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48年10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这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首个大战役。此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不仅实现了全东北的解放,而且为加速华北的解放乃至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巩固的基础。</h3> <h3> 纪念辽沈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三纵后代举办《四野三纵后代重走烽火路》活动,其中三纵八师分队活动于2018年9月3日至6日先期举行。三纵八师部分后代集结锦州城,缅怀先辈的英雄业绩,踏访先辈的战斗足迹。</h3> <h3> 1948年秋,毛泽东选择锦州作为在东北关门打狗的战略要点,锦州成为东北战场瞩目的焦点。</h3> <h3> 锦州地处辽西走廊,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古称山海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辽代就修建了城池。1948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数十万大军又在锦州城垣浴血鏖战。毛泽东运筹帷幄,东北野战军志在必得。</h3> <h3> 1948年10月5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风尘仆仆秘密扎营距锦州城北30公里的牤牛屯,他们在此坐镇29天,指挥辽沈战役。<br></h3> <h3> 罗荣桓、刘亚楼住在村南,电台与罗荣桓在一起,作战室则在林彪所住房子的东屋。</h3> <h3> 首长不睡炕,炕上架起行军床。</h3><h3> 在指挥部正房的西屋,是林彪的卧室,除了普通的炕柜外,还在炕上架着一张行军床。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位首长都是南方人,他们住不惯东北的火炕,因此便都架一张行军床在上面睡。</h3> <h3> 走进当年的林彪指挥部,那是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院子两旁还种有些蔬菜,正中是一座五间青砖大瓦房,两侧有厢房、碾房,最外面还有门房。<br></h3> <h3> 这院落与别家很是不同,院子上方挂着一张伪装网,院子里还架有高射机枪。这里原是一个没落地主的家,当时林彪在这办公,房主根本不知道他是谁。</h3> <h3> 林彪一行于1948年10月5日傍晚抵达牤牛屯,6日稍作休整,7日就登上帽山阵地观察锦州地形。</h3><h3><br></h3> <h3> 次日上午,林、罗、刘再次登临帽山,和几位纵队首长一起观察锦州地形,当即决定攻锦方案。当日下午,林、罗、刘就到达担任主攻的二纵、三纵防区。</h3> <h3> 以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之第17师,以及炮兵纵队主力和坦克营,组成北突击集团,由城北向南突击,为主攻方向;
以第7、第9纵队及一部分炮兵,组成南突击集团,从城南向北突击;
以第8纵队及第1纵队炮兵团,组成东突击集团,从城东向西突击;
以第4、第11纵队及2个独立师阻击葫芦岛和锦西方向的援敌;
以第5纵队、第6纵队(欠第17师)、第10纵队(及第1纵队第3师)堵击由沈阳出援的敌“西进兵团”;
