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岁月,别样芳华一记丹阳吕城公社文艺宣传队(1968一2018年)

崔厚民

<p class="ql-block">  “蹉跎岁月,别样芳华”一一记丹阳吕城公社文艺宣传队(1968一2018)。</p><p class="ql-block"> 1968年秋,一场“上山下乡”运动让千百万“老三届”毕业生,怀着含混、复杂、纯真的心情,别无选择地走向了“广阔天地”,到农村插队落户。据《丹阳市吕城镇志》,当年丹阳吕城公社仅68到70三年就接纳知青、下放干部、下放居民800多人。不久,一个学唱“样板戏”热潮在全国城乡兴起,知青中的文艺青年纷纷成了“角儿”。其实在此之前,吕城新河大队就成立了一支以“知青” 为骨干的文艺宣传队,当年省镇中红旗宣传队在队长张立带动下有14人到吕城公社插队,其中11人插队新河大队,在张立、朱安祥等带领下新河大队最早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吕城,因公元200年东吴大将吕蒙在此屯兵筑城得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人才济济。在学唱样板戏的推动下,各大队纷纷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其中尤以吕城大队的“红灯记”,新河大队的“白毛女”,红卫中学的“红色娘子军”最出彩。记得当年在吕城剧院会演时,真是人才济济,各显其能,精彩纷呈,这在那个文化沙漠的年代,真如一股流淌的清泉。</p><p class="ql-block"> 据《丹阳市吕城镇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吕城公社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员来自吕城集镇青年及镇江、丹阳、南京、上海等一部份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演出节目有京剧革命样板戏、曲艺、自编的小锡剧、小歌舞等。各大队也相继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小分队,队员达350多人。1970年,公社、大队的宣传队达18个,共演出200多场次,观众达8万多人次。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宣传队自行解散。”</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青春时光,走过苦涩与伤痛,留下那难忘的芳华岁月,激情也曾燃烧,青春也曾飞扬,真情还在流淌。回首往事,无论是成功者的“无悔”,还是失落者的“蹉跎”,古稀之年的我们早已看淡了人生,心如止水,只有那同学、知青和朋友的情深依旧,像品尝一壶陈年老酒回味无穷,酸甜苦辣尽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老三届”知青朋友们,那些年一起参加过农村宣传队的曾经的文艺青年们,让我们一起回望那段令人难忘的一页,“蹉跎岁月不蹉跎,苦乐年华吐芳华”。</p> <p class="ql-block"> 当年省镇中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照片中有13人插队吕城公社。他们是:张立、朱安祥、孙大同、王继昌、朱宏瑗、吴家祥、戴福如、曹节生、刘宝华、叶春红、张礼蕙、徐阿华、黄穗英,还有许德琛。照片中的他(她)你还认得吗? 照片上的翁启天老师都认识吧(二排左一)。</p> <p class="ql-block">  当年省镇中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部份男生,其中朱安祥(前一)、孙大同(前五)、张立(前六)三人插队丹阳吕城公社。</p> <p class="ql-block">  当年宣传队的部分女生,她们中左起:叶春红、黄穗英、刘宝华、张礼蕙、曹节生、徐阿华(左七)下放丹阳吕城。</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上海吴淞中学的一支文艺小分队,他们中的黄宁(后右一)、张行珠(中右二)、徐月萍(前右一)插队吕城严家大队。</p> <p class="ql-block">  原吕城公社 新河大队宣传队队长张立,省镇中67届初中生,1968年10月下放,1970年10月上调回镇江省交通工程公司,后调入市交通局。八十年代中期曾主编首部《镇江交通史》,后先后任市港务局和市口岸委主要领导。2013年2月病故,新河大队宣传队的成立与活动,张立功不可没,活泼聪明能干的张立同学让我们怀念!</p> <p class="ql-block">  吕城公社新河大队排演了舞剧“白毛女”序曲及第一场,刘宝华一喜儿、孙大同一大春、朱安祥一杨白劳、张立一穆仁智、王继昌一黄世仁、曹节生一张二婶……新河“白毛女”曾轰动四乡,名传丹阳。</p> <p class="ql-block">  吕城大队的京剧“红灯记”,几个主角均由吕城当地文艺骨干担任,郦俊生一李玉和,花锁娣一李铁梅,张惠芳一李奶奶。三位主角可谓要扮像有扮像,要唱腔有唱腔,形神兼备。出色的表演才艺让“李奶奶”被县丹剧团选用,而“李铁梅”也差点成了军分区文工队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这里新庄大队的全本“红灯记”也值得一表,这是一支几乎全部由“知青”组成的宣传队,从演员到乐队,从表演到伴奏,堪称得上“学唱”中的姣姣者。李玉和: 吴金红(丹阳知青),李铁梅: 方芝(丹阳知青),李奶奶: 汪静(南京知青),鸠山:芮永平(丹阳知青)。京胡: 邹鸿喜(丹阳知青),手风琴:方华(丹阳知青),板鼓:张文奎(吕城知青)……据张文奎回忆,“那时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排练到深夜,也不知哪来的劲头?”。</p> <p class="ql-block">  虎墅大队宣传队则排演了全本“沙家浜”,阿庆嫂: 陈阿娣(吕城知青),扮唱俱佳,胡传魁: 韩佳声(丹阳知青),沙奶奶:方菲(省镇中知青),一排长: 戴义敢(省镇中知青),刁小三(上海知青),刁德一: 本人(省镇中知青),郭建光、刘副官、沙四龙及众战士,为虎墅当地青年。“沙家浜”排演成功后,不仅在吕城演出,还到折柳、导墅、蒋墅等公社大队演出,尽管水平差远了,但每场演出总还是水泄不通,人头攒动,好不壮观。陈阿娣后来随军嫁到了四川成都,“沙家浜”也就唱不起来了。这是我当年刻印的《沙家浜》全剧乐谱。</p> <p class="ql-block">  我至今保留着当年虎市大队《沙家浜》剧组的部份道具:新四军军帽、郭建光驳克枪及枪套、刁德一的小手枪套,枪是假的,牛皮枪套可是真的。</p> <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在县、公社、大队的重视与支持下,各大队的“样板戏折子戏”也唱得热热闹闹。印象中有: 严家大队的 “智取威虎山”一一“深山问苦”,杨子荣: 黄宁(上海知青),小常宝: 徐月萍(上海知青),猎户老常: 盛建东(上海知青); 河南大队的杨子荣: 陈荣生(吕城知青); 八一大队的 “红灯记”一一“痛说革命家史”,李奶奶: 镇江红旗中学知青,铁梅: 夏冬(镇江知青); 新河大队的 “沙家浜”一一“智斗”,阿庆嫂: 韦爱萍,胡传魁: 许德琛(镇江知青),刁德一:吴家祥(镇江知青) ……</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丹阳首届知青积代会吕城知青代表,曾经省镇中的有:张立、朱安祥、殷小慈、韩晓明、张苹。