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那,念那,月牙泉;追那,寻那,莫高窟——青甘大环线(第七站:神奇敦煌)

怀子

<h3>7月20日清晨,我们告别了天下雄关嘉峪关,踏上连霍高速,驱车驶向魂牵梦萦的河西走廊最西边的古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青甘大环线第七站:神秘敦煌。</h3> <h3>敦煌,这座瑰丽又神秘的古城,举世无双。这里的艺术瑰宝,是艺术家们梦寐的天堂;这里的古籍文献是史学家们仰止的圣殿;这里的苍凉雄浑,是文人墨客倾情的桃源,这里的千年佛经摹刻,是僧侣信徒们视若至高的法宝;这里的大漠奇景,是旅行者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敦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和令人扼腕痛惜的劫难,都值得后世永恒的铭记。</h3> <h3>敦煌古称沙州,位于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地处汉唐边陲,远在天边。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埋藏千年的莫高窟,沙漠之眼的月牙泉,神奇瑰丽的鸣沙山、“春风不度”的玉门关,“西出无故人”的阳关,千百年来诉说着敦煌曾经沧桑的历史和凄美的传奇,无不令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人们为之动容、向往!</h3> <h3>位于市区正圆花坛环岛中心的反弹琵琶雕像,是敦煌市的标志,雕像姿态婀娜,体形丰满,女舞者慈眉善目,左脚直立,右腿提起,琵琶背朝前置于身后,掌心朝上反弹。此雕塑来自敦煌壁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见到它,你就到了敦煌市中心了。</h3> <h3>下午16:30过后,驱车前往心仪已久的鸣沙山.月牙泉,我们听说在此游玩以傍晚、黄昏时分最佳。鸣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城南郊5公里处,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通公交,5A景区,门票120元/人。</h3> <h3>  鸣沙山.月牙泉,沙泉共处,妙造天成,古往今来就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未进景区,就深深地被浩瀚苍茫的浅黄色沙山所震撼了。 </h3> <h3>鸣沙山有文字记载由来已久。东汉时称“沙角山”,魏晋称“沙州”,唐朝有“鸣沙山”一名,从此“鸣沙山”沿袭至今并名扬天下。鸣沙山的沙全是流沙,是会走路的沙山,山形也多变,真乃神山!</h3> <h3>走进鸣月广场,广场上开放式的牌坊门,据说是参考了莫高窟壁画而建的仿唐建筑的“八卦”门,门楣上的“鸣沙山月牙泉”几个大字,是启功先生题写的。<br></h3> <h3>跨过八卦牌坊门,哇!澄澈的蓝天,连绵的黄沙山,成群的骆队,恍若梦境,恍惚穿越异界,不知身在何处。定定神辨明方向:前是鸣沙山,左为电瓶车站,左前更远处是滑翔机站,右为骆驼骑乘站。</h3> <h3>据景区介绍:鸣沙山东枕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沙峰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海拔1715米。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h3> <h3>眼前骄阳下的鸣沙山,那起伏的沙峰,有的如刀刃,有的“如虬龙蜿蜒”,有的如一座金山。那道道沙脊,线条柔和、流畅,如丝般光滑细腻,如波纹般缠柔连绵。明暗相间,轮廓分明,层次清晰。山形之美,如唐代诗人所赞:“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h3> <h3>起风了!看,黄涛翻滚,飞沙升腾,流沙上涌,奇观!听,鸣沙唱响:丝竹管弦袅袅,钟磬金鼓和鸣,妙音!啊,“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h3> <h3>“驼铃声声,掠过耳边”,我的“魂儿绕梦牵”。</h3> <h3>我的爱恋,追随远去的驼影,悠悠的驼铃,那沙山窝的一点绿波的方向,藏着我“想那、念那,美丽的月牙泉”!我们右转向西南步行,追随“绿波”而去。</h3> <h3>转过沙脊,先前所见的绿波,是这枝繁叶茂的“夫妻柳”,我们拍照留影。</h3> <h3>这“夫妻柳”,实际上是西北特有的一种“旱柳”。据说,晚清重臣左宗棠带兵西进收复新疆时,带领湘军一路广栽旱柳,留下“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门”的佳话。为了纪念这位种树的大臣,人们把生长在西北地区的旱柳,称为“左公柳”,沿用至今。</h3> <h3>来到铁背鱼广场,广场上有小卖部、茶廊、电瓶车终点站。广场南面的山脊坡面是滑沙、爬鸣沙山的所在,爬山的人还真不少。