第1纵队(欠第3师)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既可北攻锦州,也可南援塔山<br></h3> <h3> 担任主攻任务的肯定是强兵猛将,北突击集团辖二纵、三纵,总指挥由三纵司令员韩先楚担任。</h3> <h3> 锦州北部高地上有亮甲山(大疙瘩)、配水池、十二亩地等几个处外围据点构成外围防御阵地。其中亮甲山和配水池如同两扇大门,控制着锦州城北的制高点和交通要通。伪满时期,这里就修建了大量的钢筋水泥碉堡和砖石结构的永久性工事,驻守锦州的国民党军又多次加固扩建,这里雕堡的钢筋水泥厚度达到一米以上,炮弹打上去只会留下一个白点。难怪国民党守军吹嘘自已的阵地是”第二凡尔登”。</h3><h3> 很显然城北是攻克锦州的关键。</h3><h3> 北突击集团的攻击重点就是砸开城北高地上的两扇大门,亮甲山和配水池。</h3><h3> 砸门任务分别交给了七师和八师。</h3><h3> 这注定了是一场恶战,我军付出了重大代价。</h3> <h3> 万炮轰鸣,地动山摇,枪林弹雨,肝髓流野。</h3> <h3> 10月12日8时,三纵七师二十团一营在炮火掩护下,率先向配水池发起强攻。</h3><h3> 三连在西北,二连在东北,双向进行突击。三连很快冲到壕沟里,但是敌军事先在沟内埋设了大量的航空炸弹,剧烈的爆炸过后,三连只有指导员一个人还活着。二连迅速冲上去,占领了东北角的四间红房子,为后续部队打开一个突破口。营长赵兴元立即将二连进攻方向改为主要突破口,命令一连加入战斗,他的营指挥所也跟着到了前沿。</h3><h3> 丢失红房子的敌军立即组织反击,所有的火炮和机枪都集中到这里,短兵相接到投手榴弹的距离。红房子的混战残酷地持续了七个小时,国民党军的反击多达二十七次,而一营只剩下二十多人在顽强战斗。国民党军决心把失去的前沿阵地夺回来,再次出动了一个营的兵力,在两架飞机和五辆坦克的掩护下,向一营的侧后包抄而来。关键时刻,团里的火炮推进到公路边开始向敌人的坦克进行轰击。增援的三营到达配水池的西北,配合一营发动了攻击。十三日二十四时,三纵七师攻占了配水池守军的最后一个碉堡。</h3><h3> 一营六百多官兵,战后只活下来五个人。</h3><h3> 战后,一营长赵兴元获得“文武双全的全面战斗英雄”荣誉。</h3> <h3> 北突击集团的大疙瘩攻歼战是又一场十分残烈的战斗,军史上的“亮马山”,地方志上的“亮甲山”,老百姓口中的“大疙瘩”其实都是指的同一个地点。本篇下文统称亮甲山。</h3><h3> 鲜为人知的是亮甲山攻歼战是在2000具尸骨上的一场博杀。</h3> <h3> 亮甲山在锦州城北隆起的高地上,南面坡缓所以看似一个大土丘,北面陡峭高高耸起,是城北高地上的一座山头。在亮甲山向北500米,有一条小河东西流向,叫亮甲河。</h3> <h3> 一年前,地方政府在这里立了块“中日甲午战争亮甲山遗址”碑,因为亮甲山被中日甲午陆战的清军后裔认为是埋葬了2000具清军遗骸的“肉丘坟”。</h3> <h3> 甲午战争有海战也有陆战,辽东陆战发生于1894~1895年,清军提督宋庆率3万辽东清军与日军展开激战。宋庆生被赐“毅勇巴图鲁”称号,因此他率领的部队又称为毅军。毅军转战鸭绿江、凤凰城,大名山,金州、盘锦田庄台最后败退回锦州。</h3><h3> 据史料记载,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最大的一次陆战是由宋庆指挥的田庄台保卫战。</h3> <h3> 1895年3月6日至9日,清军与日军在盘锦田庄台镇进行了最后决战。史料记载,田庄台之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最大最激烈,也是最后一次陆战。三日后,战斗以清军溃败结束,2000多清兵阵亡,600多百姓丧生。</h3> <h3> 现在田庄台清军墓地葬有清军312人,其余被宋庆运回锦州。这些阵亡清军将士埋葬地点,据宋庆的后人提供的家族族谱的记载,宋庆孙辈宋思淞在田庄台战死后,灵位入昭忠祠,而他的尸体就埋在了亮甲山。</h3> <h3> 亮甲山基座有100米,高约有30米。营盘村就在其东北三里远地方吧。从北面看,这块山岗地势非常高耸,可以想象清军墓建在上面,若再建好一级级台阶,拾阶而上,陵园场面是很宏大。</h3><h3> 葬在亮甲山,死去的清兵将士能时时望见自己的家——清军大营(盘营村一带),也能方便活着的人祭拜。