后来参加公社、大队宣传队的有吴金红、邹鸿喜、朱安祥、张立、盛建东、陈阿娣等。</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丹阳县第二届知青“积代会”吕城女知青代表,后左一陈阿娣(吕城知青)、左二张苹(镇江知青)、左三曹节生(镇江知青)、左四郑琴(镇江知青);前左王一一?(镇江知青)、中宋爱萍(南京知青)、右姜伟(南京知青)。</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夏,为参加丹阳县文艺汇演,吕城公社决定成立文艺宣传队,由吴金红、邹鸿喜等负责组建,两位66届高才生,有能力有魄力,眼光独到,找剧本,选队员,8月公社宣传队正式成立。队员们除了吕城本镇文艺青年,多以上海、镇江、丹阳知青为主,本人因毛遂自荐刻印了自创的《井岗山的道路》剧本的封面,被两位领导收编入队,有幸成为公社宣传队一员。</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长吴金红,丹阳人,红卫中学(吕城中学)66届高中毕业,吕城新庄大队插队知青,在我眼中就是一个有人品、有亲和力的老大哥学长。吴后任公社团委书记,73年被推荐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开辟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四十周年,首都北京大专院校红代会,编演了大型歌舞剧《井冈山的道路》。《井冈山的道路》具有很强的歌剧性、情节性,曲调优美,旋律动听,歌词感人,没有“文革”的“火药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作品歌领了毛泽东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宏大战略思想。全曲富于变化,音乐形式鲜明传神,十分优美,那首“八角楼的灯光” 更是哙炙人口,广为传唱。即使今天再次重温依旧激情澎湃,让人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道路》共七场十一个唱段,公社宣传队在排演时没有全排,选择了重要的几场,但并不影响效果,在丹阳演出时反响很大,好评连连。男声领唱: 吴金红,女生领唱: 徐月萍,红军战士老王: 黄宁……舞蹈编排: 张行珠、刘宝华、曹节生等。</p> <p class="ql-block">  那时, 排演节目服装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动手,火把是一个个罐头盒改制的,红军军装、枪支大刀都是借的吕城 “红卫中学”(吕城中学)的,当时红中排演了舞剧《红色娘子军》,很多道具可用。吴金红那身深灰色的军装配以八角军帽,真像那么回事,帅呆了! 赤卫队员的湘式头巾,还是我琢磨出扎的方法,染色的长纱布条,用一条毛巾裹在中间,这样围扎在头上既饱满又漂亮,你看,像不像?</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道路》序幕:怒火烧红湘江西》,首都大专院校红代会(优酷视频)</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道路》第二场:《毛委员回到故乡来》主歌曲(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的道路》最后一场“八角楼的灯光”,知青宣传队怀旧演出照(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八角楼的灯光》演唱视频(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井岗山的道路》部分男生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左起: 崔厚民、韩佳声、黄宁、吴金红、张文奎、朱宏瑗; 后左起: 许德琛、何小明、吴家祥、仲文裕 、马新伟、贺云忠、柳连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份宣传队成员在吕城 “红中” 留影, 前排左: 韩佳声、吴金红、邹鸿喜;中排 吴家祥、张文奎、朱宏瑗;后排: 崔厚民、孙大同。</p> <p class="ql-block">  1972年春节前,到丹阳参加县文艺汇演,在东门海会寺旁的大桥上,我和吴家祥巧遇镇中下放吕城的镇中校友韩晓明,那时他已上调丹阳钢铁厂。</p> <p class="ql-block"> 他们是邹鸿喜、吴家祥和孙大同。</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公社宣传队排演了由邹鸿喜创作剧本,朱宏瑗作曲的女生表演唱《歌唱解放军医疗队》。节目表现解放军医疗队送医下乡,用针灸让聋哑女孩开口讲话的故事。节目新颖活泼,曲调优美,虽有年代硬伤,但在当时环境下仍不失为个好节目。后来为丹阳县宣传队排演参加镇江地区文艺汇演,颇受好评。张班长一一吴金红,哑女一一徐月萍,哑女父亲一一黄宁,医生一一吴家祥,表演唱女生一一刘宝华、曹节生、叶春红、张文琪、李庆玲、刘玲。</p> <p class="ql-block"> 1973年,黄宁当上了吕城文化站长,也是公社宣传队的负责人。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看,他编排的春节“节目排演表” 多认真,多仔细! 一看就是一个踏实干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  73年春节,公社宣传队节目,歌舞 “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省镇中知青有曹节生、刘宝华、孙大同和我,还有镇江知青汪敏为和蒋元平,上海知青张行珠,余皆丹阳及吕城知青。</p> <p class="ql-block">  73年春节节目:“洗衣舞”一一班长:孙大同,左排: 陈毓琳、刘玲、汪敏为,右排: 刘宝华、曹节生、张行珠,藏族小姑娘: 夏真。</p> <p class="ql-block">  当年跳“洗衣舞”的刘宝华</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市一中上初三时,1964年初春,省镇中参加全市中学生文艺汇演节目《小小艺术团》,由刚到镇中工作任副班主任的洪蒲生老师指导,64届初三三班刘宝华、杨秉丽、康明秀、陈大琴、张恩惠、纪玉林 等七人参加,节目新颖活泼,歌舞说唱,別具一格,反响斐然,获二等奖。刘宝华(后中)担任团长兼报幕,自然大放、气场十足。到市里汇演时女声独唱特聘了时初一一班的林小玲同学,扎着一根独辫子的林小玲,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恰似天籁之音、动听悦耳,令我记忆深刻。这是当年参加市文艺汇演后在解放路大礼堂外留影,后左一就是林小玲,真认不出来。据张苹同学回忆那天她的任务是在后台 “看衣服”!</p> <p class="ql-block">  73年春节节目:“丰收舞”,前左: 陈毓琳、张行珠、夏真; 后左: 曹节生、刘宝华、刘玲。 </p> <p class="ql-block">  73年春节节目:男生表演唱“大寨亚克西”,前中: 孙大同 ,后左起: 蒋元平、荆克俊、黄宁、崔厚民、陈荣生、张春耉。