广场西北有一片芦苇荡。月牙泉就在西面山窝里。</h3> <h3>我们由远及近,一路拍摄,走向月牙泉。</h3> <h3>啊,月牙泉,美丽的月牙泉!你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田震约带沧桑忧郁的《月牙泉》在耳边轻轻回荡,迷醉了我好多年,今天终于见到了你!</h3> <h3>月牙泉,你是亘古沙海“第一泉”!几千年来你在鸣沙山的怀抱里,“一湾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享誉“塞外风光之一绝”!</h3> <h3>我们沿南岸泉边畅游: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月泉晓彻”。它是鸣沙山下,泉水形成的一小湖,弯曲如新月,故名。眼前的月牙泉东西长仅近100米,南北宽仅约25米,平均水深仅3米,最深处仅约5米。而上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约9米。由此看来,被誉为“亘古泉不涸竭”的月牙泉将成为传说。<font color="#39b54a"></font></h3> <h3>左边高台上建有古色古香的仿唐建筑群。据介绍:早在汉代月牙泉就是游览胜地。唐代这里有船舸(可以划船的),泉边有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书法雅俊的匾额、碑刻。周围林木葱郁。泉山相映,亭台楼阁,古刹庙宇,晨钟暮鼓,引来历代骚客畅游,吟诗咏赋,挥毫泼墨。</h3> <h3>泉边这草,叫七星草,泉中生长着古老的鱼,叫“铁鱼”。据说用这七星草煮铁鱼,吃了会长生不老!由此月牙泉流传着“四奇”传说: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鱼食之不老。</h3> <h3>好大一株“左公柳”!据说它已陪伴了月牙泉1900多年!这是我们在西北见到的最大最古老的一颗“旱柳”,我们四人靠在它身旁都绰绰有余。</h3> <h3>泉边古胡杨林,长得挺拔茂盛。据说它们已有100多年,这些胡杨树是幸运的,有得天独厚的月牙泉水滋养,无大西北干旱缺水之虞。</h3> <h3>这株沙坡中的“月泉古柳”,树干已枯死,用水泥围柱保护起来,还长得枝繁叶茂。望着它,你会肃然起敬,敬畏生命力的顽强。</h3> <h3>关于月牙泉的来历,有很多动人的传说,给月牙泉平增了许多传奇的色彩和神秘感。其实月牙泉位于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据说如今党河与月牙泉之间的地下水源已断,已无天然渗流的地下水补充,月牙泉的水源靠人为补给,令人忧郁。</h3> <h3>鸣沙山移动也正在威胁着月牙泉。有关数据显示: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亘古沙不填泉”的沙湖共生的神话将会无情的破灭。令人痛惜。</h3> <h3>今天我们能在美丽的月牙泉边信步拍照,观赏美景,是何等的幸运!</h3> <h3>西边的斜阳已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我们才恋恋不舍的离开月牙泉边。</h3> <h3>月泉阁,是纷至沓来的人们祈福、祈愿的地方。它是4层6边形木质结构的仿古塔形建筑。挑檐翘角,上三层有回廊,可登阁远望。当斜阳的余晖铺洒在这阁楼上,月泉阁笼罩在一片圣洁的光芒中。</h3> <h3>这里还仿建有廊庑,殿堂庙宇,石刻雕塑,匾额对联……据说都是仿唐代风格的建筑群。这些仿唐建筑群默默向游人诉说着月牙泉的前世今生。<br></h3> <h3>出此圆门,我们向对面铁背鱼广场前的鸣沙山走去,我们将爬上鸣沙山,观月牙泉壮观的日落。</h3> <h3>铁背鱼广场前的这坡鸣沙山,景区开辟了三条爬沙山的路,左面两条为软木梯道,右边一条为拉绳道(难爬)。我们选择爬中间这条木梯道。鸣沙山虽不高,100来米,可山势陡峭,又是流沙,要登上山顶,可真不容易。木梯铺在沙面上,又细又不规则,踩上去磕脚。有时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此时往山上爬的游人特多,几步一歇,还一路拍照,时时“堵车”,半天都爬不上山去。</h3> <h3>终于爬上沙山,先歇歇,不再矜持,不再斯文,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马老师更是以鸣沙山为床了!</h3> <h3>回望宛若躺在鸣沙山两条“臂弯”中的月牙泉,一弯清水形如半月,安静又灵秀;鸣沙山伟岸挺拔,多情又温柔。醉美!</h3> <h3>站在鸣沙山上远眺、环视、俯瞰,沙海中那一道道脚印,如金色波浪,轻波荡漾。线条流畅的沙山,气势磅礴,大气壮观。远处的敦煌城,如沙漠之舟,绿意盎然。山下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上山游人如织,密密麻麻形如蚁。</h3> <h3>流连沙海中,我们童心大发!</h3> <h3>我们往东向更高的山脊走去,山脊后四周皆为沙垄,峰立危峭,背如刀刃,漩涡如锅,都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h3> <h3>“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天边映出月牙泉”。