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剪刀~油布伞~陶窑)

南京钻石摄影教学培训

<h3>(一)宣纸的得名及历史:泾县宣纸始于唐代 宣纸的发明</h3><h3> 很久以前,相传是蔡伦的徒弟,一位名叫孔丹的造纸工匠,一直想造一种精良的白纸,继承师业,为师傅画像。但是,屡次试验都失败了。经过一番筹划,孔丹背起包袱,夹着雨伞,辞别亲人,跋山涉水,行万里路,周游四方,寻师访友,切磋技艺,以了却心愿。 有一天,他来到宣州府(现为安徽省泾县境内),踏着泥泞的小路,在蒙蒙的雨丝中,继续向前行走。突然,孔丹觉得眼睛一亮,在灰色的山雾中发现 沟边溪水里似乎有一片雪白的东西!他三步并两步地赶过去,弯腰细看:哦,原来是一些树枝掉进山沟里,被常年不断的潺潺溪水浸泡,15天长日久,腐烂变白了。 孔丹迟疑了一会儿,一连串的问号在他的脑海中浮起: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水?这是什么地方…… 孔丹决定留居下来,他上山打柴,搭盖草屋,又向周围的樵夫、乡亲们请教。流水似年,一晃三年过去了。孔丹终于弄清楚了这种四季生长的常绿树, 名叫青檀。它是当地的特产,别处极少生长。青檀的纤维柔软、细长,特别适合造纸。这山中的溪水也不同于一般。水质清澈见底,通过怪石鳞峋的山洞,蜿蜒流 出,再分成两股而去。一股水适合制浆(后来才知道这股水流含碱);另一股水利于抄纸(后来才了解到那股水流含酸)。这是大自然的巧安排,可谓得天独厚也。<br></h3> <h3>宣纸得名于它的产地 实践出真知,造出的宣纸,受到用户欢迎,成为名牌产品。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  宣纸之所以具有优异的性能,还离不开制作工艺的严谨精细,处理条件缓和,胶汁使用得法,捞纸技术娴熟,晒纸手艺高超,从而保证了宣纸的质量。</h3> <h3>  严格地说,宣纸从发明到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首创当然伟大,继承未必渺小。所以,只要肯勤奋刻苦,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可以成为居上的后来者。</h3> <h3>(二)铁火锤炼利刃岁月凝结技艺 后山剪刀出自宣城市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其制作技艺起源于宋朝末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剪”。通过选材、压钢、锻打、淬火等工艺,将原铁锻造成剪刀,服务于农耕社会时期的人们以及宣纸制作技艺,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并蕴含丰富科技基因的、与多种文化相结合的手工技艺。<br></h3> <h3>(三)安徽泾县孤峰油布伞: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br></h3> <h3>“细雨霏霏恋意柔,青山绿水路通幽。相依伞下鬓私语,半为遮雨半遮羞。” 今天,当人们撑开这流传千百年的油布伞,也不禁流露出一股怀古幽思之情,一片诗情画意。</h3> <h3>伞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相传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春秋末年,工匠的祖师爷鲁班常在野外作业,妻子云氏想为他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做出了初期的伞。北宋画家张择端那著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有了油布伞的踪影。</h3> <h3>(四)奇!安徽泾县居然隐藏了一个千年陶窑古村落! 皖南泾县南依黄山,西临九华山,襟抱太平湖,境内山高林密,溪涧纵横,小桥人家,风景如画,素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泾县旅游资源丰富,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2016年2月,泾县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一批创建名单。2017年,泾县获得“安徽省旅游强县”称号殊荣。 在距离泾县城东北14公里处,有一古窑址名为:琴溪古窑址。这里有一村庄,家家户户都是制陶能手,因此得名为陶窑村。琴溪个秀美的村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安静祥和又勤劳最朴实,走进门就能听到看见工人师傅做泥土拉胚和半成品模型的拍打声。<br></h3>