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与电视共成长</h3><div>冯明青</div><div><br></div><div>时间老人脚步匆匆,弹指间,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div><div>40年光辉历程,40年沧桑巨变。在近40年里,我与电视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雨兼程休戚与共。现虽已退休5年,仍受聘于盐湖电视节目中心,至今缘分未断。</div><div>3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伴随着地区财政的不断投入,伴随着全台创收的不断增加,伴随着人员、设备、编制、节目的不断完善,走过了电视事业发展的光辉履程,留下了拉纤者的一行行足迹。</div><div>作为一名普通的电视工作者,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好政策,见证了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见证了电视同仁们的不懈努力,见证了电视台的昨天和今天。</div><div>(一)</div><div>1989年,我从部队转业到运城地区电视台任副台长,分管新闻、专题等节目。这一干,就在电视台呆了近30年。</div><div>虽进入新行当,但在部队已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从团新闻干事一直当到坦克七师、北京军区装甲兵、陆军第二十八军新闻干事,业务不咋生疏,较快便进入角色,工作还算称职。</div><div>那时,地区电视台的寒酸程度,我都不忍回顾:编制38人,仅有两台摄像机,还是分体式,两套后期线编设备,发射一套节目。新闻一周两次,每次7分钟,其它自办节目很少,以播放电视剧为主。办公场地,为地区广播局一小三层旧楼改造,与局机关合署办公,非常简陋。</div><div>这里,不得不提及中国福利彩票。</div><div>中国福利彩票,是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诞生的。1987年,国家批准发行“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发展以“安老、扶幼、助残、济困”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事业。</div><div>亲历地区电视台窘境,我忽然想到了彩票集资。我给郑德宝台长提议,在全区卖电视彩票,两元一张,中奖率可适当提高,得到了郑台长的支持。</div><div>我起草请示报告,撰写集资方案。经地委宣传部陈永信部长签字同意后,我们在电视台播发公告,很快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仅仅半年时间,就集资人民币300多万元。除去兑奖奖品等活动费用,净余280余万元。</div><div>在当时,这是一笔天文数字,对于改善电视台设备状况、办公条件和员工住宿等,可谓雪中之炭,使起步不久的地区电视台,度过了捉襟见肘的艰难岁月。当年,还用这笔钱买了东街一块地,盖了电视台独立小三层办公楼,盖了宿舍楼,如今已成为电视台家属大院。</div><div>我忘不了当年我和吴芳林、王刚创办《运城广电视报》的情形。</div><div>1993年,全省只有太原、大同两家地市级办有《广播电视报》。我向耿文宽局长提议并试办《运城广播电视报》。在局台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创刊,并申请到了省内正式刊号,发行量很快达到4万余份。电视报纸相互配合,进一步扩大了影响。</div><div>(二)</div><div>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视台人员、设备、部门不断扩充,自办节目也越来越多。作为分管副台长和新闻中心主任,我带着《运城新闻》从起初的每周两期每期七分钟,走到了后来的每周七期每期25分钟。在全省的地、市级年度上省台的新闻条数,连续多年没有下过第三名。我给地委宣传部陈永信部长的承诺是"争一保二三"。</div><div>乘着改革开放搞活的强劲东风,我和王益民台长还主动合纵连横,聘任特约记者,成立了13县记者站,与临汾台合拍《河东戏曲荟萃》12集,与省台合拍《三晋文物古迹接力游 河东篇》20余集,成立摄制组走向全国大中城市,拍摄《走南闯北河东人》20余集,组织全台记者和各县特约记者,开展“同题材电视散文大奖赛”,提议并组织运城“十大名片”评选活动,开展每年的春节社火直播……。在当时,这些活动都起到了很好的轰动效应。</div><div>2003年,当国内有的大台刚推出社会新闻版暨民生新闻的时候,在李慧芳局(台)长的支持下,我提议并创办了一档名叫《新闻夜视》的社会新闻栏目,主持人范鹏涛、柴红绒由过去一脸严肃的“播音腔”,变成了“说新闻”。我与他们反复研究,创新内容形式,很快收视率飙升,每天收到的观众来信很多。后来《第一时间》开办,《新闻夜视》停播,《第一时间》就有当时培养的多名社会新闻记者,活动在民生新闻第一线,佼佼者如现任2频道主任兼《第一时间》制片人樊俊峰、副主任张光辉等。</div><div>《监督热线》作为电台直播节目,办得有声有色。