<br></h3> <h3>21:00,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我们坐在山脊上,等待夕阳西下。</h3> <h3>看这山脊,密密麻麻全是观赏日落的游人,站的、坐的,场面壮观。</h3> <h3>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升得老高了。</h3> <h3>21:10,太阳收起了它刺眼的光芒,依依不舍地往西山慢慢沉沦。西边红霞满天。月牙泉像一弯新月,泛着柔和的白光。美得令人窒息!</h3> <h3>当太阳完全落下山去的一瞬间,鸣沙山上一片欢腾。</h3> <h3>夕阳西下后,我们就起身赤脚向山下奔去,沙粒随脚流动,像有一股无形的力拽着我们往山下滑去,迈一步滑一步,每一步都沙及小腿,温润的沙粒如丝滑般从脚趾缝里钻过,从脚背上划过,从裤腿中灌过,随脚流动的沙子沙沙作响,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据说我们在沙山留下的这些脚印,明天会痕迹全无。</h3><h3></h3> <h3>最后望一眼暮色苍茫中的月牙泉,像一弯新月,娴静甜美地躺在沙山的怀抱中。啊,月牙泉,梦一样的月牙泉,谜一般的月牙泉!茫茫大漠,漠风黄沙,满目荒凉中的孤影,好令人怜惜。挥手自兹去……不复有经年……</h3> <h3>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三危山的断崖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佛教石窟寺庙遗址之一,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门票网上预订200元/人(一个月前开始售票,要至少提前3小时取票),窗口应急票100元/人(提前一天购买)。</h3><h3> <br></h3> <h3>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售票处很令人失望,四、五个窗口,还是露天的,简易得只撑几把伞,游客连躲荫的地方都没有。我和老公是近一个月前在官网上购好了票,只取票。朋友夫妇是在窗口买的应急票。网上每天限票6000张,票价包含数字展示中心观影、摆渡车往返、莫高窟实时参观8个洞窟、专门讲解导游等费用。每天应急限票12000张,票价只含摆渡车往返和4个大窟费用。所以我们和朋友分开参观。</h3> <h3>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场馆建筑颜色灰黄,与大漠孤烟、戈壁鸣沙、蓝天白云浑然天成。11:45我们排队进入数字展示中心场馆内观影。</h3> <h3>我们观影的场次时间是12:00,先在高清展示厅观看《千年莫高》,完全采用拍大片的形式,介绍莫高窟营建和繁荣兴衰的背景,影片时长20分钟。</h3> <h3>然后再到球形展示厅观看 《梦幻佛宫》,这是我第一次看球幕电影,一种眩晕的视觉体验,以数字球幕技术展现莫高窟不同时代的7个经典洞窟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塑像艺术,影片时长20分钟。</h3> <h3>两部影片看完后,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坐上摆渡车,前往大漠深处的洞窟区参观。</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这是大泉河吗?对面荒凉的山丘就是“三危山”吗?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高僧乐僔就是在这大泉河谷云游时,忽见三危山上金光万丈,似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乐僔被这一奇景给震住了,以为这是佛主在给他启示,他虔诚地对着三危山</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跪拜,大声发誓要在这人迹罕至的戈壁绝壁,开凿洞窟,为佛祖留迹,让后代子孙铭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于是,他四处宣扬化缘,请来工匠和艺术家,</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在三危山崖壁上开凿出第一个洞窟,莫高窟从此诞生了。</span><h3>  </h3> <h3>此后,历代高僧大德、官宦世族及信徒僧众争相效仿,前赴后继开窟造像。历经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和元等十个朝代(明朝后遭遗弃,荒废)近千年艰苦卓绝的营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成就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佛文化洞窟壁画。