮卡迪利广场。出站后,站在爱神雕塑旁四下张望,哪条大街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小旗子、花里胡哨又气势非凡的,便是摄政街。<br></h3> <h3>这是条很老的街,已200多年历史。当年,年轻的乔治四世时髦时尚,想要一条如巴黎香榭丽般的华美大街,金手指一点,十年后,在伦敦的中心便有了摄政街。</h3><h3><br></h3><h3>它与生俱来就高贵,有着伦敦不太多见的宽阔,两旁皇家风范十足的高大建筑大都200多岁了,用手去摸,是石头特有的沉重和坚实的质感,很有些像上海外滩(原谅我的家乡情结)😄。</h3> <h3>除了清晨,这里永远是繁华而喧嚣的,炫目的橱窗、优雅的营业员、蜂拥的人潮、风驰的黑色出租车……人们来这里买买买,同时感受另一种意义上的英伦风情。 我喜欢这条街,不仅是它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店Hamleys、瓷器店 Wedgwood、刀叉店Mappin &amp; Webb、本土时尚品牌Burberry,还有很多意外惊喜。<br></h3> <h5><font color="#808080">两边别致的窗户里倒影着清晨的光辉</font></h5> <h3>比如,1875年开业的Liberty 百货。</h3><h3><br></h3><h3>这是一座黑白相间典型的都铎式建筑,1到6楼是全木结构,墙壁镶饰着红木柱子,温润古朴。当时,我们从一大堆大石块房子间突然看到它的时候,以为是某个讲述过去时光的博物馆,特别是进门处还设有接待处。直到逛了一楼又一楼后,才醒悟到这是个百货商店。</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据说这里的木材全都取自于两艘皇家舰船,据说女王大人会在这里挑挑家居的各种小物件,当然她是乔装成普通老太太的,当然见到的人也假装着不知道,给她片刻的安宁和自由。</span></h3> <h3>平心而论,说这里是博物馆也没错。那种精致的家居用品、典雅的服装、一看就贵的要死却低调奢华的丝巾、轻声慢语的下午茶环境……很英伦很淑女很老派,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一下属于上一代英国的优雅气质。<br></h3> <h3>其实,这整个地区,包括摄政街和周围,在十九世纪时就是皇亲国戚及上流社会的购物街。现在虽然光芒减退,但仍然是老英国的活动地区。</h3> <h5><font color="#808080"><i>伦敦伯灵顿拱廊商场(Burlington Arcade),19世纪中期的欧洲购物廊和现代购物中心的先驱之一</i></font></h5> <h3>徜徉在这里,如果不能放手买买买(工薪阶层也真做不到放手买买买),那就去感受一下过去那或优雅或虚伪或简单或繁复的生活吧。 是的,时光在这里似乎从不流动,过去也仿佛永不离去。<br></h3> <h5><i><font color="#808080"><span style="font-size: 15px;">皮卡迪利拱廊(Piccadilly Arcade),</span>1909年的时候开业至今,走廊两边都是老店</font></i></h5> <h3>如果华丽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奢侈品是</span>伦敦时尚的这一面,那另一面又是什么呢?我觉得,那些独一无二的集市文化应该算其中一个。</h3> <h5><i><font color="#808080">老红砖墙和绿钢柱</font></i></h5> <h3>和很多旅人一样,原先我们的计划里并不包括去逛集市这一项:不是不想,而是觉得要将时间用在那些“景点”上。</h3><h3><br></h3><h3>所以遇到我们在伦敦的第一个集市,并最终上赶着去逛集市,纯属偶然。 </h3> <h3>那时候,我们刚从著名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上下来,在夕阳即将来临的泰晤士河南岸舒心地散着步。这一段岸景装置得极美,现代、简洁,有着无数能摆pose的背景。然后,在经过伦敦老桥(London Bridge)后,突然就出现了个老酒吧,接着是绿色的柱子支撑起的顶棚,以及底下各式的小食摊、小货摊,或慵懒或匆忙的人们在这里停留,买了食品就走或站在路边和友人喝上一杯。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阳光似有若无地照下来,明明灭灭地,泛着小说里老伦敦的光。<br></h3> <h3>立刻去查了地图,得知这是个叫博罗(Borough Market)的食品市集。它历史极悠久,约1014年左右就已经有了雏形。那时泰晤士河上只有伦敦老桥(London Bridge),自然而然的,在桥下就形成了贸易集市。