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大、匆瞥清华

旭日朝阳

<p>  中国几干所大学,论历史和知名度,前二位非清华、北大莫属。清华、北大是开放的大学,理论上讲,只要有实力,每个人都有机会,但现实生活中,把清华、北大作为人生目标的学生很少,不是不想,而是有限的名额,撑杆也摸不着的分数让大多数学子望门兴叹,只恨为啥不是生在北京、怎没北京户口。不管想不想,不可否认,清华、北大是中国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之前,了解最多的两所大学。原因简单,一是缘于课本和报刊杂志,我国近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事件,以及政治、文化名人与两所学校有关;二是学校宣传,国内许多中学把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当作荣耀、做为显示学校教学水平的金字招牌。我曾参观过一些重点中学,所有学校无一例外,校园展示着本校历年考进清华、北大学生的巨幅照片,这既是激励,也是一种炫耀。我的高中时代己“落满灰尘”,那时没有现在功利,学校鲜有赤裸裸宣传,我对清华、北大初始认识缘于历史和语文课本。除一些人文知识,清华因朱志清的“荷塘月色”,知道里面有一处荷塘,欧式老校门,也时常能在刊物中见到;北大印象只知道有个“未名湖”。本以为一辈子仅此而已,没想到今年能实地体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月27日10时50分乘坐高铁从溧水出发,下午3点40到达北京南站,转乘半小时地铁,北大东门即在眼前。与想象与期待相比,看到大门心理有些落差,只能用一般、普通形容,没想到北大校门这么随意。进了大门,左右两侧各有一幢人名命名的大楼,一幢“黄庭芳”、一幢“吕志和”。后来听班主任讲,这是北大传统,校内建筑均以捐资修建者名字命名。过了两幢楼,映入眼帘的是北大图书馆,馆中藏书超800万册,是目前亚洲最大图书馆。不过不要误会,这不是毛主席做过管理员的那个,北大有几个校园,这里原来是燕京大学旧址,解放后才并给北大。绕过图书馆,再经几个网球场,就到了入住的勺园宾馆,宾馆外观和大堂谈不上富丽堂皇,但还算气派,不过,进了房间感觉象时光倒流,里面陈设还定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p> <p><br></p><p> 我们这期培训由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承办,课程为期四天,授课内容专业性强,不再赘言。讲课中,教授们穿插了一些作为普通人生活在北京的感受,觉得别有味道,与大家分享。其一:有志者事竟成。是雷教授亲身经历,他是上海人、海归,曾在美国生活工作九年,回国后,按规定他可把妻子、女儿户口从上海迁入北京,本以为事情简单,但办理过程中,居委会、街道、派出所象层层关卡,工作人员不仅马虎、拖沓,还不负责任,让他上海北京来回奔波,忙的焦头烂额、心力交瘁,最后,不得不放下斯文,使用文化人不齿之方式才解决。由此,他得出结论,国内办事效率最高的方法是:吵架、威协、找人;其二:身份不代表觉悟,讲的是北大居民楼改造。北京市住建部门为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决定给市区老式居民楼按装电梯,这项工作有一前提,须同一单元居民全部同意。没想这件事在北大同样遇到阻力,阻力来自一、二楼,因为用不上还占空间。经反复协商,最终以楼上住户同意他们在楼下空地种菜作为补偿才达成协议。这种事本以为只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没想到;其三:北京房价也便宜。大家都知道北京房价贵,如北大周边普通居民小区,房价约十二万每平米,却不知二万也能买到,不过,前提是你是北大、清华的教授,所以,如果囊中羞涩,又想在京买房,赶紧好好学习;其四:日落西山余晖在。北大为方便学校教职工,办有附属幼儿园,由于人多,学校出台规定,只限子女,不含第三代。睢教授是学校经济学院前院长,有两个女儿,其外孙女到了上幼儿园年龄,本想走个后门,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以惮下老脸,通过既往关系,进了中关村幼儿园。中关村优于北附属,算是出了口闷气。