</p> <p class="ql-block">  男生舞蹈 “送粮队伍喜洋洋”,前: 孙大同,后左起: 荆克俊、崔厚民、陈荣生、王继昌、张春耉。</p> <p class="ql-block">  小歌剧 “张思德”,张思德: 陈荣生,战士小陈: 孙大同, 战士黄大个: 崔厚民, 小兰: 夏真,小兰她爹: 黄宁。 作曲:韩佳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73春节,宣传队部份男生: 前左: 黄宁、崔厚民、陈荣生、荆克俊,后左: 张春耉、蒋元平、孙大同、王继昌。</p> <p class="ql-block">  73春节,宣传队部份女生,前左: 夏真、刘宝华、曹节生、汪敏为,后左: 张行珠、韦爱萍、陈毓琳、刘玲、徐月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汪敏为(上集体照片前右一),回城退休后现是镇江成立较早,名声较大的北固山“青春快乐鸟”合唱队领队,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照片(下右)为汪敏为,(左)手风琴手为我市一中校友,江大退休教授邬文強老师。</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小乐队,左起: 沈宁、史梦蛟、马新伟、韩佳声、邹鸿喜、吴金红、杨宇春、石新荣、柳连川。</p><p class="ql-block"> 沈宁南京知青,聪明绝顶,大提琴是他自制的,琴弦是他向省歌舞团朋友要的二手货,小提琴、吉它样样娴熟,1975年我在上海铜管厂学习时他来上海看我,还热心地帮我唐妹和铜管厂一小伙子学小提琴纠正动作、指点迷津。七四年去他家,他已在自装黑白电视机,令我大开眼界,佩服不已。只是离开吕城回宁后再无他的消息了。(2022年5月沈宁不知从那儿看到了本《美篇》,终于联系上了我,现在他已是退而不休的心内科主任医师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沈宁现今在南京居所的琴房,倍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大提琴、小提琴、吉它、单簧管、钢琴……他都能驾轻就熟,隨心弹奏。不过这些家什不再是自制的了,都是品牌乐器。只是年纪大了缺牙了,单簧管吹不了了……</p> <p class="ql-block"> 当年省丹中宣传队练洋琴的邹鸿喜</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夏,宣传队还排演了小歌舞 “鱼水情”,这是解放军二炮文工团的节目,表现野营拉练途中,张大娘灯下为战士做鞋,战士月下为张大娘做扁担,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音乐和独唱都很美。张大娘: 叶春红,战士: 孙大同,另女生伴舞数人,男战士数人。还排演了舞蹈《送粮路上》反映七十年代云南边境,傣族男社员送公粮遇雨,景颇族采茶女社员热情相助,共同保护公粮的故事。音乐优美,舞姿典雅,民族风情,原由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创作组创作改编。下面小歌舞《鱼水情》只有音乐没有视频。</p> <p class="ql-block">  舞蹈《送粮路上》,1974年16岁的杨丽萍领舞视频。我们宣传队是1973年4月排演的,那年月到哪里能看到这么高端的演出。宣传队都是自己根据乐曲设计编排,好像没有独舞,只有男女青年的群舞,这熟悉而优美的旋律常在耳边回响。</p> <p class="ql-block">  当年《送粮路上》剧情及曲谱,“排练必带,注意保存”是黄宁写给参加人员的。</p> <p class="ql-block">  73年夏,公社宣传队宣传主题为“农业学大寨”,这是开场表演唱 “一花引来万花开”,歌纸我刻的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73年6月宣传队当时的节目单,封面是我设计并刻印,目录前半页是我刻的,下半页是张文奎刻的,看出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  此节目单第二个节目是表演唱:“我们是队里的五大员”。七十年代中我回城分配到谏壁砖瓦厂,约1977年厂成立宣传队排节目参加市汇演。一台节目从开场锣鼓快板“大庆精神放光芒”,女生表演唱“我家女子民兵班”,男生表演唱“四老汉听广播”……都是基本照搬当年吕城宣传队的。后来参加市汇演的是经过改编的“我们是厂里的五大员”,图为当时主办方拍摄的获奖节目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夏,公社宣传队部份队员,为县文化馆来人采风摆拍的照片。吹笛者,朱宏瑗。</p> <p class="ql-block"> 吹笛:吕城知青何小明</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队员们在练基本功,认出没,那中间帮练动作的是叶春红。</p> <p class="ql-block">  吕城老街(吕城人称新街里),南北向,街北端是京杭大运河(可见),两侧是砖木结构二层小楼,多为清末民初建筑,吕城剧场就在这拍照位置的左手边,它是当年我们宣传队活动排练和演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吕城老街南向</p> <p class="ql-block"> 吕城老街视频</p> <p class="ql-block">   练基本功,孙大同(右) 陈毓琳(左)(吕城红中学生),红中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记得红中宣传队排演的红色娘子军主角还有荆克俊扮洪常青,扮演连长的那个女生形象也很好,后来上了丹师,只是名字一时想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73年,丹阳吕城片纪念“5、23”(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娱演出,部份人员在吕城大桥下合影。吕城大桥又名“泰定桥”,这桥是69年代新建的双曲拱桥,图中大桥腹部的双曲拱清清楚楚。此桥2015年拆除,2016年新建成的泰定桥为漂亮的系杆拱桥。泰定桥承载着我们多少难忘的回忆。 左起第一人为县文化馆老马,一个受人尊敬,和蔼可亲的好老头,左二起: 韩佳声、蒋墅宣传一男队员、张文奎、崔厚民、沈宁、黄宁,前排左: 吴凤凤、陈毓琳、徐月萍。</p> <h3>  陈毓琳与蒋墅公社宣传队的吴凤凤,亦是蒋墅“八姑娘民兵班”班长。</h3> <h3>  黄宁、张文奎、韩佳声和崔厚民。</h3> <p class="ql-block">  左起: 于生灿、张文奎、孙大同、崔厚民、馬新伟,摄于吕城剧场北侧。</p> <p class="ql-block">  74年初,参加县汇演部份宣传队员合影,后左一为时吕城文化站长老蔡,家住导墅的老蔡,以文化站为家,一心扑在工作上。此照摄于丹阳县中。</p> <p class="ql-block"> 左起: 汤新生、沈宁、马新伟、何小明、杨宇春、韩佳声、张文奎、郦俊生、史梦蛟、胡华东、朱宏瑗、( ), 74年初于丹阳县中。