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与第一本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

封勇画室

<h3>  习近平总书记: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就是——陈望道,他当时正在家里翻译《共产党宣言》。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br></h3> <h3>  陈望道,原名参一,字任重,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县西乡分水塘村。当时,正值清朝未年,政治腐败,社会凋敝。残酷的现实,使少年时代的陈望道就产生了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来改变一切的理想。</h3> <h3>  十六岁时,他翻山越岭,先后到义乌县城,金华州府,杭州省会求学,使他开阔了视野,逐步认识到,要想富国强民,必须向西方学习,到科学技术发达的欧美去留学。于是,他先到上海,利用一年时间补习英语和数学,为赴欧美做准备。然而,因经济等诸多原因未能实现,后来,只好改赴日本求学。</h3> <h3>  陈望道在日本留学,以学法律为主,兼学经济,数学,哲学和文学。期间,他结识了著名进步学者,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并接触到他们翻译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5月,“五四”运动爆发,他毅然回国,并接受浙江第一师范校长经享颐聘请,出任语文教师。</h3> <h3>  戴季陶是第一个筹划要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的人,后因难度太大,便放下了。邵力子得知消息后,便向他举荐密友陈望道。戴季陶非常高兴,并将日文版和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陈望道,1920年2月,陈望道背负着民族希望和特殊使命,秘密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分水塘村。</h3> <h3>  分水塘村,是个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小山村,四面环山,非常隐蔽。尤其陈望道家中的房屋也相当安全。为了防备敌人突然搜查,他把工作室选择在大门西侧那间多年失修且网尘密布的小柴屋,里面摆放了几件用具,两条长凳,一块铺板,既当书桌又当床。唯一的参考书就是一部《英汉词典》和《日汉词典》。在那无数日日夜夜中,在那昏暗的油灯下,陈望道聚精会神,字斟句酌,准确无误地翻译出了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h3> <h3>  1920年4月,陈望道终于译完《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本中文全译本问世,此本现已成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截止目前,国内仅存五本,但也大多残缺破损。<b>而于1975年在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发现,现收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的《共产党宣言》,是目前国内珍本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本。</b></h3> <h3>  1956年新年后不久,毛泽东赴上海视察,点名要见陈望道。1973年陈望道被选为“十大”代表,在参加“十大”时,才将他的秘密身份公开。1977年10月,陈望道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h3> <h3>  </h3> <h3><font color="#ed2308"><b> 本人收藏,仿真版《共产党宣言》</b></font></h3> <h3>  封勇:1971年生,山东省广饶县花官镇封家村人,自幼酷爱绘画,尤喜画山水和奔马;现为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著名山水画家陈培伦先生入室弟子,著名画马名家张乐毅先生入室弟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