</h3> <h3> 真正最伤心是参与甲午战争保疆卫国的将士们,战死沙场,最后连个纪念碑都没有,成了孤魂野鬼。</h3> <h3> 亮甲山地势北陡南缓,北面临亮甲河,能俯瞰北面我军活动大部地区。亮甲山阵地核心是日伪时期构筑的巨型钢筋水泥母堡,分上下两层,外层有较厚的积土。母堡南侧与石桥子敌人营指挥所由交通壕相连,四周十余米处构有宽两米、深一点六米的方形内壕,四角及其附近筑有永久性地堡和暗堡30多个,并以交通壕和堑壕相连接,形成环形防御。由母堡向东南延伸二百米,构筑有一个地堡群,成为犄角。内壕外侧沿陡坡构筑了堑壕,设有铁丝网、鹿砦各两道,在坡低之河套设有断续布雷场。整个堡群均能以火力和兵力互相支援,并与西北之配水池供成了锦州城北的坚固防御要点,形似两扇大门,成为锦州的重要屏障。</h3> <h3> 修建六角亭之前,碉堡被村民改造成水塔使用。</h3> <h3> 敌以暂编第22师3团三营之加强第8连防守亮甲山。战斗打响后,敌3营主力随时可以从石桥子增援该处。国民党守军气焰嚣张,组织起一支“决死队”,在前沿战壕中跪成一排,背着大刀片端着机枪喊叫:“老八路!有本事就过来吧!”</h3> <h3> 24团以3营担任主攻。攻击战斗以9连向大疙瘩东北角地堡攻击,为主攻方向;8连向大疙瘩东南二百米的地堡群攻击,以牵制敌人,打敌增援和掩护9连;7连为预备队。</h3><h3> </h3> <h3> 12日13时(8时),炮火准备之后,九连长杨清河带领三排开始攻击。过河后由两侧雨裂接近高地时,被铁絲网阻拦,这时候敌人明暗火力点一起射击,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冲击的战士倒下一片,前进受阻。硝云弹雨中大个子战士杨增耀抡着大铡刀砍开了铁丝网,但是随即触雷牺牲。<br></h3><h3> 冲过壕沟的二排和三排又受到敌人交叉火力压制。这时候,敌军的”决死队”从一条暗壕里突然冲出,二排战士端着刺刀迎上去,与“决死队”混战在一起,打起了白刃战。</h3><h3> 此时,进至东侧雨裂的8连紧急支援9连,但是在向9连靠拢过程中,完全暴露在敌火力下,敌人又引爆地雷和航空炸弹,8连伤亡过半,但8连仍克服困难最终与9连汇合。8、9连汇合后再次组织向亮甲山东北之敌发起进攻。突入敌堑壕后,敌即组织兵力向我发起一轮又一轮反击。战士携带的子弹和手榴弹打光了就收集伤亡人员的武器弹药继续打。最后9连4班战士不得不捡石头和敌人拼。两个连队四百多人此时仅剩一名副连长和十几名战士能够坚持战斗。3营命令7连投入战斗,但7连在接敌过程中就遭到敌军猛烈炮火和密集火力射击,伤亡很大,进攻受阻。</h3><h3> </h3> <h3> 24团当夜即重新调整部署,改变打法。以2营5、6连从亮甲山西北方向实施主要突破,4连为二梯队,3营7连随2营跟进。1营从亮甲山东北侧方向助攻,牵制敌人,相机夺取敌东南地堡群。</h3><h3> 13日6时,我军再次发起攻击。7时,5、6连乘炮火袭击效果向敌阵地发起冲击。6连经多次爆破,炸毁暗堡,越过堑壕,攻占了内壕西北角的地堡。6连与5连、4连各一部合为一处,向大母堡进击。5连1排冒着敌人猛烈炮火迂回到亮甲山西南侧,占领了打敌增援的有利地形。3营7连随2营跟进,从亮甲山西面一个堡垒一个堡垒的攻打,最后攻占了西南角地堡。担任助攻的1营3连已由亮甲斗东北侧突入敌阵地,占领了堑壕,开始组织爆破东北角地堡。</h3><h3> 不得不说日本鬼子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十分坚固,我军两轮进攻炮火轰炸了两个小时,亮甲山上的地面跟犁了一遍差不多,可是山上大大小小的碉堡挨颗炮弹也就如同弹个脑瓜崩。我攻击部队只能靠战士用炸药包、爆破筒一个一个的炸掉,难免部队的伤亡很大。</h3><h3> </h3><h3></h3> <h3> 敌守军见状急调两个连兵力,从石桥子东侧分两路增援,在我纵队炮兵和23团2营和24团5连1排的阻击下,予敌重大杀伤,将敌击退。据说还是韩先楚司令员发现了亮甲山敌人怎么打也不见少的秘密,原来是守敌重兵屯聚在石桥子,通过亮甲山东南方的堑壕和雨裂沟不断输送兵员和弹药。把敌人这个通道斩断后攻占亮甲山就是时间问题了。