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砚堂传奇

“铁砚堂”传人: 桑恩伟

<h3>《铁砚堂传奇》</h3><h3>第一部 敢向龙宫借兵将</h3><h3></h3><h3>浩瀚无垠的东海,湍急的潮流来自何方?又要去哪里流浪?请带走这只漂流瓶,就说“铁砚堂”的子孙们,繁衍生息在偏远的海岛上。一缕来自遥远的记忆,常常使人魂牵梦回。一份挥之不去的情愁,深深植根于血液之中。让我们循着先祖迁徙的足迹,踏上穷源朔流的旅途,去找寻属于桑氏的那份执着。</h3> <h3>那是公元2013年秋,我乘上堂弟驾驶的简陋小舟,学那八仙过海的样子,前往村东头小岛上寻根。小岛像一只蛤蟆蹲伏在海面,因此被叫作蛤蟆山岛。换一个角度看,蛤蟆少了一条后腿,却如镬盖扣在海上,当地人也有叫镬盖山岛的。《舟山市海岛地图集》记作隔壁山岛,缘于舟山方言把“蛤蟆”说成“葛霸”,编写地图集的工作人员,因听不懂当地方言,将“葛霸”意会成“隔壁”,隔壁山岛讹传至今,竟然变成了官方名称。</h3><h3>蛤蟆山岛西南隔海百十米,是稍大一点的枕头山岛,一起构成了司前港南部屏障。东北隔海百十米,是外螺头马家塘山嘴,两相对峙形成了蛤蟆门,是司前港通往定海、沈家门及外洋的必经航道。小时候乘帆船去定海,从蛤蟆山岛旁边驶过,看到过岛上有一座古墓。前不久才从村民那里得知,那也是桑氏先祖的墓,当然要上岛确认祭拜一番。</h3> <h3>蛤蟆山岛小的可爱,海拨高度才10多米,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不过60米,岛屿面积只有9亩多。岛上植被郁郁葱葱,东边覆盖着挺拨的竹子,西边生长荗密的阔叶林。小岛四周礁石裸露,像是撩起裙摆的少女,任由海浪无休止地舔舐脚脖子。蛤蟆头颈两边的月亮湾,涨潮和落潮分别形成回流,象极了游动的太极阴阳鱼。蛤蟆头部伸向航道边缘,涨、落潮急流与回流交汇,产生一连串大小旋涡,一个个犹如滚动的铜钱。</h3><h3>蛤蟆就是蟾蜍,三腿蟾蜍是神话中的金蟾,平时住在月宫里,所以月宫也叫蟾宫。金蟾果然是吉祥之物,嘴巴能吐出宝贝,比招财猫利害多了。民间有“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说的是金蟾耐不住月宫寂寞,下凡变成了蟾妖,兴风作浪祸害百姓。吕洞宾弟子四方财神刘海,嫉恶如仇,道力高深,伏魔降妖,布施人间。一日,他用道剑削掉了蟾妖后腿,从此三条腿成为金蟾标配。金蟾臣服于刘海以后,痛改前非将功补过,使出嘴巴吐宝贝的绝活,帮助刘海散发钱财,造福众多穷苦百姓。</h3> <h3>在岛上建造大型坟墓,先祖肯定是冲着金蟾招财,这么一处好风水而来的。搬运石材难度可想而知,忌日祭祀等确实很不方便。想当年,风水先生堪舆风水时,必定先绕岛观察一番,按照岛屿地理形胜,用罗盘立极并定向后,会这样跟先祖说:这座蛤蟆山岛,背负北斗七星,头顶太极两仪,嘴衔两串铜钱。正所谓金蟾蹲伏之处,金钱汇聚之所,是眼目下难得寻着的风水宝地。先祖听后当然心中暗喜,千恩万谢自不必说。但除了好风水的因素,可能还有另外原因:一是先祖还想看着子孙们闯海,二是当时桑氏可能拥有小岛产权。</h3><h3>古墓形制为横碑拦土抱子坟,墓面清一色糯米红石材,彰显着先祖的身份和地位。石匠做工非常考究,石板拼接严丝合缝,浮雕阴刻精致细腻。墓碑阴刻巨大黑体美术字,两侧凿刻两副五言墓联,墓联上方饰以蛤蟆图案。底部浮雕万年青花纹,顶部三个圆型突起,凿刻有祝福词,两侧蹲着一对石狮子,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八年。根据碑文“桑公金元生域”、“桑君宝水之墓”推测,当时桑金元应该还健在,桑宝水则先于父亲离世了。</h3> <h3>那么问题来了,桑金元是谁?据《鄞东桑氏副谱》记载,大约在清嘉庆年间,桑氏第四十三世,宁波铁砚堂十三世,后宅松房“流”字辈,桑国配迁徙到舟山外螺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大约在清道光年间,桑氏第四十五世,宁波铁砚堂十五世,后宅贞房“广”字辈,桑林寿迁徙到舟山外螺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根据墓碑落款时间:清光绪丙申年(公元1896年),假定他七十五岁逝世,二十岁左右迁徙到舟山,推算出了大约迁徙年代。舟山外螺头铁砚堂桑氏,已经繁衍生息了十一代。