</h3> <h3>过桥后左转,高大的白桦树枝繁叶茂,掩影着一长排崖壁,那崖壁上有层层叠叠的长廊、栈道、挡墙、梁柱和洞窟,很是雄伟壮观,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听导游说这一壁坚固的长廊、栈道、挡墙、梁柱,是六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重视下,从国库拨巨额专款,一步到位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和花岗石砌体,为大规模抢修莫高窟,实施的保护工程。</h3> <h3>眼前巍峨坚固的崖壁,南北长近1700米,高40余米,存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这些稀世珍宝式的文物遗存,反映了中国在4~14世纪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乃至中亚地区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宗教、民情、习俗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h3> <h3>为了保护莫高窟735个洞窟壁画艺术,今年(2018年)景区正常开放的洞窟40个,调节洞窟20个,特窟10个,把每天6000个网络订票的游客分时分段分组,有序地组织参观。</h3> <h3>我们在崖壁前排队分组,一组25——30人左右,安排的导游给我们发耳麦,交代事项,然后带着我们穿行在崖壁坚固的长廊、栈道中,参观景区早已安排好的8个洞窟。</h3> <h3>导游带着我们依次参观了323、328、29、335、17、420、427、428八个洞窟。洞窟中没有照明,全靠洞口的自然天光照入,窟中光线曦微,进窟好一会眼睛才能适应,我们视力不好的大多看不真切,只能全神贯注的听导游讲解,窟中精华处导游会用他手中的冷光笔照亮讲解。窟中严禁拍照,全凭眼睛晃一眼,耳朵听一下,身临其境时震撼,走马观花后能记住的不多,因没有参照回味的照片,脑子浆糊一片,只残留一些印象较深的片段。</h3> <h3>323窟是我们参观的第一个洞窟,窟中张骞出使西域的壁画记忆犹新,画中汉武帝骑在马上,一臣属手持曲柄华盖,后随一群臣属。张骞持笏跪拜辞别,身后跟随持节的骆马队。听导游讲这幅张骞出使西域图,所画的应是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了解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状况,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敦煌处于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成为丝路贸易集散地。</h3> <h3>印象更深刻的是该窟中一幅精美的壁画中央,有一片空白,导游告诉我们那是被臭名昭著的美国人华尔纳盗劫揭走了,他用抹了化学胶水的布粘揭盗走的,据统计被他从千佛洞用胶布粘走的壁画共26方。那空白残迹如此醒目,使整幅壁画彻底地永久性地给毁了。</h3><h3><br></h3> <h3>328窟印象较深,窟顶像斗形,建于唐朝。窟顶、四壁壁画绘满千佛,是西夏重绘的。</h3> <h3>窟中塑像,制作精细,是唐塑中的精品。居中的释迦牟尼佛坐讲佛经,衣褶垂裙、佛坐栩栩如生,身旁侧立着佛主的两大弟子:右阿难衣着华丽的袈裟,面目红润饱满,像一个潇洒的华贵少年。左迦叶双眉紧锁,愁容满面,瘦骨嶙峋,像一个命运多舛的坎坷老人。两侧前端本来各有一身半跪的供养菩萨,右侧一身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了,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并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br></h3> <h3>17窟,是藏经洞窟,记忆深刻。此窟原开凿于唐代。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因恐战乱,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死的死逃的逃,年久日深,洞窟颓废,窟内甬道被风沙掩埋,由此藏经秘密尘封于黑暗近800年,而无人知晓。</h3> <h3>直到清末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莫高窟负责人道士王圆箓,清理积沙时无意间发现了秘洞,五万余件的珍宝才始现于世,史称“敦煌遗书”。它是研究上自东汉、中经两晋、北魏、西魏、梁朝、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下至元朝,涵盖各朝代文明的重要资料,是研究我国近两千年学术文化发展的宝贵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交流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可谓稀世之瑰宝!