</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 李庆玲、陈新华、刘玲,二排左起: 魏玉芳、张文琪、何小明、史梦蛟,三排左起: 张志林、崔厚民、杨宇春、马新伟、朱宏瑗, 74年初于丹阳县中。</p> <p class="ql-block">  乐队的部份人员: 马新伟、史梦蛟、何小明、杨宇春、朱宏瑗。</p> <h3>  刘宝华与叶春红,拍于七十年代初,留住青春芳华。</h3> <p class="ql-block">  曹节生与夏真,“大姐与小妹”。拍于1973年。 漂亮的夏真,11岁小学四年级,即随父母下放吕城八一大队,参加宣传队活动时才15岁。她爷爷可是我们省镇中1923年的校友、镇江“京江中学”改名“镇江市一中”的首任校长、曾任文革前镇江副市长的夏遹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夏真参加1973年春节公社宣传队,排演的“我家女子民兵班”中扮演“小妹”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夏真回城后90年代参加文艺演出的剧照</p> <p class="ql-block">  多才多艺的张文奎,学一行、会一行、钻一行,如今是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吕城书协副主席,他书法行云流水、笔法秀逸,美在其中 !</p> <p class="ql-block">  史俊与刘玲,史俊丹阳知青,73年下放吕城新庄,宣传队舞蹈的后起之秀,如今是有资质的拉丁舞教练,退而不休桃李纷芳。</p> <p class="ql-block">  史俊当年化粧照</p> <p class="ql-block">  刘玲(照片二排右一)如今是长跑达人,他丈夫仲建达是丹阳小有名气的跑“马”人。参加各类马拉松比赛100多场,2013年由钟建达牵头成立“吕城户外俱乐部”吸引了当地众多长跑爱好者加入,如今吕城长跑队的晨跑已是大运河边的一道靚丽的风景。</p> <h3> 刘玲与小毛(李庆玲)吕城镇文艺骨干。</h3> <h3>  魏玉芳(南京知青)与凌蓓(无锡知青)</h3> <p>  花莉、张文琪、曹节生,前两位女生亦是吕城文艺积极分子,参如了“井岗山的道路”的排演。</p> <p class="ql-block">  前排: 刘玲、史俊、李庆玲,</p><p class="ql-block"> 后排: 张文奎、朱宏瑗、赵生泉、崔厚民、陈荣生。</p> <p class="ql-block"> 赵生泉、张文奎、朱宏瑗和崔厚民。</p><p class="ql-block">此照为送朱宏瑗而拍,宏瑗74年初离开吕城,农迁丹徒。吕城知青多,招工上学机会极少。人挪活,有才艺的宏瑗很快就在丹徒工具厂展露他的文艺才华。</p> <h3>  黄宁、沈宁、崔厚民和赵生泉,于南京玄武湖。</h3> <p class="ql-block">  张志林、王继昌、赵生泉、吕国荣。</p><p class="ql-block"> 吕国荣南京下放吕城新庄大队知青,文人气质。1974年曾任公社文化站领导和公社文艺宣传队领导。知青回城后考入南京报社,后为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真应了那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p><p class="ql-block"> 王继昌,镇中66届高三一,回城后任谏壁电厂子弟学校校长至退休。近几年王继昌一直缺席同学和朋友的聚会,今年(2022)3月初我上门看望了他。继昌爱人患老年病生活起居不能自理,独女远在上海,全靠他24小时不离左右,王继昌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他的国画、书法、唱歌,甚至手机微信…都无遐顾及了,真的辛苦了继昌!</p> <p class="ql-block">  陈荣生、朱修齐、崔厚民、赵生泉。</p><p class="ql-block"> 陈荣生吕城知青,多才多艺能写会画,能拉会唱,样样拿手,他画的油画“鲁迅”给我印象很深。 </p><p class="ql-block"> 朱修齐,无锡知青,气度儒雅,擅长国画。73年“农业学大寨”兴起,公社让我俩用石灰水刷大标语,一条仿宋体标语我俩各写一半,写好后一看几乎看不出是俩个人写的。他和我,还有红中的美术老师李白涛(擅长工笔花鸟,家住鹤溪中学),曾三人合作,流水作业,在公社复制了数十张高质量的公社水利规划地图。朱修齐后来上调镇江工务段工会,几年后调回无锡。</p><p class="ql-block"> 赵生泉,丹阳知青,是73年和史俊一批下放吕城的,他颇有几分“文艺范”,头发总是一丝不苟,梳得齐刷刷,后起之秀的他后来是宣传队负责人,现定居上海。</p> <p class="ql-block">  陈荣生,据悉:作为城里人的他如今在丹北某村做起了“寓公”,远离闹市,偏居乡间,种瓜点豆,养花弄草,琴棋书画,悠哉晚年。</p> <p class="ql-block">  后排: 黄宁、( 左),前排: 张文奎(左)、盛建东(右)。 盛建东,上海知青,插队严家大队,学唱样板戏时扮演“猎户老常”。寡言内向,心地善良。70年代中到镇江工务段做临时工,现在叫“农民工”。很难想像身单力薄的他,为沪宁铁路复线的建设,风餐露宿地摸爬滚打了多少个冬夏。75年底我上调回镇在谏壁企业上班,周末進城,常到他南门铁路工棚借宿,那一个个伴着火车轰鸣的夜晚令我难忘,感谢盛建东。</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丹阳县很重视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开展,县文化馆每年都组织成立县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参加镇江地区文艺会演。县文艺宣传队队员大都从各公社选调,73年底吕城公社宣传队选调的有吴金红、邹鸿喜、朱宏瑗、张文奎、何小明、刘宝华、叶春红、徐月萍等,清一色的“知青”。</p> <h3>  县宣传队员们,何小明、张文奎、朱宏瑗、叶春红、汪漪等。</h3> <h3>  县宣传队队员们</h3> <p class="ql-block">  这张县宣传队是第几届的照片?好像人不全,我只认出二排左二唐渊、左三史俊、左五叶春红、右一陈新华?三排左一郦俊生、左五邹百川(队长,退休前曾任镇江市体育局局长);后排左三汪漪、左五张文奎、左七徐月萍。</p> <p class="ql-block">  蒋长祺,省镇中66届高中生,曾插队丹徒;徐月萍,上海吴淞中学68届高中生,曾插队丹阳吕城。文革初“大串连”,在西安到延安的步行长征路上相识,相知到相恋。这一爱情长跑竟逾十年之久,徐月萍后来考入南师,毕业后到镇江市少年宫任教,艺术教育伴终生,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不少是活跃在当今舞台和银屏上的明星,如现武警文工团的柏文。徐月萍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蒋长祺回城后任市体育学校排球教练。这是2017年市档案馆举办的“镇江市知青展”的专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他们的女儿,旅美青年钢琴家蒋晴2014年在美国波士顿演奏,钢琴协奏曲《黄河》。蒋晴还多次应邀回国参加各类演出活动,如世业洲国际音乐节等</p> <p class="ql-block">  旅美青年钢琴家蒋晴和《新英格兰钢琴四重奏》</p> <p class="ql-block">  蒋晴(后中)在徐月萍(前右二)陪同下回母校中山路小学看望昔日老师(上图);蒋长祺、徐月萍携蒋晴回三中看望初中老师(下图)。