它维持了千年,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一眼穿过了千年。<br></h3> <h5><font color="#808080"><i><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28, 128, 128);">市场里的酒吧 “</span>The Market Porter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破釜酒吧”便在这里拍摄</i></font></h5> <h3>这一次邂逅,让我对伦敦集市感了兴趣。在第二次去伦敦的时候,就特地挑了几个去玩玩。</h3> <h5><i><font color="#808080">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font></i></h5> <h3>第一个便是考文特花园(Covent Garden)。 它曾出现在很多英国小说里,比如说:是萧伯纳笔下《卖花女》、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改编自《卖花女》)卖花的地方;又比如,我最喜欢的阿加莎的侦探小说里,有描述人们在考文特花园旁的国王剧院里看了戏、又来此吃饭的场景……</h3><h3><br></h3><h3>原来很久以前,我就在书里看到过它。而将书本上的铅字变成眼里的真实,是多么让人感兴趣的一件事啊。<br></h3> <h3>别看考文特花园名字中有“花园”,其实它并没有花园。它出生卑微:中世纪的时候是修道院的菜地,到了16世纪变成了富人区里的鲜花水果市场,以后又兼作了红灯区,一直到19世纪之后,才慢慢干净并小资起来,成了清新文艺又可淘宝各种好看好吃的集市,一直到现在。<br></h3> <h3>如同伦敦很多维多利亚时代的有蓬建筑,它也是绿钢柱和红黄色砖组成,大气美观。我们9:00左右到这里,集市商店未开,几乎少有行人,但阳光正好,正是女孩子们拗造型的好时候。一个小时以后,街边艺人陆陆续续开始上妆准备表演,商店也开了门,摆摊的慢慢摆开了自己的货品,专门在此演奏的乐队拉开了场子,人流多了起来,热闹随之而来。<br></h3> <h3>我在这里的小摊上看中一只银勺子弯成的手镯,纯银,讨价还价下来13镑,买了。转过一个角,又见一摊儿卖这种银手镯,开价20,价格怎么也还不下来,一急,拿出前摊儿的那只镯和这摊主说:这个13。“12拿去”,摊主头也不抬地回答。“这是……买亏了还是赚了?”拿着第二只手镯我直疑惑,朋友们也疑惑:买两个做啥?</h3><h3><br></h3><h3>是啊,买两个做啥?头脑咋就一热呢……呵呵,只能自我解嘲:这就是集市的魅力么。</h3> <h3>从考文特花园出来,沿着条小路走不久,突然之间,街道的画风大变。 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房屋色彩斑斓,在不大的一块区域里,形成了与四周的素雅沉静截然不同的世界,颇有意大利或西班牙的那些阳光海岛上的风光。 这里就是彩虹庭院(Neals Yard)了。<br></h3> <h5><i><font color="#808080">一幢小楼窗台上的小佛像</font></i></h5> <h3>我没去查是谁、又是为了什么,设计了这块与<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伦敦城乃至整个英格兰都格格不入的地方。只觉得,在春天最美的阳光里,在这样的明丽下,坐下来喝上一杯非常的暇意。</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于是,我们挑了个路边座,要了杯红酒,慢慢晃着慢慢品,酒好不好不知道,只微风拂面间,已微醺😄。</span></h3> <h5><i><font color="#808080">你拍人家,我拍你😄</font></i></h5> <h3>最后去的集市在伦敦东区 — 历史上伦敦最乱的地方。</h3><h3><br></h3><h3>知不知道“开膛手杰克”,那个伦敦黑暗时代最臭名昭著的连续杀人犯?他就是在这里:伦敦东区白教堂地区犯案的。英国拍过一个电视连续剧《白教堂》讲这个故事,伦敦还有一个特具腐国特色的恐怖游节目:“夜游白教堂”。<br></h3> <h3>当然我们没胆夜游,而是挑了个周日下午去那里的Spitalfields Market和Brick Line Market。两个集市连在了一起,我分不清哪是哪,只感受着它们完全不同于传统伦敦的气质。<br></h3> <h3>因为有周日市场,集市和周围大街小巷人潮涌动。有别于伦敦其他地方,这里更多时尚前卫的年轻人,尤其是打扮得特别复古特别有型的妹子。也对,这里本身就是创意、复古、街头艺术的集散地,热爱各种复古淘宝小店的、热爱美食的、热爱在街头涂涂画画的,还有像我们这种热爱噶闹忙的,是绝对不应该、也不会错过周日的这里的。