“志”字辈桑金元,是桑国配的后代,桑氏第四十八世,宁波铁砚堂桑氏第十八世,舟山外螺头铁砚堂桑氏第六世传人。</h3><h3>为了理清代际辈份关系,从《鄞东桑氏副谱》的,阴行世次、阳行名次八十个八韻字中,截取仙逝、在世使用的各十个排行字,“流自广德厚化逾宣启宇光”、“建伟绩典学志坚修史炳元”,用来甄别故事里人物的辈份。目前,“志”字辈还有一位公公分在,所以,“志”字辈以前,用阴行世次排行字,包括“志”字及以后,用阳行世次排行字。</h3><h3>桑氏先祖迁徙来舟山,选择在外螺头繁衍生息,自然有它的道理。至少在宋代时,就已经被称作外螺头,那时官府设立了巡检司,司前港也因位于巡检司前而得名。元代时,是昌国州富都乡八十三岙之一,昌国州就是现在的舟山市,富都乡即现在的盐仓街道。外螺头名称的来历,元代《昌国州图志》有记载,“洋螺山,去州半潮,有岛突出海心,其状拳然如螺。”可见外螺头的名称,引申自村西边的洋螺山岛。</h3> <h3>外螺头位于舟山大岛西南角,离定海县城约有7公里。其形状象一只展翅的蝙蝠,左翅从旗杆山到马家塘,右翅沿应家岗达洋螺跳,关头山则是它的脑袋,正欲振翅飞往司前港。外螺头环山抱水,藏风聚气,背山面海,冬暖夏凉,是一个洞天福地。既有车马坦途,又有舟辑之便,非常适合作为渔业生产的靠泊港口。</h3><h3>伴随着更朝换代的节奏,外螺头演绎着兴衰存亡的故事。明朝时期,朝庭实施海禁政策,洪武年间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洪武十九年废除昌国县,将昌国县大岛及附近46小岛,所有原住民迁徙到内陆。之前(什么时候?)昌国州已改成昌国县,昌国县的渔业生产,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之后,海禁政策时紧时松。永乐年间相对松弛,弘治年间继续强化,嘉靖年间高度强化,隆庆年间逐步开放,直到明末才显废弛。清朝也实行过海禁政策,顺治十三年(公元1655年),清将伊尔德下令迁徙岛上原住民,定海(什么时候?)县志记载当时情形:“定邑迁徙,各自逃难”。外螺头明清时被列为迁徙区域,遥想当年迁徙后的凄惨景象,人去屋空,鸡走犬散,滩头只剩破船烂板,整个村落是狼藉一片。</h3><h3>昌国州原住民,对抗明、清海禁政策的办法,一是被迁徙后偷偷潜回,躲在山岙里开荒种地。二是不停地向各级衙门官老爷申诉。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紫微狭门人王国祚。史载:王国祚面见明太祖,据理力陈“昌国县”不可废。明太祖觉得有理,复准不迁徙县城及附近“两里四村”原住民,使8000多人得以保全家园。</h3> <h3>明朝末年,海禁政策实际上已被废除。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6年),朝廷御旨展复定海富都乡等乡村,出台招民垦荒的政策:允许自择地基造房,开垦荒芜田地,免征皇粮国税。自此,装满回迁和外来人口的帆船,驶出宁波甬江鱼贯而来。要是顺风顺水的话,“一潮”就可从宁波驶到舟山,潮水涨平或落泽谓“一潮”,一般延续时间四小时左右。据白泉镇张和平《姓氏拾遗》记载,不同时期回迁人口数为,明朝被迁徙者返回占21.3%,清康熙、雍正展复后占15.6%,清乾隆年间占31.9%,清嘉庆、道光年间占20.6%,清咸丰、同治年间占8.5%,清光绪、宣统年间占2.1%。据此判断,明朝后期与清朝早期,回迁及外来人口数量众多。可以想象,舟山能开垦的山间平地,那时已经被瓜分完毕了。</h3><h3>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7年),台湾被收复以后,朝庭颁布“展海令”。海防逐渐向渔港转变,“小对船、小捕船”作业增多。至清乾隆年间,“大对船、大捕船”兴起,渔汛期港口桅樯林立,旆旗招展,渔业生产得到了快速恢复。明清“一禁了之”的海禁,套用现在的时髦话,叫作行政管理懒作为。主观上是为了巩固边防,打击倭寇和剿灭海盗,客观上却带来了“禁渔”效果。使得东海各种鱼类资源,成几何级数繁殖生长。海里金灿灿的大、小黄鱼,“咕咕咕”的叫声,船舱中都能清晰听到。捕获大鱼群以后,胀满的渔网浮出水面,上面能够站得住人。礁石上叮满了乌贼,用特制的拖网捕乌贼,一天能装满六条背舢舨。银闪闪的带鱼有手背那么宽,时不时会跳上船来,用不了几网就能装满船舱。“大拖风”作业鱼货多到装不下,只留铜盘大的鲳鱼、傻蛮的鮸鱼、浑圆的鳗鱼和武士一样的大蟹,杂鱼和小虾统统扔回了海里。