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春天

余歌扬

<h3>  当我接到一纸调令,将回到童年的母校任教时,除了欣喜、期待之外,还有一点点的惶恐,就像阔别多时的老朋友要重逢,总有几多滋味在心头。它还是童年时散发着春天气息的母校吗?<br></h3> <h3>  报告前一个夜晚,我像一条寻家的鱼潜回到校园里,月光把校园照得安谧、清亮。想起二十多年前,就是这样的夜晚,我们常常穿着花布短衫,百褶短裙,在校园里四处狂奔,捉迷藏,让整个校园充满着我们春天般的气息——那是怎样的一段风华岁月啊!哦,后操场那棵熟悉的百年老芒果树,更加枝繁叶茂,我细细地寻找着记忆中那个树窟窿,呵呵,依然是半月形的小窟窿,没错,童年的记忆依然如此的清晰,那时我们常在树下猜想,树的南边为何枝叶长得比北边多,后来我们的品德老师告诉我们,那是因为芒果树爷爷不小心偏心,一个在家受了委屈的小伙伴听后眼睛一亮,他把眼角的泪痕一擦,说:“真的?既然芒果树爷爷都会不小心偏心,那我妈不小心偏心就算了,不生她气了。”呵呵,现在想起,多么感谢我们的老师,万物有情,皆因这童趣的解释,这充满善意的解释温润了整个童年,老师用玩笑把宽容的种子埋进了我们心里。<br></h3> <h3>  想起童年,想起儿时的老师,那个脖子上总挂着相机,穿着牛仔服的老师自然就会浮上脑海。有时候你刚在校门口碰到他骑着前卫的赛车“招摇过市”、一路高歌,转眼你又会被他正伏在校园屋顶吓了一跳,瞧,他正转动着长长的调焦镜头,全神贯注地拍摄着什么。老师就是这么奇怪,他教书时以快乐为由,也让我们以读书为乐事。当然让我们最喜欢的是,他总会为我们讲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很多是他自编自讲的,有关老芒果树的故事几乎成了系列主题。而脏兮兮的乡村孩童,也通过老师熟知了几百年前的蒲松龄。没想到多年后我们的老师成了另一个蒲松龄,在“循规蹈矩”的传统思想下,我们的“蒲松龄老师”不断向我们灌输着“玩中学”、“创新、独特、自由”的思想,那时在许多人眼里是另类的老师,用执着的坚持,在“玩中学”成就了另一个自己,一个乡村的小学教师能成为南方都市报的总编辑,需要的也许不仅是学识,还有胆识!<br></h3> <h3>  年渐长后,我常常想,“蒲松龄”老师教给我们的是一种快乐自由的人生哲学,而我们的“双重镜”老师教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勤奋严谨的人生哲学。“双重镜”老师是我们作文兴趣班的老师,四十几岁的年纪,是文学里典型的教师形象,戴着一副厚厚的近视眼镜,手里还得拿着一个扩大镜,因为他视力严重不好,看到小个的字,必得用扩大镜帮助,所以被我们叫做“双重镜”。老师腋下永远夹着一叠厚厚的作文本,那是他精心修改过的学生作文,走起路来快如风,他说无论工作或学习都得求效率,走路也一样。读小学三年至六年,我有幸得到老师的指导,老师风趣的语言让我们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一扫而光,我那时疯狂地爱上习作,常一个星期写出三四篇作文,老师就那么耐心细致地修改,现在想起,那时花掉了老师多少休息的时间啊。老师对一个词也是极斟酌的,他常常说,做人不能马虎,写文也不能马虎。<br></h3> <h3>  回忆之门一旦被打开,童年那些趣事一幕幕就涌上心头。记得读小学四年时,学校里来了一个外镇的女音乐老师,那时外地的老师少,又因为老师长得漂亮,所以老师一来,我们就抢着看明星似地去偷看老师。最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位老师居然在办公室里跳舞,跳的是什么,我们都不懂,只觉得屁股一扭一扭的,又有趣又让人害羞。(后来才知道那叫迪斯科)音乐老师非常“怪异”,她一点都不“害羞”,在许多人面前又唱又跳,她也常常拖着我们的手就唱起来跳起来,惹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红着脸,但是我们那颗小小的心哦,却装了满满的兴奋和快乐。<br></h3> <h3>  现在想起,音乐老师为我们播下的就是小小的艺术种子吧,二十多年前,“艺术”二个字,对很多人来说还是多么陌生啊。说起艺术种子,当然更想起我们的“鲁迅”老师。那时我们不知道老师的名字,不知谁说老师的胡子跟鲁迅的一样,所以我们就叫他“鲁迅”老师。印象最深的是,每年的春节前夕,老师就在校门口为乡民义写对联,我们总是蹲在老师的旁边,看着老师一笔一画之间,就挥就了一幅又一幅的春联,那时虽看不懂老师写的是什么,可是那墨香散发出来的魅力就那么长久地吸引了一群孩子,记忆也因此被定格。 ……<br></h3> <h3>  说不尽少年的趣事,讲不完母校的老师。每一个人只有一个童年,能遇到一批为你播下阳光,让你的童年充满了春天气息的老师,是一个人一生的荣幸。我遇到了——我的童年,在永新小学,就沐浴在春天里。而今天,当我作为一名教师重返母校时,我也能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把阳光和春天的气息带给孩子们吗?这时,我想起儿时音乐老师常常嘟成圆圈的嘴,那就是“OK”! </h3><h3><br></h3><h3>2013年秋天</h3> <h3>图文:余歌扬</h3><h3><br></h3>

老师

我们

童年

芒果树

想起

作文

蒲松龄

那时

母校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