<br></h3> <h3>我们从这个店进去,从那个店出来,又流连忘返在各种跳蚤摊前,又是挑挑拣拣,又是讨价还价,收获了一大堆有用没用的东西,再去街头涂鸦下横拍竖拍加上自拍,一个下午下来,累了个半死。<br></h3> <h3>在路上,我看到“开膛手杰克”曾杀人的几个地方都做了标识,但周遭已经重建,不复电视里阴暗小路的模样。曾经暴力的东区已向自由和美好迈步。<br></h3> <h3>当然以国际化大城市的标准来看,这里仍然很乱,墙上是涂鸦,集市不规整,地上垃圾很多,铁路下的矮墙后,艺术家之家杂乱无章,......但我很喜欢这种氛围,宽松、舒适、无拘无束。<br></h3> <h5><i><font color="#808080">街头涂鸦艺术家们</font></i></h5> <h5><font color="#808080"><i>大型街头涂鸦之一</i></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i>火车桥洞里也是涂鸦</i></font></h5> <h3>夕阳西下时,我们离开东区。车才驶出一站,高楼大厦又鳞次栉比,道路规整,建筑干净利索。</h3><h3><br></h3><h3>我们不禁佩服起伦敦来:在优雅高贵的同时,包容着各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就像Tate British美术馆在艺术的殿堂里,为街头涂鸦们留出了一整个大展厅。 有容乃大,才是一个城市的无穷魅力。伦敦,因此在我们眼里变得更加可爱。<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5 最后,伦敦令人着迷的还有这里的人</b></h3> <h3><font color="#333333">我喜欢摄影,尤其喜欢有人的风景。在伦敦亦是。在不打扰他们情况下,我陆陆续续拍到了不少陌生人,形形色色、纷繁交错。我并不了解他们,但他们让伦敦和我的伦敦故事更加鲜活。</font><br></h3> <h3><font color="#333333">餐馆里午餐。一位老伯伯正在边等着点好的餐边看报。</font></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r></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和我们不同,英国人乃至整个欧洲人仍保持了看报读书的习惯。Wi-Fi在英国信号并不好,为此问了一位在英的同学,答曰:用处不大么。😄</span></h3> <h3>千禧桥。我们第二次来伦敦住在千禧桥旁。一大早,我出门遛弯儿,顺便手机拍拍千禧桥上的鸽子。一位先生晨跑而来,惊跑了鸽子。他连忙向我道歉:l'm sorry!我赶紧回一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l'm sorry!</span></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br></span></h3><h3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l'm sorry!是英国人的口头语,一天不说个10遍以上不罢休。入乡随俗,我一天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l'm sorry!”开张了。</span></h3> <h3><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28, 128, 128);"><font color="#333333">还是千禧桥。时间却已是傍晚,下班的先生行色匆匆。</font></span></h3> <h3>Floris 香水伦敦总店。一对双胞胎经过店面前,粉丝的,带着丝病态的美。</h3><h3><br></h3><h3>Floris 香水总店位于优雅的老街Jermyn Street上,1730年创建,1820年得到皇家颁发的“Royal Warrant”证书,以后陆陆续续又有了很多证书,其中最厉害的两张是“给女王提供香水”和“查尔斯王子专供卫生梳洗用品”。</h3><h3><br></h3><h3>所以当你用多了Chanel、Dior、Prada,也可以来试试这个皇家御用香水,记着去总店买。芬芳的气息、舒适的接待、有点像中药铺的店堂布局,一定会取悦你和你的钱包😄</h3> <h3>伦敦东区。一位时尚的姑娘骑车过去,夕阳将她的影子拉得老长。</h3> <h3>仍然是伦敦东区。黑人小帅锅走来,带着耳钉和好看的帽子,很有范儿。</h3><h3><br></h3><h3>和巴黎不同,严肃的伦敦很少见到这样的打扮,而在东区比比皆是。</h3> <h3><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28, 128, 128);"><font color="#333333">还是东区。