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家乡在洛阳市宜阳县上观乡三合坪 牛心山村 上观乡的最东边 离上观有二三十里和董王庄乡搭界 这里山清水秀 鸟语花香 民风淳厚 生长在这里的人们 一天天一年年一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因为我们离董王庄街上近一点 所以我们这里的人赶集都去董王庄 在我的记忆里 大人们一年也去董王庄赶不了几次集 (一是因为远 二是因为交通不便 去那里都得走着去) 如果能够把我带上那真是那个时候最最高兴的事了 到了街上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 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还有很多我没有见过的东西 走到卖吃的地方更是挪不动腿 不动的次数多了 带着我的爸或妈就会给我买点 吃着那些东西感觉就最最好吃的东西 我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吃 以至于到现在我都不挑食 吃什么都是好吃的 那时候在我的心里 董王庄就是最最美好的地方 后来我慢慢的长大 终于可以去董王庄上初中了(因为我们离上观太远往那里去不仅要翻山越岭还得过河大人们不放心就让我们到外乡借读) 我们离董王庄有一二十里山路 还是没有车我们就靠腿走 星期日去 星期五回来 星期日去的时候还要背上妈妈给准备的干粮 每个学生都有 大家一群群 一队队 结伴同行 相信这是每一个从大山里走出去的孩子脑海里最深刻的记忆 再后来有了村村通公路 我们就盼着有一天公路可以通到我们的村里 等啊等 盼啊盼 通往灵官殿的公路使我们回家方便了一些 可是遇到下雨天我们还是出不来 如果遇到有事非出不可时就只能走着到水泥路上 弄的两脚两腿全是泥 每次从家里出去 或从外面回家 怎么出怎么回都成了问题 期待不要下雨 那还有趁到车的机会 因为山路窄还坑洼不平 从我们这出去的司机都是好司机 慢慢的一股打工风兴起 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妇孺 他们的出行更是成了问题 因为就算是会开车或者骑车也驾驭不了这样的路 留在家里的人忧心在外面的人更是担心 所以 村村通公路通到我们村里 更成了每个人的心愿</h3> <h3>家乡的模样 远看是这个样子的 </h3> <h3>走近是这样的</h3> <h3>从我家走出大山去的唯一一条大路</h3> <h3>下雨之后的大路</h3> <h3>抄近道走的小路 也是我们上学时每周必走的山路 淹没在山林里</h3> <h3>我们外出的交通公具 不是我们不知道乘坐这些危险 是我们这里的路只适合这样的车辆</h3> <h3>有一次我因为有事回家 刚好遇到了雨天 开着车走不到家停在了水泥路的边上 是好心的伯伯冒雨开着三轮摩托车把我们送到了家 随手拍下了狼狈的一幕</h3> <h3>走着回去的时候弄的两脚大泥巴</h3> <h3>这个小姑娘叫雅雅 她妈妈结婚的时候刚好是下雨天 婚车根本车上不来 怎么办总不能把新娘子扔半路呀 好多人下来推的推拉的拉 终于把婚车推回了家 其它的车留在了水泥路边上</h3> <h3>我们住在山里 孩子们上幼儿园成了最大的难题 因为是土路 校车根本不来这里接送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上学 家长在董王庄 租房子住 看看他们的蜗居 条件很差 有的为了省钱还住在地下室 如果可以安居 谁愿意寄人篱下</h3> <h3>为了让孩子们上学 自己有家不能住 房门紧锁</h3> <h3>这个家里爸爸外出打工了 妈妈走了 爷爷身体不好 成年吃药 奶奶照顾爷爷还得干农活走不了 四岁的孩子在董王庄幼儿园周托 孩子都是心头肉 如果不是万不得已 谁会舍得让正需要大人照顾的孩子离开自己</h3> <h3>奶孙俩 过几天奶奶就要带着孩子出去上幼儿园了</h3> <h3>辛勤劳作的人们 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 不管在哪里上班 都是勤勤恳恳 踏踏实实 因为他们知道生活的艰辛 这是走出来的坚强</h3> <h3>村村通目前东边修到了二道豪 据说会修到牛乙岭 西边修到了竹园坡下面 而中间的竹园坡 王万庄 李家坑 小石龙沟 还有我们村牛心山 这些上观乡的边缘成了三不管地带 董王庄乡说我们不属于人家那里 上观乡也似乎把我们忘了不管不问 </h3> <h3>通往小石龙沟的路</h3> <h3>通往竹园坡的路</h3> <h3>王万庄 李家坑去的路</h3> <h3>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要想富多栽树 要想富先修路 我们的树有了 我们的村村通公路在哪里 ??? </h3><h3><br></h3><h3>每每看到新闻上说 村村通公路已达到了多少多少 我不想去关注 因为我们就是那个少之又少的 没有被关注的地方 </h3><h3><br></h3><h3>发表此文仅仅是为了让党和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要忘记我们 多多关注我们 我们是上观乡最东边 快要被遗忘的一群朴实的农民 几个小小的村落——牛心山村 小石龙沟村 王万庄村 李家坑村 竹园坡村 希望村村通公路早一点通到我家 好让我们这群山里人出门方便些 孩子们上学容易些 我们这些在外的孩子回家的路能够顺畅些 大家都祝愿我们的愿望早一点实现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