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技巧常用词

天下怀宁人毕昭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font></b></h1><div><h3><b><font color="#333333"> </font></b></h3><b><font color="#333333">1.月思乡,怀人 2.菊花清高人格 3.梅花高洁人格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另外还表示高洁的人格 6.梧桐凄凉悲伤,落寞的心境 7.秋蝉高洁,悲凉 8.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9.?柳与“留”谐音,离情依依挽留惜别 10.南浦,长亭,霸陵,劳劳亭送别之所表达依依别情 11.芳草离愁别恨与美人或理想 12.芭蕉孤独与忧愁 13.羌笛凄凉悲切 14.乌鸦衰败荒凉 15.孤帆、晓风、残月伤别情怀 </font></b><h3><b><font color="#333333">16.流水年华易逝思旧怀人绵绵愁绪</font></b></h3><h3><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常用词</font></b></h3><h3><b><font color="#333333"><br></font></b></h3><b><font color="#333333">阆苑、瑶台:神话中的仙境。九重天:指宫廷。 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蓬瀛:指蓬莱仙境。蟠桃:神话中的仙桃。 蛮笺;蜀笺。尺素、锦书、双鱼、鱼雁、鸿雁、鱼中素:都是书信别称。 彩笺:诗笺。红笺、香笺:情书,或信笺的美称。花笺:精美的信笺、诗笺。 锦字:代指书信。凤笺:珍美的信纸。 结束:装束。行头:戏曲演员演出时用的服装道具乐器等,泛指服装、行装;方言,指体貌风度。 青苹:青萍、浮萍。浮生:人生。劳生:辛劳的一生。 荣瘁:荣辱、祸福、穷达。荣:荣耀,瘁:困病。 萍踪:漂泊不定的生活。形容行踪不定,像浮萍般四处漂浮。 尖新:新颖别致。斗尖新:比喻文人斗方风骚。 斗时新:趁时新。斗豪奢:争比豪华。 紫凤:紫色凤凰,喻指非凡的人品。韶光:美好的时光。 关山:关塞山川。诗词中多用来代指路途遥远。边庭:边塞。 云雨、行云、双鸳浦、雨迹云踪:暗喻男女聚合或男女合欢之意。 朝云暮雨、雨暮云朝:男女合欢。怯雨羞云:羞于男女欢爱。 金缕曲:金缕衣:指唐代盛行的曲调《金缕衣》或《金缕曲》。唐. 杜秋娘《金缕衣》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紫陌:多称去京城的道路。 玄鸟:燕子。宿燕:去年的燕子。 社燕:指燕子春社来,春社去,故名社燕。 春社、秋社:古人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祈求秋季丰收,曰春社;又于立秋后第五个戊日酬祭土神,曰秋社。 青律:古时以乐律与时令相配,青律为春天之乐律。 迟日:春日。更阑:夜深。镇日、永日:整天的意思。 落梅天:指五月。 长至、迎长:冬至日后,太阳北移,白昼渐长,宋人习惯称冬至为长至。又称迎长。 宜冬:古代妇女每当立春、冬至来临,就在头饰上书写宜春或宜 冬,表示吉祥如意之意。 特指形容词: 绿鬓朱颜:少年。年少傅粉:白面少年。 五陵年少:指富家子弟。纨绔子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沉鱼落雁:形容绝色美女,使游鱼下沉,使飞雁降落,不敢与之比美。语出《庄子.齐物论》。 羞花闭月:形容女子貌美使花儿羞愧,令月亮躲藏。语出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豆蔻年华:比喻未出嫁的少女。豆蔻,多年常绿草本植物,其花尚未大开者,人称含胎花,故以此借喻未出嫁的少女。 垂杨双髻:古代女子未成年时的发型。 鹤发童颜:比喻老年人气色好,精神旺盛。 时间量化代指词:    一霎:一向、一晌,都是片刻的意思。    逡巡:顷刻、不一会儿。    少留:少顷、片刻。    恁时:那时。    玉走金飞:言日月运行迅速,光阴过得很快。玉:玉兔,代指月亮。古神话里有三足鸟,称金乌,后人用金乌代指太阳。    兔走乌飞:言时光流逝。兔:代指月亮,乌:代指太阳。    金乌玉兔:太阳月亮。犹言金梭银梭。 星霜风露:星霜,星星一岁一周转,霜露因时而降,故而借指岁月;风露,比喻世事。见于晏殊词《拂霓裳.乐秋天》句:“星霜催绿鬓,风露损朱颜。”星霜,也可借喻白发。    残点:残更。 泪阑干:泪纵横。    阑珊:夜将尽。 曙河低:天将明时银河移低。 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经年价:过了一年光景或数年光景。 风花雪月柳竹梅雁常用代词: 东君、青帝:春天之神。 芰荷、芙蓉:都是荷花别名。芰荷:出水的菱与荷。 宿蕊:昨夜开的荷花。 斗攒:纷纷簇聚在一起。形容荷花等簇聚形态。 莲菂:莲子。菂:古莲。 青房、莲房:指莲蓬。 玉池:荷塘的美称。 泪脸:比喻雨后荷花。 绿扇、绿云:比喻荷叶。 红脸绿腰:写荷花的红花绿茎。 荷花娇语:李白《渌水曲》:“荷花欲娇语,愁煞荡舟人。” 盘心珍珠:比喻露水沾满荷花心如珍珠。见于晏殊《渔家傲.