</h3><h3><br></h3><h3> 12时许。我攻击分队密切配合,以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等逐堡攻击,其西南、西北、东北地堡及暗堡群系数被我攻占,残敌仍盘踞在大母堡及东南角地堡内继续顽抗。攻占西北角的2营及攻占西南角的7连,协同作战,对敌实施两面夹击。</h3><h3> 7连3排战士张成友、吴连义、王玉环等组成爆破队,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连续组织爆破,张成有牺牲后,吴连义虽多处负伤,但他忍痛匍匐前进,当距大母堡五六米时猛然跃起,把一根爆破筒从枪眼插入地堡内,敌人顺手推出,在此关键时刻,他不顾一切,捡起爆破筒又插入堡内,并用身体挡住了枪眼。与此同时,王玉环也绕到了大母堡南侧,从门口塞进两根爆破筒,随着两声巨响,大母堡内敌人被全部消灭。我军英勇的战士用年轻的生命打开了又一扇通往锦州的大门。</h3><h3> 24团3营7连战士吴连义是三纵攻打锦州战役中第一位舍身堵枪眼炸调堡的英雄!第二天,也就是14日总攻锦州战斗中二纵也涌现出一位和吴连义一样舍身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梁士英。</h3><h3> 13时许,亮甲山攻坚战斗胜利结束。</h3><h3> 24团2营营长赵德本在亮甲山战斗中光荣牺牲。</h3><h3> 8师山炮1营排长战斗英雄李惠春在亮甲山战斗中光荣牺牲。</h3><h3> 战后,7连3排荣获师授予“硬骨头排”光荣称号。</h3><h3> </h3> <h3>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场战役的打响,都会有流血牺牲,都会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冲锋在前,抛头颅洒热血,才夺取了胜利,才换来了美好的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亮甲山树起英雄塑像,唤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追忆,回眸数百名战士在亮甲山战斗中的壮烈牺牲的事迹,感染后人去敬仰。<br></h3> <h3> 14日,对锦州城内守敌发起总攻。经80分钟炮火猛烈轰击,锦州城城墙炸开两个缺口,三纵7师19团、8师23团仅10分钟就把红旗插上城头,猛虎下山一般突入城内。</h3><h3> 美联社报道;锦州之战,子弹密集得在空中相撞。</h3> <h3> 锦州战役后,三纵给第一个把红旗插上锦州城头的23团3营记一大功,并授予“矛头所指无敌挡,捷足先登锦州城”锦旗一面。</h3> <h3> 参加活动的三纵八师后代走访了老部队,与119旅官兵座谈,听取了部队改编后的建设情况;后代们介绍了自己父亲在119师的简历;刘川阳回忆了老部队在解放战争中的光辉战绩;徐金虹、徐江娜向119旅赠送了父亲徐国夫的战争年代回忆录《大漠风声疾》;后代们参观了119旅军史馆。</h3><h3> 让后代们欣慰的是,老部队的基因还在,血脉传承的希望还在,父辈们留下的光荣传统还在,不怕牺牲、勇敢战斗、一往无前的精气神还在!</h3> <h3>原一一九师师长徐国夫之女徐金虹</h3> <h3>原一一九师师长徐国夫之女徐江娜</h3> <h3>原一一九师副师长黄长轩之子黄星星</h3> <h3>原一一九师政委王世乾之子王愿军</h3> <h3>原一一九师师长朱玉荣之子朱凯进</h3> <h3>原一一九师师长张建奎之子张立栋</h3> <h3>原一一九师副师长刘永之子刘川阳</h3> <h3>参加活动的红军后代合影</h3> <h3>参加活动的全体成员合影</h3> <h3> 1948年11月,启用40军119师番号,22团为355团;23团为356团;24团为357团。</h3><h3> 1998年改编为第40集团军第119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