2002年“局台合一”后不久,我在中层干部会上向李慧芳局(台)长提议并具体操作,同分管电台的副局长王刚一起组织,将此搬上电视。我同张贞祥等业务骨干多次研究,还创办了“反馈版”。两年多后,电视版的《监督热线》交于电台主办,节目越办越好,名扬省内外。很快,同《第一时间》、《蒲乡红》一起,逐步成长为电视台的三大名牌栏目。这些名牌栏目的开办,李慧芳局(台)长组织领导的节目改革和创新,功不可没。</div><div>电视信号过去使用微波传输,受各种因素干扰,只有三分之一的县市能够较好地接收到信号。2002年,随着全市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建成,它将市台两套节目高质量地传输至十三个县市区,使节目履盖率和影响力大大增强,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件大事,副局长张小民功不可没。</div><div>(三)</div><div>那时,在改革发展精神的感召下,大家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至今我清楚的记得,记者石垣生、张贞祥,乘吉普车赶拍新闻《黄河洪峰过龙门》,返回途中遇车祸,司机吴师傅牺牲,他两人不顾伤痛,连夜初编镜头,撰写解说词,第二天传至省台,按时播出。这条新闻,后被评为山西电视新闻特等奖。那时虽没有奖金,但同仁们不计报酬,自觉吃苦耐劳。新闻部主任侯德志,最多时一天拍回7条新闻,劳动强度可想而知。</div><div>现在的航拍多么便捷省劲,站在地面遥控操作。而1988年那会航拍《河东曙光》专题片,王益民、杨文斌被捆在飞机仓门口拍摄,既危险又难操作。</div><div>这种作风一直延续传承,领导们也都作出了表率。第一任台长赵金良号称拼命三郎,筹建台时吃住在办公室,积劳成疾,我到台里上班没几天便英年早逝。王益民台长摄像功底深厚,凡大型活动,仍始终不忘抗摄像机。我亲眼看到,柴建良局长将输液瓶挂到了办公室,边输液,边办公。</div><div>1994年的一天,侯德志和乐海林(台广告部主任,新闻记者出身,热爱专题拍摄,积劳成疾,2003年病故)来到我办公室。当时,我刚看完全省文明村临猗县闫家庄的事迹材料,我说:“咱们仨出去拍个专题片吧?”他俩一口赞同。</div><div>第二天,司机秦高泽开车,我们一行四人去了闫家庄。村党总支书记秦存善热情接待了我们,讲了村里许多感人故事。我们便住下了。一连三天的采访,我们时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div><div>回到台里,我便很快写出了《啊,父老乡亲 ——闫家庄民风素描》专题片解说词初稿。当时,彭丽媛的新歌《啊,父老乡亲》正流行,我用这首歌作为专题片主题曲。</div><div>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四人先后去闫家庄十多次采访和拍摄。越拍越觉得有拍头,故事的感人度远远超出了我的解说词。我们必须在镜头上也下足功夫:为了拍一个日出,我们四人四点起床,扛着机器(分体机、三脚架、监视器),爬上双疑山;为了拍一位80岁老大娘说儿媳去公社开会,自已舍不得吃,总要给她带回两个白面馒头的同期声及开怀大笑的镜头,我们和老人拉了整整一上午的家常;为了把故事讲好,仅同期声我们就录了5盘3/4带……</div><div>回到台里,我们连续三个通宵加班后期编辑制作,一部20分钟的专题片出笼了。</div><div>播出之后,反响非常好。我说:“送中央台《祖国各地》吧?”侯德志说好,他去送。</div><div>央视《祖国各地》负责人一看,忙问:“是你们地区台拍的?”侯德志说:“是的。”又问“你们配的音?”侯德志说:“我配的。”负责人有些吃惊,说:“《祖国各地》12分钟,你们能不能编成11分45秒再送来,我们加上15秒片头,直接播出?”侯德志满口答应。负责人叮咛:“还是你配音。”侯德志笑了,立即打电话报告我这个好消息。</div><div>后来一路绿灯,在央视顺利播出。央视新闻中心一位负责人说:“这是中央电视台成立以来,首次播出一个地级台的专题成品带。”</div><div>再后来,这部片子被评为全国专题片三等奖,全省一等奖。其解说词先后被中央电台、《中国农民报》等7家媒体采用。</div><div>脚印仍在目,往事皆财富。我领着从事电视新闻的一班人马和先后十几档栏目,走过了几十年的沧桑岁月。我由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早己进入了退休老干部的行列。</div><div>40年风雨磨砺,40年多彩乐章。今非昔比,如今的运城广播电视台,六七百名员工,自办节目5套,精彩纷呈,广告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投资上亿元的广播电视大楼业已投入使用,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这一最基础的建筑落地,闫宏台长功劳甚大,必将记入运城广电发展史册。</div><div>如今,运城电视已成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颇有影响的强势媒体,在闫宏台长的带领下,薪火相传,锐意改革,正阔步前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光大道上。</div><div>作为一个老电视人,我相信,运城电视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