杨柳风前香百步》词句:“盘心碎点真珠露,疑是水仙开洞府。状景趣。红幢绿盖朝天路。” 和风、暄风:春风。苹风:清风。 催花雨:春雨。 花信、花期:春花开时,有风应期而来,称为花信或花信风。将男子春至初夏,自小寒至谷雨,五日一番风信。王逵《蠡海集.气候类》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番花信风,始於梅花,终于楝花。 金风:秋风。金英:菊花别名。 楚兰:兰花。 水仙:水中神仙,或谓伍子胥所化,或谓屈原所化。洞府、水府,水神所辖,水中仙境。 姮娥:即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是后羿之妻,因偷窃长生不死之药奔月。</font></b></div> <h3><b>天边桂:代指月亮,传说月中有桂树。 玉钩:喻指弯月。 月华:月光,亦可代指月亮。 凉蟾、银蟾:冷月。传说月亮中蟾蜍,故而用作月亮的代称。 素娥:嫦娥。也是指月亮的别称。 弯环:形容新月弯曲如眉。晏几道词句:“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月宫折桂为登科高举之典。现今也常用来比喻难度极大的考试。 蟾宫第一枝:即指月宫里的桂枝。 仙花解语: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元宝遗事》下《解语花》:“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于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春柳能眠:形容春柳的柔垂。又,传说汉苑中有柳树,状如人形,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卧。 雨条:形同细雨的柳丝。 烟叶:浓密如烟云的树叶。 雁字:雁飞成行,似人字行,故称雁字。 春梦秋云:白居易《花非花》:“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情事典故、乐舞器乐: 汉渚星桥:指郑交甫在汉水遇到神女之事。典自《韩诗外传》,古代传说,郑交甫在汉水边遇见神女,请求神女解玉佩赠给他,当他得到玉佩放置怀中时,转眼之间,玉佩和神女都不见了。汉水女神大约出现在西周中期前后,最早记载汉水女神的文献是《诗经·周南·汉广》。 绝樱、掷果:指游人不拘常礼、纵情欢乐的风流韵事。绝樱:出自汉刘向《说苑.复恩》:“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引【拉】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扯断】其冠缨【帽带子】,告王曰:趣火来上,视绝樱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掷果:指男女嬉戏逗闹。《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掷之以果,遂满载而归。” 潘令闲眠:潘令,即西晋著名诗人和美男子潘岳。《晋书.潘岳传》:“岳才名冠世,为众所嫉,遂栖迟十年,出为河阳令,负其才二郁郁不得志。…..即仕官不达,乃作《闲居赋》。于是退而居于洛之涘。” 楚竹惊鸾:《列女传》载萧史教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作凤鸣,后二人随凤凰仙去,又载周宣王太子晋,好吹笙作凤鸣。后世随以惊鸾、鸣凤成笙箫等乐器音声。 貌比潘安、才比子建:潘安指西晋潘岳,子建指三国魏曹植。梁钟嵘《诗品》将潘岳作品列为上品,并有“潘才如江”的赞语。潘岳此人可称“才貌双全”,而民间念念不忘的是他的貌。“才比子建,貌若潘安”、“才比宋玉,貌似潘安”。 绿绮、焦尾:古 琴名。晋傅玄《琴赋序》:“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琴曰绿绮,蔡邕有琴曰焦尾,皆名器也。” 秦筝:相传为秦蒙恬所造,其声哀怨。 秦筝起雁:筝柱斜列如雁行,故又名雁柱。雁飞,即指弹筝。 凤竹鸾丝:指丝竹乐器。 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或歌唱技巧高超。见于《列子.汤问篇》“薛谭学讴于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云回一曲:形容歌声美妙。 仙歌绕梁:比喻音乐美妙悠扬,使人久久而不忘。 急管繁弦:节奏急促、音色丰富而欢快的美妙乐曲。 清歌妙舞:比喻美妙歌舞和演奏精湛的乐曲。见于晏殊词《望仙门.玉露金风月正圆》。 鸾胶、续弦胶,连金泥:《海内十洲记》载西海中央之凤麟洲上多凤麟,仙家煮凤啄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为之续弦胶,或名连金泥。此胶能续弓弩已断之弦。又称鸾胶。唐代刘兼《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长。” 独醒人:语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幕天席地: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见于晋刘伶《酒德颂》。 情思心绪摹状抒情词: 方寸:心。一寸:寸心。 乞与:给予、赐予。 