</h3> <h3>鄞东桑氏迁徙舟山,大概率的原因是:(清衰落:道光年间,国力开始衰落,对禁鸦片之害,战略动摇无定,不能抵抗外强侵略,反而迫害禁烟主力,终酿成百年遗憾。咸丰年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朝庭屡派兵镇压。国内战火未熄,英法联军又攻占了天津、北京,圆明园被焚烧,签订了数宗丧权辱国的条约。)随着家族逐渐庞大,梯次逐级分房以后,土地经多次分割越来越少。促使各房触角伸向外面,寻找其他的生存资源。而清朝“展海令”后,舟山方向传来了鱼汛旺发消息,去舟山闯海不失是个好主意。大约从清嘉庆、道光年间开始,到清咸丰年间为止,陆续有八批次宗亲迁徙舟山。</h3><h3>迁居外螺头的桑氏先祖,比其他外来人口迟了一步,很难寻觅到耕种土地。又由于无资金缺技术,只能受顾于渔船船主,从事风险较大的渔业生产。但是,桑氏血管里流淌的基因,时刻提醒族人不甘人后,不断迸发出拼搏的力量。先祖们通过深耕汪洋大海,硬是开辟出了一番新天地。首先,虚心学习行船技巧。通过仰望日月星辰,确定船舶所在方位;观测云彩潮汐,掌握气候变化;依据海上岛礁,辨别海上航路;借助风力潮流,驾船破浪前行。其次,根据四季渔场变化规律,熟记四大经济鱼类洄游习性;针对性采用各种网具工具,灵活运用捕捞作业方法。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掌握了渔业生产规律,积累了再生产资本,购置了船舶网具。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不曾想鸦片战争爆发了。</h3> <h3>嘉庆道光年间,世界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大清朝则由盛转衰。鸦片络绎输入中国,白银大量流失海外,鸦片战争就这样开打了。1840年6月,英军攻入定海,知县姚怀祥投井,总兵张朝发中弹受伤而亡。朝庭急忙与英夷议和休战,至11月英军撤出定海。1841年9月,英军再犯定海城,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三总兵作了充分准备。狡猾的英夷避实击虚,5艘军舰、3艘武装轮船、21艘运输船驶入司前港,强行在定海外螺头登陆,渔民及家属被迫四散躲避。司前港停泊的渔船,被英军拖去用于摆渡,向陆地运送兵士和装备。渔网工具被扔到海里,渔船受碰撞漏水损坏。英夷迂围攻击定海外围阵地晓峰岭,三总兵率部用白刃对抗火枪,5000余官兵全部壮烈牺牲。此后,英夷设立定海伪政府,宣布为自由贸易港,占领时间长达4年零9个月。当时,舟山各地渔民纷纷组织船勇、舵勇、水勇等义勇队,在海上袭扰敌人商船。鸦片战争硝烟散去100多年后,爷爷奶奶辈大人们,议论起这场战争的英夷官兵时,仍保留着上一辈人的说法,称英夷为“长毛人”,骂英夷为“红毛鬼”。猜测外螺头桑氏先祖们,在对抗英夷祸害过程中,可能也组织参加过义勇队。</h3> <h3>延续近5年的鸦片战争,对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1846年6月,英军撤离定海后,舟山渔民才重整旗鼓,逐步恢复渔业生产。那时,迁居舟山的后宅松房“流”字辈,居住在外螺头徐家,被称为“外桑家”,已繁衍到了第三代,即“广”字辈桑绩财太公。来自后宅贞房的“广”字辈桑林寿太公,也已定居在外螺头司前文公庙东边,被称为“里桑家”。从鄞东桑氏后宅“盟”字辈分房算起,到外螺头“广”字辈再相逢,经历了“万世联源深流自广”八辈。松房、贞房虽然分家已久,但岁月冲不淡宗族亲情。鄞东桑氏后宅二支,在外螺头相处仍像一家人,生活中就如亲兄弟一般,一起拼船出海捕鱼。代代相传行船经验,言传身教捕捞技术。每“风”捕鱼产量都很高,在外螺头名气淮淮响。</h3> <h3>仅仅开了一个头,不好意思未完待续。</h3><h3>顺着桑氏从河南经京杭大运河到杭州,从杭州到宁波,从宁波到舟山,迁徙1000多年线路,向大家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h3><h3>清、民国、现在,舟山主要说渔猎,</h3><h3>宋、南宋、明、清,宁波则是农耕,</h3><h3>北宋初年,杭州为官,怎样当好两浙路学政,</h3><h3>五代十国,后晋时在洛阳,怎样当好宰相!</h3><h3>说完估计要好长时间吧?</h3><h3>呵呵</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