</p> <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蒋晴应邀回国参加镇江“金山之光艺术节”展演。这是我保存的徐月萍送我的入场劵和宣传册。</p> <p class="ql-block">  借柏文一首歌献给大家,也献给徐月萍老师,愿我们所有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们《好人一生平安》。最近我才知道柏文的父母是和我同一幢住宅楼的近邻,还是社区同一个退休党支部的同志。</p> <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蒋长祺携徐月萍和昔日镇江体校的排球弟子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18年吕城宣传队重聚,蒋长祺、徐月萍对唱 “九儿”。当年在省镇中排演的《长征组歌》中,《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有一段精彩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就是蒋长祺独唱的。</p> <p class="ql-block">  吕城宣传队的伉俪,朱安祥与曹节生、邹鸿喜与刘宝华。</p> <p class="ql-block">  黄宁与张行珠,可爱的小女孩后来毕业于美国哈佛。</p> <p class="ql-block">  定居美国工作的她,有一次竟接待了来自中国丹阳市的政府代表团,她无比激动地对家乡的朋友说:“我父母都是当年插队丹阳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吴金红与汪漪(南京九中下放丹阳访仙知青)在县宣传队相识相恋。</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18日,是我们镇江知青插队丹阳吕城四十周年的日子,应当年宣传队笛师吕城何小明先生邀请,镇江、上海、南京、丹阳等地知青回到第二故乡,追忆刻骨铭心的蹉跎岁月,再叙难以割舍的知青情结,重拾一段别样的青春芳华,共唱一曲难忘的知青之歌。这是朱宏瑗为40年再会制作的影像展板。</p> <p class="ql-block">  新河大队宣传队知青,重回当年插队的生产队,“河吔还是那条河,房吔还是那座房”,孩童相认不相识,老者依稀来相辨。唯一不变的是那颗魂牵梦绕的思乡之心,忘不了当年的峥嵘岁月,苦艰历程,更忘不了乡亲们博大宽厚的胸怀! 上图左起镇中知青:王继昌、孙大同、朱安祥、张立和朱宏瑗。</p> <p class="ql-block">  上图:朱宏瑗;下图:曹节生、叶春红、吴家祥和孙大同与老乡们。</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18日,四十年吕城重聚 大家齐声朗诵邹鸿喜创作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公社文艺宣传队的历任领导,为四十年聚会感言。上:吴金红; 下: 邹鸿喜</p> <h3>  上: 黄宁 ; 下: 赵生泉</h3> <p class="ql-block">  孙大同这次携夫人叶枝影从杭州过来参加活动,叶枝影上海插队吕城知青,曾是河北大队民兵营长、团支部书记、共产党员,七十年代推荐上海铁道学院,毕业分配杭州铁路工作。</p> <p class="ql-block">  唱一曲红歌,激情己褪,风华还在。跳一段曾经的舞蹈,举手投足还是那么轻盈, 她们是:顾长玲、张礼蕙、韦爱萍、曹节生、叶春红、黄穗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她(他)们是:顾长龄、曹书生、张礼蕙、叶春红,崔厚民、朱安祥、张立、许德琛。</p> <p class="ql-block">  一曲“北风吹”,让刘宝华又找到了久违的“喜儿”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擅长舞蹈编排的张行珠,随着音乐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上图);搞声乐的徐月萍,怎能不动情歌唱(下图)。</p> <p class="ql-block">  汪漪近乎专业的舞蹈动作,配以吴金红的伴唱,真是珠连璧合。(上图)</p><p class="ql-block"> 陈毓琳, 当年红中《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舞姿还是那么优美!(下图)</p> <p class="ql-block">  朱宏瑗吹笛,施福珍唱歌,妇唱夫和,佳偶天成。</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琴师扬宇春,琴棋书画样样拿手,这是他为这次聚会创作的书法,让同是书画爱好者的王继昌兴趣盎然,仔细端模。</p><p class="ql-block"> 《丹阳吕城镇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吕城中心校音乐教师杨宇春脱颖而出,为学校和镇业余文艺宣传队,谱写了30多首歌曲和器乐曲。其中,歌曲《把心贴着党》、《向着明天微笑》、《春之旋律》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器乐曲《水乡乐》、《愉快的劳动课》、《雷锋主题变奏曲》在镇江市小学文艺会演获创作一等奖。吕城中心小学利用假日艺校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其中有15名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现在已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演奏的有6名,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有7人。</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笛师何小明,有人誉他为“笛神”,一竿竹笛在他吹奏下,出神入化,功夫不负,终进丹阳县丹剧团乐队。如今退休后培养了众多吹笛后起之秀(上图);邹鸿喜的板胡,朱宏瑗的手风琴共奏一首难忘的“知青之歌”(下图)。</p> <p>  郦俊生,吕城本土文艺精英,编、导、说、唱,样样拿手,当初我们虎墅排演《沙家浜》,就曾请他手把手地指导。据《丹阳县吕城镇志》: 1977年后,镇文化站组织知识青年和学校教师创作了大批歌颂社会主义新风貌的歌舞节目,其中由吕城中心校教师郦俊生创作、导演、作曲的双人舞《百年和合》、群舞《捞河蚌》、小舞剧《扫雪》、歌舞《鱼塘早晨》等舞蹈节目参加了省、市级文艺会演并获得奖项。</p> <h3>  参加四十周年聚会全体人员合影</h3> <p class="ql-block">  2005年2月,邹鸿喜召集部份原吕城宣传队人员聚会镇江。前左起: 徐月萍、汪漪、吴金红、邹鸿喜、刘宝华、叶春红、史俊; 后左起:杨宇春、张立、朱宏瑗、崔厚民、何小明。</p><p class="ql-block"> 邹鸿喜,省丹中66届高中生,68年插队丹阳吕城新庄大队。曾为吕城宣传队创作多部剧作。1977年高考入苏州丝绸学院(现苏州大学)学习,毕业到镇江合成纤维厂工作,技术员、厂长、党委书记。