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 直千斤:直,通“值”。价值千金。 莫待:不要等到。 约略:大概、大约。 底事:何事,为何。 争奈:怎奈。争得:怎得。争如:恰如、正像。争似:怎如、不如。 偏觉:最觉。 就中:其中。 无憀:无聊。无据:犹言不定。无端:无情无绪。 端的:到底、确实。 疑怪:怪道。 抵死:老是、总是。或作终究、偏要。 元是:原是。 遮莫:拼着、任凭。 容易:轻易。 惺忪:轻快灵活。 取次:任意,随便。 可奈:无奈,无可奈何。 无那:无可奈何。 无计那:无可奈何。 相看【kan平声,刊】:互相厮守。 拚却:甘愿、不惜。 销得:值得。 禁得:经得住。 谩成:空成。 谩道:莫道。 慢由:任由。 剩呼:尽呼,都叫来。 向道:追述说。向,从前、过去。 却回头:还回头。 未消得:抵不上、抵不得。 甚时向:什么时候。 天意与:天生就。 怨月愁烟:形容愁怨之情的深长。 闲役梦魂:空牵梦魂。韦庄《应天长》:“碧云天,无定处,空役梦魂来去。” 依约:仿佛、依稀。 谁信道:谁料到。 生憎:偏憎、最恨。 阿谁心绪:谁有这般心情。 阿谁:何人。 心期:|心愿。亦可引申为心中期许、中意之人。</b> </h3><h3><br></h3> <h3><b>心仪:惊鸿:比喻钦慕所恋之人。 心素:内心的情愫。 千尺游丝:比喻情愫的缠绵。 藕断丝连:比喻情人关系明断暗恋的暧昧状态 。 分付:交付,流露、呈现。 个人:那人 等闲:随便,轻易。 者番:这回。 相於:相亲相厚。?   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空肠断:形容声音凄婉。?   断肠声:比喻极度哀伤或思念之声。?   谩消魂:谩:徒然。消魂:极度悲伤、愁苦。晏殊词《山亭柳.家住西秦》“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女性常用词:   紫檀心:芳心。紫檀,常绿乔木,有香气。   兰心蕙性:以兰草比喻女子美好的心地品格。   水沉香:常绿乔木,其心材为著名的熏香料,又名沉香、沉水香。   越女:原指越地美女,后泛指美女。   翠黛、翠袖:借指女子。拾翠:代指女子春日的嬉游。踏青:春游。   闲敲玉蹬:意谓骑马闲游。   心织藕丝,烟水隔别:前句比喻相思之情的郁结,后句比喻别后相思被烟水隔绝。 剪翠妆红:言女子画眉施粉。眉沁绿:以黛画眉。 金闺:女子闺阁。   敛黛:皱眉。颦眉:紧皱的眉头。攒眉:皱眉,表示哀愁。   双翠:双眉。翠娥:美人之眉。  云髻:女子发髻如云。   啼红:女子流泪。   玉著:比喻眼泪像玉制的筷子。  晚奁:晚间的梳妆。   娇波:美目。 鬓蝉:鬓发疏制成蝉翼的样子。 晓莺:比喻歌声之清润宛转。 靓妆:美丽的装扮。 罗胜:古代妇女的头饰,以罗帛制成。 春葱:比喻女子手指细嫩如葱。 纤纤玉:比喻女子双手细白如玉。 远山、露莲:比喻女子面容姣好,面如荷花。《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春柳:比喻舞姿婀娜轻盈。 回雪袖:形容女子舞姿若雪花飘拂。 萧娘:《南史.梁宗室传上》载:萧宏,貌美人柔懦,北魏称之为萧娘。后世泛指美貌多情女子 天外行云:即远山眉。 山翠浅:比喻黛眉浅淡如远山,即远山眉。 眼约:眉目传情通意。 画罗衣:舞衣。 鲛绡:丝织的绢帕。 临鸾:对着梳妆镜。鸾,指饰有鸾鸟图案的镜子。 秦娥:古代善歌者。 霓裳: 1.以霓虹制作的衣裳,古人认为仙人穿这样的衣裳,故而常以此比喻仙人;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 2.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的简称,原名《婆罗门》。传说唐玄宗游月宫,闻仙乐,默记其音,归而作此曲。杨贵妃善舞霓裳羽衣舞。 红绡:唐裴铏《传奇》集中《昆仑奴》载,大历年中,崔生与勋臣家歌舞妓女红绡相爱,昆仑奴摩勒背负崔生与红绡出逃,促成二人结合。 青娥、蛾眉、姝丽:美貌女子,或可代指舞女。</b><br></h3> <h1><b>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b></h1> <h1><b>【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b></h1> <h1><b>【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 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b></h1> <h1><b>【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b></h1> <h1><b>【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b></h1> <h1><b>【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b></h1> <h1><b>【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b></h1> <h1><b>【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fú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