</p><p> 以上生活琐事非本人杜撰,是教授们讲课时夹杂的调味剂,是不是觉得很接地气?</p> <p><br></p><p> 北京去过多次,必去想去的地方都己玩过,因此,业余时间主要给了北大,捎带清华。北大校园成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大约几平方公里,北依园明园、东邻清华大学,清朝曾经是权贵和珅的私家花园“燕园”。民国时期,美国人司徒雷登在此创建燕京大学,解放后并入北大。校园大致分三部,北面三分之一为研究院所,建筑以四合庭院为主;中间部分风景独好,北大自然、人文景观主要集中在这里,分布有森林、湖泊,以及绿色掩咉、形态各异的民国建筑。</p> <p><br></p><p> 湖泊大小不等,之间沟渠相通,似一串放大的不规则项链,最大一个是“未名湖”。湖西窄东宽、状如葫芦,面积约一二百亩。东北岸边,泊一石舫,建造于乾隆年间,是和珅当年享乐的一处会所,现在上面木质结构已荡然无存,仅遗石舫。东岸小山坡上,矗立一座十三层宝塔,名谓“博雅”,原本作用蓄水,建造时,考虑观赏与实用结合,仿通州名刹古塔而建,随着自来水广泛使用,实用功能己废弃,现在主要作为景观供人观赏,是北大标志物之一。白天,由于光线折射,塔身倒映湖水,美幻美仑。为让宝塔富有文化气息,北大为其精炼了一句语录:“书读燕园人博雅”。湖之南岸,是一条弯曲山丘,中间山顶有一古朴建筑,是燕京大学创办人司徒雷登曾经的寓所。其左前方山下,有冰心、吴文藻纪念馆。1929年,司徒雷登作为燕京大学校长,曾在此为他们夫妇主持婚礼。中间还分布有一些其他著名建筑,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革命先驱李大钊雕像、西南联大纪念碑、民国燕京大学校长楼、老北大校门等,大多是国家文物。</p> <p><br></p><p> 南面三分之一以教学和生活区为主,多数为现代建筑,夹杂有十几幢民国别墅,是当年校方提供给著名教授们居住的,现在多数空着,大门紧锁。院子看上去长期无人打理,杂草丛生,有些破败。</p> <p><br></p><p> 清华位于北大东面,相隔一条街。去时约了高淳同行,我俩没有出入证,进去靠随机应变碰运气。到了学校门口,情况与预料一样,没证件不让进。正犹豫时,我俩不约而同发现,二个外国人正沿反道进入校园,反道是离校通道,虽有保安把守,无须出示证件。意识到这是一次机会,我俩心照不宣紧跟外国佬,没想到保安真视而不见、让我俩混了进去。</p> <p><br></p><p> 清华感觉更大,也分新老校区。新校区时尚现代,老校区古朴典雅,校园整体风貌强于北大。我俩此行目的明确,参观老校区。象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东瞧瞧西望望,走了半小时才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校门,矗立在一条校内道路边上,两边已无围墙相连,随着学校扩建,已身处校园之中,失去了门的功能,如北大“博雅”塔,现在是清华名片之一。得见本尊,了却心愿。“荷塘月色”中的池塘精致小巧,只有几亩,东西北三面被小山包绕,南面面水有一翘檐建筑,谓‘’水木清华‘’。环池塘有石头铺设的小路,南岸临水有几棵老柳,新发绿枝垂及水面。五月荷叶尚未出水,虽有微风徐徐,还不见相依相偎的田田。北岸水边立有朱先生塑像、貌似沉思。因路途劳累,陪先生发了一会呆。想象先生当年在此漫步、创作构思情景,感怀万干。</p> <h3><br></h3><h3> 因天色已晚,落日余晖中,我俩匆匆浏览了一下老校区。不同于北大,清华老校区建筑以欧式风格为主,看多了北京传统建筑式样,让人耳目一新,感觉不错。有机会挑选,我选清华。</h3> <h3><br></h3><h3> 作为国内两所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北大一文一理引领着我国科教文化潮流,由于方向不同,很难说谁第一、谁老二。曾有好事者对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数进行统计,说清华多于北大,北大只一句:共和国的缔造者是咱北大人,让好事者哑口无言。当然,这只是调侃。对普通人来说,清华、北大都一样,高高在上、高山仰止,顶礼膜拜。能有机会坐进北大学堂聆听一次,也算是小小虚荣心的一种满足。至于学校‘’走进北大门,就是北大人‘’的口号,纯属安慰人的,不可当真,咱也相距甚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