后任镇江纺工局局长、党委书记。退休后笔耕不辍,先后发表《瘗鹤铭1937》、《小乔初嫁了》等长篇小说,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2021年邹鸿喜创作的短篇小说《好硬一棵树》,荣获第三届中国青年作家杯一等奖。下图,邹鸿喜(右二)退休后2019年参加党组织活动,重温入党誓词。</p><p class="ql-block"> </p> <h3>  左起: 蒋长祺、崔厚民、朱宏瑗、何小明、张立、吴金红、邹鸿喜、杨宇春。</h3> <p class="ql-block">  2006年夏,朱宏瑗召集部份原吕城宣传队知青聚会镇江。前左起: 蒋长祺、朱宏瑗、黄宁、吴金红、邹鸿喜、崔厚民、何小明; 后左起: 徐月萍、张行珠、汪漪、刘宝华、叶春红、张苹。</p><p class="ql-block"> 朱宏瑗回城后八十年代初考入镇江日报社,聪慧加勤奋,很快成为报社骨干,直至报业集团副总、党组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  1995年,镇江日报社的老总们为中山东路新大楼奠基(朱宏瑗右二)。</p> <p class="ql-block">  宏瑗在市报社:图一,二排左四;图二,右;图三,左二手风琴;图四,右二,中坐者为时报社总编洪蒲生老师。(照片摘自陈大经作品)</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入报社的朱宏瑗采访来镇演出的青年演员吴海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朱宏瑗1979年市文化馆业余参演剧照,歌唱者:邬文强(市一中“老三届”校友)。</p> <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初,宏瑗陪同《文汇报》记者三人来镇江水泥厂采访“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周汉清,与本人在南山招隐寺留影,采访文章后载《文汇报》头版。</p> <p class="ql-block">  2007年冬,时在润扬大桥任职的朱安祥,召集部份原吕城宣传队省镇中知青,聚会世业洲大桥酒店。前左起: 黄穗英、刘宝华、曹节生、张礼蕙、顾长玲、叶春红、霍爱萍(张立夫人); 后左: 吴家祥、张立、朱安祥、邹鸿喜、崔厚民、王继昌、许德琛。</p><p class="ql-block"> 朱安祥,1970年即上调丹钢,后调镇江省交通工程公司,90年代后期上调省城南京,参与领导润扬大桥建设,大桥建成后任润扬大桥公司总经理。朱安祥同学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对古诗词多有研究,作品颇有建树。退休后现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协会会长,为全省交通运输工作积极工作。他撰写的“润扬大桥趣闻轶事(1一4)”为大桥建设过程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历史资料。他为母校省镇中校庆130年写的佳作,更是丹青妙笔、词丰意雄,为校友们称道点赞。</p> <p class="ql-block">  朱安祥在润扬大桥公司工作照(右一)</p> <p class="ql-block">  左上:2019年7月朱安祥(右二)一行视察江苏平山交通设施有限公司;右上:2019年12月朱安祥会长(后左二)出席江苏省交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交流会;左下:会长为2021年省交工系统QC成果一等奖获得者发奖:右下:2022年6月朱安祥会长一行赴无锡公交集团考察工作。</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2日,朱安祥将他创作的并由镇中校友书法家徐伟法书写的:贺省镇中130周年的对联赠送母校,受到副校长陶圣建的热情接待。</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春节,叶春红盛情邀请原吕城宣传队部份人员在家中聚会。</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史俊、张礼蕙、黄穗英、顾长玲;中排左起:邹鸿喜、刘宝华、張苹、叶春红、曹节生、施福珍、徐月萍、吴家祥;后排左起:许德琛、王继昌、崔厚民、朱宏瑗、朱安祥、蒋长祺、张立、何小明。 </p><p class="ql-block"> 叶春红省镇中66届初中,心直口快,大大咧咧,为人古道热肠,职工教育岗位退休后,多年来不仅将曾经身体不好的爱人照应得健康安逸,近年来她自己更是积极生活笑对病患,家里家外井井有条,连排别墅院子里的一方菜地更是四季长青,被她打理得生机勃勃,家里吃菜自给自足还分送左邻右舍,插队农村的手艺倒是在这片天地大有作为了。</p> <p class="ql-block">  2018年3月,原吕城公社虎墅大队宣传队徐荣庆,邀请原大队宣传队的知青: 方菲、韩佳声、戴义敢、崔厚民,重游“镇江最美乡村一一吕城虎墅村”。图为知青在当年插队的故地留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七房村知青屋吃水塘前,方菲遇到了久违的老邻居。</p> <p class="ql-block">  我和戴义敢重访当年后潘村的“知青小屋”,因开凿吕城东战备河,知青屋旁的小河已填,当年的知青屋原址已翻建成新楼。真是:“河吔不是那条河吔,房吔不是那座房!” 我们与房主村民老潘夫妇合影。</p><p class="ql-block"> 知青队友戴义敢,省镇中67届初中,回城后一直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业绩突出,还是业余宣传队的中坚,退休后听说还是区老年合唱队的领军人物,歌喉胜过当年。</p> <p class="ql-block">  方菲,小学八小、高中镇中的校友,插队吕城虎市大队的农友,回城后曾先后任市商业干部学校和市财会干部学校的主要领导,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任镇江碧榆园宾馆总经理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已插队丹阳的方菲与镇中校友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方菲、徐月萍、黄宁和我,当年在“红中”的照片,两位女生那时是“红中”的代课老师。</p> <p class="ql-block">  韩佳声在他当年插队的虎墅东头村,知青屋门前的水塘边留影。佳声也是音乐才子,宣传队排演的小歌剧《张思德》就是他谱曲,退休后热衷两件事,一是太极拳,二是摄影。两件事干得有声有色,满满的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镇江市第15届摄影艺术展,韩佳声入选作品《云阳楼的传说(组照)》</p> <p class="ql-block">  当年吕城虎市大队宣传队部份队员一张老照片,韩佳声前左三,陈阿娣后左二,徐荣庆的姐姐徐淑清后左三,后来参加公社宣传队的宗敖生前左四……</p> <p class="ql-block">  丹毛纺织有限公司(丹阳吕城镇志)</p> <p class="ql-block">  徐荣庆(前中)的弟弟徐荣良〈后左三)是镇江知名企业家,名列前茅的全国毛纺企业一一丹毛集团董事长。