街头的时髦,让我忍不住要按快门。</font></span></h3> <h3>再一次东区街头。我喜欢这种自信的步伐。</h3> <h3><font color="#333333">泰晤士河南岸。吃饭的夫妇俩蒙头吃饭,一语不发。</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呵呵,是不好吃吗?😄我们也觉得腐国的吃食整一个黑暗料理。得亏我喜欢油炸的东西,否则天天炸鱼薯条可怎么办?!😄</font></h3> <h3>圣保罗大教堂对面。一位男子正走过一家“Pret A Manger ”。</h3><h3><br></h3><h3>这个念起来带点法国风味的连锁快餐店,其实是英国本土品牌,它和另一个英国品牌“Coster”是我们在英国解决早餐的主打店。沙拉、三明治、薄饼卷、酸奶……不想吃英式早餐的话,这两个店是不错的选择。</h3> <h3><font color="#333333">伦敦老桥旁。遇到一位警察蜀黍,问他能不能被照一张,他爽快的答应了。可惜他摆 pose的几张都曝光相当不足,是我紧张?蜀黍一转身要走的时候,竟然偷拍成功了</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话说,大胡子,黑铜盆帽,防弹背心加肩章,很有点福尔摩斯时代的范儿。</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英国警察服饰装扮几百年没变过吧?这念旧的!😄</span></h3> <h3><font color="#333333">彩虹庭院。一位妹子婷婷而来,坐在街边长凳上,脱去牛仔外套,迎着众人的目光,淡定地晒起了太阳。</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这可是大中午啊,我们挑了遮阳的地方喝酒吃饭,还觉得热的慌。佩服外国妹子对太阳的执着。我要是这样晒,非脱了皮不可。想想就疼,咦……😂</font></h3> <h3>女王陛下剧院(Her Majestys Theatre)。英国的媒体说,“如果人这一生只看一部歌剧,那么它应该是《歌剧魅影》”,女王陛下剧院,便是它在伦敦的常驻剧院。<br></h3><h3><br></h3><h3>在伦敦西区,很多剧院只固定上演一出戏,专业专情到无以复加。所以,来伦敦起码要挑一个音乐剧看看。我最喜欢韦伯和莎拉布莱曼,连带着就最喜欢《剧院魅影》,而女王陛下剧院1897年竣工,也是我喜欢的老建筑。</h3> <h3>从千禧桥去博罗市场的路上。快乐的人们赶去欢度周末。 这一路上都很美,既靠在泰晤士河边上,又有Tate美术馆、莎士比亚圆形剧场及其旧址、泊在水中的金鹿号、老城墙遗址.......还聚集着无数酒吧、餐厅。我们也挤在大家中间去吃饭,黑漆漆的,不辨方向,只随便在博罗市场找了个海鲜店。服务很好,至于味道么……这么说吧,中国美食确实是世界第一!<br></h3> <h3>博罗市场。酒吧前,歌手卖力演唱,驻足的人寥寥无几。</h3><h3><br></h3><h3>欧洲的街头艺人们最多。他们常常是自顾自的表演,大概更注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展示自己的才艺而非金钱。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应该有其他职业,否则咋过活呢?!</span><br></h3> <h3><font color="#333333">圣殿骑士广场。每天有人在傍晚搬个乒乓台出来,三五成群地打起了乒乓。</font></h3><h3><font color="#333333"><br></font></h3><h3><font color="#333333">很想上去告诉他们一声:握拍的姿势不对啊,挥拍的动作不利索,最重要的是:你们的球破啦!可踟蹰了半天,想想算了 —— 万一要我示范一个,我可只有电视里看来的理论知识啊😓</font></h3> <h3><br></h3><h3>伦敦,要再见了。</h3><h3><br></h3><h3>据说它最独特的魅力,是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想要的东西:大都市的繁华与行色匆匆、历史氛围与艺术气息、拐角处老店的下午茶,或西区一场音乐剧……我则偏爱它的老时光。</h3><h3><br></h3><h3>还是用《分开旅行》一书中的话来结束:这些年来,伦敦的旧时光带给我们的不变的稳妥与慰藉,是藏在时间之河深处的宝藏。世间已没有永恒,我们仰仗的是这座城市里那些身体年轻灵魂老派的人们不止歇的坚持,逆水行舟的挽回。<br></h3><h3><br></h3><h3> 写于2018年10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