</h3> <h3>可怜、可悲又可恨的王圆箓,王道士!他,一个道士,成为曾经辉煌的佛教圣地莫高窟的管理者,本身就是历史的笑话。王圆箓来到莫高窟时,神圣宝窟无人管护,廊道坍塌,甬道积沙,一片残破,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觉自愿担当起了莫高窟“守护神”的重任。他发现藏经洞中这批数量庞大的文物时,吓得寝食难安,并在第一时间向各级官员报告、求助保护,祈求处理,甚至冒死向慈禧太后上书,却处处碰壁。他又四处奔波,艰辛劝募,省吃俭用,集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他焚经看病敛钱,他被外国探险家诱骗,以白菜价把藏经洞文物卖给斯坦因等人,所得钱财全部用于保护洞窟。由于他的无助、无援、无知、愚昧还执着,造成了“敦煌遗书”的惨痛遗失,由此他成为后世倍受争议的“最卑微”的历史罪人!</h3><h3><br></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这是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来到莫高窟骗购文物时,在藏经洞甬道拍摄的照片。</span> <h3>这是斯坦因从王圆箓手中以白菜价骗购(实际就是巧取豪夺)的藏经洞中的文物:24箱挑选出来的经卷写本、5箱绣品及其他许多珍贵的文物,装满了5辆大车和一批骆驼、马匹组成的驮运队伍,满载而去。据统计斯坦因直接或间接从王圆箓手中骗购的藏经洞文物多达12000件左右,数量最多。这些国宝从此流落世界多个国家。<br></h3> <h3>1908年,法国汉学家保罗·伯希和第一次来中国,这是他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自拍照,他蹲在狭小的洞窟里,正借着微弱的烛光,翻检经卷,身后是堆积如山的经卷。他在这里待了整整三周,选走了最具价值的部分:汉文文献2700余号、藏文文献4000余号,此外有梵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希伯来文等文种的珍贵文献,总数达7000余号。这次他带走了敦煌藏经洞中的6000多卷写本和部分画卷,装了整整十卡车,运往巴黎,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这批重要的价值最高的遗珍,从此漂泊海外。</h3> <h3>据统计从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还有日本人、俄国人、美国人等先后来到莫高窟,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或盗窃的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至此敦煌遗书的绝大部分精品文物不幸流失到世界各地。更令人痛心的是,敦煌遗书轰动世界后,政府官员开始层层巧取、盗窃,腐朽的清政府在舆论压力下才派专员回收剩余的文物回京。又因押运官员的贪婪和疏忽,大量经卷又在运送途中被当地官员“雁过拔毛”而失散破坏,最后藏于京师图书馆的“敦煌遗书”仅有8千多件。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是最为悲摧的文化劫难。<br></h3> <h3>我还记得洞窟中有众多飞天的壁画,壁画中的飞天仙子大都很袖珍,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有这雕塑般大😜😝(暗笑自己的孤陋寡闻)。参观了解到隋朝之前主要是单身飞天,唐代出现了成对成双的飞天,她们在空中跳跃、悬游、浮游、翻飞。或冉冉上升,或高空俯冲,或悠悠降落,或斜掠疾扫,或翩然回翔,或互相追逐,或疾速旋转……。有的手挥莲蕾,有的扬手散花,有的手持乐器……无不襟飘带舞,流云舒展,微风荡漾,飞花飘浮,形成一种永恒飞升的旋律,那种飘逸的美难以言传。</h3> <h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叹曰:“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飞行。”飞天已成为敦煌市的标志,敦煌旅游的一张名片!</h3> <h3>我们组参观的洞窟若与其他组相同,别人又还没有参观完,我们就要在洞口外过道中等候。骄阳似火,过道上大多没有遮阴的,等候是挺难受的事。</h3> <h3>洞窟若只有我们一个组参观,洞窟门就是上了锁的,导游带有钥匙,打开放我们进去,参观完后,导游又会把洞窟门锁上。</h3> <h3>8个洞窟参观完后,就要把耳麦交还给导游,然后从这下去,可以再去参观应急票区的4个大窟,按导游的说法,那4个大窟是景区送给我们参观的。</h3> <h3>我们不甘心,又返回,蹭了4个洞窟,因没有耳麦(有耳麦也听不了,各组的频率不一样),效果很差。</h3> <h3>我只记得有个洞窟(忘了洞窟编号)的壁画中绘有许多佛教故事,其中“鹿王本生”故事印象深刻,从导游处得知80年代的一部经典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根据这幅壁画改编的。