主人的热情介绍和盛情款待,让我们对崛起的昔日乡镇企业刮目相看,惊叹连连,吕城真是一方宝地,藏龙卧虎。</p><p class="ql-block"> 丹毛集团样品陈列室,成千上万、五彩缤纷、琳瑯满目,让韩佳声情不自禁端起了相机。</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8日,在邹鸿喜、朱安祥、吴金红、黄宁、朱宏瑗、孙大同、徐月萍等筹措下,原吕城公社文艺宣传队的知青们再次相聚镇江南徐新城的“书香世家”,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p> <p class="ql-block">  (下图)我们曾是当年走上山下乡之路,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省镇中“老三届”知青,后左起:吴家祥、许德琛、蒋长祺、朱安祥、崔厚民、朱宏瑗;前排左:周芝华、方菲、刘宝华、曹节生、张苹。(上图)参加聚会的当年插队吕城新河大队的省镇中知青。</p> <p class="ql-block">  当年吕城公社的丹阳知青(左上);吕城镇知青(右上);虎墅大队知青《沙家浜》中的胡传魁:韩佳声,刁德一:崔厚民,阿庆嫂:陈阿娣,沙老太(方菲);(左下)黄宁、朱宏瑗、张文奎(右下)。</p> <p class="ql-block">  曹节生是这次聚会文艺节目的策划之一,这是她写的节目《前词》。</p> <p class="ql-block">  第一个节目:诗朗诵《半个世纪的情缘》,作者邹鸿喜。男领:吴金红,女领:徐月萍。</p> <p class="ql-block">  走一场旗袍秀 ,身姿还是那么轻盈;跳一曲霹雳舞,动作还是那么干练。她们是:刘宝华、汪猗、曹节生、史俊。</p> <p class="ql-block">  2017年,省镇中1964届初中三班同学在母校聚会,共庆七十岁生日。刘宝华表演舞蹈《西湖春》,真是:宝刀未老,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  曹节生一段广场舞《我的九寨》,基本功还是那么扎实灵动。</p> <p class="ql-block">  唱一段《红灯记》,声音还是那样字振腔圆、有板有眼;学一段京腔总还像票友范儿。她(他)们是:张惠芳、方菲、周芝华和张文奎。</p> <p class="ql-block">  齐唱一首“友谊地久天长”(上图)</p><p class="ql-block">再奏一曲“我爱你,中国”(下图),笛子:何小明,手风琴:朱宏瑗,二胡:杨宇春、邹鸿喜,琵琶:黄宁。</p> <p class="ql-block">  “好一朵茉莉花”,让汪漪情不自禁地即兴发挥一段。</p> <p class="ql-block">  宣传队的笛师何小明,后调入丹阳丹剧团。退休后热心培养了一批批丹阳竹笛后人。他的学生有考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他培养的外甥女考上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入北方昆剧团首席竹笛,曾获国家文华奖银奖。他儿子也是大学音乐专业毕业,现为苏州某中学音乐老师。</p> <p class="ql-block">  杨宇春的大女儿杨丽是常州锡剧团的主胡、国家二级演奏员、副教授,外孙女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二胡硕士生(演奏视频丢失),小女儿是常州文化馆的骨干,主攻古琴,洋琴、二胡也很拿手,祖孙三代“器乐之家”,定居常州的杨宇春如今生活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年吕城宣传队乐队为增加低音效果,杨宇春动手,用一面鼓和一秤杆制作了一把大“二胡”吧?自力更生,穷则思变!</p> <p class="ql-block">  杨丽在父亲节为父母献上一曲</p> <p class="ql-block">  常州市锡剧团排练现场,二胡杨丽(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杨宇春是他入门的老师,镇江二胡翘楚级人物的朱云峰,丹徒人,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先后毕业于南艺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并曾供职于中央电影乐团,听他拉一曲吧,好听!</p> <p class="ql-block">  朱云峰用新二胡试拉“二泉映月”(视频来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吕城宣传队40年聚会,韦爱萍参加了舞蹈“公社社员喜洋洋”,韦爱萍是吕城新河大队回乡知青,2018年因在新加坡儿子处,未能参加这次吕城知青的镇江聚会。照片为韦爱萍与孙女在新加坡近影,孙女今年8岁了。</p> <p class="ql-block">  许德琛下放插队新河大队,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下放七年多的时间里,宣传队演出只是我们知青生活的一部分,大量时间还要干农活,慢慢地学,用心地做,不久我们就能割麦、插秧、罱河泥,推独轮车送公粮,从大运河的船上挑氨水,十里路一肩到家,不息肩……我们先后七次参加大运河、丹金漕河等挑河工程……我们新河大队知青被评为镇江地区先进集体,我本人也从毛选辅导员、记工员到生产队副队长。1974年我被公社选调到毛泽东思想路线工作组任副组长。1975年12月,大队在我回城的评语中写道:“该同志真正接受了贫下中农再教育” 。回想蹉跎岁月,我们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丹阳吕城这片土地,吃了不少苦,但却是足以我们享用一生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 镇中宣传队老照片前左:谷代双、许德琛、吴家祥、冉荣华、包雨宫;中排左:朱安祥、张维新?王继昌、张立、孙大同、袁大淮;后排左:張礼蕙、黄穗英、叶春红、刘宝华、顾长玲。</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吕城文艺宣传队四十年聚会后,朱宏瑗同学写了一篇回忆当年知青文艺宣传队的文章一一“知青的港湾”发表在《京江晚报》上,当年的知青文艺宣传队曾经是我们温馨的“港湾”,蹉跎岁月、别样芳华,难忘知青文艺宣传队的那段经历。</p> <p class="ql-block">  孙大同参与发起了2018年吕城宣传队五十年重聚,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到场。下乡后他较早进入吕城农具厂,知青回城到了谏壁电厂,参加高考进上海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现上海电力学院)学习,毕业后入职杭州电力研究所工作,与相恋多年的吕城上海知青叶枝影修成正果,成为比翼双飞的一对有情人。孙后来是电力系统有多项研究成果的高级工程师。他母亲与我母亲曾同为小学同事,在省镇中我们曾同在一校射击队活动,下乡后又曾同参加公社宣传队,75年我在上海铜管厂学习他出差上海曾特地来看我。痛惜:勤奋、善良、有才干、为人正派的大同于2020年不幸病故,他与早几年病故的爱妻叶枝影双双长眠于天目山麓。