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br>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颁奖典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 、《水浒外传》 等评书。<br>早年经历<br>1934年12月17日单田芳生于营口市,出身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闯关东进沈阳最早的竹板书老艺人;母亲王香桂是三四十年代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人称“白丫头”;父亲单永魁是弦师;大伯单永生和三叔单永槐分别是西河大鼓和评书演员。<br>单田芳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后到奉天,单田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上学后,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br>1939年,王香桂和单永魁来到齐齐哈尔,单田芳刚满五周岁,需要人照顾。王香桂的两个学徒月梅、小梅自然充当了免费保姆。这个五岁的“大全子”(单田芳的乳名)居然是超级“淘气包”。 <br>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后,考入东北大学,但因病退学,拜李庆海为师,正式说书。其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br>演艺经历<br>1955年,参加鞍山市曲艺团,二十四岁正式登台。六十年代在鞍山成名。在1955—1956年间,他先后说过传统评书《三国》和《隋唐》等十多部,诸如《林海雪原》以及后来的《平原枪声》等 。<br>1956年,成为辽宁省仅有的具有大学文凭的评书艺人。1956年正月初三,单田芳首次在鞍山市内的茶社登台亮相,播讲评书《明英烈》。<br>1958年,曲艺团走上正轨,由个体转成集体,单田芳变成了正式演员。<br>1979年5月1日,单田芳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第一部评书《隋唐演义》(《瓦岗英雄》),此后与其合作十余载,先后录制播出了三十九部评书,风行全国大江南北几十家广播电台。其中《天京血泪》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听众多达六亿。 <br>自1981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近四十部评书,是全国出版评书最多的评书演员。《大明英烈》入选《中国十大传统评书经典》丛书。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并为中国曲协会员,中国通俗小说研究会会员。<br>200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单田芳评书全集》。《中国武侠小说史》一书将其列为大陆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评书《白眉大侠》和《宏碧缘》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播出。此外,他录制了《薛家将》等多部电视评书并自编自演了《龙虎风云会》(正续)等广播评书。<br>2006年1月,单田芳的传记《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上市。 5月28日,参加廊坊人民广播电台举行建台三十周年和戏曲频道开播文艺晚会。9月29日评书名家单田芳加盟演出相声晚会《空中笑林》的十周年庆典晚会。<br>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2007年9月1日,单田芳致电祝贺田连元再收高徒。单田芳先生截至2007年录制的评书巨作已达100多部,在听众中广泛流传,而广播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开篇之作《贺龙传奇》是其中最长的一部,也是他在艺术上的一次新的尝试。2008年06月21日,开讲电视评书《红色将帅传奇》。<br>2010年7月,75岁的单田芳又要出山,录制的现代电视立体评书《羊神》日前在北京杀青,并在电视台播出。 2011年,单田芳出版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br>2014年7月,为庆祝单田芳先生从艺60周年,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10部《单田芳自选集》在京首发。 <br> 2015年5月,单田芳先生创作的60集评书《千山传奇》于5月5日在鞍山广播电台新闻广播FM95.3、AM954频率进行首播。<br>单田芳曾言:说书是一人多角戏,生旦净末丑,人人个性不同,语言表情不同。秀才不会骂娘,土匪张口胡话。但一套书里,就你一个人演,上一秒你是母亲,下一秒变成孩子,这会儿是傻子,过一会儿又是疯子,得各有神韵。那时我都有些魔怔了,对着镜子天天练,喜怒哀乐的分寸如何拿捏,一把扇子代表十八般兵器,怎么比画才能传神……你知道这评书的关键在哪里?非得钻研书情和书理。琢磨透了,也就爱上评书了。<br>曾有人评价说,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评书的黄金年代,扭开收音机听评书,就和现在看电影、唱KTV一样,是一种全民时尚。单田芳是当今评书界最有名望的艺术家之一,每天他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声音,通过一百多家电台、电视台传播,被人戏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