想必这《九色鹿》动画片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吧。</h3> <h3>这是在敦煌博物馆翻拍的几幅莫高窟图片,感受其精美。</h3> <h3>我们又去参观了应急区的4个(96窟、100窟、148窟,还有一窟忘了)大窟,参观的人排成长龙,人挨人人挤人往前移,又无导游解说,工作人员倒不少,只是一个劲的催促游人“不要停留往前走”!很不爽!参观一圈下来很多人啥都不知道。我唯一印象深的是壮观的2个大佛窟。建议:要参观莫高窟还是购买网络票。应急票一点意思都没有,在我看来连凑热闹都不值。</h3> <h3>九层楼,即96窟,俗称大佛殿,位于莫高窟石窟群的中心地带。据介绍:洞窟高40多米,木构九层,窟檐依崖而建,巍峨壮观,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此窟始建于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经后世多次重修,已非唐代原貌。 1928-1935 年大规模重修窟檐,1986 年,敦煌研究院又加固并粉饰木构窟檐,使九层楼焕然一新。</h3> <h3>96窟内弥勒佛像,古称 “北大像”,高 35.5 米,气势雄伟,撼人心魄。大佛为石胎泥塑 彩绘。 1928-1935 年重新彩绘了大佛。在九层楼中仰望大佛,眼中的佛像比例失真。</h3> <h3>148窟印象也较深,此窟建于盛唐,由当时敦煌的一个世族大家庭所建,窟中的卧佛与我记忆中的所见过的卧佛都不相同,特别让人震撼的是卧佛身后站立着众多的弟子、菩萨,据说还有佛主的家人。</h3> <h3>窟中的壁画色彩鲜艳,精美绝伦,大气磅礴。要是有导游讲解就完美了。</h3> <h3>参观完洞窟后,我翻拍了2张洞窟区中的展板图片,是介绍130窟中南大佛和壁画的。</h3> <h3>然后,我们在洞窟区拍照留影。</h3> <h3>离开洞窟区,参观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心情复杂又沉重。这是一个显得陈旧破败的院落,修建于清朝中期的雷音寺、皇庆寺,俗称上寺和中寺。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此成立后,这里就一直是敦煌艺术研究所及后来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办公和生活场所。中寺后院曾是常书鸿先生在20世纪40—80年代初的旧居。</h3> <h3>馆内设有多个展室,展示敦煌研究院成立背景、行政建制、保护历程、学术发展史及研究院弘扬展、段文杰先生纪念展,展室中陈列着研究所人整理、搜集、保留的大量详实珍贵的图文资料。</h3> <h3>从那些图文资料中了解到一批文物工作者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便默默地为修复、保护、重塑莫高窟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都离不开他们的无私奉献和献身精神。</h3> <h3>这是陈列馆内国画大家张大千住过的地方,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居住了两年多。据说他只图自己一睹为快不采取任何预防、补救、保护措施就随意剥损窟中壁画,使许多隋、唐、西夏精美壁画毁于他手中。据说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对莫高窟壁画的破坏是毁灭性的。<br></h3> <h3>这是张大千临摹的几幅洞窟壁画。1943年他离开敦煌,来到重庆,举办了个人敦煌莫高窟临摹画展,引起轰动,也引起了国民政府的重视。</h3> <h3>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值得细看。它是中国唯一的石窟类文物保护研究陈列机构。该中心陈列部设有录像演播厅和三个展区,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和发展历程的概况在此得以展现,为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敦煌石窟和敦煌佛教艺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敦煌博物馆也值得一看。我此美篇中的石窟壁画图片也主要来源于这些展馆和博物馆,少数来于网络。温馨提示:到敦煌旅游,应参观这些陈列馆和博物馆,否则会对你游莫高窟大打折扣,会觉得没有看头,不值。<br></h3> <h3>如今,敦煌莫高窟,已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受到全人类的保护。敦煌遗书的流散,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和不幸。稍稍值得安慰的是,它却促成了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