</p> <p class="ql-block">  戴福如,省镇中66届初中生,69年下放丹阳吕城新河大队,曾是镇中和新河大队宣传队成员。1972年患病,1974年意外身亡。下面是同班、同队吴家祥的回忆文章,原载1998年7月8日《镇江日报》。 《小如》:</p><p class="ql-block"> 一晃眼,知青下乡弹指一挥间已30年。每当回想当年岁月,小如的身影常在脑海浮现。小如,绰号戴臌,大名戴福如,1949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小如和我同校同届又同班,两家靠近,自然是好朋友。第一批68年知青下放时我才18岁便由江苏省镇江中学投向“广阔天地”。 小如父亲是资本家,虽早亡,但小如仍属“黑五类”。他是在工宣队、居委会要对其家采取革命行动时,比我们晚一年由镇江市区下放到丹阳吕城农村,与我在同一知青组。小如人聪明,在校时学习成绩就很好,农活一学就会。我们大队4个知青组都同校,都是学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在劳动之余,自然又干起宣传队来。小如是手风琴手和二胡伴奏员。在一些群舞的节目里,翻跟头,劈叉这类的高难动作,也是非他莫属。他面部总是苦无表情,农民说他动作漂亮面孔木佬。 我们集体开伙,三个人轮流掌勺。公社发的每人每月7元生活费,集中使用。轮到小如当家时,到月底总是拮拮咒咒。他将母亲给的零用钱贴进去,也没能给知青组改善伙食。他常去河塘钓鱼,于是没有调料的“河水煮河鱼”常让我们打牙祭。小如有两件酱色背心,整个夏天一洗一换,没有肥皂,背心在河水中洗得酱里酱黑,村民们笑他一个夏天不换背心,邋遢鬼。他像只沉默的羔羊,难见笑容。有一阵子他显得很兴奋,很忙碌。后来才知他暗中喜欢上村里一个叫梅的女孩。梅父亲是手艺人,坚决不同意小如对梅的追求。后来小如常眺望梅的屋子出神。终于有一天,小如暗地里突然拥住梅一阵大笑,直到梅说要叫人才罢手。此后小如常笑得莫名其妙,傻乎乎起来。 小如养有一只芦花鸡,是只很会下蛋的小鸡婆,小鸡婆似乎给小如带来了快乐。1972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小如坐在屋内,望着小鸡婆出神,他忽然起身走到厨房,拿起菜刀,瞄准小鸡婆,刀飞鸡头落。他将鸡杀好后熬粥,死吃一顿,又叫我吃鸡粥。我望着剩下的半锅粥,一个鸡头两只鸡爪,实在没有食欲。他举起菜刀,放开喉咙叫道:“你吃不吃?快吃!”我心里发毛,冲出屋子,背后传来的是他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小如果然发了神经,过了几天,小如的母亲来到村里请了四个壮劳力,把小如強制的押上火车,直接送入镇江精神病院。我每次从农村回镇江,都去医院看望小如。他脸虚肿,像只脸盆、眼睛无神。后来他出院住在家里。1974年春小如突然失踪,小如家人和我们知青四处寻找未果,不久传来的消息是小如卧轨自杀了,才25岁。 我常想,假如不是文革,小如很可能上大学成家立业,假如小如不自杀,肯定甜从苦来活得也自在。但世上压根儿没有假如,只有早逝的小如。</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走过50年一一镇江知青文选》,收录了原吕城公社知青邹鸿喜的文章:“乡村大舞台上的吕城知青们”。</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原吕城知青邹鸿喜的小说《小乔初嫁了》入选“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优秀作品选”,《永远的知青一中国知青文苑》第四辑,该辑封面选用了原丹阳吕城公社文艺小分队的一张照片(如图)。</p> <p class="ql-block">  当年邹鸿喜插队丹阳吕城新庄大队时:“知青屋里摇笔杆,彻夜无眠为哪般?蹉跎岁月不蹉跎,不觉晨光入窗来。”</p> <p class="ql-block">  邹鸿喜的知青题材长篇小说《小乔初嫁了》2006年5月出版。</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邹鸿喜的知青题材中篇小说《清澈的玉板河》入选:中国知青作家杯,小说十佳作品选《记忆的森林》。</p> <p class="ql-block">  2009年邹鸿喜创作的长篇小说《瘗鹤铭1937》出版。</p> <p class="ql-block">  《镇江日报》刋载的吴家祥的回忆吕城宣传队的文章,吴家祥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溱潼船会》曾获摄影大赛一等奖。从1981年起他的摄影作品12次在国家级影展获奖,并在国内外多处美术馆、博物馆、大使馆展出,曾获中国摄影大展“摄影艺术成就奖”。他还热心收集老照片,多篇文章曾在报上发表,并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如今他还是镇江多个“志愿者”组织的热心参与者,积极地践行: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而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  吴家祥荣获镇江市2021年“大爱镇江先进人物”。</p> <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19日,本“美篇”为丹阳市委宣传部以 “那些年,我们共同在丹阳插队”为题目,全文在官网《丹阳发布》发表。 </p><p class="ql-block"> 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宣传队的知青老同学有人不幸离开了我们,有人在顽强而乐观地与病魔抗争,有人还在勤奋写作或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更多的则是一如继往地保持着平凡、淡泊、平静的人生态度,继续着自已的晚年生活……《美篇》让我们不时想起曾经一起的你我他,故补充修改让我们彼此在这里再次隔空相望。</p> <p class="ql-block">  1968一2018,时光穿越了半个世纪,青春少年,白发皓首,往事历历,并不如烟,重温我们的年华,热血早已平静,锋芒早已磨蚀,无论是上山下乡的艰难岁月,还是下岗分流的痛苦抉择,曾经的爱与痛、苦难和挫折也早已积淀,平静如水。罗绮散去,洗尽铅华,回忆往事,唯有情感还在心田流淌。老三届一代“知青”皆已年过古稀,渐行渐远并终将告別历史舞台,他们在共和国史志上写下了可供后人评说的一页。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岁月的歌啊汇成河,宣传队的日子是首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我们心弦的歌。照片中的你我他,你们还好吗? 愿大家身体安好,生活愉快,过好每一天,我们期待着再次相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谢谢收看!</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12日创作</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再次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